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

2021-01-1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儘管量子力學深刻變革著人類生活,但用於描述微觀粒子狀態的波函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至今懸而未決。哥本哈根概率波理論、德布羅意導航波理論、多世界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假設和詮釋,卻未達成共識。作為主流量子力學解釋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波函數只是數學描述。

  最近,清華大學教授龍桂魯提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的全新觀點,創造性地設計了「相遇延遲選擇實驗」,並領導團隊成功完成實驗。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中國科學》上。

  「我認為微觀物體的波函數就是它的存在形式,彌散在空間中,具有振幅和相位,測量時波函數塌縮速度無窮大,平時以小於或等於光速的速度傳播。分開的波函數合到一起時,由相位引起的波函數幹涉相長和相消使得微觀物體表現出波動性。」龍桂魯說。

  波函數的真實存在可以用「相遇延遲選擇實驗」來說明。22日,清華大學理科樓一間裝滿物理學專業書籍和《左傳》《資治通鑑》國學經典的辦公室裡,龍桂魯這樣介紹這個有趣的實驗——

  長方形馬赫曾德幹涉儀裡,左下角有半透半反分束器,左上角、右下角分別有全反射鏡,右上角根據需要放置或者不放置第二個分束器,右上角的右側和上邊各放一個單光子探測器。路徑1在左下角分束器反射,沿著左邊,在左上角反射到右上角;路徑2透過左下角分束器,沿底邊經右下角反射到達右上角。在幹涉實驗中,不管第二分束器在還是不在,單光子總是同時在兩個路徑上通過。「相遇延遲選擇實驗」讓這兩條路上的波函數相遇後再決定是否插入第二個分束器,結果支持了這種實在解釋。

  「波函數經過第一個分束器後分成了兩部分,像一條大貪吃蛇變成兩條小貪吃蛇一樣,分別從路徑1和路徑2通過。如果沒有第二個分束器,則它們相遇時『不理不睬』,各自到達兩個探測器,各有一半的概率被探測到。當它們在右上角相遇,一半已經通過幹涉儀時插入分束器,將兩束波函數『齊腰截斷』,此時插入前已經通過的那部分波函數依然『不理不睬』,各自到達兩個探測器。但餘下的波函數在分束器中發生了幹涉並『不舍不棄』,全部到達右邊探測器。如果多次重複實驗,兩個探測器探測到光子的個數分別是總數的1/4和3/4。」龍桂魯說。

  專家評價,龍桂魯對波函數認識的突破在於提出了一種實在詮釋——波函數就是微觀物體的存在方式,打破了「微觀粒子只是個小硬球」的傳統認識,顛覆了約翰·惠勒提出的「延遲選擇實驗」的結果,避免了在微觀世界中違背因果規律。

  「延遲選擇實驗」是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在1979年在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討論會上提出的。實驗中,惠勒讓單光子先通過左下角的分束器後,再決定是否放入第二個分束器,一旦單光子選擇了走一條道路,即使第二個分束器在,也不會發生幹涉。實驗情況是,不管後來決定還是之前決定是否放置第二個分束器,結果完全一樣:放入則光子選擇同時走兩條道路,不放入則光子選擇只走一條道路。單光子就像有預知的精靈,會根據第二個分束器是否存在來選擇所走的道路是一條還是兩條!惠勒認為,後發生的是否放入第二個分束器的事件影響了先發生的單光子選擇路線的事件,微觀世界不再遵守因果規律了!

  「我們的觀點是,不管你(第二個分束器)在,還是不在,我波函數就在這裡——同時在兩條路徑上。」龍桂魯說。

  量子理論的誕生已有一個世紀,量子世界依然「迷霧重重」。正如尼爾斯·玻爾所言:誰要是第一次聽到量子理論而沒有感到震撼,那他一定沒聽懂。

  「我們的詮釋用簡單易懂的圖像理解神秘的量子效應,如量子隧道效應、雙狹縫幹涉實驗、量子糾纏、非局域性和波粒二象性等。」龍桂魯說。

  龍桂魯團隊長期從事量子信息研究,曾憑量子通信和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礎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相關焦點

  • ...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其實量子力學本身是對實驗現象的波函數演算
    原本量子力學的表述所針對的就是測量。它也是可以被推倒的。首先,物理學一開始是沒有測量這一步的,後來是量子力學才出現了所謂的測量問題,並且引入了波函數來描述薛丁格方程的波函數解。但是因為量子力學本身是對實驗現象的波函數演算,所以把實驗發現的實際現象簡化到可以用分布來形容,這種簡化會認為這種分布和測量是關聯的,會導致實驗現象不確定性的產生。而在測量時,其實並不是只要給定了基矢就可以確定是什麼,它也要看不確定性項如何影響測量的決定性特徵。實際上這種無知覺狀態下的決定性本質上是計算誤差。
  • 量子力學的哲學反思:中國科學家發現波函數真實存在的哲學涵義
    我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巧妙的相遇延遲選擇實驗,發現波函數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而不僅僅是一種數學描述。有人可能不太理解這種波函數實實在在地存在的是什麼樣的東西,可以這樣簡單地打個比方,就正如腦神經醫師通過腦電圖(Electro encephalograph,EEG)儀器測出人的大腦的腦電波一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
    這是哥本哈根詮釋中所用到的一種思路,但量子力學並非只有哥本哈根詮釋,還有多世界假說,我想其實還可以「發明」出更多的詮釋。其實任何一種觀測結果、實驗現象,其實都可以發明出無數種解釋,有純粹抽象的,如神怪說、宗教說,也有科學理論模式的,將觀測結果與形式邏輯完美結合的,當然這是我本人的認知。科學理論,可以認為就是一種「工具」:科學理論的基礎是感應信息,其上是意識工具的結構化處理。工具處理,可以發明出任意的工具,未必僅僅只有一種。
  • 量子力學筆記5---波動力學-波函數
    2.2 波函數2.2.1 波函數的統計詮釋
  • 協建矩陣力學奠基量子論,提出「概率詮釋」解釋波函數
    概率解釋波函數玻恩一幫人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巨大,但矩陣力學的運氣不太好,剛一出生就碰到了薛丁格那兒蹦出來的「波動力學」這匹黑馬。儘管物理學家們一直在期待著新量子理論,但「三人數學幫」建立的矩陣力學使他們感覺討厭,因為他們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
    波函數理論已經衍生出諸如雷射、半導體和核能等高新技術,深刻變革了人類生活方式。但多年來,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關于波函數的假設和詮釋,並設計出各種實驗進行驗證,卻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其中最主流聲音認為,波函數僅是一種數學描述,用來計算微觀物體在某處出現的概率。但最近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龍桂魯帶領的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的全新觀點,認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
  • 顛覆認知與世界觀的量子力學實驗
    在單粒子雙縫實驗中,人類得到了歷史上最奇怪的實驗結果。它是對於符合物理直覺的宏觀世界截然不同的量子世界的一種驚人闡釋。事實上,這個實驗表明現實的本質可能完全不是物質的。只不過這裡圖案的峰值表示粒子會有更大可能性出現的區域。實際上,一些量子屬性,比如動量,能量和旋向都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出類似的波的特性。我們把這種屬性的類波分布的數學描述稱作「波函數」,粒子同時具有波和物質的特性叫做「波粒二象性」。多種量子力學詮釋在試圖解答這種現象。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上)
    但多年來,物理學家們提出各種關于波函數的假設和詮釋,並設計出各種實驗進行驗證,卻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其中最主流聲音認為,波函數僅是一種數學描述,用來計算微觀物體在某處出現的概率。但最近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龍桂魯帶領的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的全新觀點,認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本文將分上下篇,為讀者梳理這些詮釋和實驗的來龍去脈。
  • 量子力學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的「意識」指的是什麼?
    意識論的量子波函數坍縮解讀,有點類似於「我思固我在」的論證,是量子理論中,眾多非主流解釋的其中之一。20世紀60年代,維格納(Eugene Paul Wigner)再次發展了意識論,他認為有意識的生物在量子力學中的作用一定與無生命的測量裝備不同,考慮到意識對波函數的特殊作用,量子力學中的線性薛丁格方程必須用非線性的方程來代替。不過不管怎麼用理性的方程去解釋意識作用,都掩蓋不了意識論帶來的主觀驗證,當然遭到很多人的反對。
  • 量子力學
    這是量子系統最難理解的方面之一。這是著名的玻爾-愛因斯坦之爭的中心話題,兩位科學家試圖通過思想實驗來闡明這些基本原則。在量子力學形成後的幾十年裡,什麼是「測量」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量子力學的新解釋已經被公式化,不再使用「波函數坍縮」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當一個量子系統與一個測量儀器相互作用時,它們各自的波函數會糾纏在一起,從而原始的量子系統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存在。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有一幫人老喜歡將量子力學神秘化,這不又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量子物理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原來是想借量子力學招魂納幡死灰復燃的神鬼玄說,是某些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一幫子人咋呼的。他們利用的是量子力學中一些奇異特性,如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波函數坍塌、量子糾纏等與宏觀事物邏輯相悖的特點,把量子力學神秘化,往神學上引。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派之爭。
  • 網友問: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最後為何又反對量子力學?
    愛因斯坦當初並不反對量子力學,而是反對量子力學的根本哈根詮釋中,那種模稜兩可的詮釋。比如不確定性原理、波函數坍縮原理就是根本哈根詮釋的基本原理,現在根本哈根詮釋已經成為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我們一般談量子力學,都默認指量子力學的根本哈根詮釋。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下)
    最新詮釋 打破傳統認知的「微觀實體」論  但是,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並不認同哥本哈根詮釋對延遲選擇實驗的解釋,他不認同現在的觀測會影響過去的決定。他認為,不管後來是否在終點放置半透鏡,光子都是選擇同時走兩條路徑,即波函數分裂成了兩個子波函數,同時沿著兩條路徑向終點「遊去」。  龍桂魯教授巧妙地設計了一個相遇延遲選擇實驗。
  • 量子力學全局近似詮釋(大綱)
    ,由實驗得出;場,局域性)微分形式,必須連續薛丁格方程的物理意義(充分擴散的物質波,理想平面波)本徵態解讀(任何波源,經充分擴散、衰減後的最後狀態,是優勢模式)或者說,非相對論量子力學的公式體系(formulation),已經暗示了,量子現象都是全局效應。
  • 打破谷歌量子霸權!一文看懂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黑箱」,目前量子力學很多的「詮釋」都只是對黑箱所呈現出來的這些事物規律做一些「說得通」的詮釋,所以每一種量子力學詮釋,都有各自缺陷。這裡的黑箱是指,在不了解黑箱裡面的原理情況下,只知道黑箱表面的使用。比如說,計算機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一個黑箱。
  • 量子力學史上的大論戰
    而以玻爾為核心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波函數的平方代表粒子在空間某點出現的概率,在微觀領域中,因存在著測量程序對所論述的物理量賴以定義的條件的影響,量子規律本質上是統計性的,非決定論的。由於雙方對波函數物理意義的詮釋不同,造成了對量子力學本質規律認識上的重大分歧,而孕育其中的論戰也就在這年夏末爆發了。
  • 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什麼是波函數?
    ——海森堡波函數實際上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很多人誤以為它是數學推導的結果。波函數假設是量子力學中最為基礎的概念,如光速不變原理作為狹義相對論的基礎公設一樣,貫穿於整個量子力學的始終。波函數的由來波函數是描述微觀尺度範圍內物質行為的函數,來源於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上一篇內容),該實驗是量子力學最初的密碼,因為它揭示了電子的波動性,為了描述這種非粒子性行為,科學家引入了宏觀物理波(水波等機械波)的餘弦概念cos(x),但是電子具有形體,不能在空間中若隱若現,也不應該偏好任何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