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格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丁格方程,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的德布羅意假說表明,每一種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電子也不例外,具有這種性質。電子是一種波動,是電子波。電子的能量與動量分別決定了它的物質波頻率與波數。既然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應該會有一種能夠正確描述這種量子特性的波動方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薛丁格收到德布羅意的論文,薛丁格足足思考了兩年時間,終於提出了薛丁格方程。

薛丁格提出薛丁格方程後,理論量子物理學者大致分為兩個陣營。第一個陣營的成員主要為路易·德布羅意和埃爾溫·薛丁格等等,他們使用的數學工具是微積分,他們共同創建了波動力學。第二個陣營的成員主要為維爾納·海森堡和馬克斯·玻恩等等,使用線性代數,他們建立了矩陣力學。最後薛丁格證明了兩種方法是等價的,而且因為微積分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大家都使用薛丁格方程去解決量子問題。
薛丁格通過數學的邏輯推理把方程推導出來了,但是它在物理上表示什麼意義呢?薛丁格一直找不出來,找了很多類似的方程,比如流體力學的方程,最後量子力學的大神級人物提出了概率幅的概念。其實薛丁格方程是波函數的在不同變量下的演變過程,波爾指出這個波函數模的平方是機率密度,也就是代表在T時刻是,以R為半徑的球體空間內能找到這個粒子的概率,這就是波函數的機率解釋。這個解釋在經典物理裡面簡直毀三觀,按照牛頓的經典物理去解釋,任何一個粒子都能通過精確的運算去得到它某一時刻的具體位置和其他參數,好比地球公轉,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去確定某一天地球所處的位置,但是波爾解釋是位置不可預測。
波爾的機率解釋讓很多人不能接受,甚至有人說你連一個電子在哪裡都找不到,那你還算什麼物理學家,但是波爾的機率解釋在現在的量子力學實驗中都能很好的體現,那麼至少它暫時是正確的,人們只能去接受它的存在。其實這個波函數的物理意義有點像我們擲骰子一樣,你完全不能準確地去預測它出現的數字,1-6都有可能出現。
在量子力學裡,態疊加原理表明,假若一個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是幾種不同量子態中的任意一種,則它們的歸一化線性組合也可以是其量子態。稱這線性組合為「疊加態」。假設組成疊加態的幾種量子態相互正交,則這量子系統處於其中任意量子態的概率是對應權值的絕對值平方。從數學表述,態疊加原理是薛丁格方程的解所具有的性質。以電子自旋向左和向右為例子,簡單的舉個例子就是方程左邊是粒子的真實狀態,方程右邊是粒子存在的兩種狀態,在我們還沒有對這個粒子測量時,粒子同時存在自旋向左自旋向右的兩種狀態,當測量時就瞬間變成其中一個,也就是說粒子自旋同時有向左和向右這兩種對立的屬性。薛丁格為了反對這個理論就提出了物理學四大神獸之一的——薛丁格的貓,結果薛丁格不理解薛丁格方程了。
如果你喜歡物理請關注小編,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個神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