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張完整日冕磁場圖誕生!藉助新測量手段,太陽活動和噴發事件將更...

2021-01-18 前瞻網
首張完整日冕磁場圖誕生!藉助新測量手段,太陽活動和噴發事件將更「有跡可循」
 Evelyn Zhang • 2020-08-08 09:49:26 來源:前瞻網 E1704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利用對日冕的近紅外觀測,可以描繪出太陽外層大氣的扭曲、不斷變化、難以捉摸的磁場。

最近,一個由太陽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首次測量了太陽大氣層最外層——日冕——的全球磁場,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

(圖源:Science)

該團隊包括來自中國北京大學和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研究人員,以及來自泰恩紐卡斯爾諾森比亞大學的學者們。研究人員利用日冕多通道偏振儀(CoMP)進行觀測,以測量來自太陽大氣的紅外輻射。他們的研究最新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

太陽是一顆磁化恆星,它的磁場在形成太陽大氣中起著關鍵作用。磁場控制著太陽活動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在壯觀的太陽爆發時刻,日冕中的熱氣體(等離子體)升溫到數百萬攝氏度。

日冕是太陽大氣層的最外層,它由一個熾熱且高度擴散的等離子暈組成,在恆星燃燒表面上方延伸數千公裡。在貫穿整個太陽大氣的強磁場的約束下,日冕在直接影響地球和更大的太陽系的太陽活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區域的高動態磁場強烈地影響著太陽大氣的許多複雜物理過程。然而,與太陽表面磁場不同的是,日冕磁場的有意義的觀測是有限的,要獲得直接的測量是有挑戰性的。

磁場會穿過太陽大氣層的不同層,這意味著需要關於整個大氣層磁場的信息,才能理解太陽等離子體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可惜的是——此前,太陽磁場的常規測量只能在我們的恆星表面(太陽的光球層)進行。

雖然第一次測量太陽磁場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但人類仍然沒有對太陽大氣上層的磁場,特別是日冕獲得精確的了解。

20多年前,人們提出了一種稱為磁震學(magnetoseismology)的技術來測量日冕中的磁場。這種方法利用了被稱為阿爾芬波(Alfvén waves)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被觀察到沿著磁場傳播。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們利用日冕多通道偏振計(CoMP)獨特的近紅外成像光譜觀測,來確定日冕中的電子密度和磁鈴動力波速。結合這些測量結果,他們獲得了整個可觀測日冕的磁場圖。結果表明,成像光譜可以用來確定日冕磁場。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提出基於日冕中普遍存在的磁流體橫波,來測量日冕磁場,並將過去局限於部分區域的波動追蹤方法拓展到整個視場範圍,從而獲得這些波動傳播速度的全球性分布。之後,他們利用1074.7nm和1079.8nm譜線輻射強度之比對密度敏感的特性,得到了日冕等離子體密度的全球性分布。

儘管作者報告說,這項技術不能應用於受太陽爆發或其他大規模暫態磁場中斷影響的地區,但它可以用來繪製與太陽表面類似的常規磁場圖。這項進展也將有助於增進對太陽活動周期以及太陽噴發事件的認識。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8-global-magnetic-field-solar-corona.html

https://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8/aaft-nmm080320.php

https://www.deccanherald.com/science-and-environment/way-to-measure-magnetic-field-of-solar-corona-found-870453.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中美科學家首次測量了日冕的全球磁場
    北京大學,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以及諾森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首次測量了太陽大氣最外層日冕的全球磁場。太陽是一顆磁化的恆星,它的磁場在塑造太陽大氣層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磁場控制著太陽行為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壯觀的太陽噴發以及將日冕中的等離子體熱氣體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磁場貫穿太陽大氣層的不同層次,這意味著需要了解整個大氣層的磁場信息,才能弄清太陽等離子體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 日冕物質拋射誕生原理:看看我們的太陽是如何發「脾氣」的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從另一種角度解開了日冕拋射物質的誕生,日冕物質拋射是一種來自太陽的最大規模和最具破壞性的爆炸。根據一篇發布在期刊「科學進展」上的文章,一個由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Tingyu Gou領導的小組,第一次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大部分太陽火山爆發的發生和演變。
  • 中國北京大學學者參與了首次測量太陽日冕的整體磁場
    這個團隊包括來自中國北京大學和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研究人員,使用了日冕多通道旋光儀(CoMP)的觀測結果,該儀器可以測量來自太陽大氣的紅外輻射。他們的研究成果剛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磁場控制著太陽行為的許多方面,導致太陽周期長達11年,爆發了強烈的太陽爆發,並將太陽日冕中的熱氣體(等離子)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標準太陽耀斑模型假設磁能是在日冕磁場中通過磁重聯釋放出來的,但日冕磁場無法直接測量,只能通過間接方法。傳統方法是對觀測的光球層磁場進行外推,該方法雖然可以獲得量化的結果,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如外推法無法在足夠短的時間尺度上對局部磁場的動態變化進行量化。
  • 科學家在第一分鐘,就測量到太陽耀斑,不斷演變的能量!
    通過在微波光譜中收集的數據,已經能夠提供耀斑點火後直接演變的磁場強度定量測量,並跟蹤其轉化為其他能量形式的情況(動能、熱能和超熱)為耀斑爆炸通過日冕的5分鐘行程提供動力。到目前為止,在耀斑或其他大規模噴發期間,日冕磁場的這些變化只是間接量化,例如根據在光球處測量的磁場外推,光球處的磁場是在白光中看到的太陽表層。
  • 美歐兩探測器將近距離揭秘日冕、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新聞—科學網
    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日冕,甚至可以測量太陽風穿越地球時的情況,但直到最近才擁有可以承受太陽附近熱量和輻射的技術,得以與太陽「親密接觸」,近距離研究日冕。 NASA戈達德太空中心「帕克」太陽探測器任務研究科學家埃裡克·克裡斯汀說:「這兩個探測器使用的技術有所不同,但任務互補:它們將給日冕拍照,並研究太陽兩極的情況。」
  • 天文學家終於揭開:太陽日冕磁場,而且大小至少有4個太陽半徑!
    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太陽的日冕,日冕是太陽最外層的大氣,可以擴展到星際空間。這種從太陽表面輻射的帶電粒子流被稱為太陽風,並擴展到充滿整個太陽系。日冕性質是太陽複雜磁場的結果,磁場在太陽內部產生並向外延伸。現在天文學家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利用日全食觀測來測量日冕磁場的形狀。
  • 日冕比地球大109倍?太陽磁場比以前認為的強十倍!
    談到這一發現,庫裡澤博士說:太陽外層大氣中發生的一切都是由磁場主導,但我們對它的強度和空間特徵知之甚少。這些是關鍵參數,對日冕物理學來說是最重要的。這有點像試圖了解地球的氣候,卻無法測量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溫度。
  • 看太陽,就知道是否有致命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當來自太陽的高能物質撞擊地球磁場時,極光就會被觸發。其結果是在南北高緯度地區看到的波光粼粼的彩色條紋,也被稱為北極光和南極光。(小科普:除了地球有極光外,其他行星如土星木星等都有極光,這都是行星磁場和太陽的功勞)圖註:這張照片拍攝於2017年9月,由一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拍攝。
  • 我科學家找到破解日冕磁場測量難題新途徑
    【科技前沿】本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晉浩天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 兩極磁場將逆轉 太陽活動即將到達頂峰(圖)
    這一大規模事件將對整個太陽系產生影響。儘管目前我們還無法完全理解驅動這一過程的精確內部機制,但美國史丹福大學維爾克斯太陽觀測臺的研究人員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堅持每天對太陽磁場情況進行記錄和監視,他們能夠檢測到太陽表面發生的過程,這將是第四次監測到太陽磁極倒轉事件。
  • 太陽爆發將朝向地球磁場
    8月16日,星期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現了太陽表面爆發出的強烈太陽耀斑。慢動作耀斑在我們的黃矮星的大氣中產生了衝擊波,並向地球磁場產生了很小的波動。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建立的預測模型,太陽的日冕物質拋射並沒有完全朝地球方向前進,但它可能會掠過我們星球的磁場。預計它將在8月20日星期四撞擊地球的磁場,並且可能會導致較小的地磁風暴和高緯度極光。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但是,現在,使用稱為日冕儀的專用儀器來遮擋太陽的明亮圓盤的觀測,已經使太陽物理學家能夠測量通過日冕等離子體蕩漾的波的速度和強度(SN:3/19/09)。「這是我們第一次大規模繪製日冕磁場,」設計日冕儀的科羅拉多州高海拔天文臺的太陽物理學家史蒂芬·湯姆奇克說。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太陽稀疏的高層大氣被稱為日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叢林,周圍有熾熱的等離子。但是,繪製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該行為的磁場強度的映射已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田野微弱,太陽的亮度超過日冕。但是,現在,使用稱為日冕儀的專用儀器來遮擋太陽的明亮圓盤的觀測,已經使太陽物理學家能夠測量通過日冕等離子體蕩漾的波的速度和強度(SN:3/19/09)。
  • 環形耀斑與日冕變暗有關?太陽爆發活動都是「團夥作案」
    視覺中國供圖在首次觀測到耀斑後,赤道附近出現了神奇的「綠色窗簾」極光。NASA在黑暗寒冷的太空中,如果不是「熊熊燃燒」的太陽帶來光和熱,地球將是一片死寂。但是,性格暴烈的太陽,時不時也會給我們製造一點小麻煩,太陽大氣的局部區域會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能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陽耀斑。
  • 太陽磁場是怎樣起源的?我發現別有洞天
    太陽磁場是怎樣起源的?我發現別有洞天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目前,主流科學認為太陽以寧靜太陽為主體,附加太陽活動。寧靜太陽是一顆球對稱恆星,穩定而均勻地朝四面八方發出電磁與粒子輻射。太陽活動則是局部表面的各種擾動,包括黑子、耀斑、日珥和日冕物質拋射。
  • 太空天氣:黑子,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儘管太陽距地球1.49億公裡,但其不斷的活動確保了對我們地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明顯的光和熱。從恆久的太陽風粒子流到不可思議的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轟擊,地球經常感受到其恆星伴星的影響。儘管太陽黑子與更劇烈的相互作用有關,但它們很少穿過太陽表面。所有這些都屬於「太空天氣」的定義。
  • 迄今距離太陽最近的照片出爐:太陽表面有著不尋常的「篝火」
    歐洲航天局和美國宇航局) 這些照片顯示了太陽日冕(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持續不斷的風暴活動,並且能看出其活動範圍僅為 250 到 310 英裡。(來源:歐洲航天局和美國宇航局) 日冕的溫度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太陽的大氣層(超過 100 萬攝氏度)比它的表面溫度(約 5500 攝氏度)要熱得多。 新的觀測結果表明,日冕溫度過高可能是由於各個區域的許多小情況(例如篝火狀太陽耀斑)造成的。所有這些釋放出的能量點燃了日冕,共同提高了大氣溫度。
  • 簡單解釋:太陽活動與太空天氣
    太陽活動用肉眼望太陽,似乎一切都是恆定不變的,陽光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溫暖和亮光。實際上,太陽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太陽是一個極為巨大的熱核反應堆,它將氫原子融合到氦中並產生百萬度的溫度和強磁場。太陽活動(Solar activity),又稱太陽現象(Solar phenomena),指太陽大氣層裡一切活動現象,如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變事件等。由太陽大氣中的電磁過程引起。太陽是一顆磁性的變星,其波動範圍從幾分之一秒到數十億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