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後疫情時代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專題論壇在京舉辦 |
11月25日,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健康世界,共築未來」 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本次專題論壇探尋如何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之路,探討後疫情時代新技術對健康領域的重要作用,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副主任陳銳、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趙中華發表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亞太地區代表Lesa Thompson、保爾森基金會生態保護項目高級顧問Terry Townshend出席活動並作主旨報告。
陳銳表示,此次疫情防控工作,體現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一道共同維繫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堅定信心和巨大成效。在後疫情時代,我們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推動全球經濟復甦、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作貢獻。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作為中國科協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之一,力求成為「世界科學思想的引力場,全球創新發展的夢工場,國際科技交流的主道場」,希望通過此次專題論壇為國際科技交流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
趙中華在致辭中提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健康」。全人類健康相互依存,人類健康和自然界和動物健康密切相關。善待自然、善待動物,就有美好的環境和健康,就是善待人類自己。對大自然、對動物無度索取,會帶來負面影響。要保護自然、保護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
譚蔚泓在報告中提出了我國現階段存在的醫療問題。他認為,現代醫學已經進入分子醫學時代,需要從分子水平去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並在分子水平上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譚蔚泓還進行了分子醫學在新冠病毒感染和生物醫藥研發中應用的案例分享。
Lesa Thompson表示,應加強不同區域和地區在抗菌素耐藥性、狂犬病防控、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希望在全球提升抗菌素意識,在各種動物身上減少抗菌素的使用,並敦促全球各界共建環境、人類和動物的「同一健康」。
Terry Townshend分享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產生的公共健康問題和經濟社會的風險,以及由此應採取的相應措施。他介紹了北京雨燕保護的成功案例,說明個人、政府和企業均可積極貢獻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此外,與會嘉賓還圍繞「疫情之下人類健康的新變革」和「科學技術推進健康世界發展」進行了高端對話,探討了新冠疫情中科學防疫的作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醫療工作如何保障、人工智慧等未來科學如何對人類健康做出貢獻等問題。
據悉,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並主辦,致力於搭建科學傳播領域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更好應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共性問題。11月18日至12月7日,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5個專題論壇陸續開展,持續聚焦不同領域中的公眾科學素質建設。12月8日,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將在北京舉辦。
本次專題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承辦、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等單位協辦。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