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全同性存在,誰又和誰全同

2020-12-05 小棉花糖愛科技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它究竟是什麼?

量子理論是20世紀科學進步產物,在量子力學的世界中,日常所見的熟悉的物理定律不再成立。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也根本無法解釋和理解量子力學領域中微觀物質運動的基本現象。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哲學上的迷惑不解,能級的量子化及波粒二象性等問題,在哲學的基本存在性質上、邏輯上都無法理解。

量子力學始終無法找到量子現實與經典物理之間的調和理論。波和粒子兩種特性無法擺脫地糾纏在一起。既是粒子又是波,如此圖像及運動規律在已有的常識中沒有物理上的對應物。由於不能精確測定一個電子的位置和動量,所以這一原理便有了很深的哲學內涵,這也是量子理論不確定性與經典力學確定性思想相分離的地方。不確定性關係完全是由實驗導出的,它內孕著不可預言性這樣一個哲學命題和結論。從可知的過去走向不確定的未來,預示著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它已經成為自然規律中一個重要的基本原理,這是量子世界揭示出的一個基本特性。不確定性原理表明,我們在傳統的哲學理念中,根本無法找到首先應該確定的是什麼。

物理學家們意識到,觀察者和系統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導致無法認定被觀察的物質系統是獨立存在的。這就是人們熟悉的「量子糾纏」。這些問題本質上首先涉及到什麼是真實的物質世界這樣一個基本而又重大的哲學問題。什麼是真實的物質世界,這一物理哲學的基本問題被再一次擺到面前。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理論的核心特性,量子相干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量子物理全新的哲學基礎,徹底擺脫傳統哲學帶來的認識論混淆和觀念糾纏。

量子物理哲學有一個全同性原理,理解起來十分困難,要理解「測不準」的本質,還要解決一個哲學的觀察問題。就是人類在觀察外部物質世界時,如何突破觀察的全同性。觀察者在觀察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的同時,意識與思維也同時出現,這時,物理觀察的對象在哲學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層面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實體的對象」,另類是觀念存在「想像的物質對象」。這兩類「對象」顯然具有根本性質的區別。在傳統哲學中,「物質對象」與「意識思維的對象」被認為是一致的,籠統地稱之為「客觀存在」。這種認識論沒有明確的理論分界,量子相干論對這種模糊的觀察過程,稱之為:全同性存在。即相對於量子物理的認識論而言,觀察的物質對象與意識思維的想像並處,物質與精神反映是同時存在的。「「所有對稱性原理均植根於『不可觀測』的理論假設之上。」

接下來再說下什麼是全同?誰又和誰全同?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先來了解一下所謂全同性原理是什麼:觀察者觀察到的物質世界,必定與觀察者意識、精神反映的觀念的世界圖像是一致的。兩者之間,傳統哲學的理念,無法有效地加以區別。如果不能有效地在此劃出一條明確、清晰認識論的分界線,就勢必會用意識、精神的理性反映去解讀面對的物質世界。這個問題是物理哲學應當首先回答的。全同性原理也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因此導致不可能再用經典的、連續的運動物理學方法,去確切描述一個微觀粒子的運動。亦即傳統哲學觀不再能滿足量子力學的理論需求。全同性哲學概念的提出,是量子相干論哲學概念的重要貢獻。

全同性原理是用來描述物理狀態的,即交換兩個全同粒子,波函數或者不改變,或者(只)改變正負號,前者稱為對稱波函數,後者稱為反對稱波函數。量子理論表明,全同粒子系統波函數應當具有對稱性。

不可觀測意味著對稱性,這是物理學家李政道在闡述他「對稱與不對稱」理論時的表述。因此,全同性原理要求全同粒子的波函數或者是對稱的或者是反對稱的。為什麼不可觀測就意味著對稱呢?

這個哲學問題的本質是:在進行物理觀察時,由於無法找到被觀察物質對象與意識、精神反映之間的差別,因此,看到的物質世界必定與頭腦中意識、精神的圖像是對稱的,或是反對稱的。

相關焦點

  • 如何用量子力學解釋科學和哲學的悖論,忒修斯之船原來也有解?
    ,特修斯之船被用來研究身份的本質。你叫它什麼都行,但是它不是特修斯之船。量子力學的啟發忒修斯之船對於量子力學的發展也有莫大的幫助,而量子力學的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忒修斯之船。那就是量子力學中的「全同原理」。
  • 相干邏輯思維體系裡,命題與結論存在著什麼樣的關聯性?如何理解
    通常的邏輯關係,命題與結論之間存在著可抽象演化,推導出某種結論的內在變化關係。量子物理實體觀的邏輯命題,意識指向明確,但是由於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的運動與變化,其性質與抽象思維的邏輯變化無關,所以相干邏輯的結論,是無法通過推導產生的。相干思維的邏輯反映,要求同步和物質系的變化保持一致,相干邏輯命題雙重性質的制約,這是與傳統哲學的本質區別。
  • 《科學大家》|當哲學問題遇上意識科學:聊聊"我是誰"
    但不同的意識理論對「我是誰」的理解並不一致。  如果有一天,可實現轉移意識到機器腦上,那麼機器腦上的「我」真的還是我嗎?同樣,不同的意識理論對如何轉移意識,對機器腦上的「我」的理解也不一樣。在本文,新興的意識科學將為您闡釋「我是誰」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  我是誰?
  • 哲學的本質是什麼思維和什麼存在?
    哲學研究存在。哲學研究什麼樣的存在?哲學研究思維的存在。哲學研究什麼樣的思維存在?哲學研究存在作為存在,包括物質存在和思維存在,物質和思維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存在。哲學家拿什麼作為對象來研究物質存在和思維存在,即哲學家看著什麼東西為對象研究存在作為存在。哲學研究存在作為存在的特殊對象是共時體系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存在。哲學的任務是共時性與歷時性的思維和存在是如何存在。什麼思維?什麼存在?什麼樣的思維與什麼樣的存在?什麼存在是固有的存在,包括哲學的本體的存在,哲學的本體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存在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的存在。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傳統哲學的存在,使得西方哲學難以生根,只能以外來哲學的身份存在。中國人腦子裡有一種特殊的中式哲學,這是壞事,也是好事。如果它阻礙了對西方哲學的吸收,那就是壞事(對科學而言);如果它能夠寬容地接納西方哲學,並與之和諧共存,那就是好事。與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相比,哲學的發展是緩慢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這並不等於它不發展。
  • 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究竟是什麼?
    大家好,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聊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物理定律,但是由於不確定性原理與我們的常識認知有些相悖,所以不確定性並不是很好理解的,很多人、也包括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一時間都很難認同它,但是不確定性原理卻並沒有因為質疑而湮滅,反而成為了是物理學上可能是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
  • 引力的本質是什麼?牛頓和愛因斯坦誰的理論更準確?
    在其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牛頓詳細的講述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如果我們在高中時就會學習到「去微積分化」的萬有引力定律。而他認為萬有引力與兩個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通過萬有引力定律,以及運動學理論,牛頓把太空中天體的運動學規律和地球上的運動學規律統一了起來,在此之前,當時的學者一直都認為天空中是一套,地球上是一套。
  • 引力的本質是什麼?愛因斯坦和牛頓誰更正確?
    「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太陽東升西落,生物的運動和生長,以及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引力和重力,引力是宇宙四大基本力之一,它的存在維持著物質世界的運動平衡,以及宇宙中天體的運動。但是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時空的彎曲還是基本粒子的傳遞交換?
  • 量子理論三原理的哲學意義
    開啟了21世紀量子哲學的萬千世界!   量子糾纏,是量子理論的第二個原理,也是量子力學最為激動人心的發現。什麼是量子糾纏?同源的量子無處不有聯繫,這種聯繫並不是無線電波或光子傳遞,而是一種不受空間阻礙的「量子共振」。從哲學上看,這種「糾纏」不受物質實體空間和時間約束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非物質存在。即「非生命體意識」,不僅在人類和動植物界,而且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中也是存在的。 因此,量子糾纏就是微觀粒子意識的反映,這不但能給量子糾纏一個合理的解釋,並且給「意識是宇宙的一個基本特性」提供了很好的證據,意義重大。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生命全無意義
    生命全無意義。 這句話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首先我們要了解「存在」的意思是什麼? 存在可以分為: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薩特認為人的存在是一種特定的狀態,與其他事物是不同的。人的存在是「存在先於本質」而物的存在是「本質先於存在」。 存在的意思大致可以理解為客觀的存在。
  • 量子物理哲學的運動觀與傳統物理運動觀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的理論區別:(1)物質的運動在本質上不受人的意識、精神變化的左右,它是獨立的。(2)意識與精神對物質運動與變化的反映可以是正確也可以是歪曲的。(3)物質運動是由物質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與觀念孤立的變化性質無關。
  • 測不準,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發展是否離不開量子物理哲學?
    物理哲學的形上學世界觀推崇「透過現象看本質」哲學理念,當用理性的方法看世界的時候,人們在預設的參照系下,只能看到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微觀物質領域的「測不準」、「不確定性」等問題,無法給出徹底、合理的理論解釋,給我們認識物質世界真值造成巨大障礙,致使量子世界的粒子行為,
  • 李佔春——量子世界必須回答我是誰
    以上粗淺的議論,只是拿來主義玩弄的蜻蜓點水把戲而已,我們重點要探討的其實是這個話題——用量子視野來管窺我們自身和自己,因為用常規的尺子無法叩問我們的我是誰,其中包括我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究竟是怎麼回事。 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寫下的一段話——「『我們是誰』,這不僅是嚴肅的科學問題,而且是唯一嚴肅的科學問題」。
  • 心靈的碰撞之六,量子世界的哲學思考
    這種世界觀的哲學隱喻,是一臺座鐘,世界被描繪成了像一臺座鐘那樣精確運行的巨大機器——勻速、線性地運動,部分之間相互分立,機械聯繫,運動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與意識無關。後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社會人文學科,也都遵循牛頓一笛卡爾哲學範式。
  • 為什麼我們搞不懂量子物理、量子力學、量子通訊?(二)
    隨著量子通訊衛星的上天,儘管還沒有傳來令人激動的對於自然界的深刻「發現」或智力「發明」,普通大眾開始好奇當代科技最前沿發現了什麼。有人說,我們的世界,因為幾個最新的科學研究,竟然顛覆人類世界觀!全亂了。
  • 關於量子力學的兩大基礎問題,誰能解決它,誰就能得諾貝爾獎
    長期以來,冷靜的觀點認為因為該理論還不夠完備,而原因就在於廣義相對論忽略了量子物理效應。而說到量子物理,量子理論本身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無窮大困惑在量子理論中同樣存在。舉例來說,每當人們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場(如電磁場)時,無窮大問題就會出現。原因在於,電場和磁場在空間的每一點都有確定的數值,但即使在有限空間裡也有無窮多個點,因而也就意味著存在無窮多個變量。
  •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嗎?
    導讀: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什麼,你思考過嗎?有人認為,個量子力學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一切都是隨機偶然的,也可以理解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都只能用波函數來表達,我們永遠無法同時準確測量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而量子力學中的其他詭異現象都可以用不確定性解釋,比如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疊加態等,都是不確定性的延伸!
  • 哲學的唯一入門是存在
    現在中國討論哲學、很少有人談及哲學的存在,更沒有人爭議什麼是存在。存在是哲學的入門、存在是不是哲學的唯一入門呢?學習哲學者、必須先弄懂哲學的存在。弄明白了什麼是存在,就己經邁入哲學殿堂了。不管學歷多麼高深,不論知識多麼哲學,凡不懂哲學的存在,仍然是哲學的門外漢。中國哲學最早揭示了哲學的存在,中華文明首先定義了存在的本質以及存在的應用。中華文明歷史中、對於存在的發現、發展、應用和理論升華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中國哲學定義存在:存在是用符號、文字、言語和語言所表達的共時性同在的存在和大腦中,共時性時思構成的同在時在結構的實在存在。
  • 細思極恐的科學實驗: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我們是真實存在的嗎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科學的起源是什麼?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些現象展開探索,並用合理的思維去解釋它,這就是對科學的基本理解。兩千多年前,科學的另一個名字是哲學,說科學起源於哲學也是可以的。那時候的哲學家們,都在探索這個世界。
  • 知道量子是什麼 比知道潘建偉是誰更重要
    政協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拍了張他和同界別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的合影發到朋友圈。「結果,我圈子裡好多人問,潘建偉是誰呀!」  12日,科協界別的小組討論中,樊邦奎分享了這麼一個小故事。他感慨頗多——大眾關注身體素質和文藝素質,卻不怎麼關心科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