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學開展海洋鋒面及漁業資源調查 「舟山線」航次完成年度...

2021-01-14 瀟湘晨報

2020年,浙江海洋大學開啟了自主航次——「海洋鋒面及漁業資源長期調查計劃」。航次計劃以北緯30°和北緯31°為主要斷面,從舟山出發往東開展調查,科研人員稱之為「舟山線」。目前,該航次已完成2020年度任務。

航次首席科學家李博介紹,航次由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調查船負責實施,於2020年8月10日~ 21日開展首次調查,總航程600多海裡,共有21名科考隊員參與現場調查。航次開展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和漁業資源調查。完成了2條主斷面,共21個定點站位觀測。獲得了21站次溫鹽深儀觀測剖面,水樣71個,表面沉積物樣品21個,底層拖網20次。2020年11月,項目開展了第二個航次調查。

航次的主要科學目的是在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開展多學科綜合海洋調查工作,對該海域的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地質和海洋環境過程及與海洋相關的大氣和地球科學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提高針對長江口及鄰近海域的科學研究水平。

「在『舟山線』開展系統的監測和研究,有助於掌握該海域物理、化學、生物指標變化規律,有助於釐清主要經濟魚類生態習性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浙江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嚴小軍介紹,該航次調查航線受長江衝淡水、黑潮暖流等影響,海洋物理、化學、生物指標季節變化較大,深入開展相關調查研究,能有效揭示舟山漁場漁業資源變化的原因。

據悉,海洋斷面研究在國際海洋科學領域較為常見。「舟山線」與橫切東海中部黑潮主軸的標準斷面「PN斷面」相接,能形成較為完整的斷面調查數據。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浙海大完成「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首航 系自主科考項目,計劃每年投入100萬元,安排2~3個航次
    來源:舟山日報-舟山網攝影記者 陳永建昨天上午7時許,經過9天、600多海裡的航行,搭載著21名隊員的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科學考察船,在完成「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首航後回到舟山。據了解,本次「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是浙海大自主設立的科考項目,計劃每年投入100萬元,安排2~3個航次,觀測和收集長江口重要點位的海洋物理、化學、生物指標,研究生態環境變化與漁業資源修復之間的關係。
  • 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科學考察船順利抵達舟山
    2020年 8月18日上午7時許,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科學考察船載著該校聯合科考隊回到舟山,完成了第一航次的「東海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2020年 8月18日上午7時許,浙江海洋大學「浙漁科2」號科學考察船載著該校聯合科考隊回到舟山,完成了第一航次的「東海海洋鋒面與漁業資源調查」。
  •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圓滿完成
    2020年6-7月,由南海海洋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全體科考隊員與船員的通力協作下,克服新冠疫情影響,順利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2020年度中沙綜合科考任務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了任務實施,其中,生物化學組開展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以及西沙北礁水域的氣象、海洋環境要素、珊瑚礁生物生態等任務的調查取樣;自然地理組完成了中沙大環礁及潟湖中82個淺點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和4個站位的浪潮流測量工作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浙江在線8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陳斯音)8月12日,「向陽紅10」緩緩抵靠舟山長峙島科考碼頭。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0」科考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於8月12日回到母港——舟山長峙島5000噸級科考碼頭。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8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8日離開上海蘆潮港,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本次首航時間為11月8日至12月15日,行程將達數千海裡。首航的任務是開展漁業資源調查,並對「淞航」號的七大科考設備系統和三大漁撈系統進行試驗和驗收。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記者從中國大洋協會了解到,第三航段科考自10月2日開始,「向陽紅03」船從美國夏威夷起航,科考隊員先後在中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海域開展了深海生物多樣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學和海洋地質環境等多學科綜合調查作業。
  • 中國六所「海洋大學」2020年本科招生計劃: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
    2019年,對 210 家錄用過 2019 屆畢業生的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整體滿意度比較高,為99.51%。2019 屆畢業生對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滿意度為93.10%。中國海洋大學有海洋科學和水產科學兩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向陽紅18」船完成東海海洋及長江口多學科綜合調查與實驗返港
    冉祥濱 攝 中新網青島11月3日電 (記者 胡耀傑)記者3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日前,「向陽紅18」船順利停靠國家深海中心碼頭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東海科學考察實驗研究」秋季航次任務。該航次科考針對長江口及東海海洋水文、地質和生態環境特點,進行了多學科綜合調查與實驗。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上海下水
    該船配備了國際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的甲板機械操控裝備,可開展底層拖網、變水層拖網、延繩釣、魷魚釣等4種探捕作業方式,能夠高效完成海洋漁業資源及環境調查並確保科學調查數據測量的準確性和精度。據悉,這兩艘調查船是我國未來10年開展海洋漁業科學調查主力軍,投入使用後,通過與我國三大海區現有和待建的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相互補充,將形成完整的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船網絡體系,進而顯著提升對深遠海的科研探索能力,為我國海洋漁業科學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 世界|全球主要海洋國家漁業資源治理經驗及啟示
    為儘快解決近年來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面臨的過度捕撈問題,促進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借鑑國際上主要海洋漁業強國的成功經驗,完善我國海洋漁業資源治理,在投入控制上完善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評估和捕撈許可等制度,在產出控制上完善捕撈總量制度和漁業配額管理。
  • 中沙群島綜合科考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將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首次為多國科學家提供培訓 葉建良介紹,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共有3個航段,本航次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為進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區域地質概況以及全球氣候環境變化提供基礎資料。中國大洋第41B航次分為3個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生物等調查。
  •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31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1日宣布,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即將正式投入使用。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海洋科考又添新成員
    央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屈琳琳)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今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最終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 中日韓聯合開展海上觀測,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浩瀚的海洋中,除了有潮漲潮落、波浪起伏,還有一部分海水,像是陸地上的大江大河,朝著一定的方向奔流。這就是海流,被稱為「海洋中的河流」。海流在全球海洋物質輸送和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海流的研究,對於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漁業捕撈、海上運輸、油氣勘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 2011年8月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通告
    設置南海北部開放航次,旨在探索海上觀測平臺共享機制,發揮國內多方科研力量的綜合優勢,加強海洋現場數據的長期積累,促進海洋科學研究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以及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重大成果產出,為我國科學家研究南海北部海洋環境與資源、解決需要長期觀測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現場試驗和觀測場所。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滬下水—新聞—科學網
    目前,「藍海101」號主體建造已完成,進入碼頭舾裝階段,預計將於2019年3月交付使用,建成後將在除南北兩極冰區以外的海域承擔漁業科學調查任務。   「藍海101」號投入使用後將有四大主要功能:包括漁業資源調查,底層拖網、變水層拖網的調查以及聲學漁業資源評估;漁業環境調查,初級生產力、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水體和沉積物理化環境參數的調查分析;船基遙感信息接收與處理,具有接收風雲三號、MODIS、NPP等遙感衛星接收能力,可實時獲取海表溫度、葉綠素、氣象雲圖等漁場漁情信息;新型漁具漁法試驗研究,具備各類漁具漁法現場試驗能力
  • 浙江日報:浙江海洋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東海邊,活躍著一群「海洋...
    科研人員將1.1萬餘尾大黃魚掛上標籤,放入野生環境,用於研究它們冬季洄遊的路線和越冬場,以期找到破解野生大黃魚資源修復難題的密碼。舟山瀕臨東海漁場,是全國遠洋漁業和綠色修造船基地,也是國家戰略油氣儲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