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帶你看農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的食物體系 | 公眾科學素質與...

2020-11-26 澎湃新聞

大咖帶你看農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的食物體系 | 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第三場分論壇

2020-11-26 0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1月23日下午,「農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的食物體系(Genetic Resources for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Food System)」分論壇在中國綠髮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籌備組的主持下,於線上召開。

【活動背景】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綠髮會承辦的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於11月18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並主辦的國際大會。大會致力於搭建科學傳播領域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更好應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共性問題。

為追求更好的傳播效果,降低碳足跡並提升論壇參與度和影響力,中國綠髮會特在專題論壇召開前後組織數場分論壇,並全程線上直播。本次分論壇在綠會融媒平臺實時直播,活動時長近一個半小時,共有五千餘人參與此次活動。

【分論壇概要】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ITPGRFA)秘書長肯特·納多齊(Kent Nnadozie)、全球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Crop Trust)執行主任斯特凡·施密茨(Stefan Schmitz)、中國綠髮會良食基金髮起人簡藝分別以預錄製視頻和線上連線的形式參加了本次活動。肯特·納多齊在題為《新冠疫情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以糧食農業遺傳資源為例》的分享主要介紹糧農遺傳資源及其在全球糧食安全中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在從全球大流行病中復甦的背景下。農業是生物多樣性最大的消耗者,同時也對生物多樣性具有最大的影響。農業系統是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健康的完整要素之一。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糧食體系和農業價值鏈受到幹擾,對家庭食品安全造成威脅。世界的長期穩定性依賴於數項支柱,其中之一便是糧食安全。遺傳資源與多個具體領域都有直接關係,例如糧食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創新和生計。全球已知約有40萬種作物,但是被人類用來滿足食物需求的僅有6000種。基因多樣性事關全社會福利。他介紹了三種管理及保護作物遺傳資源的方式,即把知識帶到實地、技術和政策支持、通過ITPGRFA這類國際框架開展國際合作,進行有效保護。最後他總結道,當前全球疫情清晰地提醒著我們人類的脆弱以及彼此之間的互相依賴;為了解決全球挑戰,多邊合作至關重要;新冠疫情加強人們的認知:破壞生物多樣性就是破壞所有生靈賴以生存的系統。關於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正在進行的討論提供了建立通用議程和行動框架的難得機會。

 

斯特凡·施密茨主要圍繞作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進行分享。當提及全球作物信託基金目標時,常常出現的詞是農業多樣性、作物多樣性、糧食安全和保護。作物多樣性對維持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另一個常常提到的詞便是「永遠」。全球作物信託基金的目標是維護作物多樣性,為人人永遠保障糧食安全。在這裡「永遠」也是「可持續」的另一種表述。我們並非只在近十年或百年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永遠保護。他總結了關於實現保護的六大要點:一是保護需要知識,並且知識需不斷更新;二是保護需要警覺。基因庫需要維護、定期更新和可靠的電力供應;三是保護代表對新技術的不懈發展;四是保護意味著管理交換基因庫和其他儲藏平臺信息系統;五是保護迫切需要明確、收集、維護受威脅的多樣性;六是建立實踐社區並提升意識,包括讓農民和種植者了解可使用的種子,還要讓消費者知曉他們可以選擇的豐富多樣的食材。最後他強調,生物多樣性無價,然而當前世界仍在揮霍這些資源。當人們破壞生物多樣性時,也是在拿我們未來的選擇賭博。

 

簡藝在題為《2020年代的良食——植物領先與食物體系轉型》的分享中介紹了良食基金在推動可持續飲食體系方面的探索與實踐。良食基金以「同一健康」為願景,以「通過推動良食改善人類健康、動物健康、星球健康」為使命。2021年,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將召開糧食系統峰會,以提高全球意識,落實全球承諾和行動,實現糧食系統轉型,不僅要解決飢餓問題,還要減少膳食相關疾病,治癒地球。聯合國秘書長呼籲所有公民採取集體行動,從根本上改變食物生產、加工和消費方式。作為2021聯合國食物系統峰會「食物環境(Food Environment)」行動組組長,簡藝談到近年來研究表明,若要2030年前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轉型食物系統。全球80%的生物多樣性流失、80%淡水及海岸生態系統汙染、8-%淡水使用、20-30%溫室氣體排放都與糧食系統有關。隨後他從公眾健康、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疫病四大方面闡述食物領域與人類健康、星球健康、資源利用、人口增長、動物健康的密切關聯,並介紹了良食基金在推動產業轉型、消費者、機構、領導者及政策轉變的實踐,包括倡導植物領先的飲食習慣,在耶魯、哈佛、谷歌等世界名校和公司舉辦食物領先論壇,創造春節年夜飯,提出《良食倡議》,發起「可食中國」生物多樣性食材項目等系列行動,推動社會邁向更加可持續的、更加綠色的食物體系。

 

「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系列更多精彩分論壇即將陸續上線,我們將會就暗夜星空與生態文明、教育與意識提升等主題,邀請來自各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大家進行分享。誠邀感興趣的朋友們持續關注中國綠髮會官方微信、微博以及各媒體平臺發布的活動信息!

為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本次會議採納「綠會指數」(Green Meeting Index)全國團體標準,如儘量減少紙質列印材料、線上舉辦、組織過程中減少一次性瓶裝水的使用等等,以減少資源耗費並降低碳足跡,為履行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貢獻一份力量。

文/Cyan 審/綠宣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分享集錦|非洲青年與環保組織...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綠髮會承辦的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於11月18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並主辦的國際大會。大會致力於搭建科學傳播領域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更好應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共性問題。
  •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分論壇第六場!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承辦的
  • 加強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原標題:加強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洞察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深入闡明了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為正確處理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合理利用制定科學的發展政策、採取科學的保護措施指明了前進方向。
  • 農業農村部關於《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
    農業農村部關於《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有關規定,我部組織起草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徵求意見稿)》。現公開徵求意見。
  • 加強我國戰略生物資源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生物資源是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基石生物資源既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對象,也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基礎。醫學、生物學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模式生物的研究以及對實驗動物的使用。模式生物給予了人類揭示生命本質的啟示和手段,對線蟲、果蠅、小鼠、擬南芥、大腸桿菌等模式生物的研究正在揭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重要基因功能和系統代謝網絡體系。
  • 對話舟山丨漁業可持續,資源保護與監管很關鍵
    漁業可持續,資源保護與監管很關鍵——對話聯合國糧農組織海洋與內陸漁業處處長葉益民  11月23日~24日,由浙江海洋大學和市科技局主辦的2018Smartfish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舟山舉行。  如此高端人物,原來出自浙海大。交談中,記者得知葉益民曾畢業於原浙江水產學院,同時他還與母校同齡,由此,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 生物多樣性專欄(1)| 生物遺傳資源,你了解多少呢?
    生物多樣性專欄(1)| 生物遺傳資源,你了解多少呢?,即日起,在浙江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開設生物多樣性專欄,介紹和交流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工作。生物遺傳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遺傳資源,隨著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農業、醫藥、化工、環保等產業對生物遺傳資源的依賴日益加重,生物遺傳資源在解決糧食、健康和環境問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維護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資源爭奪的新領域。
  • 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內涵
    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宣傳:幫助廣大農民樹立科學發展觀。   教育培訓:建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加強農村科普網絡和人才隊伍建設。   社會服務:提高農民科學生產和生活能力,推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發展,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 帶領青少年做公益 | 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綠髮會承辦的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於11月18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並主辦的國際大會。大會致力於搭建科學傳播領域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更好應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共性問題。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等在穀子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BR是重要的植物生長發育調節激素,圍繞BR信號調控葉片與莖的夾角已經開展了大量深入機理的研究,但關於葉片直立與下垂的遺傳基礎尚缺乏認識,制約了禾穀類作物株型改良的效率和水平。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穀子株型調控研究工作取得進展,闡釋了穀子的披垂葉基因(DROOPY LEAF1)作為油菜素內酯(BR)激素信號的「剎車」基因如何調控葉片直立與披垂。
  • 康普森 | 新產品專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建設】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建設項目數據互聯互通自動化處理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建設項目依靠康普森現有的技術模塊和強大的資料庫,根據客戶不同需求,搭建個性化農業作物、畜禽種質資源利用和保護平臺,實現種質資源數據互聯互通、實時共享、自動化處理,同時,提供保種方案策略,助力地方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推進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
  • 強化農業發展韌性,科迪華農業科技公布14大可持續成長目標
    2020年6月2日,北京 ,科迪華農業科技正式公布其旨在強化全球食物生產體系韌性,承諾在未來10年內逐步實現的14大可持續成長目標。這是我們飲水思源,為保護食物生產資源,推動社區蓬勃發展而對公眾所做的堅定承諾。」「這些目標全面反映了科迪華的規模、專業洞見、對農業的專注,以及我們與農民和耕作事業千絲萬縷的聯繫,」科迪華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可持續成長官Anne Alonzo表示,「可持續成長是科迪華所秉持的長期戰略。如何惠利農民,保護土地,繁榮社區和實現永續經營?
  •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
    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統計,全世界水牛存欄量2.07億頭,分布在五大洲約67個國家和地區,為人類提供奶、肉以及畜力。白水牛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其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在我國集中分布於貴州省遵義市,當地又稱「亮毛牛」,深受農戶喜愛。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 聚焦全球科學抗疫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一文了解→
    聚焦全球科學抗疫國內外科學家、專家匯聚一堂開展和討論關於公共衛生、青少年教育、生態文明等話題這場重要會議還有什麼你不了解的?一文閱讀↓什麼是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的專門為促進公眾科學素質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
  • 陝西省商洛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商洛資訊網訊:1月6日下午,陝西省商洛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暨學術研討會在商洛職業技術學院舉行。陝西省科協黨組副書記丁德科、商洛市委常委、副市長胡宏出席會議,並為中心揭牌。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萌出席會議並致辭,陝西省科協科普部副部長楊軍勝宣讀《關於成立陝西省商洛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批覆》文件。商洛市科協主席董紅梅參加揭牌儀式和研討會。陝西省科協黨組副書記丁德科為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頒發聘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圍繞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康養事業、公眾科學素質與全民健康等內容進行交流研討。
  • 保存國家戰略生物資源的科學思考與舉措
    強調了構建國家戰略生物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創新體系的重要性,指出了中國科學院應肩負的歷史和國家使命。 關鍵詞 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國家植物園,生物遺傳資源中心,創新體系 生物資源是指生長在自然界中能夠直接或間接被人類利用的動植物總稱,是生物多樣性的物質體現。
  • 商洛職院成立商洛市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1月6日,陝西省商洛市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在商洛職業技術學院掛牌成立,陝西省科協黨組副書記丁德科、陝西省科協科普部副部長楊勝軍,商洛市委常委、副市長胡宏,商洛市科協主席董紅梅參加儀式並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頒發聘書。
  • 我的食物與你有關:現代社會關於農業與食品的爭議
    2013年9月,洋蔥網發布了一篇標題為《一個對日常生活感到恐懼的人決定看紀錄片》的文章。文章中的受訪者表示,「我已經對……海豚、快餐和華特·迪士尼等感到恐慌了,所以讓我們看看還有什麼紀錄片能讓我對以前從未想過的事情感到恐慌」。 請注意,這個受訪者提到了快餐。目前網際網路上有超過18部紀錄片告訴觀眾工業和農業是如何毒害土壤、折磨動物和使公眾生病的。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新聞—科學網
    聚焦後疫情時代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