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0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1月23日下午,「農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的食物體系(Genetic Resources for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Food System)」分論壇在中國綠髮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籌備組的主持下,於線上召開。
【活動背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綠髮會承辦的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於11月18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並主辦的國際大會。大會致力於搭建科學傳播領域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更好應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共性問題。
為追求更好的傳播效果,降低碳足跡並提升論壇參與度和影響力,中國綠髮會特在專題論壇召開前後組織數場分論壇,並全程線上直播。本次分論壇在綠會融媒平臺實時直播,活動時長近一個半小時,共有五千餘人參與此次活動。
【分論壇概要】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ITPGRFA)秘書長肯特·納多齊(Kent Nnadozie)、全球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Crop Trust)執行主任斯特凡·施密茨(Stefan Schmitz)、中國綠髮會良食基金髮起人簡藝分別以預錄製視頻和線上連線的形式參加了本次活動。肯特·納多齊在題為《新冠疫情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以糧食農業遺傳資源為例》的分享主要介紹糧農遺傳資源及其在全球糧食安全中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在從全球大流行病中復甦的背景下。農業是生物多樣性最大的消耗者,同時也對生物多樣性具有最大的影響。農業系統是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健康的完整要素之一。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糧食體系和農業價值鏈受到幹擾,對家庭食品安全造成威脅。世界的長期穩定性依賴於數項支柱,其中之一便是糧食安全。遺傳資源與多個具體領域都有直接關係,例如糧食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創新和生計。全球已知約有40萬種作物,但是被人類用來滿足食物需求的僅有6000種。基因多樣性事關全社會福利。他介紹了三種管理及保護作物遺傳資源的方式,即把知識帶到實地、技術和政策支持、通過ITPGRFA這類國際框架開展國際合作,進行有效保護。最後他總結道,當前全球疫情清晰地提醒著我們人類的脆弱以及彼此之間的互相依賴;為了解決全球挑戰,多邊合作至關重要;新冠疫情加強人們的認知:破壞生物多樣性就是破壞所有生靈賴以生存的系統。關於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正在進行的討論提供了建立通用議程和行動框架的難得機會。
斯特凡·施密茨主要圍繞作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進行分享。當提及全球作物信託基金目標時,常常出現的詞是農業多樣性、作物多樣性、糧食安全和保護。作物多樣性對維持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另一個常常提到的詞便是「永遠」。全球作物信託基金的目標是維護作物多樣性,為人人永遠保障糧食安全。在這裡「永遠」也是「可持續」的另一種表述。我們並非只在近十年或百年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永遠保護。他總結了關於實現保護的六大要點:一是保護需要知識,並且知識需不斷更新;二是保護需要警覺。基因庫需要維護、定期更新和可靠的電力供應;三是保護代表對新技術的不懈發展;四是保護意味著管理交換基因庫和其他儲藏平臺信息系統;五是保護迫切需要明確、收集、維護受威脅的多樣性;六是建立實踐社區並提升意識,包括讓農民和種植者了解可使用的種子,還要讓消費者知曉他們可以選擇的豐富多樣的食材。最後他強調,生物多樣性無價,然而當前世界仍在揮霍這些資源。當人們破壞生物多樣性時,也是在拿我們未來的選擇賭博。
簡藝在題為《2020年代的良食——植物領先與食物體系轉型》的分享中介紹了良食基金在推動可持續飲食體系方面的探索與實踐。良食基金以「同一健康」為願景,以「通過推動良食改善人類健康、動物健康、星球健康」為使命。2021年,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將召開糧食系統峰會,以提高全球意識,落實全球承諾和行動,實現糧食系統轉型,不僅要解決飢餓問題,還要減少膳食相關疾病,治癒地球。聯合國秘書長呼籲所有公民採取集體行動,從根本上改變食物生產、加工和消費方式。作為2021聯合國食物系統峰會「食物環境(Food Environment)」行動組組長,簡藝談到近年來研究表明,若要2030年前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轉型食物系統。全球80%的生物多樣性流失、80%淡水及海岸生態系統汙染、8-%淡水使用、20-30%溫室氣體排放都與糧食系統有關。隨後他從公眾健康、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疫病四大方面闡述食物領域與人類健康、星球健康、資源利用、人口增長、動物健康的密切關聯,並介紹了良食基金在推動產業轉型、消費者、機構、領導者及政策轉變的實踐,包括倡導植物領先的飲食習慣,在耶魯、哈佛、谷歌等世界名校和公司舉辦食物領先論壇,創造春節年夜飯,提出《良食倡議》,發起「可食中國」生物多樣性食材項目等系列行動,推動社會邁向更加可持續的、更加綠色的食物體系。
「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系列更多精彩分論壇即將陸續上線,我們將會就暗夜星空與生態文明、教育與意識提升等主題,邀請來自各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大家進行分享。誠邀感興趣的朋友們持續關注中國綠髮會官方微信、微博以及各媒體平臺發布的活動信息!
為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本次會議採納「綠會指數」(Green Meeting Index)全國團體標準,如儘量減少紙質列印材料、線上舉辦、組織過程中減少一次性瓶裝水的使用等等,以減少資源耗費並降低碳足跡,為履行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貢獻一份力量。
文/Cyan 審/綠宣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