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空少問答
小課堂
第137期
12
月
23
日
周
一
答:太陽日冕都有哪些結構?
上周六,空少為大家留了1個問題,來看看空少的解答以及從留言中選出的最佳答案吧!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問:太陽日冕都有哪些結構?》~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空少的解答吧!
空少正解
上期我們講到,按照設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將在約8年的時間內完成24次繞太陽軌道的飛行,並逐漸降低近日點的高度,未來最低可以飛到距離太陽表面約600萬公裡,進入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當中。日冕(Corona)中有很多特別的結構,例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日冕洞」,這些結構的性質與背景的日冕有很大不同。
2006年日食期間對太陽日冕的拍照(來源:https://cseligman.com/text/sun/2006enhancedcorona.jpg)
帕克太陽探測器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它們的特徵,從而更好的掌握太陽大氣的日冕中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那麼,日冕中都有哪些結構,它們有什麼基本的特徵呢?
日冕中其實存在著一些有趣的精細結構,例如冕流和極羽、冕洞、日冕凝聚區等。我們在日全食時的日冕照片上看到很多羽毛一樣向外凸起、伸展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日冕結構(來源,論文Bruzek and Durrant, 1977,
中文圖掃描自《日地空間物理學》,塗傳詒著)
圖中:
H叫做盔狀物(盔狀冕流),是特別常見到的一種凸起。所謂冕流,定義為日冕中比背景亮的延伸結構。冕流的長度與太陽活動有關﹐在太陽活動極大時延伸到約1倍太陽半徑﹐而在太陽活動極小時則可達2倍太陽半徑﹐寬度大於0.1倍太陽半徑。盔狀物的下部通常罩著寧靜日珥。
圖中沒有畫出來的日珥,其實在太陽的藝術圖中非常常見,如下圖所示,形為太陽外圈環形的火舌,它們起源於色球層,但是在日冕中伸展。不過這是從側面看日珥是發亮的,由於日珥其實溫度很低(約6000開氏溫度)而密度很高,如果從正面看(Ha成像等)它是發暗的,這時候又被叫做暗條,其實是同一個東西。
極紫外輻射拍照中的日珥(來源: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styles/full_width_feature/public/thumbnails/image/faq1.jpg)
而回到結構圖,其中的R稱為凝聚區,它是與太陽活動區相聯繫的高溫高密度區域,特徵尺度有幾萬公裡,密度比周圍高10倍甚至百倍,溫度超過300萬開氏溫度,壽命為幾小時到幾天。
結構圖中的P稱為極羽,顧名思義就出現在太陽極區了。它的射線結構描繪了極區的磁場,它的密度是周圍的4-5倍,可以持續約15小時。不過,這種羽狀結構其實在赤道也有可能出現。另外F叫做輻射線,也與磁場結構有關。
而結構圖中沒有出現的一種重要結構就是我們開始時說到的冕洞,它的樣子如下圖紫外輻射拍照中所示,在一些非可見光的拍照中它呈現為非常巨大的黑色的洞。它是日冕中的低溫度、低密度區域。它的輻射比寧靜日冕要低,所以才是黑色的洞。它的壽命非常非常長,可以持續好幾個月。
極紫外輻射拍照中的冕洞(來源:https://scied.ucar.edu/sites/default/files/images/large_image_for_image_content/sun_coronal_holes_sdo_aia_193_12jan2011_594x550.jpg)
留言區·精選
@易爻
2006年日食期間對太陽日冕的拍照中,為什麼右上左下角區域,量這麼少?是磁極方向嗎?
@格物致理
盔狀冕流,極羽神馬的
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