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屆回聲|最簡單又最複雜的黑洞,是否藏著物理學終極理論?

2020-11-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在過往的兩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宇宙是科學家繞不開的話題。科學殿堂的頂級獎項諾貝爾獎已經連續兩年將物理學獎頒給了天體物理學領域。其中,黑洞在今年是首次獲得諾獎的垂青。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往屆參與者關於黑洞的討論。新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今年也將來到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帶來有關銀河系中心黑洞的研究分享。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黑洞和銀河系中最黑暗的秘密」。委員會主席大衛·哈維蘭(David Haviland)表示:「今年獲獎者們的發現為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的研究開闢了新天地。但是,這些奇異天體仍有許多待解之謎,激勵未來研究。不僅有關於它們內部結構的問題,還有如何在黑洞附近的極端條件下檢驗我們的引力理論。」

提起黑洞,絕大多數人想到的第一個名字一定是霍金。但我們要從另一個並不十分知名的科學家講起: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炮火中,這位德國天文學家、國防軍炮兵中尉用物理計算來緩衝面對俄國人的恐懼。他因為罹患嚴重的皮膚病,在1916年去世,年僅42歲。不過,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史瓦西推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解:

在離緻密天體或大質量天體的中心某一距離處,由於引力太大,逃逸速度等於光速,在此距離以內的任何物質都不能溢出,包括光本身。

後人將此距離稱為史瓦西半徑。我們現在不難看出,史瓦西解出的這個宛如中國古代神獸「饕餮」的奇點就是黑洞,而史瓦西半徑就是黑洞的視界。

不過,黑洞(Black hole)這個朗朗上口的名稱,還要等待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在1969年紐約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拋出,隨後才流傳開來。

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期間,在上海電力學院舉行的「黑洞與空天科技峰會」上,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量子色動力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大衛·格羅斯(David Gross)用一句話來形容黑洞:「黑洞是時空的陷阱。」

黑洞不黑

我們接著來講另一個大眾不熟悉的名字,雅各布·貝肯斯坦(Jacob Bekenstein)。這位已故以色列物理學家是上面提到的黑洞命名者惠勒的學生。

1972年,貝肯斯坦在《物理學評論》發表了一篇名叫《黑洞和熵》的論文,一石激起千層浪。他提出,黑洞的熵就是它的表面積除以普朗克常數平方再乘以一個無量綱數。或者說,越大的黑洞熵越多,和表面積完全成正比。

由於信息和熵之間密不可分,這篇論文也給黑洞內所能包含的信息——乃至有限空間內所能包含的最大信息——規定了上限。後人稱之為「貝肯斯坦上限」。

這篇論文激起的巨浪中就包括霍金的質疑。

要知道,有熵就有溫度,有溫度就有輻射,但黑洞是任何東西都無法逃逸的界面,怎麼能向外輻射呢?

後來爭論的結果,聽說過「霍金輻射」這個專業術語的讀者想必可以猜到了。兩年後的1974年,霍金通過理論推導提出了黑洞輻射,即黑洞非但有溫度,還會向外輻射微弱的光波。當成雙成對的粒子——如電子和正電子,或一對光子——在強烈的引力場中產生時,其中一個粒子會墜入黑洞,另一個會逃離,從而產生這種輻射。

這篇論文的標題同樣簡潔有力:《黑洞不黑》。

貝肯斯坦因其開創性的貢獻,將他自己的名字和霍金綁定在了一起。黑洞輻射有時也被稱作「貝肯斯坦-霍金輻射」。

霍金錯了嗎?

黑洞不黑,這事還沒完。

就像它的誕生來自於對廣義相對論的推算,黑洞這種天體有時就像純粹的思想實驗,最簡單卻又最複雜,環環相扣,每一步的推算都會引發後續的麻煩。

貝肯斯坦-霍金輻射引發的麻煩是,黑洞輻射會將信息帶出嗎?如果輻射一直進行下去,速度越來越快,黑洞會自己蒸發殆盡,走向壽命的盡頭,那它之前「吃」進去的信息也憑空消失了嗎?

按照量子力學的敘述,信息既不能被完全複製,但也不會憑空丟失。「如果你把信息投入到黑洞當中,你的信息就完全丟失了,否則就必須改變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大衛·格羅斯解釋道。

「貝肯斯坦和霍金關於黑洞行為模式的計算,和我們之前所做過的一些演算和預測似乎是不一致的,呈現了一種比較奇異的狀態,這也是我們在過去的幾十年試圖解釋的。」

霍金當年為此和自己的兩個好朋友打了個賭。一個是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探測功勳、《星際穿越》顧問基普·索恩(Kip Thorne),另一個則是加州理工教授、「量子霸權」提出者普雷斯吉爾(John Preskill)。

霍金認為黑洞的蒸發不同於常規的物理學過程,不會將信息帶出黑洞。基普也站在了霍金這一邊。

普雷斯吉爾則堅信在量子力學機制下,信息不會消失,而總是能以某種微妙的形式釋放出來。就像兩本不同的百科全書燒成了看上去一模一樣的灰燼,也總能鑑別出細微的差別。

兩邊的賭注是,「贏家從輸者那裡拿到一本他想要的百科全書,從而自由獲取他想要的信息。」這個賭約,最終以霍金拱手認輸結束。

2004年,在都柏林舉行的國際廣義相對論和引力大會上,霍金當眾作了一份關於信息不會被黑洞毀滅的報告,通過複雜的拓撲計算推翻了他近30年來的判斷。他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叫來索恩和普雷斯吉爾,向普雷斯吉爾送上一本2688頁、重達7公斤的棒球百科全書,裡面記錄了16000名職業棒球運動員的生涯。

普雷斯吉爾是個美國人,也是個棒球粉。棒球百科全書在英國可並不好找,以至於霍金一度想用板球百科全書敷衍過去,甚至開玩笑說要把百科全書燒成灰寄過去。

這位已故的英國物理學家以「打賭狂魔」聞名。早在1974年,當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候選天體天鵝座X-1尚未得到確認時,霍金就抱著「風險對衝」的心態與索恩打賭,黑洞並不存在。

如果黑洞並不存在,索恩將給霍金訂閱4年的英國諷刺雜誌《Private Eye》;反之,霍金將給索恩訂閱1年的美國成人雜誌《閣樓》。

在1988年出版的《時間簡史》中,霍金寫道:「打賭的時候我們有80%的把握天鵝座X-1是個黑洞,現在有95%的把握,但這個賭還沒分出勝負。」

1990年,在第二版的《時間簡史》中,霍金承認輸掉賭約:「儘管從打賭至今,天鵝座X-1的身份仍未蓋棺定論,但其他一些黑洞觀測證據使我願賭服輸。我把一年的《閣樓》雜誌和妻子的憤怒送給索恩了。」

如今,神秘黑洞已經成為天文物理的「顯學」,但霍金就黑洞信息悖論問題的願賭服輸,並未得到廣泛的認可。

大衛·格羅斯(David Gross)在回答學生提問時說道:「我們很希望能夠證明霍金是錯的,希望證明黑洞並不違反量子力學基本的原理。換句話說,我們需要證明的就是在黑洞物理學理論當中,所謂的信息都應該被牢牢地被鎖在黑洞裡面。」

挑戰時空認知

格羅斯和他的學生弗朗克·維爾澤克(Frank Wilczek)因為發現了夸克的「漸進自由」現象而獲得諾獎。這是一種反直覺的神奇現象:核力在很短的距離裡會減弱,讓原子核中的夸克表現得像自由粒子,而當距離拉大後,束縛它們的吸引力反而變大。這也能幫助解釋,為什麼我們無法直接把原子核拆成夸克。

研究夸克這種極微小粒子的物理學家,為什麼會和黑洞這種極龐大天體扯上關聯?

原來,根據霍金等人嚴格證明的「黑洞無毛定律」:無論什麼樣的黑洞,其最終性質僅由幾個物理量(質量、角動量、電荷)唯一確定。

也就是說,僅用上述三個參數就可以清晰描繪出一個黑洞,沒有複雜的「毛邊」信息。惠勒因而戲稱這個理論為「黑洞無毛定律」,不愧是命名大師。

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話,黑洞就和一個簡單的基本粒子很相似。至大至小,至重至輕,至繁至簡,化而為一。

黑洞信息悖論,從根本上是描述宏觀世界的廣義相對論和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之間出現悖論。那換一個方向,真正的引力理論和量子理論,能否在黑洞這種奇妙天體上出現大統一?

要知道,現代物理的終極追求之一,就是大統一理論,也稱作萬物之理。理論上宇宙間僅存在四種相互作用力,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之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後三種力在本質上是同一種作用力的不同表現,只有引力遲遲未能歸納其中。

弦理論就是其中一個努力的方向。它認為世界的基本單位是二維的「能量弦」,弦在不同形態下表現為所有的基本粒子和四種相互作用力。

黑洞這種擁有極端引力場,而性質又簡潔如基本粒子的天體,是否可能是引力和其他三種力銜接的橋梁?粒子物理學家在微觀世界苦苦尋覓而屢屢碰壁,能否在黑洞附近找到答案?

「過去十幾年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我們對於粒子物理的認知一再挑戰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基本認知。」格羅斯說道。「我們要在量子的層面對時空進行重新認識。比如說,空間是不是可能超過三個維度呢?」

「在過去20年間,我們在理解開放弦和閉合弦之間的二象性上有很大的進展,我們在量子場論和弦理論的整合方面也有所突破,這種深刻的二象性理解毫無疑問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發現,也許能幫助回答像黑洞和宇宙起源這樣非常深刻的問題。」他說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通往物理學終極理論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一場聯姻
    重整化理論詳細地描述了在不同尺度上進行觀測時,物理系統的性質如何發生變化。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粒子的電荷會根據不同的量子相互作用而改變。這在社會學上還能用於理解不同大小群體的行為(最小至個人):群體是否理智?群體行為是否更缺乏責任感? 最有趣的莫過於重整化的兩個極端:無窮大和無窮小。
  • 量子物理學從新定義黑洞的存在
    如果奇點不存在,那麼物理學家們就學要重新考慮宇宙大爆炸是否曾經發生過。「幾十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將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理論統一起來,但這種情況下,如何將這兩種理論合併統一。」「這是一個大問題。」
  • 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引力波信號中的"回聲"表明,黑洞的事件視界可能比科學家目前認為的要複雜得多。滑鐵盧大學研究報告表示: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了這些引力波回聲,這些引力波回聲是由新形成黑洞周圍的微觀量子「fuzz」造成。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空間中質量大、緻密的天體的碰撞產生(如黑洞或中子星等)。
  • 他是最接近終極理論的人,被稱為當今愛因斯坦
    終極理論,用謙卑一點的說法就是量子引力理論,也就是能把量子力學和描述引力的廣義相對論統一到一起的理論。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當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諸多觀測和實驗——包括最近的量子通信、引力波等研究,均證明了它們正確無誤。然而,這兩種理論卻是難以調和的。
  • 天體物理學大變革!幕後黑手是推測中的蟲洞回聲
    圖片版權:Credit: LIGO LabCaltech科學家從大量實驗、理論模型和間接觀測(比如最近的LIGO探測,據信源自兩個這種暗黑引力怪物的碰撞)中推斷黑洞的存在。但是黑洞有個問題——它們存在邊緣,稱為事件視界,沒有東西都能從那裡逃脫。這和量子力學相衝突。量子力學的假設保證了信息總是得到保持的,不會丟失。
  • 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表明,黑洞的事件視界可能比科學家目前認為的要複雜得多。滑鐵盧大學研究報告表示: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了這些引力波回聲,這些引力波回聲是由新形成黑洞周圍的微觀量子「fuzz」造成。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空間中質量大、緻密的天體的碰撞產生(如黑洞或中子星等)。滑鐵盧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尼亞耶什·阿夫肖迪(Niayesh Afshordi)解釋說:
  • 其實黑洞並不存在?一個新的理論稱黑洞可能只是奇怪的蟲洞
    科學家觀察了它們對軌道物體的影響,測量了來自黑洞合併的引力波,愛因斯坦甚至在1916年預測了它們的存在。然而,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新理論,黑洞其實就是蟲洞,是通往其他宇宙的通道。這個新理論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黑洞性質所帶來的持久性問題:在通過黑洞的事件視界後,物質陷入很顯然也被湮滅了。這種對物質的絕對破壞(以及它所代表的「信息」)與量子理論的原則相衝突,量子理論認為信息永遠不可能被創造或者消滅。
  • 現有科學理論全部崩潰?宇宙終極秘密或許就隱藏在黑洞之中!
    黑洞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天體之一。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走到生命的盡頭時,由於自身重力的作用,它將向中心一點猛烈塌縮,勢頭之強連電子和中子間的強大斥力也無法阻止。最終,整顆恆星被壓縮成一個密度無窮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
  • 最可能成為「統一物理學」的弦理論,其中弦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我覺得我們今天正在構造一個比以往任何東西都要深刻的理論——弦理論學家。每當我們在通往尋找宇宙終極理論的路上,總是會發現我們學到的不過只是茫茫大海中的第一步。簡單講一下,現代物理學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兩大理論,它們分別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是用於廣袤的宏觀宇宙層次的理論,如解釋恆星、行星甚至黑洞等各類天體。量子力學解釋的都是我們看不到的微觀世界,如分子和原子。
  • 太好了,實現利用黑洞的「回聲映射」測量廣闊的宇宙距離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天文學家使用一種被戲稱為「回聲映射(Echo mapping)」的技術來測量500多個星系中黑洞吸積盤的光度。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支持了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測量地球和這些遙遠星系之間距離的觀點。
  • 太好了,實現利用黑洞的「回聲映射」測量廣闊的宇宙距離!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天文學家使用一種被戲稱為「回聲映射(Echo mapping)」的技術來測量500多個星系中黑洞吸積盤的光度。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支持了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測量地球和這些遙遠星系之間距離的觀點。
  • 黑洞本不應該有回聲,但這一個不同 史蒂芬霍金或贏得一局?
    照理說,黑洞不應該產生回聲,但是這個黑洞(照片中)可能會:是不是應該給史蒂芬·霍金加一分呢?這不是黑洞一般的表現方式黑洞是被平滑的(黑洞)表面所環繞的有無限大密度的物體。如今,當兩位物理學家對這些引力波記錄進行了一番詳察和篩選後,他們認為他們發現了一個違背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有效模型的黑洞存在的證據。在廣義相對論中,黑洞是比較簡單、簡明易懂的物體:一個被任何光、能量、物質都無法逃逸的光滑表面所包圍的無限壓縮的奇點,或者說是物質點。直到現在,我們從黑洞中收集的每一個數據都基本證實了這一模型。
  • 他被稱為當今愛因斯坦,是距離終極理論最近的人
    終極理論,用謙卑一點的說法就是量子引力理論,也就是能把量子力學和描述引力的廣義相對論統一到一起的理論。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當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諸多觀測和實驗——包括最近的量子通信、引力波等研究,均證明了它們正確無誤。然而,這兩種理論卻是難以調和的。
  • 霍金修正黑洞理論:黑洞或許並不存在
    量子力學讓黑洞的存在變得「可疑」  霍金是現代黑洞理論的創立者之一,也是現代最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1974年,他考查了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該輻射被命名為「霍金輻射」。「霍金輻射」的溫度和自己的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告終。
  • 《自然》聚焦應對物理學終極挑戰四大法寶—新聞—科學網
    追溯空間與時間的原點
  • 「黑洞無毛」定理,決定黑洞是全宇宙最簡單的物質
    與此相反,一個研究黑洞外部的物理學家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黑洞是一種極其簡單的物體,如果知道了它的質量、角動量和電荷,也就是知道了有關它的一切。黑洞幾乎不保持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複雜性質。它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它保持的只是質量、角動量和電荷。這種消繁歸簡或許是黑洞最基本的特徵。
  • 把湍流理論引入黑洞高能物理學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宇宙中最暗的天體——黑洞——卻能製造出最明亮的宇宙射線。現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開發出一個模型,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磁場發生的電磁湍流,如何使電子有如乘坐宇宙過山車一般,產生驚人的高能輻射。 以前,我們一直無法解釋黑洞視界外的高能輝光。
  • 黑洞與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5年1月,愛因斯坦去世十年後,Roger Penrose證明了黑洞確實可以形成,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黑洞隱藏著一個奇點,所有已知的自然規律都在這個奇點中停止。他的開創性文章仍然被認為是自愛因斯坦以來對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宇宙最黑暗的秘密」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 (Nobel Committee for Physics) 主席戴維哈維蘭 (David Haviland) 表示: 「這些問題不僅包括它們的內部結構,還包括如何在黑洞附近的極端條件下驗證我們的引力理論。「評獎委員會稱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關鍵詞為「宇宙最黑暗的秘密」。
  • 當代理論物理學最艱巨的任務——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完全統一
    在物理學上,有一個怪象。當人們探究宏觀世界的奧秘時,只要使用廣義相對論就足夠了;而當人們探究微觀世界的奧秘時,只需要量子力學就可以了。這兩個理論在各自的領域就如同兩把萬能鑰匙,無論多麼複雜的鎖都能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