量子化是自然湧現(全局詮釋之六)

2020-09-03 雷奕安

量子(quantum, 複數形式quanta)的基本定義類似於古希臘的原子概念,即某一類物質或量的最小單位。量子化,就是指某一經典看來應該連續的物理量,只能取某些分立值的現象,或者把連續過程分立化的操作。比如我們一般說的電荷,就是由基本的單位電荷構成的。

在自然界,量子化其實是一個常見的概念,比如一個一個的人,信息中的數據,分子,原子,等等。但是有一些基本物理量,比如能量,動量,角動量,熱量,等等,至少在經典場合,我們認為應該是連續變化的,但是在微觀條件下,我們卻發現,可能不一定。普朗克在1900年,假定了能量(輻射)不連續變化,才解決了當時困擾物理學界的黑體輻射紫外發散問題,並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

隨著玻爾原子模型的成功,以及大量關於微觀世界實驗的進行,人們相信,在微觀世界,量子化是常態,甚至是唯一法則。電荷,角動量,能級,……,等等,都是量子化的。

但是,關於普朗克最初的假定,能量的量子化,定義卻不清晰。1905年,愛因斯坦認為光是由光量子(Lichtquanta)構成的,因此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並得到了諾貝爾獎。但是,普朗克並不認為光子就是他說的能量量子。那麼有沒有能量量子,能量變化是不是像電荷那樣,每次必須至少一個能量子呢?後來的理論中,我們雖然認為光子是量子化的,但並不認為能量是量子化的,或者把能量量子化表達為能級不連續的概念,而不是任何能量的變化有最小能量單位。

換句話說,能量不是量子化的。那麼能級量子化是怎麼出現的呢?

前面已經有了一篇文章《能量是量子化的嗎?》,說明了,玻爾模型中的電子能級量子化,是薛丁格方程在庫倫勢的自然結果。也就是說,只要電子是物質波,在庫倫勢下,滿足中心勢的周期性,無窮遠為零等全局性條件,能級離散化就是必然的。實際上,所有束縛態的離散能級都由於同樣的原因。

原子能級的離散化,同時也自然給出了普朗克能量量子假定,只是已經不是假定,而是自然結果。由於電磁輻射就是電磁波,而黑體總要由物質構成,構成物質的原子能級的分立性,和分立能級躍遷的不連續,使得實際效果上,看起來,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假定成立,因此他得到了正確的黑體輻射公式。

所以,我們不需要能量量子化假定。能量也不是量子化的。能級的量子化,是因為束縛狀態下,物質波只有一些分立的本徵振動狀態。

角動量也是一樣的。

在束縛狀態下,物質波那些分立的振動狀態也具有分立的角動量,其最小的變動單位就是最輕帶電粒子——電子——的角動量hbar/2 。注意這不意味著,能級的角動量以電子的角動量為單位變動。

如果說,能量量子化是湧現還可以理解的話,角動量量子化是湧現只有部分可理解。我們可以理解,分立能級中角動量也是分立的。但能量值可以連續變化,為什麼角動量值不能連續變化呢?它為什麼會有一個最小可變單位呢?

考慮到波函數可以疊加,即使在能級離散的束縛態中,粒子的能量也並不是離散的,可以連續變化。角動量也一樣。離散能級或者角動量只是優勢振動態(本徵態)。所以沒有角動量必須一次變化一個最小單位的說法。

那麼,為什麼我們一般都有這種感覺呢?那是因為我們一般討論的是各種本徵態。本徵態下,能量和角動量都是離散的。但是,粒子不需要處於單一的本徵態上。而我們通常看到的離散態的譜線,是因為不同原子本徵態之間的共振加強,實際上所有能量的輻射都有。

等一會兒,似乎還有電荷,無論是整數電荷,還是分數電荷(夸克),它仍然是量子化的,不是嗎?還有,為什麼基本粒子,比如電子,的角動量是量子化的?這些問題將在下一節,「基本粒子是什麼?」,回答。

在全局詮釋的理論框架中,所有基本物理量都是連續的,量子化都是湧現,是波動性在勢場和空間拓撲共同作用下的離散表現。就像樂器的頻率是某些分立值一樣。

自由度之間是否量子化,也就是,是不是有固定數目的自由度?自由度之間是否有關聯?等問題,不由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回答。

註:湧現(emergence),是指簡單系統在尺度,數量等方面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的,原系統沒有的現象或規律。

本徵態:可以理解為某一系統的固有特殊波動狀態。比如樂器,本徵態就是它的定音,即設計的振動頻率,包括基頻和泛音。本徵態是優勢狀態,其它頻率的波動會在該系統中很快衰減,本徵態不會,或者衰減最慢。如果有外來(廣頻)驅動,最後能量會集中到本徵頻率。樂器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設計的。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全局近似詮釋(大綱)
    或者說,非相對論量子力學的公式體系(formulation),已經暗示了,量子現象都是全局效應。),那麼更是如此基本結論所有量子現象是連續物理過程的量子化湧現(emergence)。本徵態的出現是系統拓撲結構和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自然的物理現象。在連續的物理體系中,也會自然出現,如能量離散化,角動量量子化。所有物理量都是連續的,量子化是湧現。不需要量子化假定。波動性是自然的。所有的場中,變化和相互作用以波動的形式存在。
  • 量子力學的全局近似詮釋(概要)
    借鑑更基本的量子場論,即標準模型,的圖像和理解,考慮到薛丁格方程的近似屬性,從薛丁格方程的物理意義出發,我們可以從直觀和常識的角度重新詮釋量子力學,並對常見的難以理解的量子力學現象,提供符合直覺的物理圖像。我們認為,量子力學是一套宏觀近似理論,即物理體系在一定時間空間範圍內的整體行為,其時空有效範圍,即其波動性的相干範圍。
  • 薛丁格方程的物理意義(全局詮釋之五)
    量子論建立之初,也就是普朗克提出能量子概念的時候(1900),完全沒有描述量子的數學公式。但是量子化假定解決了黑體輻射的紫外災難問題。玻爾的原子模型仍然是唯象地假定了能級分立(1913)。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之後(1923),才有了海森堡、波恩等的矩陣力學和薛丁格的波動力學(1925)。
  • 量子力學的惱人概念和問題(全局詮釋之三)
    量子糾纏(非局域性)量子糾纏的兩個粒子,即使相隔非常遠,也能瞬時相互影響。這一圖像違背了相對論,但是支持者們聲稱,無數的實驗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現象。當然也有一些別的解讀,比如多宇宙詮釋。延遲選擇實驗量子幹涉實驗已經夠讓人費解了。延遲選擇實驗,也就是,看起來,未來的選擇改變了粒子過去的狀態,即在未來改變過去,現在仍然被當作量子力學,或者說量子體系,極端神奇的一種現象。實驗似乎都支持未來改變過去的主張。
  • (全局詮釋之七)
    在經典圖像中,我們定義的粒子一般是一個點,或者為了避免出現無窮大,我們把粒子設想成一個小球(實在沒有理由設想成其它幾何形狀),比如,像一顆玻璃球,一粒沙,或者更小的顆粒。顯然這個圖像是不合理的,因為如果是小球,那麼小球的材料是什麼呢?不同粒子的材料相同嗎?材料的物理性質是什麼?這些問題都無法回答。
  • 物理世界的基本圖像(全局詮釋之四)
    如今,描述日常事物,包括宇宙萬物基本作用的理論,我們把它叫做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SM)。標準模型,描述的是宇宙中的三種基本相互作用,即電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不包括引力。這三種相互作用可以整合在一起,叫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cation Theory, GUT)。
  • 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在此項發表的液態金屬導航波體系的研究工作中,作者們開創性地引入了一種具有高表面張力的全新液態金屬液池-液滴系統,利用金屬液池邊界振蕩產生的全局導航波和液滴自身的局部導航波構造複合導航波場(圖1)。研究發現,當兩個大小不同的金屬液滴在液池上相遇時,會自鎖形成共同圍繞液池中心旋轉的液滴對。
  • 哥本哈根詮釋存在致命缺陷,量子多重宇宙如何能邏輯合理地解釋?
    在此基礎上,玻爾和海森堡於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時共同提出把電子波與發現概率聯繫起來,並主張「波包塌縮」的一種對「物質-波」的量子論解釋,這就是著名的「哥本哈根詮釋」,如今它已是量子理論的標準詮釋。
  • 意識力學之《負力論》(六)
    上次說到「重力剪刀差「和「球層理論「,導致星體內各處物質重量不同,內球層重力總是大於外球層重力,所以星體在「正力狀態「下總是保持「同一球層內重旋比相同,因此無論是自轉量還是重量都完全相同,同樣的」內球層與外球層的重旋比總是存在差異(「重旋比差異「)。
  • 《自然》(20200806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航行者」閃電的空間範圍約為30公裡(半峰半寬度,HWHM),但由於相機對最亮的木星閃電發射光譜線(656.3納米氫原子Hα線)的反應較弱,不太可能探測到閃光的暗淡外緣。這些閃光的光能相當於地球上的「超級閃電」,即(0.02–1.6)×1010焦耳,解釋為木星大氣5巴水平附近產生的溼對流的示蹤劑。先前對閃電的觀測受相機靈敏度、距木星的距離和長時間曝光(約680毫秒到85秒)的限制,這意味著一些觀測結果可能是疊加的閃電。
  • 量子化變革已到來,「千克」被重新定義
    國際計量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單位制諮詢委員會主席、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烏爾裡奇博士8月31日在北京舉行的「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上透露,將於2018年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最終審議新的SI(國際單位制)修訂案。電流、質量等7個基本單位將全部與宇宙中恆定不變的量或基本物理常數聯繫起來。
  • 【科普】量子化——走向微觀世界的崎嶇之路
    A 什麼叫量子化(基本知識:線性代數,概率的基本知識,一些基本的量子力學常識,理論力學基礎)
  • 量子化與連續性之辯|參加研選
    時空是量子化的3. 運動是連續的嗎?4. 量子化才是世界的本質有人認為量子化的概念太過難以理解,其實仔細分析起來,連續性才是一個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概念。比如說,你能說出哪個數字和1是連續的嗎?是1.1?還是1.000001?還是1.00000000001?
  • 常識之自然(1)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類地行星:水星、金星(自動向西,太白金星,啟明星)、地球、火星(有小行星帶)(2)巨行星:木星、土星(3)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陽(核聚變反應)1、大氣結構:光球(可見)(發生太陽黑子)、色球(發生耀斑)、日冕(發生太陽風)2、太陽活動:太陽黑子(世界上最早記錄《淮南子》
  • 時空膨脹的量子化
    哈勃通過觀測星系的紅移發現宇宙的膨脹,他最初測量的「哈勃常數」大約為500公裡每秒每百萬秒差距,這一常數的含義是一個星系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每增加330萬光年(百萬秒差距相當於330萬光年),該星系離開我們的運動速度將會增加500公裡。2013年,歐洲普朗克衛星使命的科學家通過精確測量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數據推算哈勃常數為67。
  • 時間可以被量子化了嗎?理論物理學家計算可能的時間量子化上限
    在物理學裡,量子化,英語:Quantization,是指一種從經典場論建構出量子場論的程序過程。通過這個程序過程,時常可以將經典力學裡的理論量身打造成嶄新的量子力學理論,此過程是如粒子物理、核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光學理論等的基礎。
  • 淺談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的「變」與「不變」
    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計量處處長 時根火 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自2019年5月20日起,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自然常數定義。那麼什麼是國際單位制(SI)?為什麼要用自然常數定義基本單位?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變革改變了什麼?量子化變革是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什麼是國際單位制(SI) 國際單位制(SI)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籤署《米制公約》並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是國際通用的測量語言,是人類描述和定義世間萬物的標尺。
  • 空間和時間是量子化的嗎?
    但即使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宇宙中所有的基本實體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量子,這也不意味著所有事物都是離散的和量子化的。只要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量子層面上的引力,那麼時空在基本層面上仍然是連續的。這就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情況。根據量子力學,如果達到足夠小的尺度,那麼所有包含能量的東西,無論它是有質量的(像電子)還是無質量的(像光子),都可以分解成單獨的量子。
  • 一文讀懂量(xiang)子(ai)糾(xiang)纏(sha)
    實際上,我們可以首先通過思考一個簡單的非量子(或者「經典」)現象來考察糾纏,這是一種比較反傳統的做法。這樣可以讓我們繞開量子論中糾纏的怪異之處來體會量子糾纏的精妙。我們將子系統稱之為c-on。「c」的意思是「經典的」,為了便於理解,我們把c-on看作蛋糕。這裡我們的蛋糕有兩種形狀,正方形或者圓形。那麼兩個蛋糕的總狀態就有4種,它們分別是(方,方)(方,圓)(圓,方)(圓,圓)。下面兩個表格給出了在四個狀態中找到某一個狀態的概率。
  • 紛繁多少象(項),都入費曼圖
    相對論的確立把超距作用(action-at-a-distance)剔除出去,解決了(電磁和引力)相互作用並非無窮快(瞬時)傳播的問題,而量子論的建立引入量子化條件則是應對電磁能量的單元(準確來說是作用量,action)並非無窮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