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圓滿完成

2020-08-22 嶺南科苑

2020年6-7月,由南海海洋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全體科考隊員與船員的通力協作下,克服新冠疫情影響,順利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

2020年度中沙綜合科考任務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了任務實施,其中,生物化學組開展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以及西沙北礁水域的氣象、海洋環境要素、珊瑚礁生物生態等任務的調查取樣;自然地理組完成了中沙大環礁及潟湖中82個淺點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和4個站位的浪潮流測量工作;同時還開展了神狐暗沙海域50m以淺海域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地質鑽探組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踏勘和珊瑚礁鑽探,獲取了5個站位、13個鑽孔的巖芯樣品。上述工作,進一步豐富了項目的樣品、數據,為清晰認知中沙群島的生態環境、生物資源,精細繪製中沙群島海域的地形地貌,準確掌握中沙島礁的地層特徵信息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本次航次共有中科院南海所、海洋所,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暨南大學,中國水產研究院南海水產所等單位的38名科考隊員參加,歷時53天。「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 項目已於2019年組織了2個航次,開展對中沙大環礁、黃巖島周邊海域的綜合科學考察,至此,本項目已累計完成5個航次調查任務。

中沙大環礁海域長棘海星災害性爆發

相關焦點

  •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中沙群島綜合科考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中沙群島科考項目完成今年航次任務,證實海星災害呈嚴重態勢
    來源:新華社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8月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圓滿完成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
  • 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磁場對於太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對太陽磁場的常規測量僅局限在光球層。」田暉介紹,光球之上的太陽大氣,尤其是最外層的日冕,其中的磁場仍難以測量,這也極大制約了太陽物理學科的發展。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科學考察項目
    6 申請項目名稱申請項目的名稱應為:共享航次計劃2020年度渤黃海科學考察實驗研究(航次編號:NORC2021-01)。6 申請項目名稱申請項目的名稱應為:共享航次計劃2020年度東海科學考察實驗研究(航次編號:NORC2021-02)。
  • 「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張鎮秋)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據了解, 此次共享航次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裡。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科學」號完成西太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2020年1月5日,「科學」號科考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2019年10月3號從青島起航,歷時95天,航程14000餘海裡,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久的一個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位船隊員、44位科學家參加科學考察,搭載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涵蓋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生態和海洋地質等多個學科領域。
  • 「東方紅3」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任務順利返航青島
    2020年10月7日上午10時,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3」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調查任務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航次順利完成
    △作業現場記者從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了解到,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由該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這也是該所首次在南海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航次分為兩個航段實施,緊密圍繞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生態響應」和「物質輸運和沉積過程、沉積記錄」兩個方面的重要科學問題,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遙感和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歷時60天,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   此次任務作業海域範圍廣、水深跨度大,且頻受颱風等影響,全體船隊員凝心聚力 、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航次順利完成
    △作業現場記者從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了解到,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由該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
  • 國自科|2020年度徵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考察需求
    、可靠的調查設施保障,以確保考察任務的實施,獲取海洋和極地現場觀測資料,推動海洋科學調查資料共享,培養和增強海洋科技人才出海考察經驗,促進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設施資源合理利用。2020年度共享航次計劃徵集的考察需求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申請搭載年度常規航次(既有航次)的考察需求,二是提出針對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考察需求(2020年新增,以下簡稱「重大科學考察需求」)。其中重大科學考察航次可以不同於既有航次,但也鼓勵在既有航次基礎上強化突出重大科學考察需求。
  • 「向陽紅06」船連續航行作業96天 圓滿完成太平洋航次返航青島
    科考隊員開展「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20年太平洋調查航次相關任務 (攝影 陸會勝)本航次是全球新冠疫情蔓延背景下,自然資源部北海局2020年啟動的首個遠洋調查航次。航次前期充分估計面臨的困難,制定了多種應急預案,採取了航前核酸檢測、備足防疫物資、一次性上足油料和食品等補給物資、取消原計劃的中途停靠補給改為單一航段執行等措施,確保了年度重點調查任務的順利實施。
  • 「實驗3」科考船執行東印度洋綜合科考共享航次
    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有關人員合影 >「實驗3」號科考船駛離廣州碼頭 禤礎茵/攝 9月16日,在完成系列備航工作後,「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 2020年8月10日 六月廿一 星期一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1、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2、上海有機所在芳烴的三氟甲基化研究中取得進展3、新疆理化所在高緻密度高溫熱敏複合陶瓷研究中獲進展4、上海矽酸鹽所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5、生物物理所發現表徵視知覺特徵的反饋信號主導視覺敏感性適應6、人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小分子完全激動劑結構與功能研究獲進展7、新疆天文臺在星際分子氰基甲亞胺及其同分異構體的化學建模研究中獲進展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浙江海洋大學開展海洋鋒面及漁業資源調查 「舟山線」航次完成年度...
    2020年,浙江海洋大學開啟了自主航次——「海洋鋒面及漁業資源長期調查計劃」。航次計劃以北緯30°和北緯31°為主要斷面,從舟山出發往東開展調查,科研人員稱之為「舟山線」。目前,該航次已完成2020年度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