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舟山丨漁業可持續,資源保護與監管很關鍵

2020-11-23 浙江在線

  漁業可持續,資源保護與監管很關鍵——對話聯合國糧農組織海洋與內陸漁業處處長葉益民

  11月23日~24日,由浙江海洋大學和市科技局主辦的2018Smartfish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舟山舉行。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海洋與內陸漁業處處長葉益民作了題為《全球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現狀、趨勢和挑戰》的學術報告,PPT裡除了數字與表格,全是英文。

  如此高端人物,原來出自浙海大。交談中,記者得知葉益民曾畢業於原浙江水產學院,同時他還與母校同齡,由此,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人物印象

  一身正裝,亮框眼鏡,脖子上掛著參會胸牌,西服衣領上還別著聯合國糧農組織微章,說話間不時比劃,甚至還不時冒出一些英文單詞。這或許就是葉益民作為聯合國官員的範兒。

  他在舟山待了將近十一年,這裡有不少他的青春記憶,也是他事業的起點。雖說他因為出差錯過了母校的60周年校慶,但他每次來國內,無論是參加學術會議或是國際學科評估,一聽關於母校的情況,他就會多問幾句。

  他的事業軌跡與浙海大很像,以前是專門找漁場,而現在,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保護海洋,維護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制定漁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與管理策略。

  人物簡介

  葉益民,1958年11月生,浙江義烏人,澳籍華人。現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海洋與內陸漁業處處長。1982年2月畢業於原浙江水產學院海洋捕撈專業,留校任教。1989年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進修,並於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任上海水產大學 (今上海海洋大學)教授。1996年赴科威特科學研究院工作,任研究員。2001年去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任主任研究員。2008年進入聯合國糧農組織工作。

  從舟山的大學走出去的聯合國官員

  對話舟山:葉教授,從你的履歷中,我們發現,你在舟山待了11年左右,先來說說這段記憶。

  葉益民:我是1978年2月份來到舟山的。當時的母校很偏僻,文化娛樂生活也少,所以大家都很用功,晚上幾乎是在教室裡度過的。

  當時,我們是高考恢復後的第一屆學生,應屆高中生在我們班只有兩三個,其他都是高中畢業後在社會上歷練過幾年的,所以,大家都很珍惜那段美好的大學時光。

  畢業後,我留校做助教,事情不是很多,應該還算清閒,再加上地處偏僻,我們的生活少了些多姿多彩與忙碌的節奏,更多的是鄉村環境的寧靜、悠閒與自在。當時學校的規模小,老師也不多,大家都相處得不錯,學校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很重視。就拿我來說,1984年去中山大學進修了一年,1986年去義大利進修了6個月,這些學習機會對提高我的專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一直十分感激母校對我的培養。

  對話舟山:後來是什麼樣的機緣進了聯合國,這恐怕是很多人好奇的。

  葉益民:我先是獲得了前往英國進修的機會,後來我的導師資助我讀博,於是我讀完了博士。回到國內後,進入了原上海水產大學,剛去時是副教授,兩年後學校破格提我為教授。隨後,我又去了科威特與澳大利亞,都是從事資源評估工作,在那兩個地方總共待了15年。

  在澳大利亞工作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聯合國在全球招聘海洋資源評估的專家,就去應聘了,他們看中我的專業技能,以及我具備在發展中與發達國家長期工作的經歷與資歷。

  對話舟山:那麼,聯合國糧農組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你具體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葉益民:糧農組織是一個在聯合國框架下的技術性組織,總部在義大利羅馬,我們的工作目標是實現一個無飢餓的世界。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制定國際性的漁業法規、方針與政策,以實現可持續的、負責任的漁業發展,同時給成員國和區域性或國際性的組織提供技術支持以改善他們的漁業管理與發展。提供全球性、區域性或為成員國特製的技術項目,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從技術合作中實現技術轉讓與技能的培養。

  對話舟山:十年的聯合國職業生涯,你得到了什麼?

  葉益民:我們的項目大多在貧窮、偏遠地區,看到他們的社會條件與生活狀況,自然而然地會激起你為他們做點什麼。正因為這樣,我們的工作人員也都盡心盡責。當地政府和民眾總是對我們充滿敬意和感激,這種時候我會倍加感動。其實我們只是做了我們的工作而已,而他們那種善良樸素的感情才是真正值得我們珍惜和感謝的。

  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漁業資源捕撈過度

  對話舟山:感覺你的工作性質,很國際化,也很有意義。當然,你也知道,我們舟山群島一直以來是國內重要的漁場,我們也很想知道,目前的全球漁業資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葉益民:全球的海洋捕撈產量曾在1996年達到頂峰,之後一直處於緩慢的下降之中。糧農組織每年會對全球的幾百種魚類種群進行評估與監測,以了解它們的資源狀況,哪些魚種捕撈過度,哪些種群的過度捕撈狀況有所緩解,數量有所恢復,並就此發布《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

  根據我們的估算,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漁業資源捕撈過度。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措施,對遭到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進行重建,以確保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未來水產品的充足供應。

  對話舟山:為何會造成這種過度捕撈?

  葉益民:這主要是漁船過多,捕撈強度過大所致。從地區來看,發展中國家要比發達國家情況嚴重很多,主要原因在於漁業政策與法規不夠健全,基礎設施不足,管理措施不當,政策的實施和監管不力。當然,發展中國家存在比較嚴重的過度捕撈,這種現象與他們的生活水平與經濟、文化發達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對話舟山:據我了解,聯合國不是有海洋法公約嗎?就不能約束過度捕撈嗎?

  葉益民:當然可以約束,但是它的法律效應並不像主權國家的法律那樣有效,並可以強制執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洋法公約更多地是起到道德規範引導的作用。我們提倡並支持國際努力來保護世界海洋和海洋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地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

  漁業可持續發展需各方努力

  對話舟山:你現在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要承擔哪些工作?

  葉益民:我現在的工作主要是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性評估,制定相應的國際法規、管理策略。資源評估主要從魚類的生物、生態特徵以及過去的捕撈數量等數據,用數學模型來估算某一魚種的生產力,再根據管理目標來提供相應的捕撈策略。這種科學方法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慣例,但在發展中國家並不普及。

  就拿禁漁期與增殖放流等來看,這些措施會起到一些成效,但如果禁漁期解禁後,漁民捕撈得更兇,那麼效果就會很差。所以,還是需要加強科學合理的資源評估,以達到管理目標的最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對話舟山:例如,金槍魚有配額制度,現在浙江也在浙北漁場開展梭子蟹限額捕撈試點等,這些是不是都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葉益民:對,配額捕撈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慣例措施,但它的科技要求與監管精度要求比較高。首先,你要做好資源評估,知道資源的生產力,再根據你所要的管理目標來確定漁船的數量、作業時間。然後再把可捕撈的數量合理地分配給各漁船。在漁汛中,對各漁船進行監控,一旦達到配額,必須停止捕撈。

  事實上,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譬如漁船的衛星監控系統、圖像系統及全球船舶追蹤系統等可以準確地知道漁船的位置與航跡,從而為漁船的監管提供第一手數據。

  對話舟山:這個船隻定位手段,好像可以做到。除此之外,漁民與消費者可以為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做點什麼呢?

  葉益民: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漁民的長遠利益是有好處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大量的減船減產會給漁民現時利益造成損害,這往往也就是漁業管理的阻力所在。所以,我們應該通過提高魚產品的產業鏈價值,向高附加值的產品轉化,並發展休閒漁業等來提高漁民的收入。這樣就能轉移過剩的產能,以達到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話舟山:那我們消費者又可以為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做些什麼呢?

  葉益民:消費者在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在歐美等國家,很多水產品都有「生態標籤」,它告訴消費者哪一種魚類產自可持續漁區,所以消費這種魚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如果大家都有環保意識,只買可持續的產品,那自然會對漁業產生一種壓力,迫使他們不會捕撈過度。久而久之,大家都喜歡買可持續的產品,可持續魚的價格也會更高,從而就自然而然地鼓勵漁民及管理者作出更多努力,以達到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每個消費者,可以做的,就是通過購買,來為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漁業作出貢獻,而糧農組織也正在開發魚類和水產品的可追溯標準,並為之做出積極努力。

相關焦點

  • 保護公海漁業資源,為世界漁業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近期,個別國家、個別人稱「中國漁船在厄瓜多加拉帕戈斯群島公海'非法捕撈、亂扔垃圾'」,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一級巡視員劉新中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7月1日起,中國在全球率先實行公海自主休漁,以保護魷魚資源及其產卵群體。休漁期間,所有中國籍遠洋漁船停止捕撈作業。此舉事先向包括厄瓜多在內的周邊國家及相關區域漁業管理組織進行了通報並得到充分肯定。
  • 獐子島響應MSC海產品可持續倡議 致力保護海洋資源
    MSC中國區代表安延表示,作為國內擁有優質海洋資源的食品企業、電商平臺、商超零售業以及酒店和餐飲行業的代表,將助力發揮終端市場的力量,有力地推進中國可持續海產品市場的發展。中國作為未來的重點市場,MSC將與水產行業及市場端共同努力,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環保、綠色、可追溯的海產品,MSC可持續漁業項目在2030年要覆蓋全球30%的海洋捕撈產品。
  • 關於北海市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主要工作和成效如下:  (一)健全工作機制,制定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工作規劃。依據《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實施海洋漁業資源保護、海洋牧場發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等規劃,逐步建立健全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工作機制。
  •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杭州市加強幼魚資源保護暨漁業「一...
    對年滿65周歲的捕撈許可證持證人,按照《杭州市漁業資源保護管理規定》的要求落實退捕政策,給予政策補助,妥善處理其原有漁船,防止產生新的涉漁「三無」船舶。2.全面開展禁用漁具整治。統籌漁業、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監督檢查力量,組織開展「大清網」等專項行動,依法整治非法製造、銷售各種禁用漁具行為。
  • 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浙江舟山召開
    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浙江舟山召開2020-11-27 09:26:00  水產養殖網  本次會議由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和國家漁業裝備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和浙江大學海洋研究院等五家單位承辦。
  • 浙海大完成「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首航 系自主科考項目,計劃每年投入100萬元,安排2~3個航次
    來源:舟山日報-舟山網攝影記者 陳永建昨天上午7時許,經過9天、600多海裡的航行,搭載著21名隊員的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科學考察船,在完成「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首航後回到舟山。據了解,本次「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是浙海大自主設立的科考項目,計劃每年投入100萬元,安排2~3個航次,觀測和收集長江口重要點位的海洋物理、化學、生物指標,研究生態環境變化與漁業資源修復之間的關係。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莫照蘭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和10多年前相比,近海漁業資源受到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的影響很大,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中國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已經名不副實,退化得很厲害。
  •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全國政協「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推動南海綜合科考,對南海資源進行海洋探測;抓緊啟動深海空間站;加大國際合作力度,加強深海資源、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研究。  二是圍繞海洋核心關鍵技術提升自主創新。加強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在科技計劃專項中側重支持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核心關鍵技術攻克;利用海島海洋環境推進耐鹽防腐材料研發。  三是加快發展海洋信息技術,服務海洋資源保護和開發。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莫照蘭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和10多年前相比,近海漁業資源受到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的影響很大,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中國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已經名不副實,退化得很厲害。
  • 在「十四五」時期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開展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管理,重點開展紅樹林、珊瑚礁等特殊生態系統管理。三、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漁業資源保護,推動海洋漁業向深海養殖、遠洋捕撈轉變;支持海洋製造業做優做強,推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
  • 浙江海洋大學開展海洋鋒面及漁業資源調查 「舟山線」航次完成年度...
    2020年,浙江海洋大學開啟了自主航次——「海洋鋒面及漁業資源長期調查計劃」。航次計劃以北緯30°和北緯31°為主要斷面,從舟山出發往東開展調查,科研人員稱之為「舟山線」。目前,該航次已完成2020年度任務。
  • 無限舟山丨我市5個項目獲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近日,我市5個項目獲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其中「浙江近海漁業資源養護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省科學進步獎二等獎。來源:無限舟山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增長的對海產品的需求,也是恢復漁業資源、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
    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步增強,對海洋資源的保護力度也持續加大,海洋牧場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具有發展海洋牧場的優越條件。發展海洋牧場,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海產品的需求,也是恢復漁業資源、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採取措施加強海洋環境保護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高度重視,15日,廳長何煥秋召開廳長辦公會議,組織專題學習劉賜貴局長講話精神,研究落實海洋生態環境監管保護措施,部署當前具體的推進措施和辦法。一、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監測監控質量一是紮實推進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
  • 中國鯊魚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任重道遠
    並在研討會上介紹了臺灣、香港及內地業界幾千家產業代表希望團結民間力量,共築發展平臺,上百名產業經營代表將參加5月24—27日於山東青島召開的「首屆中國海洋生物資源高效利用發展論壇暨鯊魚保護與開發利用研討會」情況。並代表「中國鯊魚保護與利用工作委員會」籌委會,力薦北京福建水產農特產商會會長葉華貴擔任該委員會主任。
  • 甘肅省水產種質資源現狀與保護
    (二)加強水產種質資源就地保護與監測甘肅省現有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6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建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2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個。保護了30多種水生生物及其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遊通道等生長繁育的關鍵棲息場所,保護面積約2100&nbspkm2,初步完成了甘肅省水產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的構建。
  • 農業部漁業船舶檢驗局來贛督導檢查漁業船舶檢驗監管工作
    農業部漁業船舶檢驗局來贛督導檢查漁業船舶檢驗監管工作 發布時間:2016-09-06 09:19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實施總量管理制度保護水生生物資源
    于康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指南。地球表面70%被海洋覆蓋,以水生生物為主體的海洋生態系統,在維繫自然界物質循環、淨化環境、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對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地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大咖帶你看農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的食物體系 | 公眾科學素質與...
    大咖帶你看農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的食物體系 | 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第三場分論壇 2020-11-26 0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