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太陽日冕都有哪些結構?

2021-01-18 騰訊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空少問答

小課堂

第137期

12

23

答:太陽日冕都有哪些結構?

上周六,空少為大家留了1個問題,來看看空少的解答以及從留言中選出的最佳答案吧!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問:太陽日冕都有哪些結構?~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空少的解答吧!

空少正解

上期我們講到,按照設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將在約8年的時間內完成24次繞太陽軌道的飛行,並逐漸降低近日點的高度,未來最低可以飛到距離太陽表面約600萬公裡,進入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當中。日冕(Corona)中有很多特別的結構,例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日冕洞」,這些結構的性質與背景的日冕有很大不同。

2006年日食期間對太陽日冕的拍照(來源:https://cseligman.com/text/sun/2006enhancedcorona.jpg)

帕克太陽探測器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它們的特徵,從而更好的掌握太陽大氣的日冕中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那麼,日冕中都有哪些結構,它們有什麼基本的特徵呢?

日冕中其實存在著一些有趣的精細結構,例如冕流和極羽、冕洞、日冕凝聚區等。我們在日全食時的日冕照片上看到很多羽毛一樣向外凸起、伸展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日冕結構(來源,論文Bruzek and Durrant, 1977,

中文圖掃描自《日地空間物理學》,塗傳詒著)

圖中:

H叫做盔狀物(盔狀冕流),是特別常見到的一種凸起。所謂冕流,定義為日冕中比背景亮的延伸結構。冕流的長度與太陽活動有關﹐在太陽活動極大時延伸到約1倍太陽半徑﹐而在太陽活動極小時則可達2倍太陽半徑﹐寬度大於0.1倍太陽半徑。盔狀物的下部通常罩著寧靜日珥。

圖中沒有畫出來的日珥,其實在太陽的藝術圖中非常常見,如下圖所示,形為太陽外圈環形的火舌,它們起源於色球層,但是在日冕中伸展。不過這是從側面看日珥是發亮的,由於日珥其實溫度很低(約6000開氏溫度)而密度很高,如果從正面看(Ha成像等)它是發暗的,這時候又被叫做暗條,其實是同一個東西。

極紫外輻射拍照中的日珥(來源: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styles/full_width_feature/public/thumbnails/image/faq1.jpg)

而回到結構圖,其中的R稱為凝聚區,它是與太陽活動區相聯繫的高溫高密度區域,特徵尺度有幾萬公裡,密度比周圍高10倍甚至百倍,溫度超過300萬開氏溫度,壽命為幾小時到幾天。

結構圖中的P稱為極羽,顧名思義就出現在太陽極區了。它的射線結構描繪了極區的磁場,它的密度是周圍的4-5倍,可以持續約15小時。不過,這種羽狀結構其實在赤道也有可能出現。另外F叫做輻射線,也與磁場結構有關。

而結構圖中沒有出現的一種重要結構就是我們開始時說到的冕洞,它的樣子如下圖紫外輻射拍照中所示,在一些非可見光的拍照中它呈現為非常巨大的黑色的洞。它是日冕中的低溫度、低密度區域。它的輻射比寧靜日冕要低,所以才是黑色的洞。它的壽命非常非常長,可以持續好幾個月。

極紫外輻射拍照中的冕洞(來源:https://scied.ucar.edu/sites/default/files/images/large_image_for_image_content/sun_coronal_holes_sdo_aia_193_12jan2011_594x550.jpg)

留言區·精選

@易爻

2006年日食期間對太陽日冕的拍照中,為什麼右上左下角區域,量這麼少?是磁極方向嗎?

@格物致理

盔狀冕流,極羽神馬的

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答:太陽大氣有沒有分層?
    太陽大氣有沒有分層?其實,我們對太陽的直接觀測其實基本都是對太陽大氣的觀測。作為一個氣態星球,太陽其實分為內外的結構,內部產生的巨大能量對流傳遞到外層後,從名為「光球層」的部分開始發出太陽光,在這以下我們是看不見的,定義為太陽的內部,而外邊則是太陽大氣。
  • 太陽爆發CME正面突襲地球|日冕物質拋射|cme|耀斑|黑子|太陽|地球
    12月8日零時左右,太陽中部偏西南區域的一個不起眼的活動區(黑子)12790爆發了日冕物質拋射(CME),正直衝著地球高速飛來,在此之前,太陽該區域曾發生了強度為C級的耀斑活動,持續時間較長,隨後,原本停留在該區域上空的暗條(日珥)消失,最終日冕物質拋射爆發。
  • 揭開太陽日冕神秘面紗
    日冕的範圍很大,用日冕儀只可以觀測到接近太陽表面的那部分日冕,一般叫做內冕。    它的邊界離太陽表面約有3個太陽半徑那麼遠,或者說約為200萬千米。在此以外的日冕叫做外冕,它向外延伸到地球軌道之外。日冕的物質非常稀薄。內冕密度稍微大一些,但它的密度也低於地球大氣的十億分之一,幾乎接近真空。
  • 天文學家終於揭開:太陽日冕磁場,而且大小至少有4個太陽半徑!
    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太陽的日冕,日冕是太陽最外層的大氣,可以擴展到星際空間。這種從太陽表面輻射的帶電粒子流被稱為太陽風,並擴展到充滿整個太陽系。日冕性質是太陽複雜磁場的結果,磁場在太陽內部產生並向外延伸。現在天文學家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利用日全食觀測來測量日冕磁場的形狀。
  • 日冕成像儀帶您走進太陽表面
    文章介紹了由高解析度日冕成像儀Hi-C提供的外日冕層的數據揭示了隱藏在曾經只被視為空或暗的區域內的從未見過的結構。這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太陽神秘的磁性大氣層是如何構成的。
  • 太陽的「噴嚏」——日冕物質拋射
    在太陽中心極高的密度和壓力下,隨時都在進行著四個氫核聚變成一個氦核的熱核反應。所以太陽的核心就像一個最大的氫彈,想像數十億個氫彈每一秒都在爆炸,這樣的過程一直持續40億年。太陽內部巨大的核動力將好幾億噸的質量向外推去。但重力又抵消了推力,把質量向內拉。這兩種力目前處於完美的平衡狀態。任何一方失衡,都能導致地球上發生災難性事件。
  • 太陽的「噴嚏」——日冕物質拋射
    但我們卻從未靠近頭頂上最重要的恆星——太陽。太陽非常巨大,它的質量佔整個太陽系的99%。它能裝下100多萬個地球。在太陽中心極高的密度和壓力下,隨時都在進行著四個氫核聚變成一個氦核的熱核反應。所以太陽的核心就像一個最大的氫彈,想像數十億個氫彈每一秒都在爆炸,這樣的過程一直持續40億年。太陽內部巨大的核動力將好幾億噸的質量向外推去。
  • 看太陽,就知道是否有致命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當來自太陽的高能物質撞擊地球磁場時,極光就會被觸發。其結果是在南北高緯度地區看到的波光粼粼的彩色條紋,也被稱為北極光和南極光。(小科普:除了地球有極光外,其他行星如土星木星等都有極光,這都是行星磁場和太陽的功勞)圖註:這張照片拍攝於2017年9月,由一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拍攝。
  • 太陽風暴來襲之日冕物質拋射
    我們對太陽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但大概是距離產生美,大夥對太陽的關注遠沒有對「宇宙的起源」、「黑洞的形成」熱情。《2012》這樣的好萊塢科幻大片中將人類史上最大一次太陽爆發和全球毀滅性災難關聯起來,然而,這是真的麼?今天我們就撥開雲霧見日明,聊一聊太陽大氣中最重要的爆發現象之一: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簡稱 CMEs)。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耀斑主要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和日冕,但有些大耀斑在我們肉眼可見的光球層也會發生輻射增強,被稱之為白光耀斑,1859年9月1日英國天文學家理察C.卡靈頓(Richard C. Carrington)第一次觀測記錄到的太陽耀斑,就是一個白光耀斑。
  • 日冕與冠狀病毒有什麼關係嗎?
    【corona】有「皇冠、冠狀的」等意思,Corona也是墨西哥一款知名啤酒的名字,聽說中國也有賣(注:小編不喝酒,絕對沒有打廣告的意思哦~)。但你是否知道,它還有「日冕、日華、月華」的意思。那麼,究竟什麼是日冕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SDO(NASA)於2015年拍攝的太陽圖像用於太陽日冕物質拋射研究 | 圖片來源:NASA。
  • 中國科大最新研究表明太陽噴流觸發日冕物質拋射
    中國科大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空間物理課題組最新研究表明,有別於經典的日珥觸發日冕物質拋射的模型,相對沒有那麼劇烈的太陽噴流同樣可以觸發十分劇烈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拍攝了中間太陽的圖像。太陽稀疏的高層大氣被稱為日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叢林,周圍有熾熱的等離子。但是,繪製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該行為的磁場強度的映射已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田野微弱,太陽的亮度超過日冕。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未來的望遠鏡可能會繪製相似的地圖來預測太陽爆發。該圖像的彩色條紋顯示了日冕磁場的強度,從較低的強度(藍色)到較高的強度(黃色)。整個磁場的強度只是冰箱磁鐵的一小部分。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拍攝了中間太陽的圖像。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圖1 太陽大氣層結構示意圖我們肉眼所能見到的是太陽大氣層的最底層,也就是光球層。光球層低層溫度為6000度左右,並且隨著高度升高而不斷冷卻。然而,從光球層頂部向上,溫度不斷地升高至幾萬度。再向上到即將進入日冕層的高度,溫度則驟然陡升至百萬度。太陽大氣不應該是離太陽越遠越冷嗎?
  • 環形耀斑與日冕變暗有關?太陽爆發活動都是「團夥作案」
    顧名思義,日冕物質拋射就是指日冕在很短的時間內向行星際空間拋射大量磁化等離子體的過程。這些等離子體的質量可達百億噸,最高速度可達3000千米/秒。因此,科學家將那些伴隨著CME的耀斑,稱為爆發耀斑,沒有CME伴隨發生的耀斑稱為約束耀斑。這也直觀地體現了耀斑的能量大小。其實,耀斑和CME都是太陽表面最劇烈、能量最高的爆發活動,也是產生災害性空間天氣的重要源頭。
  • 太陽的大氣——結構,磁場
    在大部分教科書中,太陽日冕的結構被劃分為光球,色球,日冕。這裡劃分日冕和色球的界限是一個溫度突變,在一個幾百公裡的區間內,溫度迅速從25000K升高到百萬度的數量級,學者把這個溫度突變的層稱作「過渡區」。
  • 太陽生命的爆發:太陽黑子、耀斑及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上演了一幕爆發力十足的表演秀: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s)。這個現象很不尋常,因為就在上個月,科學家們宣布新的太陽活動周期剛剛開始並進入最低活躍階段。截至目前,太陽圓盤沒有任何可見活動,然而三個太陽黑子如同入侵者一般翻滾著出現,畫出了複雜的磁場線圓弧(冠狀環),用本年度最大的耀斑向著太空拋射等離子流。觀測者們還記錄了日冕物質拋射中產生的射電。
  • 太陽的表面,炙熱的日冕,為何溫度會如此之高?
    我們手上有一個謎。太陽表面的溫度約為6000開爾文——足夠熱,可以發出明亮的熱白光。但是太陽的表面並不是它的最後一層,就像地球的表面並不是它的最外層一樣。太陽有一個稀薄但廣闊的大氣,稱為日冕。此日冕的溫度高達幾百萬開爾文。
  • 首次觀測到:II型太陽射電爆發,與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有關!
    在平穩的II型射電爆發中,還發現了具有負頻率漂移率和正頻率漂移率的有趣精細結構。 流光噴發日冕物質拋射 利用Chrysaphi等人推導的簡單解析方法,對不同頻率成像源的相對位置進行了散射引起的位移校正,III型震源所鋪設的路徑有突變,這些位移發生在與II型子帶頻率一致的頻率上。研究檢查了多波長觀測,以確定與射電發射在空間和時間上相關的太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