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3」科考船執行東印度洋綜合科考共享航次

2020-09-18 嶺南科苑

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有關人員合影

「實驗3」號科考船駛離廣州碼頭 禤礎茵/攝

9月16日,在完成系列備航工作後,「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杜巖以及相關管理部門和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人員到碼頭送行。

據了解,東印度洋航次計劃執行時間81天,總航程約14000海裡,共設CTD大面站111個、全水深生物拖網站位12個、沉積物捕獲器2個、柱狀採樣6個、潛浮標站位3個。

該航次首席科學家王衛強表示,本航次將開展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和海洋地質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調查研究,以獲取東印度洋海區海洋動力過程、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環境與生態過程的區域響應、地質地貌結構演變和海洋生態過程等信息。

據介紹,印度洋與南海密切相關,它的海洋氣象動力過程對南海海洋過程影響深遠,通過本航次對東印度洋的海洋環境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南海海洋生態環境因素的變化,對南海經濟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加強印度洋海洋現場數據的長期積累,促進南海海洋研究與周邊海域研究相結合,對我國在海洋研究的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據了解,為完成本航次研究內容和考察目標並配合疫情防控,來自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深海所、天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中山大學等科研單位共56位考察隊員進行3次核酸檢測後於9月14日登船隔離,同時進行儀器調試等工作。

相關焦點

  • 「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張鎮秋)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據了解, 此次共享航次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裡。
  •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2020-11-25 20:48:5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
  • 「實驗3」號科考船凱旋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月22日返回廣州。
  • 「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啟航執行科考任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日前,「科學」號科考船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作為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它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滿足無限航區要求,能以2~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並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冰脊,可承擔極地冰區海洋、大氣、海冰綜合調查。
  • 「東方紅3」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任務順利返航青島
    2020年10月7日上午10時,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3」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調查任務
  • 中國大洋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徜徉西南印度洋科技日報路易港5月1日電 (記者劉園園)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科學」號完成西太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2020年1月5日,「科學」號科考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胡敦欣院士、王輝書記以及科考船運管中心負責人、相關部門同事到碼頭迎接。
  • 「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首次在印度洋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5日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屬「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科研人員在印度洋順利投放海底地震儀陣列,並首次成功布放洋底綜合觀測潛標。本航次為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由海洋一所海洋地球物理團隊組織實施,於2020年12月16日啟航。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科學」號起航赴西太平洋 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考航次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11月25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科學」號科考船已於23日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揭秘科考船「實驗1」號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2/3以上,與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環境等息息相關。探索海洋,離不開先進的科學考察船  「實驗1」號近日執行了首航任務,成為科學界和大眾關注的焦點。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局長、科考船項目經理部總經理田靜表示:「實驗1」號將成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事業繼往開來的新起點。
  • 我國最先進科考船出徵太平洋 尋找海底"黑煙囪"
    據新華社電 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向陽紅10」靠岸 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收官
    據科技日報6月21日消息,當地時間19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模里西斯路易港緩緩靠岸,這標誌著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收官。 「本航段完成16條共計294公裡的綜合異常拖曳探測測線調查,基本完成合同區『階段一』異常探測工作,新發現多處底質異常,這使我們對調查海區的海底底質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第四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介紹。
  • 「向陽紅18」船完成基金委共享航次
    韋欽勝 攝  本報訊 9月10日上午,隨著「向陽紅18」船安全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這也是海洋一所首次在南海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嘉庚」號科考船遠徵西北太平洋,開展疫情以來首個出境科考航次
    臺海網7月4日訊 據廈視新聞報導 3日上午10點45分,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從海滄啟程出發,將進行為期50天的西北太平洋考察,航程約6700海裡。這是時隔一年多,「嘉庚」號再次遠徵西北太平洋,也是疫情以來「嘉庚」號首次出境科考。
  • 中國科考船赴太平洋中西部開展海底礦產勘查
    新華網廣州6月28日電(記者梁鋼華) 28日上午11時,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徐徐駛離位於廣東珠江口的碼頭,起航開赴太平洋開展為期4個月的國際海底礦產戰略勘查。王飛表示,在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強大洋科考的相關內容。28日啟動的遠洋科考是中國大洋科考第23個航次,也是「十二五」以來我國開展的首次遠洋科考。受中國大洋協會委託,中國大洋第23航次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負責實施。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北京時間5月18日消息,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順利返回山東青島。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航次組織實施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領導、各參航單位領導等出席航次科考任務總結活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