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什麼是波函數?

2020-12-06 物理世界

科學是從信仰開始的,或者說是從幻想開始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們堅信,能夠確定地描述這個世界,而絲毫不用牽涉到我們自己。——海森堡

波函數實際上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很多人誤以為它是數學推導的結果。

波函數假設是量子力學中最為基礎的概念,如光速不變原理作為狹義相對論的基礎公設一樣,貫穿於整個量子力學的始終。波函數最簡單的形式是:ψ(x)=Ae^i(p/)x,它是一種復指數函數,表示了粒子在某位置的概率幅,其絕對值的平方意味著某個時間點自由粒子在某個位置的可能性。

波函數的由來

波函數是描述微觀尺度範圍內物質行為的函數,來源於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上一篇內容),該實驗是量子力學最初的密碼,因為它揭示了電子的波動性,為了描述這種非粒子性行為,科學家引入了宏觀物理波(水波等機械波)的餘弦概念cos(x),但是電子具有形體,不能在空間中若隱若現,也不應該偏好任何位置x,所以自由電子的運動不符合這種數學形式。於是,玻恩提出了概率波詮釋,認為波函數表徵了粒子位置的可能性,並不是描述粒子的軌跡,為了很好地符合概率這一理念,最終引入了波函數的復指數形式e^ix,故|e^ix|=|cosx+isinx|=1,意味著自由粒子在空間中運動時概率處處相等,不會出現起伏,遵循了物理的實在性原則。

氫原子電子云的概率密度

波函數的含義

波函數的含義主要包括兩點:有限性和離散性。

波函數既然代表了不同位置的概率密度,那麼對其絕對值的平方進行全空間積分,結果一定是1,因為電子是真實存在於空間之中的。於是有:

∫|ψ(x)|dx=1

通過上式,可以確定ψ(x)中的係數A,就是我們熟知的波函數歸一化。這暗示了宇宙的有限性,因為無限的空間是無法計算歸一化的,所以只能假設宇宙大而有限,剛好符合了宇宙大爆炸模型。

描述諧振子的三個波函數

宇宙是有限的,波函數ψ(x)也是有限無界的函數,那麼它一定是循環的,因此波函數必須符合周期條件:

ψ(x+L)=ψ(x)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條件,因為把波函數ψ(x)=Ae^i(p/)x代入上式之後,直接可以導出動量p=2πm/L,這說明動量不是連續的,只能取整數倍的,意味著世界的離散性。

一維自由粒子的波函數

波函數終究是一種假設,其準確性及適用性只有通過實驗不斷地加強。這就好比,太陽從東方升起,在之前的99天確實如此,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明天依然成立的可能性≥99%。

日出東方

隨著各種量子實驗的證實,量子糾纏、量子密鑰以及量子計算機的發展,科學家們對波函數的準確性深信不疑,同時也冒著巨大的風險,因為只要有一次實驗失敗,置信度就降為零。不過無論如何,波函數的理論已經成功,量子力學也已然輝煌。如同牛頓力學定律F=ma,即使被狹義相對論的新定律F=(dv/dt)*m/√(1-v/c)推翻,其地位也仍然是舉足輕重。

上一篇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揭秘雙縫幹涉現象,下一篇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什麼是不確定性原理。

相關焦點

  • 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揭秘雙縫幹涉現象
    下一篇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什麼是波函數?
  • 量子力學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的「意識」指的是什麼?
    1932年,諾依曼出版了經典的量子力學教科書《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在書中,他提出了「波函數坍縮可能源自觀察者意識」的觀點。因為量子理論不僅適用於微觀粒子,也適用於測量儀器。事實上,所有測量總是經由我們的判斷得出一個確定的結果,這意味著只有意識才能最終讓波函數產生確定的結果。這帶點唯心主義的觀點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一些新的理論。
  • 量子力學中的物質波與概率波
    那麼這個波到底是什麼樣的波,它的運動學方程是什麼樣的呢?薛丁格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他曾經認為德布羅意的論文「純屬垃圾」。薛丁格在1926年給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式:薛丁格方程,並成為量子力學的基石。在給定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以及波函數所滿足的單值、有限、連續的條件下,由薛丁格方程可解出波函數Ψ(x,y,z,t)。   這樣解出的波函數有什麼物理意義呢?玻恩對波函數給出了概率解釋。就是說,由此可計算粒子的分布概率和任何可能實驗的平均值(期望值)。當勢函數U不依賴於時間t時,粒子具有確定的能量,粒子的狀態稱為定態。
  • 量子力學的核心部分薛丁格的波函數及其物理意義
    電子是一種波動,是電子波。電子的能量與動量分別決定了它的物質波頻率與波數。既然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應該會有一種能夠正確描述這種量子特性的波動方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薛丁格收到德布羅意的論文,薛丁格足足思考了兩年時間,終於提出了薛丁格方程。
  • 波函數與薛丁格方程
    量子力學中最基本的物理概念是刻畫系統狀態的波函數,其時間演化由薛丁格方程確定,相應地,各種物理量的具體數量是對應物理量在該狀態的期待值
  • 電子的雙狹縫實驗引發的爭議:波函數的迷霧
    最近幾天正在寫五分鐘量子力學系列科普文章,其中提到的實驗就有您說的這個實驗。嚴格的來說,這個實驗的名稱應該叫做雙狹縫電子延遲衍射實驗。1、這個實驗證明不了觀察對結果會產生影響。這源自對觀察這個詞的誤解,應該解釋成測量更合理。
  • 連宇宙大爆炸都一無所知,自然不可能讀懂量子力學
    連宇宙大爆炸都一無所知,自然也不可能讀懂量子力學。即使是在經典力學的層面,薛丁格方程對於非確定性的描述也讓人難以理解,其對偶形式也讓人覺得非常滑稽。可以看出來,科普工作者是很少有真正研究量子力學的,只是為了寫幾個數學公式,調下參數就萬事大吉了。
  • 量子力學的哲學反思:中國科學家發現波函數真實存在的哲學涵義
    我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巧妙的相遇延遲選擇實驗,發現波函數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而不僅僅是一種數學描述。有人可能不太理解這種波函數實實在在地存在的是什麼樣的東西,可以這樣簡單地打個比方,就正如腦神經醫師通過腦電圖(Electro encephalograph,EEG)儀器測出人的大腦的腦電波一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 還好,波函數會坍縮,因果律仍存在
    量子力學本就具有如此多的奇妙特性,以至於它成為科幻小說的常客。作者小林泰三從量子力學出發,一點點抽絲剝繭,通過文中兩位主角的對話,告訴你:時間並不連續,時間也未曾流動,一切都是意識作祟。是大腦,把這些獨立的點連接起來,讓你能活在一個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的不完美世界。這個不完美世界,處處透著殘酷。
  • 量子力學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的「意識」到底指什麼?
    在物理學上,並沒有「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的說法,之所以出現「意識」兩字,只不過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刻意偷換概念,故意把物理世界的現象神秘化,而人們往往對神秘的東西更感好奇更感興趣。所謂「波函數坍縮」其實就是一種數學語言描述,它本身並沒有太神秘的地方。用電子的行為舉例子。在微觀世界裡,電子的有可能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的概率並不一樣,而波函數就是描述這種概率的方程。所謂「波函數坍縮」其實就是變成了一個確定值,而不再是概率,而這個過程需要通過觀測來實現。
  • 為什麼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可以用薛丁格的波函數方程進行描述。如果不觀測,那電子還會繼續遵守波函數方程。不過,科學家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在觀測和沒觀測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導致一觀測就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
  • 波函數揭示薛丁格的貓:本身就是既活又死
    北京時間3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薛丁格的貓」闡述了量子力學中長期存在的一個謎題:貓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或者這只是我們頭腦中的怪誕想法
  • 其實量子力學本身是對實驗現象的波函數演算
    首先,物理學一開始是沒有測量這一步的,後來是量子力學才出現了所謂的測量問題,並且引入了波函數來描述薛丁格方程的波函數解。但是因為量子力學本身是對實驗現象的波函數演算,所以把實驗發現的實際現象簡化到可以用分布來形容,這種簡化會認為這種分布和測量是關聯的,會導致實驗現象不確定性的產生。而在測量時,其實並不是只要給定了基矢就可以確定是什麼,它也要看不確定性項如何影響測量的決定性特徵。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有一幫人老喜歡將量子力學神秘化,這不又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量子物理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意識」導致波函數坍塌這是誰說的?量子力學大師們波爾、狄拉克、海森堡、泡利說過嗎?沒有。曾經與上述幾位大師為代表的哥本哈根派對著幹的愛因斯坦、薛丁格說過嗎?也沒有。那麼是誰說過呢?原來是想借量子力學招魂納幡死灰復燃的神鬼玄說,是某些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一幫子人咋呼的。
  • 量子力學筆記5---波動力學-波函數
    波函數 ψ(r, t) 的物理意義是什麼?薛定鄂認為:「波函數」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經典波。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則有完全不同的解釋,他們認為:「波函數」表徵「概率波」。經過多年的深入探討,概率波觀點逐步被普遍接受。而最充分、最細緻、最客觀地論述波函數統計解釋的是德國科學家玻恩,終於在概率波概率提出 28 年後 1954 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
    量子力學的發展已有百年曆程,但身為其理論核心之一的波函數,其本質到底是什麼,卻依然是百年未解的謎團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但多年來,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關于波函數的假設和詮釋,並設計出各種實驗進行驗證,卻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其中最主流聲音認為,波函數僅是一種數學描述,用來計算微觀物體在某處出現的概率。但最近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龍桂魯帶領的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的全新觀點,認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來源:《科技日報》2018-1-18 陸成寬量子力學的發展已有百年曆程,但身為其理論核心之一的波函數,其本質到底是什麼,卻依然是百年未解的謎團。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
  • 量子力學的三大階段性
    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詮釋沒有跟隨經典力學的思路談論糾纏態兩個粒子分開之後如何運動,而是用薛丁格方程來討論波函數的演化。兩個粒子的波函數定義在六維空間(如果考慮到自旋,維數可能更高)裡。量子力學討論波函數在六維空間中的演化,完全不討論粒子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下)
    龍桂魯根據他自己提出的波函數實在,詮釋設計了上述的相遇延遲選擇實驗。他認為,描述微觀物體狀態的波函數就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 而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數學描述手段, 也就是說, 微觀物體以波函數的形式彌散在空間中。  「波函數是實在的東西,它就像一片甚至是幾片雲,不僅有大小,而且有相位,它們還會變化,彌散在空間。在雙狹縫實驗中,波函數有一部分通過左縫,一部分通過右縫。
  • 量子力學的世界裡,概率就是一切!揭示原子的「波函數」
    研究團隊使用雷射和光學技術構建了一個原子波函數的圖像(紫色)。這張圖是對這一過程的藝術描述,顯示了一個顯微鏡物鏡對準懸浮在光學晶格(高白色波)中的原子(球體)。該團隊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關於原子波函數的信息。圖片: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