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順利完工。據悉,「淞航」號出塢後,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環節,初步計劃於7月驗收交船,9月或10月進行首航,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由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它的建造完工為我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為我國從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轉變、增強國際漁業履約能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含量高 設備配置強
據介紹,「淞航」號配備目前世界先進的漁撈、總值達8000萬元的科考系統設備及實驗室,支持拖網、金槍魚延繩釣、燈光魷魚釣等三種以上的漁業作業方式,適應不同漁業資源生物學特性的調查,為開展不同漁具漁法研究提供基礎保障。
「淞航」號26個分段構成了不同的功能區域,每個分段都有其獨特的功能,涉及發電機組、直葉漿推進系統、捕撈作業區域、科考實驗室、駕駛室、船員住艙、餐廳等一系列相應功能的區域。
「淞航」號目前具備氣象、水文、生物等科考功能,配備多臺目前最先進的科考儀器設備,可進行水文、底棲生物、浮遊生物、海洋氣象、海洋大氣監測等調查取樣。
「淞航」號是上海市高校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綜合調查科考船,交付後將作為上海市高校的海洋科研平臺,為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海洋調查科考項目服務。
工匠精神,精心打造
從2013年5月14日調查船項目建議書獲國家發改委批覆至今,船舶建造經歷了近四個春夏秋冬,但嚴寒、酷暑都未曾摧毀過打造國家精品調查船的決心。
作為一艘集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於一身的綜合調查科考首制船,設計單位和船廠都面臨很多新的設計和建造難題。中船重工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海洋大學現場監造小組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對每一條焊縫都不放過,特別是102分段船體與甲板部分合攏後,從人孔爬進艙底檢查焊接質量等更加困難,但從未放棄過細微的檢查。
在2015年10月的「淞航」號開工儀式上,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領導曾滿懷激情地說:「上海海大,決心大、韌勁大、幹勁大,一定會繼續發揚鍥而不捨的精神,讓『淞航』號發揮最大的作用;一定會駕駛『淞航』號乘風破浪,科考全球,調遍七大洲、查遍四大洋,為建設現代化漁業強國再鑄輝煌,譜寫新的篇章。」
遠洋漁業將迎來新發展
隨著中國遠洋漁業事業的發展和行業需求要求的不斷提高,遠洋漁業專業人才及其高層次管理人才嚴重缺口。建成的「淞航」號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將緊跟遠洋漁業產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為遠洋漁業人才培養提供牢固的硬體設施保障,對培養高級應用型遠洋漁業人才的長效機制發揮作用。
遠洋漁業屬於資源型戰略產業。佔地球表面積70.8%的海洋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被稱為「人類未來的糧倉」。遠洋漁業,對於拓展我國漁民生產空間、增加漁獲、參與全球海洋資源分配等,日益凸顯其重要意義。「淞航」號的誕生恰逢我國實施海洋戰略——由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目標邁進的機遇期。開發、利用和養護海洋資源,保持遠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也是「淞航」號義不容辭的責任。
百年「淞航」
「淞航」號的船名取用上海海洋大學100年之前擁有的「淞航」號實習船。那時的「淞航」號僅作為學生的實習船,建於民國4年(1915年),在民國21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中,被日本侵華軍炸毀。
為銘記歷史、傳承海洋文化,上海海洋大學決定把在建的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命名為「淞航」號。「淞航」號既蘊含了厚重的歷史,又飽含著海洋人立志海洋、服務行業、貢獻國家的遠大抱負。今天新的「淞航」成為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它凝聚中國海洋夢想,為國家遠洋漁業提供重要的科學研究平臺。
上海海洋大學校長程裕東表示,「淞航」號從立項到出塢,歷經四年,這與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和上海市領導的關心,與上海市發改委、市農委、市建委與市教委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淞航」號的建成,將為學校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特色大學提供重要的科學研究平臺,也將見證學校新百年的輝煌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