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2020-08-10 科協身邊事


1

我國科學家找到破解日冕磁場測量難題新途徑


▲2017年日全食期間,北京大學研究生陳亞傑、張婧雯等人拍攝的日冕紅線圖像。圖片來源:北京大學


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磁場對於太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對太陽磁場的常規測量僅局限在光球層。」田暉介紹,光球之上的太陽大氣,尤其是最外層的日冕,其中的磁場仍難以測量,這也極大制約了太陽物理學科的發展。


——《光明日報》


2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這是科考人員在水下拍攝的珊瑚和長棘海星(6月27日攝)。新華社發(中科院南海所提供)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8月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人民日報海外版》


3

地球磁場「罩不住」月球?安全探月還需摸清太陽風動向



隨著「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中國探測火星的徵程正式啟動,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其中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便是移民火星。然而除了地球外,人類真正踏足過的天體,只有月球一個。


相較於火星,月球似乎更加觸手可及。


近日,山東大學空間科學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人員發現了月球暴露於太陽輻射的新模式——月球在滿月期間可能會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暴露於高能太陽粒子的輻射風險之中。相關論文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上。


——《科技日報》


4

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胡歡表示,該技術有利於促進納米摩擦學、生物材料的測試和研發,對材料學、摩擦學、生物醫學都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研究論文刊發於學術期刊《蘭格繆爾》。


——《科技日報》


5

人腦脊液中首次分離到豬偽狂犬病毒


近日,我國多領域專家聯合在國際期刊《臨床感染疾病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4例由偽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引起的人急性腦炎病例,並首次從患者腦脊液中分離得到偽狂犬病病毒毒株hSD-1/2019,該毒株表現出與當前我國豬群中流行的偽狂犬病病毒變異毒株相似的生物學特性,首次為偽狂犬病病毒向人群的跨種傳播提供了直接有力的病毒分離證據。


該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陳煥春院士團隊王湘如副教授、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李瑋主任,以及河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閆若潛研究員合作完成,論文題目為《偽狂犬病病毒變異株致人類新型腦炎》。


——《健康報》


6

死亡恆星發出獨特混合輻射


▲圖片來源:esa.int


日前,天文學家利用歐空局整體高能太空望遠鏡等探測到一種獨特的混合輻射,它來源於銀河系中的一顆磁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磁星是恆星的殘骸,它們有著超強的磁場強度。當它們變得「活躍」時,會在短時間內產生高能輻射,這種輻射通常持續不到一秒,但其亮度是太陽的數十億倍。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相關焦點

  • 中美科學家首次測量了日冕的全球磁場
    北京大學,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以及諾森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首次測量了太陽大氣最外層日冕的全球磁場。太陽是一顆磁化的恆星,它的磁場在塑造太陽大氣層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磁場控制著太陽行為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壯觀的太陽噴發以及將日冕中的等離子體熱氣體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磁場貫穿太陽大氣層的不同層次,這意味著需要了解整個大氣層的磁場信息,才能弄清太陽等離子體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 中國北京大學學者參與了首次測量太陽日冕的整體磁場
    這個團隊包括來自中國北京大學和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研究人員,使用了日冕多通道旋光儀(CoMP)的觀測結果,該儀器可以測量來自太陽大氣的紅外輻射。他們的研究成果剛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其磁場在塑造太陽大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我科學家找到破解日冕磁場測量難題新途徑
    【科技前沿】本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晉浩天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圓滿完成
    2020年6-7月,由南海海洋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全體科考隊員與船員的通力協作下,克服新冠疫情影響,順利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2020年度中沙綜合科考任務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了任務實施,其中,生物化學組開展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以及西沙北礁水域的氣象、海洋環境要素、珊瑚礁生物生態等任務的調查取樣;自然地理組完成了中沙大環礁及潟湖中82個淺點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和4個站位的浪潮流測量工作
  • 日冕比地球大109倍?太陽磁場比以前認為的強十倍!
    他是利用地面望遠鏡研究日冕,日冕是日全食時可見的明亮光環。在位於加那利群島拉帕爾馬Roque de los Muchachos天文臺的瑞典1米太陽望遠鏡上博科園-科學科普:庫裡澤博士研究了2017年9月10日在太陽表面附近爆發的一次特別強烈的太陽耀斑。有利條件和幸運的因素使研究小組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確定耀斑磁場的強度。
  • 首張完整日冕磁場圖誕生!藉助新測量手段,太陽活動和噴發事件將更...
    太陽是一顆磁化恆星,它的磁場在形成太陽大氣中起著關鍵作用。磁場控制著太陽活動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在壯觀的太陽爆發時刻,日冕中的熱氣體(等離子體)升溫到數百萬攝氏度。日冕是太陽大氣層的最外層,它由一個熾熱且高度擴散的等離子暈組成,在恆星燃燒表面上方延伸數千公裡。在貫穿整個太陽大氣的強磁場的約束下,日冕在直接影響地球和更大的太陽系的太陽活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 中沙群島綜合科考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天文學家終於揭開:太陽日冕磁場,而且大小至少有4個太陽半徑!
    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太陽的日冕,日冕是太陽最外層的大氣,可以擴展到星際空間。這種從太陽表面輻射的帶電粒子流被稱為太陽風,並擴展到充滿整個太陽系。日冕性質是太陽複雜磁場的結果,磁場在太陽內部產生並向外延伸。現在天文學家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利用日全食觀測來測量日冕磁場的形狀。
  • 地球磁場是用人造導星在90千米高度測量的!
    2011年研究人員提出,人工引導星也可以用來測量地球中間層的磁場。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最近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這項技術還可以幫助確定固體地球巖石圈中的磁性結構,監測太空天氣,測量大氣層中電離層的電流。在過去的20年裡天文學家一直在使用雷射來製造人造導星。雷射束從地面定向到大氣層。在鈉層,它撞擊鈉原子,鈉原子吸收雷射的能量,然後開始發光。原子向四面八方發出光。
  • 美歐兩探測器將近距離揭秘日冕、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新聞—科學網
    太陽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量,在人類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太陽風和帶電粒子也會引發某些太空天氣事件,幹擾無線電通信、電網等。這些事件為何以及如何發生?對地球產生何種影響?迄今還未被人類完全理解。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類現在終於可以與太陽「親密接觸」。
  • 太陽爆發將朝向地球磁場
    慢動作耀斑在我們的黃矮星的大氣中產生了衝擊波,並向地球磁場產生了很小的波動。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建立的預測模型,太陽的日冕物質拋射並沒有完全朝地球方向前進,但它可能會掠過我們星球的磁場。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標準太陽耀斑模型假設磁能是在日冕磁場中通過磁重聯釋放出來的,但日冕磁場無法直接測量,只能通過間接方法。傳統方法是對觀測的光球層磁場進行外推,該方法雖然可以獲得量化的結果,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如外推法無法在足夠短的時間尺度上對局部磁場的動態變化進行量化。
  • 太陽耀斑磁場比先前認知的強十倍,強度與冰箱磁鐵相似
    太陽耀斑磁場比先前認知的強十倍,強度與冰箱磁鐵相似 科技日報北京4月1日電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科學家藉助地面望遠鏡研究一個特殊的太陽耀斑事件後,得出結論稱,產生這個太陽耀斑的磁場結構的磁場強度比以前認為的強
  • 首次最接近太陽的探測,拋射的磁場發生反轉,非常震撼
    在近距離觀察太陽,使我們前所未有的獲得太陽活動現象及其對地球的影響,並為我們提供了對星系中活動恆星的新見解。這只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激動人心的時代的開始,帕克將會有許多新的發現,這還是第一次。」雖然地球上的太陽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平靜的,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恆星具有磁性,會釋放出強大的光爆,大量的粒子接近光速移動,還有數十億噸重的磁化物質雲。
  • 英媒:磁場可解開銀河系中心兩大謎團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英媒稱,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的觀測顯示,儘管銀河系中心黑洞引力巨大,但附近的磁場仍強大到足以控制黑洞周圍的物質運動。這項最新在美國天文學會一次會議上提交的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解開兩個長期存在的謎團,即為什麼我們的黑洞與其他黑洞相比相對安靜,為什麼我們銀河系中心形成的新恆星少於預期。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6月3日報導,SOFIA利用其最新的紅外儀器研究了與磁場線垂直排列的天體塵埃顆粒,從而繪製出我們星系中心的詳細地圖,顯示了黑洞周圍這些原本看不見的磁場的行為。
  • 450光年外,發現一顆恆星大爆炸,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
    人類自從進入科技文明時代以來,科技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宇宙和太空一直都是神秘的存在,今天小編就來說一下,肉眼看來,太陽以一種持續穩定的狀態,在人類的歷史中沒有變化,大家都知道,太陽是我們所在太陽系的中心天體,肉眼看到它是沒有什麼變化的,但是他也會經常出現活動,比如說「耀斑」,太陽黑子的活動可以使大量高能源帶電粒子上周圍的行星噴射,日冕物質拋射也是太陽活動中的一種
  • 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塑造成有形狀的狀態
    ,對於生活在地表的人們來說,空間氣象是無害的,地球的大氣層會保護地球免受日暈最嚴重的傷害,在X射線衝擊波到達地面之前,高空大氣層已將其吸收殆盡,日冕物質拋射中的電氣化等離子體被地球磁場偏轉,將能量風暴偏轉至地球兩極,在那裡高能粒子落入大氣層內,導致大氣發光形成美麗的極光。
  • 首次觀測到450光年外恆星的巨大日冕物質拋射!
    研究人員首次以完整的方式確定並表徵了活躍恆星HR 9024大氣中的一次強烈噴發,其特徵是x射線的強烈閃光,隨後釋放出一個巨大的等離子體氣泡,即含有帶電粒子的熱氣體。這是首次在太陽以外的恆星上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日冕是恆星的外層大氣。
  • 太陽磁場從何而來?科學家對此爭論不已,地球成了「受害者」
    其實,這類情況在地球也有發生,我們把它叫做磁場,和地球磁場不同,太陽磁場十分特殊,甚至還會影響到其他行星,我們地球也是「受害者」之一。地球磁場線太陽磁場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太陽普遍磁場,另一種是雙極磁場。前者主要分布在太陽的寧靜區,南極與北極的區域磁性相反,場強約0.1至0.2特斯拉。後者主要集中於太陽的活動區如光球、色球和日冕低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