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滬下水—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3000噸級「藍海101」正式下水

 

9月12日上午,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在上海正式下水,該船建設單位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這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

 

據介紹,「藍海101」號總長84.50米,主機功率2720千瓦,型寬15米、型深8米、設計吃水5米,滿載排水量3297噸,續航力10000海裡,最大航速14.5節,自持力60天,定員60人,配置相關科研儀器設備64臺(套)。

 

目前,「藍海101」號主體建造已完成,進入碼頭舾裝階段,預計將於2019年3月交付使用,建成後將在除南北兩極冰區以外的海域承擔漁業科學調查任務。

 

「藍海101」號投入使用後將有四大主要功能:包括漁業資源調查,底層拖網、變水層拖網的調查以及聲學漁業資源評估;漁業環境調查,初級生產力、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水體和沉積物理化環境參數的調查分析;船基遙感信息接收與處理,具有接收風雲三號、MODIS、NPP等遙感衛星接收能力,可實時獲取海表溫度、葉綠素、氣象雲圖等漁場漁情信息;新型漁具漁法試驗研究,具備各類漁具漁法現場試驗能力,可開展遠洋船用設備、新型漁具漁法及捕撈節能降耗技術海上試驗工作。

 

「此前,我們的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普遍噸位小,遠洋漁業綜合科考能力相對不足。『藍海101』下水,讓我們的科考能力在近岸、近海、外海及遠洋等得到全方位提升。」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介紹說,「『藍海101』號將成為我國未來開展海洋漁業科學調查主力軍,通過與我國三大海區現有和待建的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相互補充,可形成完整的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船網絡體系,進而顯著提升對深遠海的科研探索能力,為我國海洋漁業科學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此次在上海一同下水的還有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201」號,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

 

 

相關焦點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上海下水
    ——「藍海101」,於9月12日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船塢正式下水。據介紹,「藍海101」船總長84.5米、主機功率2720千瓦、型寬15米、型深8米、設計吃水5米、滿載排水量3297噸、續航力10000海裡、最大航速14.5節、自持力60天、定員60人,配置相關科研儀器設備64臺(套),自2017年9月開工建設,是青島市第10艘3000噸級科考船。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藍海101"下水 是咱黃海水產研究所的
    半島記者 韓小偉9月12日,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正式下水。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主體建造完成,進入舾裝階段,不久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據悉,此次在上海一同下水的還有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201」號,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上海交付使用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1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
  •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使用2019-07-01 10:00:「藍海101」號&nbsp(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
  • 漁業航母「藍海101」號完成科考抵達青島
    央視網消息:6月11日,國內最大的漁業科學考察船「藍海 101」(張進剛 範錫湘 攝) 央視網消息:6月11日,國內最大的漁業科學考察船「藍海 101」號,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渤黃海共享航次春季航次
  • 中科院海洋所「創新二」船下水 用於河口海岸科考
    中科院海洋所「創新二」船下水 用於河口海岸科考 2017-05-18 15:41:00來源:央廣網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新聞—科學網
    3月3日,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順利完工
  • 45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3」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
    新華社廈門3月26日電(記者 付敏)26日,我國先進的45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3」船在廈門交付使用,併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據介紹,「向陽紅03」船總長99.6米,型寬17.8米,型深8.9米,設計吃水5.6米,設計排水量4800噸,續航力15000海裡,自持力60天,載員能力80人,電力推進,具備進行高精度、長周期的動力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大氣環境等綜合海洋環境觀測、探測以及保真取樣和現場分析能力,是一艘全球無限航區、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科考船。
  • ...漁政管理局張顯良局長一行調研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張顯良局長一行調研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建造2019-05-20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近日,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31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1日宣布,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即將正式投入使用。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海洋科考又添新成員
    央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屈琳琳)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今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最終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3日發布消息稱,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當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中國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  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以服務中國大洋調查科考。  「淞航」號由中國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它的建造完工為中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為中國從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轉變、增強國際漁業履約能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海南省首艘鋁合金船體漁政執法船成功下水
    9月5日上午,海南省海漁集團修造船公司承建的儋州100噸級漁政船「中國漁政46069」在白馬井漁港碼頭成功下水。該船船長38.00米、船寬6.60米、型深3.20米、設計吃水1.57米、設計航速16.7節、續航力400海裡、自持力7晝夜、定員10人。
  • 我國最大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圖說: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昨天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在青島建造啟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劉秋怡 青島報導  2020年12月19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建造啟動儀式在青島西海岸舉行。本次養殖工船建造啟動儀式是繼今年6月3日養殖工船建造籤約儀式之後,在青島市乃至中國深遠海工業化漁業養殖領域又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標誌著全球首艘 10 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正式進入全面建造啟動階段。該船將於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攏、出塢下水並開展設備及系統調試,2022年3月正式交付運營。
  • 揭開日本海洋測量船的真面目
    1968年9月,日本海上自衛隊建造了「明石」級海洋測量船,這是一級以繪製海圖為主要任務的航道測量船,標準排水量1420噸,最大航速16節,船上裝設各種海洋觀測設備,同時設有專門資料分析艙、觀測作業艇和雷達等。此後,海上自衛隊先後建造了「須磨」級和「二見」級海洋測量船。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2017-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8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8日離開上海蘆潮港,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本次首航時間為11月8日至12月15日,行程將達數千海裡。首航的任務是開展漁業資源調查,並對「淞航」號的七大科考設備系統和三大漁撈系統進行試驗和驗收。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2019年2月26日,我國「海洋地質十號」調查船完成印度洋科學考察,返抵廣州。該船總長75.8米,寬15.4米,排水量約3400噸,續航力8000海裡,可實施全球無限航區海洋地質調查工作,並填補了我國小噸位大鑽深海洋地質鑽探船空白,豐富了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舶體系。  作為我國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鑽探功能的綜合海洋地質調查船,「海洋地質十號」自2017年12月26日入列以來,累計海上作業262天,穩定航行57000千米,整體性能和調查設備得到全面檢驗。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