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quantum, 複數形式quanta)的基本定義類似於古希臘的原子概念,即某一類物質或量的最小單位。量子化,就是指某一經典看來應該連續的物理量,只能取某些分立值的現象,或者把連續過程分立化的操作。比如我們一般說的電荷,就是由基本的單位電荷構成的。
在自然界,量子化其實是一個常見的概念,比如一個一個的人,信息中的數據,分子,原子,等等。但是有一些基本物理量,比如能量,動量,角動量,熱量,等等,至少在經典場合,我們認為應該是連續變化的,但是在微觀條件下,我們卻發現,可能不一定。普朗克在1900年,假定了能量(輻射)不連續變化,才解決了當時困擾物理學界的黑體輻射紫外發散問題,並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
隨著玻爾原子模型的成功,以及大量關於微觀世界實驗的進行,人們相信,在微觀世界,量子化是常態,甚至是唯一法則。電荷,角動量,能級,……,等等,都是量子化的。
但是,關於普朗克最初的假定,能量的量子化,定義卻不清晰。1905年,愛因斯坦認為光是由光量子(Lichtquanta)構成的,因此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並得到了諾貝爾獎。但是,普朗克並不認為光子就是他說的能量量子。那麼有沒有能量量子,能量變化是不是像電荷那樣,每次必須至少一個能量子呢?後來的理論中,我們雖然認為光子是量子化的,但並不認為能量是量子化的,或者把能量量子化表達為能級不連續的概念,而不是任何能量的變化有最小能量單位。
換句話說,能量不是量子化的。那麼能級量子化是怎麼出現的呢?
前面已經有了一篇文章《能量是量子化的嗎?》,說明了,玻爾模型中的電子能級量子化,是薛丁格方程在庫倫勢的自然結果。也就是說,只要電子是物質波,在庫倫勢下,滿足中心勢的周期性,無窮遠為零等全局性條件,能級離散化就是必然的。實際上,所有束縛態的離散能級都由於同樣的原因。
原子能級的離散化,同時也自然給出了普朗克能量量子假定,只是已經不是假定,而是自然結果。由於電磁輻射就是電磁波,而黑體總要由物質構成,構成物質的原子能級的分立性,和分立能級躍遷的不連續,使得實際效果上,看起來,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假定成立,因此他得到了正確的黑體輻射公式。
所以,我們不需要能量量子化假定。能量也不是量子化的。能級的量子化,是因為束縛狀態下,物質波只有一些分立的本徵振動狀態。
角動量也是一樣的。
在束縛狀態下,物質波那些分立的振動狀態也具有分立的角動量,其最小的變動單位就是最輕帶電粒子——電子——的角動量hbar/2 。注意這不意味著,能級的角動量以電子的角動量為單位變動。
如果說,能量量子化是湧現還可以理解的話,角動量量子化是湧現只有部分可理解。我們可以理解,分立能級中角動量也是分立的。但能量值可以連續變化,為什麼角動量值不能連續變化呢?它為什麼會有一個最小可變單位呢?
考慮到波函數可以疊加,即使在能級離散的束縛態中,粒子的能量也並不是離散的,可以連續變化。角動量也一樣。離散能級或者角動量只是優勢振動態(本徵態)。所以沒有角動量必須一次變化一個最小單位的說法。
那麼,為什麼我們一般都有這種感覺呢?那是因為我們一般討論的是各種本徵態。本徵態下,能量和角動量都是離散的。但是,粒子不需要處於單一的本徵態上。而我們通常看到的離散態的譜線,是因為不同原子本徵態之間的共振加強,實際上所有能量的輻射都有。
等一會兒,似乎還有電荷,無論是整數電荷,還是分數電荷(夸克),它仍然是量子化的,不是嗎?還有,為什麼基本粒子,比如電子,的角動量是量子化的?這些問題將在下一節,「基本粒子是什麼?」,回答。
在全局詮釋的理論框架中,所有基本物理量都是連續的,量子化都是湧現,是波動性在勢場和空間拓撲共同作用下的離散表現。就像樂器的頻率是某些分立值一樣。
自由度之間是否量子化,也就是,是不是有固定數目的自由度?自由度之間是否有關聯?等問題,不由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回答。
註:湧現(emergence),是指簡單系統在尺度,數量等方面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的,原系統沒有的現象或規律。
本徵態:可以理解為某一系統的固有特殊波動狀態。比如樂器,本徵態就是它的定音,即設計的振動頻率,包括基頻和泛音。本徵態是優勢狀態,其它頻率的波動會在該系統中很快衰減,本徵態不會,或者衰減最慢。如果有外來(廣頻)驅動,最後能量會集中到本徵頻率。樂器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