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科考船「實驗1」號

2020-11-23 搜狐網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2/3以上,與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環境等息息相關。探索海洋,離不開先進的科學考察船

  「實驗1」號近日執行了首航任務,成為科學界和大眾關注的焦點。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局長、科考船項目經理部總經理田靜表示:「實驗1」號將成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事業繼往開來的新起點。

  這艘神秘的科考船到底有哪些新技術和特殊功能呢?科考船建造辦公室副主任劉宏偉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風浪中不容易暈船

  「實驗1」號科考船由中國科學院立項,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建設,它採用了小水線面雙體設計,是我國第一艘2000噸級以上大型小水線面雙體船。

  從整體外觀看,「實驗1」號顯得方方正正,不像常規船那樣呈細長流線型,而這方正、簡潔的外表正是小水線面雙體船的特點所在,小水線面雙體船也稱SWATH船,這種船的船體與水面交界處的截面積非常小,在風浪中作業時,平穩性突出,讓人不容易暈船。而對常規船來說,當波浪湧起時,因船的水線面很大,被水一託,船體就容易隨水起伏。

  據隨「實驗1」號出海的中科院工作人員反映,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身在船上卻幾乎感覺不到船體搖晃。「在同類海況下,『實驗1』號穩定性可與8000噸級單體船舶相媲美,11級風仍可正常航行。」

  「實驗1」號船下部是兩個細長的橢圓形潛體,內部劃分為各種液艙、設備艙,尾部是推進螺旋槳和舵,潛體上部與兩段狹窄的支柱相連,在兩段支柱上搭起26米寬的大平臺。船水交界的地方,只有兩段狹窄而細長的支柱部位,水線面非常小,主要靠潛體提供整個船的浮力,當潛體在距水面6米附近時,狹窄而細長的支柱就將波浪對船體的作用降低許多,因此有較好的耐波性和穩定性。

  六級海況下能作業

  「實驗1」號科考船看上去給人一種莊嚴、巍峨的感覺,更讓人稱奇的是包裹在鐵質外表下的先進設備和非同一般的性能。

  劉宏偉說,普通的船在惡劣海況下無法開展科考實驗。比如,科考中常見的各種投放、打撈作業,若海浪比較大(四級以上海況),在一般船上就很難實施了,因為設備有可能和船相撞,損壞了設備,也可能撞壞了船。

  又比如,目前海洋科考中普遍採用聲學設備進行水下聲遙感和遙測,其中有的設備安裝於船底,有的設備以拖曳方式遠離本船的噪聲幹擾來工作。如果作為安裝和拖曳平臺的船舶航行平穩,則接收信號的質量就比較好;如果船舶搖擺、起伏,則這些設備無法保持穩定的姿態和位置,接收信號質量就會變差,甚至無法工作。

  而「實驗1」號科考船有著較好的抗海浪能力,可在六級海況下正常作業,有望改變科學考察受制於海況,只能靠「天」吃飯的狀況,將延長海上作業時間,為擴大考察成果提供條件。

  11個實驗室涵蓋主要研究

  「實驗1」號船上建有11個實驗室,基本涵蓋了海洋科研的主要門類,實驗室實現網絡化和全自動化,所獲科學數據,均可通過衛星實時傳送到岸上實驗室。

  「能進行如此多的實驗活動,與『實驗1』號寬敞的活動面積有很大關係。」劉宏偉說,「實驗1」號長60.9米,寬26米,由於採用雙體船型,船體較寬,在實驗室布置方面較為方便,可以布置通用幹實驗室、溼實驗室和專用實驗室,兼顧了海洋聲學、海洋物理、海洋地質、生物和大氣環境等多個學科和專業,最多可容納45名科研人員同時開展工作。另外船上也可裝置貨櫃實驗室。在船後部,寬敞的主甲板以及上甲板可以容納更多的儀器和設備,方便裝配和調試,從而可以在一個航次中安排多學科綜合性考察,或進行較大規模的實驗。

  減振降噪全船很安靜

  近距離接觸「實驗1」號的科研人員都稱讚這艘船乘坐很舒適,噪音很小。據劉宏偉介紹,若不注意減振降噪技術,船上隆隆作響的主機和微微震顫的甲板就會產生較大的噪聲,船員和科考人員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僅影響他們的工作與休息,甚至可能對其身體造成傷害。更重要的是,長期的噪音環境還會干擾科考設備的使用。

  考慮到這些因素,「實驗1」號在設計及建造過程中,加強了減振降噪技術,採用柴電交流變頻推進系統、取消齒輪箱和長的軸系、對柴電機組等振動源採用減振浮筏雙層隔振措施、對部分艙室壁面進行了隔聲隔振處理等,行駛起來比較安靜,科學家們可以在船上安心開展實驗工作,同時也有利於科考設備的使用和維護。

  巡航省油具有較好經濟性

  由於科學考察的特殊目的,通常科考船都不要求很高航速,國際上科考船的巡航速度一般都在10節左右,最大航速一般約15節,SWATH船的最大航速由於其固有的水動力特點往往低於15節。劉宏偉說,這裡面還包含了經濟因素,因為航速低可節省燃油。

  我國已有的3000噸級科考船,24小時巡航耗油量接近20噸,隨著高油價時代的到來,「造得起、用不起」的矛盾日益突出,船舶的經濟性在規劃和建設中受到重視。「實驗1」號滿載排水量2560噸,鋼質全焊接結構,最大航速15節,續航力可達8000海裡,自持力40天,比一般科考船省油,具有較好的經濟性。  

  多種強大功能打造綜合平臺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恆在「實驗1」號首航儀式上指出,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2/3以上,它不僅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以及自然災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也與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資源、環境等息息相關。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與海洋密不可分。正如天文學研究離不開望遠鏡、高能物理研究離不開加速器,海洋研究也離不開科學考察船。

  而「實驗1」號正是名副其實的綜合科學考察船,它可在近海、遠洋進行水聲、海洋物理、地質生物、海洋和大氣環境等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科學考察,還可在各實驗室搭載各種專門的儀器設備。據介紹,科學工作者可以把各種先進技術用在海洋科考上,譬如水聲技術。電磁波在水下無法傳播,聲波是水中遠距離傳播的唯一形式,利用水聲技術可以實現遙感遙測水溫、水深、水流變化、海底地形地貌等各種信息,並具有測試速度快、覆蓋面積大的優點。聲學探測手段在海洋科考中不可或缺,隨著各學科發展相互融合,水聲技術與海洋考察的聯繫越來越緊密。

  中科院聲學研究所 常麗君 發強

相關焦點

  • 「實驗3」號科考船凱旋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月22日返回廣州。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科技日報」微信公號7月18日消息,隨著香檳酒摔碎,兩舷噴射出禮花的絢麗彩帶,全場響起熱烈掌聲。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也標誌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我國是海陸兼備大國,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進入21世紀,海洋領域國際競爭愈發激烈,與世界海洋強國相比,我國的海洋科考、海洋科技水平相對落後。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我國是海陸兼備大國,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進入21世紀,海洋領域國際競爭愈發激烈,與世界海洋強國相比,我國的海洋科考、海洋科技水平相對落後。
  • 我國最大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圖說: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昨天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 【視頻】黃埔文衝現代化科考船 「實驗6」試航
    11月19日,黃埔文衝建造的現代化科考船——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H2383)「實驗6」用時10天高效完成共計62項試驗項目的航行試驗,勝利返航,靠泊長洲廠區5#碼頭。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記者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張鎮秋)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據了解, 此次共享航次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裡。
  • 「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啟航執行科考任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日前,「科學」號科考船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實驗3」科考船執行東印度洋綜合科考共享航次
    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有關人員合影 「實驗3」號科考船駛離廣州碼頭 禤礎茵/攝 9月16日,在完成系列備航工作後,「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據了解,「實驗6」號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   「『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了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說。
  • "金星二號"科考船服務近海科考26年 下月退役
    記者27日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於已到了強制報廢的年限,承擔了中國沿海26年科考任務的「金星二號」科考船將在島城正式退役,12月8日將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拍賣。27日下午,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船舶大隊,曾在「金星二號」上擔任了4年船長的朱萱大隊長,向記者講述了發生在這艘考察船上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 「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好威水
    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其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作為國內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具備多個「首次」。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年底試航,預計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通過高頻對講機,「雪龍」號上,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孫波與執行第33次南極科考「海洋六號」航次任務的首席科學家何高文進行了近30分鐘的通話。 這是一個值得回味的時刻。上世紀90年代初,「海洋四號」調查船與中國南極科考「極地」號考察船在南極海域碰面,首次實現中國「兩船兩站」的南極考察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