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3」號科考船凱旋

2021-02-24 中科院之聲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月22日返回廣州。

應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邀請,「實驗3」號科考船於2017年12月30日從廣州起航,經馬六甲海峽前往北印度洋,於2018年1月14日抵達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開展海洋地質、物理海洋、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考察。這是我國科考船首次抵達莫克蘭海域。

考察期間,中巴科學家在目標海域工作,獲得多領域的第一手考察資料與樣品,促進了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的莫克蘭海域科學研究,豐富了兩國科學家海上合作經驗,為進一步推動中巴海洋科技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圓滿完成任務後,「實驗3」號科考船於2月4日從巴基斯坦喀拉蚩錨地起航回國。在浩瀚大海的見證下,全體船員和部分考察隊員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海上春節」。

這次聯合考察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組織,中國十多個科研院所和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等巴方院所的70多名隊員參加。考察隊重點研究莫克蘭海溝的大尺度地質構造以及鄰近地區的地震海嘯等地質災害,為巴基斯坦海上安全與減災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實驗3」號科考船於1980年由上海滬東造船廠建造,是國家海洋調查船隊的「老兵」。它長104.2米,寬13.7米,滿載排水量3243噸,最大航速約33公裡每小時。截至目前,它共執行了141個海洋科學考察航次,多次出色完成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和國家專項調查中的重大海洋科考任務。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揭秘科考船「實驗1」號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2/3以上,與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環境等息息相關。探索海洋,離不開先進的科學考察船  「實驗1」號近日執行了首航任務,成為科學界和大眾關注的焦點。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局長、科考船項目經理部總經理田靜表示:「實驗1」號將成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事業繼往開來的新起點。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也標誌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實驗3」科考船執行東印度洋綜合科考共享航次
    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有關人員合影 「實驗3」號科考船駛離廣州碼頭 禤礎茵/攝 9月16日,在完成系列備航工作後,「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 「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張鎮秋)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據了解, 此次共享航次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裡。
  • 我國最大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圖說: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昨天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中山大學」號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整個船體線型優美、高大威武。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  「中山大學」號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整個船體線型優美、高大威武。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記者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全年任務圓滿收官 遠望7號船凱旋
    今天(17日)上午9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人頭攢動、彩旗飄飄、鑼鼓喧天,熱烈迎接圓滿完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首次火星探測器任務的遠望7號船凱旋。此時遠望7號船正向碼頭緩緩靠攏,遠望親友們早已等候在此,熱切地盼望著遠望號和他的船員們凱旋。在海上工作生活近2個月的船員們,回到祖國,看到親人們,此時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視頻】黃埔文衝現代化科考船 「實驗6」試航
    11月19日,黃埔文衝建造的現代化科考船——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H2383)「實驗6」用時10天高效完成共計62項試驗項目的航行試驗,勝利返航,靠泊長洲廠區5#碼頭。
  • 「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啟航執行科考任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日前,「科學」號科考船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 「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好威水
    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其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中大科考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採用L型全迴轉低噪聲推進器、首次採用輪緣永磁側推、首次採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採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據了解,「實驗6」號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   「『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了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說。
  • "金星二號"科考船服務近海科考26年 下月退役
    記者27日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於已到了強制報廢的年限,承擔了中國沿海26年科考任務的「金星二號」科考船將在島城正式退役,12月8日將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拍賣。27日下午,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船舶大隊,曾在「金星二號」上擔任了4年船長的朱萱大隊長,向記者講述了發生在這艘考察船上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年底試航,預計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