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論建立之初,也就是普朗克提出能量子概念的時候(1900),完全沒有描述量子的數學公式。但是量子化假定解決了黑體輻射的紫外災難問題。玻爾的原子模型仍然是唯象地假定了能級分立(1913)。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之後(1923),才有了海森堡、波恩等的矩陣力學和薛丁格的波動力學(1925)。
薛丁格方程的來源,按照費曼的說法,「是薛丁格瞎想出來的」(It is not possible to derive it from anything you know. It came out of the mind of Schrödinger.)
有一個流傳廣泛,但是找不到來源的說法是,假定波函數為平面波,分別對時間和空間部分微分得到能量和動量,然後把能量變換為動能加勢能,從而得到薛丁格方程。讀者可以自行查找推導。
為了方便,我們寫下一維定態薛丁格方程:
公式比較麻煩,全部變成圖片,大小也沒法改
擴散方程的物理圖像是很清楚的,比如熱擴散,一個介質中一旦出現熱源,熱就會擴散到整個介質。
但我們知道,一般定態薛丁格方程的解是一個固定的機率分布,沒有擴散。而含時薛丁格方程很少用到,即使用到,我們一般也用絕熱近似,也就是當成定態薛丁格方程來解。我們可以把定態薛丁格方程當成含時薛丁格方程的特殊形式。
而虛擴散係數意味著什麼呢?在一個二次微分方程中出現虛的係數,一般意味著波動。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認為,薛丁格方程是波的擴散方程。擴散速度是多少呢?考慮到虛的擴散係數已經被我們解釋過了,其值就沒有意義了。最後解出來的波函數是什麼呢?由於它的分布不變,可以認為它是波經過充分擴散後達到的最後狀態。薛丁格方程的非相對論性,意味著作用傳播速度為無窮大,即充分擴散不需要時間。
所以,可以認為,薛丁格方程的解,是波經過充分擴散後達到的最後穩定狀態。初始的波是什麼呢?可以認為是所有頻率的波。
我們知道,波的擴散,或者說傳播,有個性質,就是會發生相干。相干有利會加強,不利會相消。如果經過充分擴散,就只會剩下滿足相干有利條件的波。
所以,薛丁格方程的解,就是該體系下,所有相干有利波的集合,也就是各本徵態,或者說,優勢振動模式。它們一定反應了該體系的全部空間性質,比如需要滿足什麼邊界條件,勢場的性質,等。
注意,我們在猜測薛丁格方程的物理意義,以上論述是一種推測,不是證明。
但是,即使我們完全放棄上面的論述,薛丁格方程的解是反應了全部空間和勢場性質——即全局性質——的本徵波動解的結論,仍然有效。波動性由薛丁格波函數定義提供,也可以說,來自於物質波定義。以上推測和類比,只是為了更直觀地理解薛丁格方程的物理意義。
由於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的等效性,因此也可以推斷,所有的量子態都是全局態,都是非相對論的,都有無窮快的作用傳播速度。但這些只是理論隱含的數學性質,不是看作實際的物理性質。
我們還要注意到,以上論述都是指是理想狀態下。所有的解都分布在全空間(除非無限深勢阱,而實際不存在無限深勢阱)。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歸納為:薛丁格方程的解,是一個波動體系(物質波)的,理想的,全局(全域)的,非相對論的,本徵解集合。
由於薛丁格方程是描述量子的方程,所以以上性質也是該理論框架下,量子的性質。也就是說,量子力學描述的每一個量子,都是物質波的,理想的,全局的,非相對論的,本徵態集合。
作為參考,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一般情況下含時微分方程的解法。一般的含時微分方程,我們一般需要一個初函數,對應的邊界條件,解出來的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方程集。一般情況下,可以解析解的實際系統幾乎沒有,所以我們都是用數值方法解微分方程,比如一般的流體,等離子體,電磁場,等等。我們同樣需要系統的初態,邊界條件,時間前向步進,計算出系統隨時間演化的各種性質。但是我們幾乎不用數值方法解薛丁格方程。因為物理上,要解的問題就不是初值問題。而微分方程的本徵值問題,數值方法很不可靠。實際上,量子力學的本徵值問題一般用矩陣方法。
原則上來說,計算實際的量子體系,薛丁格方程解任何一個粒子或者多個粒子的行為,都要求全宇宙的狀態已知,因為全宇宙狀態都是勢場的一部分。如果把粒子的全同性考慮進來,一個非相對論,多體,的真實體系是無法計算的。
由於上一節討論過的,真實物理體系的複雜性,因此也可以說,薛丁格方程的解是一個非相對論理想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