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的終極理論是它?一度被提出者放棄;或能解決量子力學最棘手的問題

2021-01-21 環球科學

已經有實驗證明,當液體表面有波擴散時,在液體表面彈跳的液滴與德布羅意-玻姆理論中粒子的行為非常相似。這一實驗在經典體系中展示了量子體系的行為。


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成就之一,但它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最有潛力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又稱玻姆力學。但是,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質疑,甚至德布羅意和玻姆本人都曾放棄過。如今,這一理論重新煥發了光彩,許多研究者試圖將它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相統一,以完成「大一統理論」。


本文選自《環球科學》2020年6月刊。閱讀完整文章及更多科學故事,點擊下方封面圖進入購買頁面。


撰文 | 沃德·斯特魯伊(Ward Struyve)

翻譯 | 戚譯引


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成就之一,它能夠解釋和精確預測多種現象。但是,量子力學的詮釋始終充滿爭議。在試圖理解用量子力學描述的世界時,我們遇到了巨大的困難。科學家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做出了種種嘗試,其中最有希望、可能也最簡單的一種就是德布羅意-玻姆理論(de Broglie-Bohm theory,簡稱dBB),也被稱為玻姆力學。


該理論得名於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和美國物理學家戴維·玻姆(David Bohm)。德布羅意在1924-1927年間進行了這方面的開創性工作,隨後,在20世紀50年代,玻姆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近年來,得益於對量子力學詮釋的新的思考,它重新得到了重視和深入研究。




在探討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力學遇到了哪些問題。我們從一個簡單而具有代表性的實驗——楊氏雙縫幹涉實驗——開始。這個實驗將電子束等粒子束投向一塊不透明的屏幕,屏幕上有兩道相距很近的平行狹縫。粒子束穿過狹縫,並投射到第二塊屏幕上,就會被探測到。我們可以逐個發射粒子,依次進行探測,那麼隨著實驗次數的積累,就能觀察到屏幕上粒子撞擊點的分布。



如果我們在雙縫實驗中使用比電子更大的粒子,比如小彈珠,那麼這些物體將以接近直線的軌跡前進,它們在屏幕上的分布結果會呈現為兩個點。然而,用電子等微觀粒子進行的實驗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屏幕上會出現條紋狀的圖案,粒子分布密集的區域(亮條紋)與分布稀疏的區域(暗條紋)間隔排列。這就是幹涉條紋,是波特有的現象。


量子力學是如何解釋雙縫幹涉實驗的?它將電子描述為一種波,在數學上用波函數表達。就像經典物理學中的波一樣,電子波到達狹縫時,每個狹縫就成了一個產生次級波的源。這時,兩道次級波相互幹涉,就形成了幹涉條紋。


但是,電子波與機械波的類比到此為止。儘管電子波像漣漪一樣,到達屏幕時會擴散到一片較為廣闊的區域,但電子仍然只會在屏幕上留下一個點,此時電子本身並不會擴散。為了解釋探測結果為何會局限於一個點,量子力學假設波函數發生了瞬間坍縮。量子力學認為,這種坍縮是在測量時發生的,並且我們觀察到的屏幕上落點的概率分布是確定的——由波在這個點的振幅決定。對於屏幕上某個點來說,波在該點的振幅越大,波坍縮到這一點的概率也就越大。


因此,量子力學認為幹涉圖樣的形成是一個時間過程,是隨著電子落點的累積產生的。但這個解釋存在一個問題。量子力學的正統詮釋認為,坍縮是在測量時發生的。但是,究竟哪一個物理過程可以被稱為「測量」?需要使用特定的測量儀器嗎?人類觀察者的存在是必要的嗎?既然我們無法準確定義什麼是測量,那麼我們也就無法得知坍縮具體發生在何時,對坍縮結果的預測也就變得模糊起來。




為了強調「測量」這個概念所帶來的問題有多嚴重,1935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提出了著名的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在這個實驗中,一隻貓被放進了箱子裡,身邊有一個放射性原子和一臺裝置。如果原子衰變,裝置就會啟動,釋放一瓶致命的毒藥。按照量子力學的正統詮釋,此時在箱子中,貓的狀態與原子的狀態發生了耦合,貓-原子這個系統的波函數並不對應貓生或是死的某個確定狀態,而是對應「活貓」與「死貓」的組合狀態(即疊加態)。但是,在波函數坍縮到生或死的確定狀態之前,這隻貓會感知到什麼?坍縮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是在人類觀察者打開箱子往裡看的時候,系統才發生坍縮嗎?


測量的定義並非是我們理解量子世界性質的過程中遇到的唯一障礙。另一個問題就是,量子力學中的波和物理學中其他的波(如電磁波)截然不同。這也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奇異之處,物理學家也未必能意識到這點。經典體系的波在物理空間中傳播,這是一個三維空間,其中會發生各種物理現象。但是,我們無法將量子力學中的波函數視為某個發生在三維物理空間中的波,儘管雙縫實驗可能會讓人產生這樣的錯覺。


事實上,兩個粒子並不能被視為在三維空間中分別傳播的兩道波,它們其實是六維(3x2=6)空間中的一道波。更普遍地說,N個微觀粒子組成的系統並不能用N道波進行描述,這個系統對應的只有一道波,在維度為3N的空間中傳播。這個世界與我們所熟悉的三維世界截然不同,物理現象發生的場所其實是這個多維度的位形空間,而觀察者只能從自己所在的三維空間中觀察。




現在,我們來聊聊玻姆力學。這一理論認為,波函數並不是量子世界中唯一發揮作用的因素,還要考慮在三維物理空間中運動的點粒子。玻姆力學假設點粒子與經典力學中描述的一樣,其位置在任何時刻都是確定的。同時,與量子力學的正統詮釋一樣,它的運動受導航波的引導,速度由導航波決定。而導航波的演變遵循薛丁格方程。


根據玻姆力學,無論是我們所看到的桌子、椅子,還是活著或死掉的貓,都是由粒子構成的實體,而不是波呈現的形態。事實上,導航波對我們來說是「隱形」的,它只作用於粒子的運動——就像在經典力學中,我們無法感知對物體施加的力,而只能觀察到物體的運動一樣。


在每一次雙縫實驗中,粒子源產生的粒子的波函數都是相同的,但它們的初始位置可能會有所不同。而我們所探測的是粒子的最終位置。德布羅意-玻姆理論認為,粒子的波函數不會在瞬間坍縮,而是會持續按照薛丁格方程演化。沒有了波函數的坍縮,也就不存在測量的問題了。這是一種決定論的理論:某種結果出現的概率,取決于波函數初始位置的差異。


當實物粒子服從平衡分布(equilibrium distribution)的時候,就可以用計算解釋幹涉圖樣的形成。實物粒子會「典型地」符合平衡分布。此時,玻姆力學與量子理論正統詮釋得出了相同的預測結果。既然如此,我們在討論玻姆力學時一般就不需要費心計算粒子的真實軌跡,因為粒子的分布是可以通過量子理論的正統詮釋計算得出的。




玻姆力學的發展現狀如何?作為一個非相對論理論,玻姆力學已經得到了充分發展。這些研究集中於探討玻姆力學如何解釋觀察結果和正統量子力學中的公式、玻姆力學中經典的邊界(量子系統和經典物理空間的邊界),以及相同粒子的集合的性質等。


我在前文中提到,玻姆力學能夠重複量子力學的預測。目前,量子力學的預測已經得到了實驗的完美證明,當然,玻姆力學也能夠很好地預測同樣的結果。而它最常受到的批評之一就是只能重複,而無法提出新的預測。但是與量子力學不同的是,玻姆力學清晰地展現了一幅世界的圖景,並且其中不存在測量定義的問題。


此外,對於實際計算而言,在玻姆力學中粒子軌跡的細節通常不太重要。例如在雙縫幹涉實驗中,我們不必計算粒子的真實軌跡,也能預測出幹涉圖像——參考正統量子力學的計算結果就可以了。


但是對於其他的問題,例如從量子力學行為轉變為經典力學行為的邊界,我們需要建立明確的概念。在玻姆力學中,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答:當粒子(或能夠代表系統整體自由度的那個點,比如質心)的軌跡非常接近於經典力學的預測時,就是經典力學適用的範圍。


另一個量子力學的正統詮釋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測量跳出一個區域,或者說越過一道障礙所需的時間,因為這套理論中缺少時間對應的算符,只有位置算符。但是,在玻姆力學中,我們就可以直接討論並解決這類問題。




玻姆力學一個突出的應用案例,就是玻姆力學在量子化學中的應用,這個學科常常研究粒子數量較多的系統(例如一個原子或分子中的電子)。這樣的系統過於複雜,很難用數學方法精確描述。而玻姆力學提供了新的描述方法,甚至比正統量子力學的方法更高效。


玻姆力學的另一個應用就是構建量子體系與經典體系的相互作用模型,例如(量子體系的)粒子分布在固體表面上時。從原則上來說,這個表面應該用量子力學描述,但這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實現,因此我們只能用經典物理學描述它。在21世紀初期,多位研究者證明在描述粒子與經典體系共同組成的系統時,聯合使用經典物理學和玻姆力學計算出的模擬結果,會比只用量子力學得出的結果更加準確。


我在前面說過,玻姆力學是一個非相對論理論,因此很有必要將它進一步擴展,以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納入其中。正統量子力學已經花了很長時間來完成這個困難的任務,其成果就是量子場論,如今它為描述亞原子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的框架。


量子場論與量子力學的一個本質區別,就在於量子場論所描述的粒子數量是不固定的,粒子可能會產生或湮滅。為了解釋這兩個過程,玻姆力學必須作出調整。其中,對於費米子(自旋為半整數的粒子,包括電子、質子、夸克等)的產生和湮滅,目前學界主要提出了兩種不同的過程。而對於玻色子(自旋為整數的粒子,例如光子和希格斯玻色子),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自然引入這些粒子的方式。玻姆本人已經證明,玻色子很可能本質上無法被描述為粒子,而只能被描述為場,這些場與費米子的相互作用體現為玻色子的產生和湮滅。


量子場論的另一個重要之處就是,它整合了狹義相對論中的對稱性假設(對稱性解釋了光速不變假設和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論的另一個結果,就是證明不存在絕對的「同時」:兩個事件對於一個觀察者而言是同時發生的,對於另一個和前者發生相對運動的觀察者來說就不是同時發生的。




玻姆力學的另一個應用領域就是量子引力以及它在宇宙學中的影響。對量子引力的追尋是理論物理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力對應的是時空的彎曲,但是這一理論描述時空相互作用的方式來源於經典力學,而非量子力學。什麼能使物質不服從量子定律?時空自身(即引力)是否必須服從量子定律?如果是的話,它服從其中哪些定律?


物理學家提出了多種不同的量子引力理論,例如正則量子引力、圈量子引力以及弦論。正則量子引力的建構過程,就是把通常用於將經典場(如電磁場)轉換成量子場的方法應用於廣義相對論。這一理論中的波方程稱為惠勒-德威特方程(又叫W-D方程),但它存在數學上的缺陷,並且看起來是無法克服的。因此,除了整合廣義相對論中的對稱性,我們還需要簡化模型,從而獲得一個更加完善的理論。


圈量子引力理論也是將相對論量子化後得到的,但過程中涉及了不同的變量。這一理論也產生了一種W-D方程。圈量子引力理論和正則量子引力理論的重要區別在於,圈量子引力理論中的時空是離散的,而非連續的。而弦論則認為物質的基本單位不是點粒子,而是一維的弦。這一理論沒有將相對論量子化,它其實是一種統一所有已知相互作用的嘗試。


目前還沒有實驗或觀測證據能判斷這3種理論孰優孰劣。並且,很難判斷正則量子引力或圈量子引力預測了什麼。首先,它們都繼承了非相對論量子力學中的測量問題,當我們嘗試將量子引力應用於宇宙學時,這個問題就會變得格外棘手。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研究的系統是整個宇宙,因此不存在從外部進行測量的觀察者。並且,宇宙只有一個,而不存在多個宇宙的集合,那麼此時不同結果的出現概率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在測量問題之外還存在一個時間問題。根據W-D方程,宇宙的波函數不隨時間改變。那麼,宇宙的演化過程要如何用這個方程描述?如果宇宙在膨脹或收縮,這個過程又該如何用這個方程描述呢?


從20世紀90年代起,荷蘭物理學家杰倫·芬克(Jeroen Vink)、巴西物理學家納爾遜·平託-內託(Nelson Pinto-Neto)等多位研究者提出了正則量子引力理論的玻姆詮釋。我自己也在2017年提出了一個圈量子引力理論的玻姆詮釋。這些理論都描述了時空的結構,但是時空的變形和演化都由波函數決定。並且在這些理論中,即使波函數是固定的,但時空仍然在隨時間變形。


通常情況下,玻姆力學描述的時空與廣義相對論存在差異。例如,玻姆詮釋有可能避免時空中無法解釋的奇點的出現,例如大爆炸的起點或大收縮的終點。此外,多位研究者還認為,我們有可能藉助玻姆詮釋論證暗能量不存在。暗能量是一種性質未知的能量,它或許能解釋宇宙為何加速膨脹。如果暗能量不存在的論證成立,則宇宙加速膨脹可能只能由宇宙量子力學解釋。


無論是在宇宙學還是量子理論中,玻姆力學都為我們指出了一些有趣而充滿希望的研究方向。量子理論通常無法為宇宙學家提供明確的預測,但量子引力的玻姆詮釋或許能提供新的預測,例如預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漲落。整個宇宙都沐浴在這種微弱的輻射之下,但它的來源仍然未知。




相關焦點

  • 物理學的終極理論是它?一度被提出者放棄;或能解決量子力學最棘手的問題
    這一實驗在經典體系中展示了量子體系的行為。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成就之一,但它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最有潛力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又稱玻姆力學。但是,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質疑,甚至德布羅意和玻姆本人都曾放棄過。
  • 物理學的終極理論?一度被提出者放棄或能解決量子力學最棘手問題
    對此,最有潛力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又稱玻姆力學。但是,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質疑,甚至德布羅意和玻姆本人都曾放棄過。如今,這一理論重新煥發了光彩,許多研究者試圖將它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相統一,以完成「大一統理論」。
  • 物理學的終極理論是它?一度被提出者放棄;或能解決量子力學最棘手...
    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成就之一,但它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最有潛力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又稱玻姆力學。但是,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質疑,甚至德布羅意和玻姆本人都曾放棄過。如今,這一理論重新煥發了光彩,許多研究者試圖將它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相統一,以完成「大一統理論」。
  • 超弦理論為什麼能輕易解決量子力學無法解決的引力問題?
    如果你了解什麼是超弦理論,你會感嘆到它的框架是那樣的迷人(也可以在最下方查看我的其它文章),但更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超弦理論能緩和引力與量子力學之間的對立。我們都知道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不共戴天的,廣義相對論講述的是時間和空間體系,而量子力學卻說世間萬物都在被量子觸摸。
  • 關於量子力學的兩大基礎問題,誰能解決它,誰就能得諾貝爾獎
    對當代物理學理論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上的兩大支柱理論。毋庸諱言,雖然稱它們為兩大「支柱」,但這兩個理論各自還存在一些基礎性的大問題。就拿廣義相對論來說,一旦涉及到黑洞內部的物質密度和引力場強度,立即就會出現「無窮大」問題。
  • 現代物理學7大經典問題,4個與量子力學有關
    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了更廣闊的廣義相對論。這個理論建立在狹義相對論之上,主要解決重力的問題,重新定義我們對重力的理解——通過大質量天體而造成的時空扭曲。 廣義相對論最準確的描述了整個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集群的運動。它還預測了奇怪物體的存在,比如黑洞以及引力透鏡效應的現象,後者是指光在經過彎曲的時空中會發生彎曲。
  • 當代理論物理學最艱巨的任務——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完全統一
    在物理學上,有一個怪象。當人們探究宏觀世界的奧秘時,只要使用廣義相對論就足夠了;而當人們探究微觀世界的奧秘時,只需要量子力學就可以了。這兩個理論在各自的領域就如同兩把萬能鑰匙,無論多麼複雜的鎖都能打開。
  • 為什麼有人說量子力學推翻了所有科學理論?
    所以,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思考著這個問題:量子力學在物理學領域中處於什麼位置?量子力學顛覆的是什麼?還有什麼理論和量子力學有相同的特質?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牛頓理論之後出現的理論,他們是不可能顛覆牛頓理論的,原因也很簡單,總不能我們自己把物理現象給測錯了對吧?所以,其實一個理論能不能名垂千古,全看它是不是夠準。牛頓力學就夠準,於是,至今中小學生甚至大學生依舊還要好好學習牛頓力學。那些理論到底能要做啥呢?
  • 物理學標準模型奠基者稱對量子力學不滿意
    醫藥和技術方面的新聞可能還好,畢竟這是跟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但和物理相關的寫作就格外困難了,因為物理學和數學所用的語言不在我們日常語言的範疇之內。而在物理學的範圍內,最難上加難的題材又是量子力學,它是如此反直覺(counter-intuitive),以至於只能用數學的語言才能準確地描述它。
  • 量子力學新思考(5)—困境與希望
    這一理論能得到很好的結果,但它無法告訴我們上帝的秘密。不管怎麼樣,我堅信,上帝不擲骰子。」3、把概率引入物理學原理曾困擾物理學家,但是量子力學的真正困難不在於概率。困難在於量子力學波函數隨時演化的方程,薛丁格方程,本身並不涉及概率……如果我們認定整個測量過程都是由量子力學方程來確定,而這些方程又是確定性的,那量子力學中的概率究竟是怎麼來的呢?4、對我來說似乎它的問題不僅僅在於放棄了自古以來科學的目標:尋求世界的終極奧義。
  • 揭開弦理論的真面目:弦理論是解釋宇宙所有問題的終極理論嗎?
    需要把一個理論建立的前因後果解釋清楚,需要把物理學的發展歷程作一個系統的論述,這將牽扯到物理學的方方面面。例如,解析超對稱就必然涉及量子力學的自旋和經典電動力學的偏振問題,這是對同一現象的不同描述。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宇宙,但是卻存在經典物理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弦理論四種互不相融、觀點尖銳對立的理論,每一個理論都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這是四套完全不同的理論思想體系,它們唯一的共同點是解析我們身處的這個宇宙的運作原理。我們知道,真相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套,我們只需要一套邏輯一致的、可以自洽地解釋宇宙的所有問題的理論,即終極理論。
  • 物理學的革命,量子力學的建立,以及波動力學的誕生
    他拋棄了玻爾的電子軌道概念及其有關的古典運動學的量,而代之以可觀察到的輻射頻率和強度這些光學量,同時把玻爾的對應原理加以擴充,使它不是用來猜測量子論某一特殊問題的解,而是用來猜測新力學理論的數學方案。它的最奇特的特徵是:兩個矩陣的相乘是不可對易的,為了進一步搞清楚海森伯論文所提示的數學問題,玻恩找泡利合作,不料泡利卻報以冷淡和嘲笑,隨後玻恩找約爾丹合作。當年9月他們寫了一篇長論文,用數學的矩陣方法,把海森伯的思想發展成為量子力學的系統理論。這就是矩陣力學,也通稱為量子力學。
  •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量子力學是描寫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 [1] 。該理論形成於20世紀初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組成成分的認識。
  • 溫伯格:量子力學的困境
    接下來的應用涵蓋了半導體和超導理論、白矮星和中子星、核力、以及基本粒子。即使是現代最具冒險精神的探索,譬如弦論,也築基於量子力學原理。很多物理學家開始覺得愛因斯坦、費曼以及其他一些人對於量子力學的那些新奇之事的反應有些誇張。這也曾經是我的看法。畢竟,牛頓的理論也曾經讓他的同輩們感到不舒服。牛頓引入過讓批評者難以理解的力-引力。
  • 你不懂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出了名的令人難以理解,它違背直覺又看起來毫無意義。科普報導總是將它描述為「奇怪的」、「怪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或以上所有特點。然而,我們並不這麼認為,量子力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物理學家在半個世紀前放棄了唯一的理解方法。時至今日,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幾乎停滯不前。當年沒能解決的重大問題今天仍然懸而未決。
  • 量子理論的發展與建立
    普朗克解決黑體輻射問題並提出能量子假說的關鍵,是採用了玻爾茲曼的方法.玻是熱力學  第二定律的統計解釋的提出者.1877年,玻爾茲曼在討論能量在分子間的分配問題時,把實際  連續可變的能量分成分立的形式加以討論.普朗克本來一直是玻爾茲曼統計觀點的反對者.
  •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大一統」理論何時才能解除封印?
    應當說他是最接近狹義相對論的人了(有意思的是他是數學家卻提出深刻的物理原理,而洛倫茲是物理學家卻推出完美的數學關係式。)每個人都在從所有能想像到的角度研究廣義相對論方程,試圖能挖掘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但是人們並沒有放棄,特別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提出暗物質的非引力效應的理論;並且假定的暗物質含量遵循可預測的模式,這極大地暗示了自然運行規律,而不是僅僅是隨機的暗物質團以正確的方式湊到一起。
  • 往屆回聲|最簡單又最複雜的黑洞,是否藏著物理學終極理論?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黑洞和銀河系中最黑暗的秘密」。委員會主席大衛·哈維蘭(David Haviland)表示:「今年獲獎者們的發現為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的研究開闢了新天地。但是,這些奇異天體仍有許多待解之謎,激勵未來研究。不僅有關於它們內部結構的問題,還有如何在黑洞附近的極端條件下檢驗我們的引力理論。」
  • 物理學標準模型奠基者稱對量子力學不滿意|粒子|原子核|狹義相對論...
    醫藥和技術方面的新聞可能還好,畢竟這是跟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但和物理相關的寫作就格外困難了,因為物理學和數學所用的語言不在我們日常語言的範疇之內。而在物理學的範圍內,最難上加難的題材又是量子力學,它是如此反直覺(counter-intuitive),以至於只能用數學的語言才能準確地描述它。
  • 生活中處處都是量子力學?量子理論的前世今生
    20世紀物理學的 發展主要分為三大方向,除了愛因斯坦相對論,規範場論,另外一個就是量子力學。隨著世界範圍內量子力學的蓬勃發展,中國在量子力學領域同樣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科研成果,例如,由中科大教授潘建偉領銜的量子通信應用和量子計算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