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終於揭開:太陽日冕磁場,而且大小至少有4個太陽半徑!

2020-11-27 騰訊網

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太陽的日冕,日冕是太陽最外層的大氣,可以擴展到星際空間。這種從太陽表面輻射的帶電粒子流被稱為太陽風,並擴展到充滿整個太陽系。日冕性質是太陽複雜磁場的結果,磁場在太陽內部產生並向外延伸。現在天文學家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利用日全食觀測來測量日冕磁場的形狀。

空間解析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面積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日全食期間最容易看到日冕,當時月球正好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擋住了太陽明亮的表面。近幾十年來的重大技術進步,已將大部分重點轉移到地面無法探測到的波長天基觀測上,或轉移到大型地面望遠鏡上,如毛伊島上的丹尼爾·K·井上太陽望遠鏡。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日冕的某些方面只能在日全食期間進行研究。這就是為什麼日冕研究專家沙迪亞·哈巴爾(Shadia Habbal)20多年來:

一直帶領一群日食追逐者在日食期間進行科學觀測的原因。所謂的「太陽風夏爾巴人」環遊全球追逐日全食,用飛機、直升機、汽車甚至馬匹運送敏感的科學儀器到達最佳位置。這些日食觀測在揭開定義日冕的物理過程一些秘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日全食觀測日冕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但在此之前,日食圖像從未被用來量化其磁場結構。研究人員通過將現代圖像處理技術應用於日食數據,將有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

使用一種自動追蹤方法,追蹤了日冕中磁力線的分布模式,該方法適用於過去20年中14次日食期間拍攝的日冕圖像。這一數據為研究太陽兩個11年磁周期中日冕的變化提供了機會。研究發現,日冕磁力線圖案是高度結構化的,從尺寸尺度上可以看到的結構,一直到用於觀測的相機的解析度極限,同時還看到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為了量化這些變化,研究人員測量了相對於太陽表面的磁場角度。

在太陽活動最少的時期,日冕場幾乎直接從赤道和兩極附近的太陽發出,而在中緯度則以不同的角度發出。另一方面,在太陽活動高峰期,日冕磁場的組織性要差得多,而且更具輻射性。知道太陽周期會有變化,但從未預料到日冕磁場會有多大的延伸和結構。未來的模型將不得不解釋這些特徵,以便完全理解日冕磁場。這些結果挑戰了當前日冕建模中使用的假設,這些假設通常假設日冕磁場的徑向半徑超過2.5個太陽半徑。

相反,新研究發現,日冕場通常是非徑向的,至少有4個太陽半徑。這項研究對太陽研究的其他領域有進一步影響,包括太陽風的形成,太陽風影響地球磁場,並可能對地面產生影響,如停電。這些結果對太陽風的形成特別有用,它表明,關於如何對太陽風的形成進行建模的主導思想並不完整,因此我們預測和防禦空間天氣的能力可以提高。研究團隊已經在計劃下一次日食探險,下一次定於今年12月在南美進行。

博科園|研究/來自: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

研究發表期刊《天體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揭開太陽日冕神秘面紗
    日冕的範圍很大,用日冕儀只可以觀測到接近太陽表面的那部分日冕,一般叫做內冕。    它的邊界離太陽表面約有3個太陽半徑那麼遠,或者說約為200萬千米。在此以外的日冕叫做外冕,它向外延伸到地球軌道之外。日冕的物質非常稀薄。內冕密度稍微大一些,但它的密度也低於地球大氣的十億分之一,幾乎接近真空。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隨著人類對太陽的了解不斷加深,一些太陽問題的答案卻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引得科學家們競相追逐。 現在,這些問題的謎之面紗被漸漸揭開,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是如何探索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吧。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耀斑主要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和日冕,但有些大耀斑在我們肉眼可見的光球層也會發生輻射增強,被稱之為白光耀斑,1859年9月1日英國天文學家理察C.卡靈頓(Richard C. Carrington)第一次觀測記錄到的太陽耀斑,就是一個白光耀斑。
  • 終於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除太陽外的日冕物質拋射!
    它是一種巨大的、攜帶磁力線的泡沫狀氣體,日冕拋出的物質一般包括電子和質子組成的等離子,此外還有少量的重元素,例如氦、鐵,以及伴隨著的日冕磁場。它們的產生經常伴隨著太陽耀斑,並如果物質的拋射離恆星表面很近,就稱為日珥。如果物質移動的距離超過這個距離,就叫做日冕物質噴射。在我們自己的太陽上,日冕物質拋射並不罕見,它被稱為coronal mass ejection,簡稱CME。
  • 太陽風暴來襲之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應該屬於「遠看靜如處子,近看動如脫兔」的典例了,太陽大氣實際非常活躍。它分為光球、色球、過渡區和日冕。光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肉眼看到的太陽表面。它發出的可見光輻射遠比其他層次的輻射要強。因此,通常我們完全觀察不到其他層太陽大氣的存在。只有發生日全食時,日面可見光輻射被月亮遮擋,我們才可以直接看到日冕結構。
  • 日冕成像儀帶您走進太陽表面
    天文學家們對溫度極高的太陽大氣最外層----日冕層進行了一次近距離觀測,並在一些空曠或黑色地帶發現了史無前例的新型結構。這一發現讓我們對我們母星的大氣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早在2018年,高解析度日冕成像儀(Hi-C)就捕獲了這一原始數據。正如它的名字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高解析度日冕成像儀是一架可拍攝高解析度太陽日冕圖像的望遠鏡,它能精準捕捉日冕層上大小約70千米(43英裡)或佔整個星體大小約0.01%的物體。
  • 太陽的大氣——結構,磁場
    光球層的上方是日冕:【來自:Wikipedia corona】也就是在日食的時候可以在可見光波段看到的光暈。日冕是太陽大氣中在空間尺度上最廣的成分,可以從太陽表面延伸到數個太陽半徑的距離,和太陽風區間銜接。
  • 美歐兩探測器將近距離揭秘日冕、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新聞—科學網
    為何日冕比太陽表面熱很多 據NASA官網近日消息,這兩款探測器都將研究太陽的外部大氣層——日冕。日冕的大部分行為都無法預測,科學家對其知之甚少。目前有兩大疑問尚待解開:日冕的溫度為什麼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高很多?太陽風為何持續不斷地以極高的速度噴湧而出?
  • 太陽,我們終於來了!
    從古至今,太陽引發了人類太多的思考,我們對這顆耀眼的恆星充滿了好奇:它為什麼會發光?它是永恆存在的嗎?它的結構是什麼?它有哪些顯著特徵?它會對地球造成哪些影響?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科學家不僅發展出了相應的理論基礎,還建造或發射了各種探測器,層層揭開太陽的神秘面紗。
  • 揭開太陽磁場的秘密
    我們這些太陽觀測愛好者都享受太陽的美麗。這些年裡,公眾和天文學家都以同樣的方式觀測到了太陽不穩定和不斷變化的大氣狀況。在我們的眼前,巨大的間歇泉噴射出的熱氣體以每小時數萬公裡的速度衝向日冕。每隔幾分鐘,它們就會爆發並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現在一組科學家已經利用日出號飛行器來尋找這些噴泉的源頭和前身天體——穿過太陽大氣層的巨大磁性結構。
  • 答:太陽日冕都有哪些結構?
    上周六,空少為大家留了1個問題,來看看空少的解答以及從留言中選出的最佳答案吧!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問:太陽日冕都有哪些結構?日冕(Corona)中有很多特別的結構,例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日冕洞」,這些結構的性質與背景的日冕有很大不同。
  • 日冕、太陽黑子、太陽耀斑、磁暴、太陽風與太陽有關的活動
    日冕是什麼現象?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由高溫、低密度的等離子體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總亮度比太陽圓面亮度的百分之一還低,相當於滿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展現其光彩,平時觀測則要使用專門的日冕儀。
  • 太陽黑子磁場增強的秘密被揭開!研究發現,竟和這種氣體有關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時期,古人就發現太陽黑子的存在了,不過,這個觀點在西方並不被認可,因為當時的西方人認為太陽是完美無瑕的。一直到17世紀初,伴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科學技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第一次通過望遠鏡看到了太陽黑子,從那時起,太陽黑子便逐漸成為太陽研究領域不可忽視的存在。
  • 為什麼太陽的日冕是最熱的層,當它離太陽的核心比其他層更遠?
    太陽的日冕非常熱 - 在「安靜」地區有100萬到200萬開爾文,在磁性強的活動區域有200萬到500萬,在太陽耀斑中更高 - 這一事實在20世紀4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證實。較冷的光球層(太陽的可見表面,我們看到太陽黑子)和覆蓋的色球層(我們最好看到突出物和較低的太陽大氣中的磁性結構)在很久以前就通過光譜觀測確定了溫度。例如,在日食期間看到的色球的特徵亮紅色很容易通過所謂的Balmer線從氫氣到大約6,000開爾文的材料發射。早在1867年,天文學家就在日食期間記錄了日冕的紅線和綠線,但他們無法將它們與任何已知的實驗室光譜聯繫起來。
  • 太陽的表面,炙熱的日冕,為何溫度會如此之高?
    日冕的溫度如何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高?就像我說的那樣,是個謎。一個日冕,熱,請奇怪的是,如果你要通過日冕,你將感覺不到它的熱量。它不僅是薄,而且是非常薄,僅記錄了太陽表面密度的萬億分之一。並且由於它是周圍唯一的能源,因此會以某種方式加熱日冕。2012年8月31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點36分,一直懸浮在太陽大氣中的日冕物質長絲噴發到太空中。
  • 太陽生命的爆發:太陽黑子、耀斑及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上演了一幕爆發力十足的表演秀: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s)。這個現象很不尋常,因為就在上個月,科學家們宣布新的太陽活動周期剛剛開始並進入最低活躍階段。截至目前,太陽圓盤沒有任何可見活動,然而三個太陽黑子如同入侵者一般翻滾著出現,畫出了複雜的磁場線圓弧(冠狀環),用本年度最大的耀斑向著太空拋射等離子流。觀測者們還記錄了日冕物質拋射中產生的射電。
  • 太陽為什麼沒有人登錄?了解下日冕磁場的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但是,儘管這種,地球上已知所有生物的能量來源幾乎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來源於太陽。從古至今,對人類而言,最神秘的太空星體某過於月亮和太陽,月亮象徵著黑暗,太陽象徵著光明,月亮和太陽也因此被人們賦予了更加神秘的色彩。近代以後,人們開始登上太空,第一個探索的星球就是月球。但是太陽為什麼沒有人登錄呢?
  • 在太陽日冕背後等待你的,是高溫,還是未解之謎?
    就像我說的一樣,這是個謎。(需要澄清的一點是,你接近太陽表面這件事本身毫無疑問會使你融化,但這並不是日冕的錯)日冕本身非常大,綿延數百萬公裡,是太陽可見表層外半徑的兩倍,但同樣,因為它的稀薄,日暈很難用肉眼看到。只有在完整的日食過程中,當月亮的身體完美地隱藏起太陽的圓盤時,日暈才在所有的光輝中出現,和來自太陽表面反射的微粒組成的大氣的光芒一起發光。
  • 看太陽,就知道是否有致命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當來自太陽的高能物質撞擊地球磁場時,極光就會被觸發。其結果是在南北高緯度地區看到的波光粼粼的彩色條紋,也被稱為北極光和南極光。(小科普:除了地球有極光外,其他行星如土星木星等都有極光,這都是行星磁場和太陽的功勞)圖註:這張照片拍攝於2017年9月,由一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拍攝。
  • 如何推斷太陽黑子與太陽磁場的相關性?
    太陽的有效溫度或黑體溫度(5777K)是一個相同大小的黑體,在產生完全輻射的功率時所對應的溫度。當你看發射的不同波長的光的強度(我們稱為頻譜),可得到的結果如圖1所示。在上面的這張圖中,短劃線代表的是天文學家所稱的太陽的黑體譜,也就是太陽表面溫度輻射能量的理想分布。而實線就是實際觀測到的光譜;這兩者之間的不同是由特定波長的譜線強度急劇下降或者上升造成的:本應平滑的光譜被太陽表面分散過渡的原子和分子所「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