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聚焦應對物理學終極挑戰四大法寶—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追溯空間與時間的原點
《自然》聚焦應對物理學終極挑戰四大法寶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只有能夠解釋空間和時間從哪裡來,物理學才是真正完整的。圖片來源:《自然》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醒來,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電腦遊戲中。」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家Mark Van Raamsdonk說。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但是對他來說,這個場景是思考現實的一種方法。如果這是真實的,他說:「我們周圍的所有東西——整個三維物理世界——就是別處一個二維晶片的編碼信息所產生的幻覺。」這將使我們的宇宙及其三維空間成為僅存在於低維度中的基質所投射出的全息圖。

 

即使從理論物理學的一般標準來看,這種「全息原理」也是很奇特的。不過有一小部分研究人員認為這還不夠奇特,Van Raamsdonk是其中之一。Van Raamsdonk和同事認為,只有能夠解釋空間和時間從哪裡而來,物理學才是完整的。如此激進地對現實進行概念重建,是解釋黑洞中心無限緻密的「奇點」扭曲了時空結構,以及研究人員如何統一原子級的量子理論與星球級的廣義相對論的唯一方法。

 

「所有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擁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現實概念——必然存在一個可以包羅萬象的宏大理論。」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Abhay Ashtekar如是說。

 

尋找這個宏大的理論是一項艱巨的挑戰。《自然》雜誌介紹了一些有前景的研究路線,以及關於如何驗證這些概念的新觀點。

 

萬有引力與熱力學

 

有什麼證據可以說明確實有比空間和時間更基礎的東西呢?一些令人興奮的線索來自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驚人發現。當時,量子力學、引力與熱力學、熱科學之間的緊密聯繫變得清晰起來。

 

1974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史蒂芬·霍金展示了黑洞周圍空間中的量子效應會引起其釋放輻射,就像其有很高熱量一樣。其他物理學家很快發現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即使在完全真空的空間裡,正在進行加速的太空人會感覺到自己好像在進行熱浴一樣。如果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並被大量實驗所證實,那麼霍金所說的輻射的存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個關鍵發現與其密切相關。在標準熱力學中,一個物體只有通過減少熵(內部量子態數量)才能釋放熱能。黑洞也是如此,但有所差異。在大多數物體中,熵與物體所含的原子數量及其體積成一定比例。但是一個黑洞的熵卻與其視界的表面積成比例。似乎其表面可以對內部信息進行編碼,正如二維全息圖是對三維圖像的編碼一樣。

 

1995年,美國馬裡蘭大學物理學家Ted Jacobson發現,其中的數學關係用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可以解釋,但使用的是熱力學概念,而不是彎曲時空的想法。2010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弦理論學家Erik Verlinde表示,時空的統計熱力學可以自動生成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印度校際天文和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宇宙學家Thanu Padmanabhan則發現,愛因斯坦的方程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從而與熱力學法則相一致。

 

驗證這些想法極其困難,但並不是不可能。驗證時空是否由離散成分構成的一個常被提及的方式是,在高能光子從像超新星和γ射線爆發等遙遠的宇宙事件中前往地球時,尋找其是否存在延遲。短波光子感受到的離散性會使其路途崎嶇不平,從而稍微放緩速度。今年4月,義大利羅馬大學的量子引力科學家Giovanni Amelino-Camelia和同事發現γ射線爆發所釋放的光子出現了這樣的延遲現象。結果並不明確,但是研究團隊計劃擴大其搜索範圍,觀察宇宙事件產生的高能中微子的旅行時間。

 

圈量子引力理論

 

即使上述設想是正確的,但熱力學理論並沒有告知我們空間和時間的基本成分是什麼。如果時空是一種織物,那麼它的線是什麼呢?

 

其中一個可能的答案相當書面化。圈量子引力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Ashtekar和其他科學家發展起來的,它將時空描述成蜘蛛網,包含著各種信息。其中每一條線最終都會頭尾相連形成循環,其攜帶的信息定義了它們周圍的時空織物的形狀。

 

然而,由於這些循環是量子物體,它們也遵循普通量子力學在氫原子中為電子定義最小基態能量的方式,定義了最小單位區域。若試圖向其中插入攜帶更小區域的線,該條額外的線就會與網絡的其他部分失去聯繫。

 

2006年,Ashtekar和同事報告了利用這一事實進行的一系列模擬,使用圈量子引力理論使時鐘倒轉,並觀察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今年,烏拉圭大學的物理學家Rodolfo Gambini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Jorge Pullin報告了其對黑洞進行的相似模擬。他們發現,在黑洞中心並不存在奇點,而是存在一個可進入空間另一部分的細小的時空隧道。

 

圈量子引力理論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理論,因為它沒有包含其他任何力。此外,物理學家還未發現普通時空如何在這個信息網絡中出現。不過,德國馬普學會的物理學家Daniele Oriti希望在凝聚態物理學家的工作中找到一些靈感。Oriti和同事正在尋找公式,用以描述宇宙如何進行轉變,從一組離散的循環轉化成平坦、連續的時空。

 

因果集理論

 

在其他理論上的挫折使一些科學家開始追求極簡主義的因果集理論。相關研究由加拿大滑鐵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院的物理學家Rafael Sorkin領銜,該理論假定時空的基石只是簡單的數學點,由連結相連,每個連結都從過去指向未來。這種聯繫是因果關係的簡單表示,意味著早期的點會影響後來的點,反之則不成立。由此產生的網絡就像一棵不斷成長的樹,逐漸構建起時空。

 

20世紀80年代末,Sorkin使用其框架測量了可觀察到的宇宙所包含的點的數量,並推論得出,它們產生的小的內在能量引起了宇宙的加速爆炸。幾年之後,暗能量的發現證實了他的猜想。「如果暗能量的值更大,或者為零,因果集理論就會被排除。」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量子引力研究員Joe Henson如是說。

 

因果動態三角剖分

 

然而,因果集理論並沒有提供其他可以被證實的預測。一些物理學家發現,使用計算機模擬可以獲得更多成果。20世紀90年代初,一種想法開始發展——粗略估計量子漲落時獲得的構成普通時空、呈小集合狀的未知基本成分,並觀察這些小集合如何自發聚集成較大的結構。

 

荷蘭內梅亨大學的物理學家Renate Loll表示,最初的努力令人失望。時空的構建塊只是簡單的錐形,而且模擬的聚集規則使其可以自由結合,結果形成了一系列奇異的「宇宙」,有過多或者過少的維度,自身發生重疊或者變成碎片。「這是一場混亂的實驗,最終並沒有形成任何我們所看到的宇宙的樣子。」(張冬冬)

 

《中國科學報》 (2013-09-03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
  • 全球同步加速器展開終極大決戰—新聞—科學網
  • 應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挑戰,中國科學家如是說—新聞—科學網
    但是,穩定性、大面積製造、效率轉化等諸多挑戰越來越成為國內科研人員必須直面的問題。 兩年前,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遊經碧課題組成功實現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的突破。 就在不久前,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與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等多位合作者,研究出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光子學》上,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剩下的95%是未知的暗物質和暗能量,這是對現代物理學的一個挑戰,是一個待解決的謎題。 1995年10月,Michel Mayor 和 Didier Queloz 公布發現了第一個太陽系外的行星,這顆系外行星處於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環繞著的一顆類太陽恆星旋轉。
  • 人造血:應對血荒的「終極」答案—新聞—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袁一雪 為了應對獻血者不足的問題,世界各國科學家一直在著手研究血液的替代品——人造血。
  • 南太平洋珊瑚礁為何欣欣向榮—新聞—科學網
    2013年,他們調查了南太平洋法屬玻里尼西亞四大群島29個島嶼的264個地點。他們還與佛羅裡達州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珊瑚礁生長狀態不同的原因。   研究發現,由於颶風和荊棘冠海星的入侵,一些地方的珊瑚覆蓋率下降到5%。但是在大溪地島東南方向1600公裡處的甘比爾群島,活珊瑚佔據了珊瑚礁的近3/4。
  • 「道」與物理學上「四大基本力」關係
    故道是一、太極、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規律規則,是人的心境與思想;道是終極的、無形的、無限永恆的,是造物者;陰陽合而生萬物,道生陰陽、造人類。道是哲學概念,其所指對象是哲學範疇;道是伏羲、老子對宇宙的認識結果;平常心是對道的承前啟後。哲學家善於從宏觀上(道、太極、一、本源……)把握世界。【】物理學上四大基本力指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引力。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他表示,中心的建設目標與任務是聚焦材料基因工程前沿、匯聚高端研究人員,圍繞實現新材料「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一半」的戰略目標,取得突破性成就。 在開幕式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建議,青年學者開展科研工作要長遠布局,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關注學科交叉和多層次、多尺度、多耦合發展,不要忽視用新的方法研究傳統的問題,重視材料研發的應用目標,更好地服務於科技發展。
  • 物理學的終極模型
    因此,極性對應學作為物理學的終極模型不是說說的,而是拿得出真金白銀的,從表述真實的物質起源到三組六對作用力的極性對應組合,再到元素結構的表述都是可以毫釐不差加於表述的。只可惜,讀懂極性對應論要下一點功夫而已。目前整個學術界都在尋找所謂的終極物理學,可是,當極性對應學這個真正的終極物理學擺在大家面前時候,卻沒有人能夠讀懂,這是最最讓人痛心疾首的。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孟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我有幸見過一些早年辦《科學報》老人修改稿件的筆跡,也記得改革開放初期一些《科學報》報導內容。如今我在科學網博客寫博文,十年有餘。感謝科學網,讓我們有個科學界華人交流的平臺。希望報社越來越好,科學常新,文圖出彩,人氣爆棚。
  • 聚焦政府工作報告,解讀水利四大關鍵詞
    聚焦政府工作報告,解讀水利四大關鍵詞 2020-05-28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聚焦組學「三國」 演義一流期刊—新聞—科學網
    該刊由領域內一群富有熱情的、傑出的科研工作者運行,在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的出版獲得了國際認可。」 諾貝爾獎得主、擔任GPB編委的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曾如此評價。 在GPB創刊人兼主編、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研究員於軍看來,如果沒有始終如一的堅持,這個期刊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甚至可能難以生存下來。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新聞—科學網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通訊》。 在另外開展的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將這些電池中的鉛換成錫,最終的錫攝入量則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設立的最大耐受量。Abate指出,該研究顯示,在大規模部署這種材料前,應對不同鈣鈦礦組成的環境影響展開更系統的篩查。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在近地軌道出現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圖片來源:《自然》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本次發布的十個問題以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發展目標為基礎,聚焦人類可持續發展中最迫切、最基本、最具挑戰性的需求,內容涉及衛生、安全、資源三大領域。 衛生領域的問題是: 1. 人類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對傳染病大流行的影響機制是什麼?
  • 《自然》:2020年科學事件盤點—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National Infection Service 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