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量子力學的兩大基礎問題,誰能解決它,誰就能得諾貝爾獎

2020-12-04 天文同好樂園

對當代物理學理論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上的兩大支柱理論。毋庸諱言,雖然稱它們為兩大「支柱」,但這兩個理論各自還存在一些基礎性的大問題。就拿廣義相對論來說,一旦涉及到黑洞內部的物質密度和引力場強度,立即就會出現「無窮大」問題。在出現無窮大時,廣義相對論方程就崩潰了,不再成立。而對於一個實在的物理量來說,無窮大是毫無意義的。長期以來,冷靜的觀點認為因為該理論還不夠完備,而原因就在於廣義相對論忽略了量子物理效應。

而說到量子物理,量子理論本身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無窮大困惑在量子理論中同樣存在。舉例來說,每當人們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場(如電磁場)時,無窮大問題就會出現。原因在於,電場和磁場在空間的每一點都有確定的數值,但即使在有限空間裡也有無窮多個點,因而也就意味著存在無窮多個變量。另外,在量子理論中,每個量子的變量值度存在無法控制的漲落。無窮多個變量再加上無法控制的漲落,這就造成當人們尋求某個事件發生的概率或者計算某個力的強度時,方程會不受控制進而產生無窮大的結果。

應該說,這個問題是粒子物理學家極不願意看到的,他們想竭力迴避,但毫無辦法。在當代,物理學家們已將這個問題列入量子力學需要面對和解決的第一大基礎問題。但毫無疑問,量子力學也成功解釋了大量的自然現象,其領域包括了輻射和電晶體的性質及應用,另外,對基本粒子以及作為生命基本組成的酶、以及其他大分子的行為,量子力學也有很好的解釋。但是,在過去的100年裡,雖然它的預言被一次又一次的證明,可是它其中的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有時太過離奇,總讓人感覺不真實,比如說「觀測者效應」。

何謂「觀測者效應」?根據波粒二象性,電子和光子既是粒子也是波;根據不確定性原理,我們不能同時測量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而只能得到一個概率。一個粒子在被觀測之前,可以處於任何位置,而這個觀測者可以是我們,或者是其他設備儀器。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我們的觀測決定了粒子的最終狀態。但是,大自然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系統,它是實實在在的,怎麼可能因為我們選擇測量什麼,什麼就存在,而不選擇測量什麼,什麼就不存在?

這樣一來,量子理論就又出現了第二個基礎的、尚待解決的大問題,即:量子理論好似預先將自然分成了兩個部分,中間有一條界線,界線的一邊是被觀測的系統,而界線的另一邊是觀測者系統,包括了我們、我們擁有的所有實驗儀器、測量工具,時鐘等等。但是,量子理論並沒有告訴我們,假如整個觀測者系統都不存在,這個實實在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矛盾是顯然存在的,根本的問題是,這個實在存在的世界,到底是依賴於誰的觀測而存在?

如果量子理論是完備的、普適的,那麼它就應該能合理描述我們的存在,比如說,誰在觀測我們而導致我們的存在?這個問題很繞,舉例來說:當你測量一個原子時,你和你的儀器算一邊,是觀測者;原子在另一邊,是被觀測者。但是,假如我通過我設置在你的實驗室裡的攝像頭觀察你的工作過程,那麼我就可以將你的整個實驗室——包括你、你和你的儀器、和你正在觀測的原子,整體看作是我要觀測的對象,也即被觀測者,而我就是觀測者。但問題是,誰在觀測我呢?

於是,原子、你、你和你的儀器、以及攝像頭和我就成為了幾個糾纏不清的觀測者和被觀測者系統,而對於我的存在,卻無法解釋得清。由此可見,「觀測者」的存在在量子理論中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為到最後總是存在一個「最終觀測者」,這是無法解釋的。因此,量子理論必定需要修正,一個完備的量子理論對自然的描述必定不能依賴於觀測者的描述。

以上提出的兩個問題,就是關於量子力學的兩大基礎問題,不誇張地說,誰能解決它,誰就能得諾貝爾獎!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之稱的潘建偉院士可能得諾貝爾獎嗎?
    大家認為量子力學之父潘建偉院士兩年之內會得諾貝爾獎嗎?首先我們要了解一點的是潘建偉並不能稱之為「量子力學之父"或者"量子之父"!如果非得要給他加上一個的話,或許"量子加密應用之父"倒是名副其實!不加以區分的話,這並不是一種褒獎反而是捧殺,當然潘院士的貢獻並不是各位一個捧殺的名號所能抹殺的,但容易被小人抓住這一點反覆嘮叨,而最近某科普大神的批判文章中60%的篇幅居然在爭論「之父」之稱!實在有些無語!一、誰才是真正的「量子之父」?
  • 一分鐘看懂量子力學 |當心理學遇到量子力學,就解釋一切心理問題
    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的發現實際是發現了宇宙萬物,所有物質的基本構成,這個構成的最小單位,就稱之為「量子」。也就是說我們能看見的看不見的一切都是量子構成的,並且可以用量子力學理論解釋除了廣義相對論引力以外所有物質間相互作用的關係。這以為著,量子力學揭開了宇宙萬物的構成和相互之間聯繫的基本原理。
  • 量子力學簡史
    1905年被稱為科學史上的奇蹟年,愛因斯坦在這一年發表了6篇論文,3月18日,發表了剛才提到的關於光電效應的文章,成為了量子論的奠基石之一,他也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獎。4月30日,發表了關於測量分子大小的論文,這位他贏得了博士學位。5月11和12月19日,兩篇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成了分子論的裡程碑。
  • 一分鐘看懂量子力學丨當心理學遇到量子力學,就解釋一切心理問題
    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了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以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述。
  • 想要擺脫量子產品的坑,你要知道量子力學的起源
    實際上就是兩件事情,一個是光速為何在任何方向都是不變的,這個當時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是大家都覺得這個是個小問題,隨著未來測量精度的不斷提高早晚會把這個小問題完美解決的,但是我們都知道沒過幾年一個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年輕猶太人恰恰是對這個小問題的研究幾乎顛覆了經典物理學。
  • 量子力學能解答很多問題,但在普朗克長度的世界,卻產生了漏洞
    自量子力學創立初始之日,在觀測問題方面就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這就造成了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衝突。即使如此,以目前不完善的量子力學也為人類對宇宙本質的認識作出了卓越貢獻。微觀世界微觀世界是怎麼樣的?早在一百年前,包括基本粒子物理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就就達到了原子級別的微觀領域。
  • 量子力學史上的大論戰
    論戰的內容涉及到對量子力學的物理圖景、基本原理、完備性甚至哲學基礎和世界觀等根本問題的爭論。 根據論戰內容和時間可將這場大論戰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26年薛丁格應玻爾邀請到哥本哈根做《波動力學的基礎》的演講並由此爆發第一次論戰;第二階段,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關於「新量子理論的意思」的第二次論戰;第三階段,1928年第六屆索爾維會議上關於不確定原理的第三次論戰;第四階段,1935年EPR論文發表,引起了關於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描述的完備性的第四次論戰
  • 物理學的終極理論是它?一度被提出者放棄;或能解決量子力學最棘手的問題
    這一實驗在經典體系中展示了量子體系的行為。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成就之一,但它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最有潛力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又稱玻姆力學。但是,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質疑,甚至德布羅意和玻姆本人都曾放棄過。
  • 物理學的終極理論是它?一度被提出者放棄;或能解決量子力學最棘手的問題
    這一實驗在經典體系中展示了量子體系的行為。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成就之一,但它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最有潛力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又稱玻姆力學。但是,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質疑,甚至德布羅意和玻姆本人都曾放棄過。如今,這一理論重新煥發了光彩,許多研究者試圖將它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相統一,以完成「大一統理論」。
  • 愛因斯坦一生都在尋找的數學公式,誰能證明它,誰就能看到上帝
    點擊播放 GIF 0.0M點擊關注哦愛因斯坦一生都在尋找的數學公式,誰能證明它,誰就能看到上帝小編在上一篇文章介紹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五個數學公式不過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一個數學公式,它是愛因斯坦一輩子都在苦苦追求的「真理」,也是所有數學家都在拼命努力想要證實的理論,這個數學公式一旦被證明出來,人類將會在公式的那一端看到上帝在微笑。它就是萬物的終極——「大一統公式」。
  • 超弦理論為什麼能輕易解決量子力學無法解決的引力問題?
    如果你了解什麼是超弦理論,你會感嘆到它的框架是那樣的迷人(也可以在最下方查看我的其它文章),但更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超弦理論能緩和引力與量子力學之間的對立。我們都知道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不共戴天的,廣義相對論講述的是時間和空間體系,而量子力學卻說世間萬物都在被量子觸摸。
  • 【物理學史】量子力學史上的大論戰
    根據論戰內容和時間可將這場大論戰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26年薛丁格應玻爾邀請到哥本哈根做《波動力學的基礎》的演講並由此爆發第一次論戰;第二階段,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關於「新量子理論的意思」的第二次論戰;第三階段,1928年第六屆索爾維會議上關於不確定原理的第三次論戰;第四階段,1935年EPR論文發表,引起了關於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描述的完備性的第四次論戰。
  • 上海書評︱孫珷:誰說給孩子講量子力學,一定要懂了
    李淼《給孩子講量子力學》我想評論李淼的新作《給孩子講量子力學》時,發覺這兩種偷懶的辦法都不好使了,因為書的篇幅如此之短,如果站在書店翻閱,還沒結帳就能讀完,連找把椅子都不需要。雖不是故意的,我還是真的讀完了,但複述概括的辦法也不行,因為這本書已經惜墨如金,實在沒有必要再重複一遍。
  • 世紀之戰:愛因斯坦和玻爾就「量子力學」大戰3回合,誰贏了?
    ,所謂的「實在」只有和觀測手段連起來講才有意義;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無法接受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測量結果一定受到了某種「隱變量」的預先決定,只是我們沒能探測到它。 1929年,玻爾發表了一篇劍走偏鋒的論文,用相對論的基本原理同他的量子力學理論相比較,其中說「通過對於觀察問題的深入分析,相對論註定要揭露一切經典物理學概念的主觀性質」,為他關於「在主體和客體之間不可能保持任何明確分界線」的主張提供佐證。 早已名滿天下的愛因斯坦當然不會容忍這樣的「挑釁」。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什麼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
  • 一度被提出者放棄或能解決量子力學最棘手問題
    這個實驗將電子束等粒子束投向一塊不透明的屏幕,屏幕上有兩道相距很近的平行狹縫。粒子束穿過狹縫,並投射到第二塊屏幕上,就會被探測到。我們可以逐個發射粒子,依次進行探測,那麼隨著實驗次數的積累,就能觀察到屏幕上粒子撞擊點的分布。
  • 真人版「阿笠博士」是諾獎物理得主:遇事不決,指望不上量子力學
    誰又能想到,在科學界,也存在這樣一位「阿笠博士」;而且,他還拿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不信?有圖為證!圖|WLF獨家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我不信在科幻界,當作者/編劇/導演不知道如何收場的時候,量子力學就會閃亮登場,負責圓上作品裡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量子力學成為了大眾喜聞樂見的物理學基礎原理,似乎它一出現,就能合理化一切現象。在漫威電影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量子力學。
  • 科學家為什麼說量子力學是在擲骰子呢?它打破了決定論
    這就要從量子力學的誕生說起了,因為當時我們的經典物理學建立在微積分的基礎上,認為一切的自然過程都是連續不斷地可以無限切分。但是普朗克發現能量的傳輸並不是連續的,而是有一個最小單位,這就是量子。隨著量子論的不斷發展,這門學科展現出了越來越多的讓人匪夷所思的性質。
  • 物理學的終極理論是它?一度被提出者放棄;或能解決量子力學最棘手...
    這一實驗在經典體系中展示了量子體系的行為。 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成就之一,但它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最有潛力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又稱玻姆力學。但是,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質疑,甚至德布羅意和玻姆本人都曾放棄過。如今,這一理論重新煥發了光彩,許多研究者試圖將它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相統一,以完成「大一統理論」。
  • 屠呦呦之後,國人還有誰有望摘得諾貝爾獎?
    在莫言之前,中國有著強烈的諾貝爾獎情結,一直苦苦盼著自己能夠拿一個諾貝爾獎,尤其是希望能夠拿到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算是暫時了卻了心願。能不能獲諾貝爾獎文學獎具有比較大的偶然性,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他能夠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