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哲學反思:中國科學家發現波函數真實存在的哲學涵義

2021-01-13 量子認知

我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巧妙的相遇延遲選擇實驗,發現波函數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而不僅僅是一種數學描述。有人可能不太理解這種波函數實實在在地存在的是什麼樣的東西,可以這樣簡單地打個比方,就正如腦神經醫師通過腦電圖(Electro encephalograph,EEG)儀器測出人的大腦的腦電波一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微觀物體具有實實在在的粒子性,這是多年前的實驗業已證明。同時,微觀物體具有實實在在的波動性,這是我國科學家的實驗現在所證明的。所以,微觀物體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的波粒二象性的奇妙現象。

量子力學已通過全面、嚴謹的實驗驗證,並得到極其成功的應用,但應該如何詮釋這些實驗與應用,卻莫衷一是、眾說紛紜,統稱為量子力學哲學詮釋。具有代表性的詮釋有:

哥本哈根詮釋:波恩、海森堡和玻爾等權威量子物理學家所支持的哥本哈根詮釋,歷來是佔統治地位的主流派。哥本哈根詮釋認為,對微觀現象進行測量時,微觀現象由多種可能性的迭加態轉換到一個特定的本徵態,體系的狀態轉化瞬時發生。根據這種詮釋,觀察者或外在於量子系統的裝置是波函數坍縮的結果,微觀現象具體轉換到哪一個狀態是完全隨機的。

德布羅意—玻姆詮釋:最早由德布羅意提出,然後由玻姆進行擴展。該詮釋認為,粒子總是有一個位置,並受到波函數的引導。波函數根據薛丁格波動方程演化,從不坍縮。該理論一般認為是一種隱變量理論。由於粒子每時每刻都有確定的位置,測量問題得到了解決,坍縮被解釋為外在現象。可以解釋物理系統所有可觀測量的演化行為,而避免掉任何不確定性或隨機性。

多世界詮釋:該詮釋認為,存在無數個平行世界,每個世界對應一種可能性。在觀察時,對應於這種可能性的觀察者在對應的平行世界裡,觀察到對應的結果,不存在波函數坍縮,每種可能都發生其對應的、特定的平行世界裡,所以也避免掉每一狀態的不確定性或隨機性。

一種詮釋的適用性與有效性,不僅僅是在於能解釋所需要解釋的現象,重要的是還需要與其它領域的理論能相吻合與統一。因此,上述量子物理的哲學詮釋,不僅需要與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物理學原理相吻合,還需要與對最基本和普遍問題的研究的哲學原理相容。如果我們以物理學原理的吻合性為橫坐標、以哲學原理的相容性為橫坐標,由此可以有如下圖所示的四個象限。

量子物理的哲學詮釋

1. 哥本哈根詮釋與物理學原理相吻合然而與哲學原理不相容,處於第四象限,

2. 德布羅意—玻姆詮釋與哲學原理相容然而與物理學原理不吻合,處於第二象限,

3. 多世界詮釋與物理學原理相吻合同時與哲學原理相容,處於第一象限,

4. 既不與物理學原理相吻合有不與哲學原理相容,這樣的理論自然不被認可,完全不成立。

我國科學家所發現的波函數真實存在的哲學涵義,如果採用哥本哈根理論就解釋不通,但可以由德布羅意—玻姆理論或多世界理論來詮釋,然而多世界理論能更好地將微觀與宏觀的波函數現象統一起來,從而詮釋得更好。

多世界詮釋由美國埃弗萊特於1957年作博士論文時提出。艾弗雷特語出驚人地提出,測量帶來的不是坍縮,而是分裂的世界。由於哥本哈根詮釋歷來佔有統治性的主導地位,具有相當獨創性與大膽性的多世界詮釋多年來未被重視。艾弗雷特的博士論文被其導師大段刪除、延遲答辯。

論文答辯後也未能在學研單位謀得一職,只好應聘於一個事業單位,於1982年鬱郁死去。艾弗雷特育有一子一女。女兒長期為精神分裂症而困擾自殺,兒子是美國一搖滾樂隊的成員,在他去世前一直不知道他父親後來競成為一位才華橫溢且頗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的地位,說他生前一直活在自己的平行世界裡。

休·艾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

歷史上往往有這樣的情況,具有相當獨創性與大膽性的理論因為與當時佔統治地位的主流理論與公眾觀點相悖而被打入冷宮,只能隨著時間的沉澱後再被挖掘出來,多世界理論正是屬於這種情況。直到近年來量子退相干理論在解釋量子理論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發展,該詮釋才被挖掘出來並越來越受到相當歡迎。艾弗雷特被《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

多世界詮釋常被人簡單地理解為世界具有眾多同樣的世界、宇宙具有眾多同樣的宇宙、一個人具有眾多同樣的自身等等。為理解多世界詮釋的原理,我們用通俗的語言,結合日常生活事例,來做簡單解釋。比如說,一個人的癮性狀態,從量子理論的觀點來看,是有癮狀態與無癮狀態的各種可能狀態的疊加。當觀察到一個人有癮時,是有癮狀態的觀察者觀察為有癮的結果,同時也是無癮狀態的觀察者觀察為不是無癮的結果;當觀察到一個人50%的可能有癮時,是這種有癮狀態的觀察者觀察為在50%的時間段裡有癮的結果,同時也是這種無癮狀態的觀察者觀察為50%的時間段裡無癮的結果;以此類推,一個人的頭腦裡存在有如此眾多不同的觀察者。這種理論也體現了傳統認知科學中的多重心理、多重認知、多重人格等相關理論。這樣,多世界詮釋不需要心理或意識的坍縮作為橋梁,就把微觀與宏觀、經典理論與量子理論等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多世界詮釋可以較好地描述單個微粒、多個微粒、以至海量微粒的屬性及其相干與退相干屬性。無論從哲學觀點還是物理學觀點,多世界詮釋是當今種種量子理論哲學詮釋中較為理想的理論,也是當代量子理論學界越來越受歡迎的詮釋。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全同性存在,誰又和誰全同
    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也根本無法解釋和理解量子力學領域中微觀物質運動的基本現象。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哲學上的迷惑不解,能級的量子化及波粒二象性等問題,在哲學的基本存在性質上、邏輯上都無法理解。量子力學始終無法找到量子現實與經典物理之間的調和理論。波和粒子兩種特性無法擺脫地糾纏在一起。既是粒子又是波,如此圖像及運動規律在已有的常識中沒有物理上的對應物。
  • ...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從弗雷格的「指稱—涵義」理論,看哲學的現代語言學轉向
    01導:弗雷格的符號邏輯弗雷格是現代符號邏輯的創始人,也是現代的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最早的創始人,而弗雷格的語言哲學與分析哲學當中的最著名的是其意義理論。顯然後者是不同的,因為a和b作為符號明顯存在著不同,而前者也並不成立,因為當a和b等同時,a等於b和a等於a就等於表達了完全相同的關係,即a和b所代表的那個對象與其自身是等同的。
  • 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什麼是波函數?
    波函數的由來波函數是描述微觀尺度範圍內物質行為的函數,來源於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上一篇內容),該實驗是量子力學最初的密碼,因為它揭示了電子的波動性,為了描述這種非粒子性行為,科學家引入了宏觀物理波(水波等機械波)的餘弦概念cos(x),但是電子具有形體,不能在空間中若隱若現,也不應該偏好任何位置
  • 通過記憶哲學反思人類增強
    當前,記憶增強已成為反思人類增強的一個新興點。以往人們討論人類增強較為依賴身體與心靈以及技術與人類的二元論假設,而哲學對二元論長久的批判也說明了這一假設存在的問題。這一假設更容易為多數人所接受,但接受並不意味著合理。隨著記憶作為克服身心二元論的一種方法被柏格森提出,也隨著與記憶修改和增強有關的記憶科學的迅猛發展,記憶哲學成為一個較好的可以選擇的視域。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儘管在當代哲學視界內,語言哲學與現象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對於泰勒而言,二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它們都將理論矛頭指向了由笛卡爾哲學所開啟的「分離式行動者」(A disengaged agent)主張,「這是一種無法思考的觀點,因為,沒有為參與式理解留下理論空間」。可以說,對笛卡爾哲學的反思與批判,是解讀泰勒哲學人類學思想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 為啥科學來自西方,科技與哲學關係
    開個玩笑,就好像,研究物理的人大多都研究哲學,因為用物理解釋不通的就用哲學來解釋。當然這是玩笑,自然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是具體和一般,實踐和理論的關係。科技補充哲學,哲學指導科技。物理學與哲學的最大區別,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哲學中有很多人,就像那些星象學家,它們總是去湊人們希望的答案。科學家,不會因為無從解釋而為難。
  • 雙縫實驗的哲學思考:看似簡單兩條縫,實質深藏一道謎
    在這裡,我們從哲學的角度來討論一下這個實驗。費曼在其《物理學講義》裡認為,雙縫實驗所展示出的量子現象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以任何經典方式來解釋,它包含了量子力學的核心思想。事實上,它包含了量子力學唯一的奧秘。透過雙縫實驗,可以觀察到量子世界的奧秘。
  • 量子物理學:從普朗克到東方哲學
    普朗克最初的黑體輻射定律假定光和電磁能是連續的波,這與當時的大多數觀點一致。他的模型密切描述了實驗結果。但是普朗克發現,如果將連續波「量化」為離散的量,他的模型會得到改善。出於好奇,人們對數學的一種特定形式的選擇導致了量子物理學的誕生。普朗克的數學技巧是一個偶然的奇特案例。
  • 巴德爾 | 波墨神學與哲學講演錄:第五講
    主要著作見Franz Hoffmann編輯的十六卷本《巴德爾全集》(萊比錫,1851-1860),涉及認識論、形上學、自然哲學、人類學、社會哲學、宗教哲學、神智學等諸多領域,其中頗具代表性者如:《思辨教義學講演錄》、《對雅各•波墨學說的講演與解釋》、《對黑格爾學派關於基督教的哲學命題的修正》。
  • 心靈的碰撞之六,量子世界的哲學思考
    這種世界觀的哲學隱喻,是一臺座鐘,世界被描繪成了像一臺座鐘那樣精確運行的巨大機器——勻速、線性地運動,部分之間相互分立,機械聯繫,運動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與意識無關。後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社會人文學科,也都遵循牛頓一笛卡爾哲學範式。
  • 「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裡」——中國科學家巧設實驗詮釋量子力學波函數真實存在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量子力學是與相對論比肩的20世紀偉大的科學發現,催生了諸如雷射、半導體、核能等高新技術。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本文試就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我國西方歷史哲學研究狀況做一梳理,勾勒其大致的發展脈絡,最後進行簡單的盤點和反思。作為一種個性化概述,文章走馬觀花,掛一漏萬,粗疏不當之處,尚祈學界同仁鑑諒。他立足於客觀性問題,指出現代西方歷史哲學都存在一種普遍傾向,即否認歷史過程的客觀性,否認歷史認識的可能性,這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和不可知論在歷史研究中的反映。
  • 先剛︱「建構」與「反思」——謝林和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差異
    他在《美學講演錄》裡有一節討論「從歷史演繹出藝術的真正概念」,其中主要回顧了康德、席勒、溫克爾曼等先驅的鋪墊工作,至於謝林得到的篇幅則只有寥寥一句話(這個待遇甚至趕不上索爾格、蒂克、施萊格爾等人):「因為有了這個認識(按:認識到理念是唯一真實的和現實的東西),到了謝林,哲學才達到它的絕對觀點;當涉及到人類的最高旨趣時,藝術雖然已經開始主張自己的獨特本性和價值,但只有到了現在,藝術的概念和科學地位才被發現出來
  • 是物質、能量還是一種波呢?中國科學家解釋意識理論
    是物質還是能量還是一種波呢?甚至意識到底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面困擾著科學界。有科學家認為界定意識的定義已經到達了神學與科學之間的邊界了,對無論是哲學還是物理學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就有一位中國科學家提出了這樣的理論,意識它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意識不能脫離物質而單純存在,但它的存在是世界上各種轉移的催化劑,為什麼這麼說呢?
  • 量子力學的核心部分薛丁格的波函數及其物理意義
    電子是一種波動,是電子波。電子的能量與動量分別決定了它的物質波頻率與波數。既然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應該會有一種能夠正確描述這種量子特性的波動方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薛丁格收到德布羅意的論文,薛丁格足足思考了兩年時間,終於提出了薛丁格方程。
  • 量子力學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的「意識」指的是什麼?
    1932年,諾依曼出版了經典的量子力學教科書《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在書中,他提出了「波函數坍縮可能源自觀察者意識」的觀點。因為量子理論不僅適用於微觀粒子,也適用於測量儀器。事實上,所有測量總是經由我們的判斷得出一個確定的結果,這意味著只有意識才能最終讓波函數產生確定的結果。這帶點唯心主義的觀點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一些新的理論。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波:英美學派的看法是把實證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放在一條主線上進行考察。歐洲大陸可能更注重於歷史發展。譬如對近現代科學的反思在牛頓和萊布尼茨時已經開始了,他們討論的空間、時間及萬有引力等問題,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物理學問題,而是物理學中哲學問題或者方法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