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科學家找到破解日冕磁場測量難題新途徑
▲2017年日全食期間,北京大學研究生陳亞傑、張婧雯等人拍攝的日冕紅線圖像。圖片來源:北京大學
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磁場對於太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對太陽磁場的常規測量僅局限在光球層。」田暉介紹,光球之上的太陽大氣,尤其是最外層的日冕,其中的磁場仍難以測量,這也極大制約了太陽物理學科的發展。
——《光明日報》
2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這是科考人員在水下拍攝的珊瑚和長棘海星(6月27日攝)。新華社發(中科院南海所提供)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8月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人民日報海外版》
3
地球磁場「罩不住」月球?安全探月還需摸清太陽風動向
隨著「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中國探測火星的徵程正式啟動,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其中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便是移民火星。然而除了地球外,人類真正踏足過的天體,只有月球一個。
相較於火星,月球似乎更加觸手可及。
近日,山東大學空間科學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人員發現了月球暴露於太陽輻射的新模式——月球在滿月期間可能會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暴露於高能太陽粒子的輻射風險之中。相關論文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上。
——《科技日報》
4
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胡歡表示,該技術有利於促進納米摩擦學、生物材料的測試和研發,對材料學、摩擦學、生物醫學都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研究論文刊發於學術期刊《蘭格繆爾》。
——《科技日報》
5
人腦脊液中首次分離到豬偽狂犬病毒
近日,我國多領域專家聯合在國際期刊《臨床感染疾病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4例由偽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引起的人急性腦炎病例,並首次從患者腦脊液中分離得到偽狂犬病病毒毒株hSD-1/2019,該毒株表現出與當前我國豬群中流行的偽狂犬病病毒變異毒株相似的生物學特性,首次為偽狂犬病病毒向人群的跨種傳播提供了直接有力的病毒分離證據。
該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陳煥春院士團隊王湘如副教授、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李瑋主任,以及河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閆若潛研究員合作完成,論文題目為《偽狂犬病病毒變異株致人類新型腦炎》。
——《健康報》
6
死亡恆星發出獨特混合輻射
▲圖片來源:esa.int
日前,天文學家利用歐空局整體高能太空望遠鏡等探測到一種獨特的混合輻射,它來源於銀河系中的一顆磁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磁星是恆星的殘骸,它們有著超強的磁場強度。當它們變得「活躍」時,會在短時間內產生高能輻射,這種輻射通常持續不到一秒,但其亮度是太陽的數十億倍。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