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比地球大109倍?太陽磁場比以前認為的強十倍!

2020-12-08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和阿伯裡斯特威斯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磁場比之前認為的強十倍。這項新發現是由阿伯裡斯特威斯大學的研究員大衛·庫裡茲博士發現。庫裡澤博士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工作時開始了這項研究,2017年搬到阿伯裡斯特威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時完成了這項研究。他是利用地面望遠鏡研究日冕,日冕是日全食時可見的明亮光環。在位於加那利群島拉帕爾馬Roque de los Muchachos天文臺的瑞典1米太陽望遠鏡上

博科園-科學科普:庫裡澤博士研究了2017年9月10日在太陽表面附近爆發的一次特別強烈的太陽耀斑。有利條件和幸運的因素使研究小組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確定耀斑磁場的強度。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現有可能改變我們對太陽直接大氣活動過程的理解。談到這一發現,庫裡澤博士說:太陽外層大氣中發生的一切都是由磁場主導,但我們對它的強度和空間特徵知之甚少。這些是關鍵參數,對日冕物理學來說是最重要的。這有點像試圖了解地球的氣候,卻無法測量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溫度。

圖片: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準確測量日冕環的磁場,日冕是太陽磁場的組成部分,其精確度達到了這樣的水平。日冕直徑為140萬公裡(比地球大109倍),距離地球1.5億公裡,距離地表數百萬公裡。太陽耀斑以明亮的閃光出現,並在太陽大氣中積聚的磁場能量突然釋放時發生。到目前為止,成功地測量磁場一直受到來自太陽大氣層信號的弱點和現有儀器的局限性阻礙。這項研究報告的磁場與典型冰箱磁鐵相似,比核磁共振掃描儀的磁場弱100倍左右。

然而仍然要對太陽等離子體的限制「負責」,太陽等離子體是太陽耀斑的組成部分,遠在太陽表面2萬公裡處。在2017年9月的10天時間裡,庫裡澤博士研究了太陽表面的一個活躍區域,該團隊知道,這個區域的波動性特別大。然而,使用的望遠鏡在任何時候只能聚焦太陽表面的1%。幸運的是,當太陽耀斑爆發的時候,慄澤博士恰好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區域進行了研究。這些太陽耀斑可以導致風暴,如果它們擊中地球,就會形成極光。

還能干擾通信衛星和GPS系統,2017年9月的這次事件就證明了這一點。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數學與物理學院的Michail Mathioudakis教授也參與了這個項目,這是一組獨特的觀測數據,第一次提供了日冕環磁場的詳細地圖。這個高回報的結果是由於我們早期職業科學家的奉獻精神和毅力,他們計劃並執行了觀測。這項工作使用的方法和結果本身,將為研究日冕開闢新的道路。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參考期刊文獻:《arXiv》Cite: arXiv:1902.07514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首次驗證「量子引擎」比傳統發動機更高效!

木星的大紅斑開始萎縮,面容也在悄悄發生改變!

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巨大爭論,再起波瀾!

相關焦點

  • 太陽耀斑磁場比先前認知的強十倍,強度與冰箱磁鐵相似
    太陽耀斑磁場比先前認知的強十倍,強度與冰箱磁鐵相似 科技日報北京4月1日電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科學家藉助地面望遠鏡研究一個特殊的太陽耀斑事件後,得出結論稱,產生這個太陽耀斑的磁場結構的磁場強度比以前認為的強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耀斑主要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和日冕,但有些大耀斑在我們肉眼可見的光球層也會發生輻射增強,被稱之為白光耀斑,1859年9月1日英國天文學家理察C.卡靈頓(Richard C. Carrington)第一次觀測記錄到的太陽耀斑,就是一個白光耀斑。
  • 太陽生命的爆發:太陽黑子、耀斑及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上演了一幕爆發力十足的表演秀: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s)。這個現象很不尋常,因為就在上個月,科學家們宣布新的太陽活動周期剛剛開始並進入最低活躍階段。截至目前,太陽圓盤沒有任何可見活動,然而三個太陽黑子如同入侵者一般翻滾著出現,畫出了複雜的磁場線圓弧(冠狀環),用本年度最大的耀斑向著太空拋射等離子流。觀測者們還記錄了日冕物質拋射中產生的射電。
  • 日冕成像儀帶您走進太陽表面
    早在2018年,高解析度日冕成像儀(Hi-C)就捕獲了這一原始數據。正如它的名字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高解析度日冕成像儀是一架可拍攝高解析度太陽日冕圖像的望遠鏡,它能精準捕捉日冕層上大小約70千米(43英裡)或佔整個星體大小約0.01%的物體。
  • 美歐兩探測器將近距離揭秘日冕、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新聞—科學網
    為何日冕比太陽表面熱很多 據NASA官網近日消息,這兩款探測器都將研究太陽的外部大氣層——日冕。日冕的大部分行為都無法預測,科學家對其知之甚少。目前有兩大疑問尚待解開:日冕的溫度為什麼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高很多?太陽風為何持續不斷地以極高的速度噴湧而出?
  • 中國北京大學學者參與了首次測量太陽日冕的整體磁場
    ,其磁場在塑造太陽大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磁場控制著太陽行為的許多方面,導致太陽周期長達11年,爆發了強烈的太陽爆發,並將太陽日冕中的熱氣體(等離子)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但是,到目前為止,僅在我們恆星的表面(即稱為光球的太陽區域)才能完成對太陽磁場的常規測量。自從首次測量太陽磁場以來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但我們仍然對高層太陽大氣(尤其是日冕)中的磁場還沒有確切的了解。
  • 太陽為什麼沒有人登錄?了解下日冕磁場的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已知地球上的生物往往大多數都生活的在地表、對流層和海洋之中,少部分生活在地下暗河中。但是,儘管這種,地球上已知所有生物的能量來源幾乎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來源於太陽。從古至今,對人類而言,最神秘的太空星體某過於月亮和太陽,月亮象徵著黑暗,太陽象徵著光明,月亮和太陽也因此被人們賦予了更加神秘的色彩。近代以後,人們開始登上太空,第一個探索的星球就是月球。
  • 天文學家終於揭開:太陽日冕磁場,而且大小至少有4個太陽半徑!
    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太陽的日冕,日冕是太陽最外層的大氣,可以擴展到星際空間。這種從太陽表面輻射的帶電粒子流被稱為太陽風,並擴展到充滿整個太陽系。日冕性質是太陽複雜磁場的結果,磁場在太陽內部產生並向外延伸。現在天文學家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利用日全食觀測來測量日冕磁場的形狀。
  • 太陽的「噴嚏」——日冕物質拋射
    首先要說的便是太陽黑子,說起人類對太陽活動的觀察最基本、最明顯的就是太陽黑子。我國古代便有「日中有踆烏」的記載,三足金烏便是太陽黑子的形象。太陽黑子之所以發黑,是因為太陽黑子的磁場牽制了表面沸騰的對流,產生了比周圍溫度略低溫的區域。如果用極強的紫外線查看太陽的照片,你能看到太陽高溫大氣是被太陽黑子的強磁場固定住的。
  • 太陽的「噴嚏」——日冕物質拋射
    首先要說的便是太陽黑子,說起人類對太陽活動的觀察最基本、最明顯的就是太陽黑子。我國古代便有「日中有踆烏」的記載,三足金烏便是太陽黑子的形象。太陽黑子之所以發黑,是因為太陽黑子的磁場牽制了表面沸騰的對流,產生了比周圍溫度略低溫的區域。如果用極強的紫外線查看太陽的照片,你能看到太陽高溫大氣是被太陽黑子的強磁場固定住的。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整個磁場的強度只是冰箱磁鐵的一小部分。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拍攝了中間太陽的圖像。太陽稀疏的高層大氣被稱為日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叢林,周圍有熾熱的等離子。但是,繪製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該行為的磁場強度的映射已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田野微弱,太陽的亮度超過日冕。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太陽稀疏的高層大氣被稱為日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叢林,周圍有熾熱的等離子。但是,繪製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該行為的磁場強度的映射已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田野微弱,太陽的亮度超過日冕。但是,現在,使用稱為日冕儀的專用儀器來遮擋太陽的明亮圓盤的觀測,已經使太陽物理學家能夠測量通過日冕等離子體蕩漾的波的速度和強度(SN:3/19/09)。
  • 揭開太陽日冕神秘面紗
    日冕的範圍很大,用日冕儀只可以觀測到接近太陽表面的那部分日冕,一般叫做內冕。    它的邊界離太陽表面約有3個太陽半徑那麼遠,或者說約為200萬千米。在此以外的日冕叫做外冕,它向外延伸到地球軌道之外。日冕的物質非常稀薄。內冕密度稍微大一些,但它的密度也低於地球大氣的十億分之一,幾乎接近真空。
  • 中美科學家首次測量了日冕的全球磁場
    太陽是一顆磁化的恆星,它的磁場在塑造太陽大氣層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磁場控制著太陽行為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壯觀的太陽噴發以及將日冕中的等離子體熱氣體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磁場貫穿太陽大氣層的不同層次,這意味著需要了解整個大氣層的磁場信息,才能弄清太陽等離子體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 比人造最強磁場強1千億倍,宇宙最強磁場是如何產生的
    右:對於較慢的旋轉,磁場強度降低了十倍。圖片:CEA Sacley磁星是宇宙中觀察到的具有最強磁場的中子星,但它們的起源仍存在爭議。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CEA,薩克雷,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學研究所(MPA)和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史無前例的詳細計算機模型,該模型可以解釋當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在坍縮的大質量恆星中誕生時,這些巨大的磁場通過放大先前存在的弱磁場而產生。這項工作為了解此類最強大、最亮的恆星爆炸打開了新途徑。磁星:它們是什麼?
  • 日冕、太陽黑子、太陽耀斑、磁暴、太陽風與太陽有關的活動
    日冕的溫度高達上百萬攝氏度,其大小和形狀與太陽活動有關,在太陽活動極大年時,日冕接近圓形;在太陽寧靜年則呈橢圓形。自古以來,觀測日冕的傳統方法都是等待一次罕見的日全食——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上,月面把明亮的太陽光球面遮掩住,而在其周圍呈現出青白色的光區,就是人們期待觀測的太陽最外層大氣——日冕。什麼是太陽黑子?
  • 首張完整日冕磁場圖誕生!藉助新測量手段,太陽活動和噴發事件將更...
    最近,一個由太陽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首次測量了太陽大氣層最外層——日冕——的全球磁場,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磁場控制著太陽活動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在壯觀的太陽爆發時刻,日冕中的熱氣體(等離子體)升溫到數百萬攝氏度。日冕是太陽大氣層的最外層,它由一個熾熱且高度擴散的等離子暈組成,在恆星燃燒表面上方延伸數千公裡。在貫穿整個太陽大氣的強磁場的約束下,日冕在直接影響地球和更大的太陽系的太陽活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 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 科學家認為磁星是最可怕的天體,它的磁場比太陽強1千萬億倍
    磁星的磁場非常強大,比太陽磁場強1千萬億倍,如果它向地球方向靠近,那將是災難性的。如果它到達距我們幾百萬英裡時,它的磁場會強烈地影響人的神經系統,讓大腦傳輸信號失靈,也可能引起心臟驟停。再近一點,它的磁場甚至可以撕裂組成你的每一個原子。
  • 為什麼太陽的日冕是最熱的層,當它離太陽的核心比其他層更遠?
    太陽的日冕非常熱 - 在「安靜」地區有100萬到200萬開爾文,在磁性強的活動區域有200萬到500萬,在太陽耀斑中更高 - 這一事實在20世紀4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證實。較冷的光球層(太陽的可見表面,我們看到太陽黑子)和覆蓋的色球層(我們最好看到突出物和較低的太陽大氣中的磁性結構)在很久以前就通過光譜觀測確定了溫度。例如,在日食期間看到的色球的特徵亮紅色很容易通過所謂的Balmer線從氫氣到大約6,000開爾文的材料發射。早在1867年,天文學家就在日食期間記錄了日冕的紅線和綠線,但他們無法將它們與任何已知的實驗室光譜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