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下)

2021-01-20 中國網財經

  通過雙縫實驗,我們知道微觀粒子在實驗的兩端更加類粒,在中間卻表現出波動性。微觀粒子這種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的性質,被科學家稱作波粒二象性。美國物理學家惠勒將這種量子力學中最本質的不確定性比作「煙霧纏繞的巨龍」:人們可以看到巨龍的頭,它是粒子產生的源頭;也可以看到巨龍的尾巴,它是實驗觀測的結果。巨龍的頭和尾巴都是確定的、清晰的,但是巨龍的身體卻是一團迷霧,沒有人可以說清。

  延遲選擇實驗 具象展示微觀粒子波動性

  為了具象地展示這種物理概念,1979年在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而召開的一次專題討論會上,惠勒正式提出了「延遲實驗」的構想:當光子已經通過左下角的半透鏡之後再決定是否放上右上角的半透鏡(實驗裝置如圖1)。

  在延遲選擇實驗中,科學家用左下角的半透鏡(塗著半鍍銀的反射鏡)來代替雙縫,並且把該半透鏡與光子的入射路徑擺成45度角,那麼,光子就有一半可能直接通過半透鏡,一半可能被反射成90度角,這是一個量子隨機過程,跟它選擇雙縫中的左縫和右縫本質上是一樣的。同時,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別放置一個全反射鏡,這樣就可以把這兩條分開的岔路再交匯到一起。此外,還需要在路徑1和路徑2的終點處裝上探測器,用來確定光子究竟是沿著哪條路徑過來的。

  如果每次實驗只發射一個光子,連續發射半小時,我們發現每次實驗都只有一個探測器觀測到光子,光子通過路徑1和路徑2的可能性各是50%。哥本哈根詮釋認為,這說明單個光子每次只選擇一條路徑通過,從而達到對應的探測器。

  但是,如果我們在路徑1和路徑2右上角的交匯處放上一塊呈45度角的半透鏡,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探測器中出現了幹涉條紋,單光子出現了自我幹涉。哥本哈根詮釋認為,光子肯定同時通過了路徑1和路徑2。

  光子似乎是個精靈,它可以知道我們是否在交匯處放置了半透鏡,從而決定是從一條路徑走(開放式,沒有在終點放置半透鏡),還是同時從兩條路徑走(封閉式,在終點放置半透鏡)。

  然而,如果我們延遲決定是否在路徑1和路徑2右上角的交匯處放置半透鏡,那麼光子會選擇走一條路徑,還是同時走兩條路徑呢?由此,惠勒就設計了著名的延遲選擇實驗,即,等光子通過了左下角的半透鏡以後,還未到達右上角前,再選擇是否在交匯處放置半透鏡。而實驗的結果和沒有延遲選擇是一樣的,也出現了幹涉。

  我們知道,如果光子已經選擇了走一條路徑,那麼在右上角的交匯處放置半透鏡不會發生幹涉。那麼這個實驗結果就給出了一個神秘奇特的解釋:後發生的事情(是否在交匯處放置半透鏡)能夠改變先發生的事件(到底是選擇走一條路徑還是選擇同時走兩條路徑)。觀察者現在的行為決定了光子過去的路線。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在事情發生後再來決定它應該怎樣發生。

  最新詮釋 打破傳統認知的「微觀實體」論

  但是,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並不認同哥本哈根詮釋對延遲選擇實驗的解釋,他不認同現在的觀測會影響過去的決定。他認為,不管後來是否在終點放置半透鏡,光子都是選擇同時走兩條路徑,即波函數分裂成了兩個子波函數,同時沿著兩條路徑向終點「遊去」。

  龍桂魯教授巧妙地設計了一個相遇延遲選擇實驗。「在相遇延遲選擇實驗中,一束光經過左下角的50:50分束器(相當於半透鏡)以後,它就會像一條大蛇一樣分成兩條小蛇,分別在路徑1和路徑2通過,兩條路徑的光在右上角相遇後,一束會往上走,到達上面的探測器,一束會往右走,到達右邊的探測器。當兩束光在右上角相遇,並且有一半已經通過幹涉儀時,我們放上50∶50分束器,將兩束子波函數齊腰截斷,此時我們發現,插入前已經通過的那1/2的光有1/4到達上面的探測器,1/4到達右邊的探測器。餘下的1/2,由於放置了分束器,它就發生了幹涉,這些光就會全部到達右邊的探測器。總的加起來就是上面的探測器觀測到了1/4的光,右邊的探測器觀測到了3/4的光。這也就說明了波函數是微觀系統的實在圖像。」龍桂魯說道。對於這一現象,如果採用哥本哈根理論,就很難解釋了。

  龍桂魯根據他自己提出的波函數實在,詮釋設計了上述的相遇延遲選擇實驗。他認為,描述微觀物體狀態的波函數就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 而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數學描述手段, 也就是說, 微觀物體以波函數的形式彌散在空間中。

  「波函數是實在的東西,它就像一片甚至是幾片雲,不僅有大小,而且有相位,它們還會變化,彌散在空間。在雙狹縫實驗中,波函數有一部分通過左縫,一部分通過右縫。很難理解一個小球同時在左狹縫和右狹縫,而波函數的『雲』分成兩部分,分別通過左、右狹縫就很自然,也非常容易理解了。更重要的是,不會有後發生的事情影響以前已經發生的事情這種非常不自然的現象了。這也解釋了延遲實驗中為什麼光子同時通過兩條路徑,也解釋了為什麼會出現幹涉現象。」龍桂魯說。

  當兩路子波函數相遇時,由相干性引起的相遇後的波函數幹涉相長和相消,使得微觀系統的「雲」在空間中的分布形狀發生變化, 從而使得微觀物體能夠表現出波動性和幹涉。當測量發生時, 根據量子力學中的波函數塌縮假設, 彌散在空間中的微觀物體會發生瞬時的塌縮, 此時微觀物體表現出粒子性。這種詮釋不僅能夠像傳統的哥本哈根詮釋一樣可以描述物理現象, 而且很好地刻畫了微觀物體在空間中的實際存在形式, 以及測量或其他操作對這種存在形式的影響。

  二元狀態 應用高歌猛進,理論眾說紛紜

  波函數到底是什麼,一直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百年來,波函數的本質問題就像是迷霧一般彌散在人們眼前,阻礙了對神秘量子世界的清晰認識。據波函數理論衍生出來的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地變革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作為量子力學核心觀念的波函數在實際中的意義如何,一直以來人們都眾說紛紜,並無共識。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曾表示,直到今天,量子力學發展還是處在一種令人尷尬的二元狀態:在應用方面一路高歌猛進,在基礎概念方面卻莫衷一是。

  龍桂魯認為,這項研究提出的波函數實在詮釋, 將波函數看作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 而不再是簡單的數學描述, 打破了人們對波函數的傳統認識, 對幫助人們深刻理解量子規律, 進一步探索微觀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來源:《科技日報》2018-1-18 陸成寬量子力學的發展已有百年曆程,但身為其理論核心之一的波函數,其本質到底是什麼,卻依然是百年未解的謎團。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
    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但多年來,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關于波函數的假設和詮釋,並設計出各種實驗進行驗證,卻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其中最主流聲音認為,波函數僅是一種數學描述,用來計算微觀物體在某處出現的概率。但最近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龍桂魯帶領的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的全新觀點,認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
  •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今天有小夥伴私信我,提問:「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這裡要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第二、波函數塌縮是一種數學語言的表述其實我們也不要弄些數學名詞來故弄什麼玄虛。以電子為例,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論什麼時候它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被砸碎變成一團雲霧。但粒子有可能出現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概率可以用一個時空坐標的函數模的平方來表示,這個函數就叫做波函數。
  •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
    這是哥本哈根詮釋中所用到的一種思路,但量子力學並非只有哥本哈根詮釋,還有多世界假說,我想其實還可以「發明」出更多的詮釋。根據哥本哈根詮釋,在量子力學裡,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特色,波函數是個數學函數,專門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或處於某種運動狀態的概率,測量的動作造成了波函數坍縮,原本的量子態概率地坍縮成一個測量所允許的量子態。多世界詮釋是量子力學詮釋的一種。
  • 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正是這種情懷讓Maroney和其他人開發出一系列新的試驗揭示波函數的本質,而這種神秘實體是量子怪誕性的核心所在。在論文中,波函數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對象。物理學家用希臘字母Ψ表示,並且利用它描述粒子的量子行為。依靠試驗,波函數使研究人員得以計算出在任何一個特定位置觀測到電子的機率,或者電子自旋朝上或朝下的可能性有多大。然而,數學無法闡明波函數真正是什麼。它是一種實體的東西?
  • 科學網—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一項試驗表明,油滴能被槽液中產生的波推動。這促使物理學家重新思考類似事情使粒子表現得像波一樣的觀點。圖片來源:Dan Harris/MIT Owen Maroney擔心,物理學家將大半個世紀都花在了欺騙行當上。
  • 量子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
    薛丁格猜測它對應於空間中該點的電荷量,因為每個電子都帶有一個單位——一個量子的電荷。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假設,但又難以正確。薛丁格方程中的波不是電子電荷密度波。 事實上,它不是一個與任何具體物理性質相對應的波浪,它只是一個數學抽象。所以它不是一個波,而是一個波函數 。波函數猶如通常所包含的「虛數」 一樣,具有虛擬意義的東西。這個波函數有什麼樣的具體意義,薛丁格未得到解決。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有一幫人老喜歡將量子力學神秘化,這不又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量子物理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原來是想借量子力學招魂納幡死灰復燃的神鬼玄說,是某些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一幫子人咋呼的。他們利用的是量子力學中一些奇異特性,如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波函數坍塌、量子糾纏等與宏觀事物邏輯相悖的特點,把量子力學神秘化,往神學上引。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派之爭。
  • 量子力學裡面的「波函數」到底是幹啥用的?其實用處非常大
    我們都聽說過量子力學裡面有個函數叫「波函數」,這個函數到底是啥,這個函數是用來幹啥的,很多人並不清楚,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解釋下「波函數」,解開這個函數背後的神秘面紗。其實前面早期的文章我都提過波函數,只不過沒有深入講解,今天我就從概念入手給大家詳細剖析下波函數的真實內涵。首先你要明白波函數本身是一個函數,什麼是函數?
  • ...理工大學大珩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科研團隊首次實驗證實波函數...
    近期,大珩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量子理論中波函數的物理實在性!為玻爾與愛因斯坦始於上世紀初的巔峰論戰——測量前的波函數是否描述量子客體真實的存在狀態與動力學特性(物理實在性)——畫上句號!
  • 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儘管量子力學深刻變革著人類生活,但用於描述微觀粒子狀態的波函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至今懸而未決。哥本哈根概率波理論、德布羅意導航波理論、多世界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假設和詮釋,卻未達成共識。作為主流量子力學解釋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波函數只是數學描述。
  • ...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
    儘管量子力學深刻變革著人類生活,但用於描述微觀粒子狀態的波函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至今懸而未決。哥本哈根概率波理論、德布羅意導航波理論、多世界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假設和詮釋,卻未達成共識。作為主流量子力學解釋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波函數只是數學描述。
  • 量子力學筆記5---波動力學-波函數
    玻恩(Born)的統計詮釋是:波函數在某一時刻在空間中某一點的強度(振幅絕對值的平方)與在這一點中找到粒子的概率成正比。換句話說,波函數的強度 |ψ(r, t)|2 表示任意 t 時刻粒子在空間 ⃗r 處的單位體積中出現的概率。2.2.2 概率流守恆定律      與牛頓方程不同,概率流守恆定律自動地包含在薛丁格方程之中。
  • ...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儘管量子力學深刻變革著人類生活,但用於描述微觀粒子狀態的波函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至今懸而未決。哥本哈根概率波理論、德布羅意導航波理論、多世界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假設和詮釋,卻未達成共識。作為主流量子力學解釋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波函數只是數學描述。
  • 為什麼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量子力學起初是一門研究微觀世界的科學理論。這是基於20世紀初,大量的觀測設備已經可以直接或者間接觀測到微觀世界的物理學現象。於是,科學家基於這些現象提出了相應的理論。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可以用薛丁格的波函數方程進行描述。
  • 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什麼是波函數?
    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們堅信,能夠確定地描述這個世界,而絲毫不用牽涉到我們自己。——海森堡波函數實際上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很多人誤以為它是數學推導的結果。波函數假設是量子力學中最為基礎的概念,如光速不變原理作為狹義相對論的基礎公設一樣,貫穿於整個量子力學的始終。
  • 波函數揭示薛丁格的貓:本身就是既活又死
    北京時間3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薛丁格的貓」闡述了量子力學中長期存在的一個謎題:貓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或者這只是我們頭腦中的怪誕想法
  •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
    根據量子理論,粒子的行為常常像波,用於描述粒子行為的「波函數」預測一個粒子可能的特性,諸如它的位置和速度,而非確定的特性 [1] 。量子力學得以解釋許多現象和預言新的、無法直接想像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後來也被非常精確的實驗證明。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量子場論)。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
  • 物理學中的波概念
    水皮可以輕易地託起水黽;水黽雖小,其運動也能造成可觀的水面波動在物理學中,取決於具體的語境,波被用來表示一種運動的形式,也被當作存在的形式,甚至有時不過只是一個空洞抽象的數學表達式。在機械波、電磁波(光波)、物質波(量子力學波函數)以及引力波這些概念中出現的波,以及在傅立葉分析和信號探測理論與實踐中也許是隱性地提及的波,可能多有可檢討的內容。
  • 量子力學的世界裡,概率就是一切!揭示原子的「波函數」
    研究團隊使用雷射和光學技術構建了一個原子波函數的圖像(紫色)。這張圖是對這一過程的藝術描述,顯示了一個顯微鏡物鏡對準懸浮在光學晶格(高白色波)中的原子(球體)。該團隊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關於原子波函數的信息。圖片: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