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海洋調查船發展歷史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2020-11-30 中國網

國外海洋調查船發展歷史和趨勢以及對我國的啟示

歐美海洋調查船的建造和使用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和探索,近年來具有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本文從國外海洋調查船的發展歷史、最新趨勢以及對我國的借鑑意義等方面進行整理和總結,以期為指導我國海洋調查船發展提供啟示。

  1 國外海洋調查船的發展歷史

歐洲人在15世紀至18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用當時的船舶開展一些海洋調查活動,其中主要代表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海、詹姆斯·庫克航行至澳大利亞、達爾文隨船環球探險等。這一時期的海洋調查主要是發現航路,船上大多僅安裝大炮等武器裝備,並沒有專業的海洋調查設備;船長在40 m以下,排水量在350 t以下,採用木質帆船結構,勘查對象主要是海上航線和陸地。

這一時期的船舶並不是專業的海洋調查船,不足以承擔海洋調查任務。

19世紀後半葉出現專門用於海洋調查的船舶。英國「挑戰者」號為三桅蒸汽動力帆船,船長68.9 m,排水量2 306 t,配備當時最先進的調查儀器設備並增設獨立的自然史室和化學實驗室;1872—1876年,「挑戰者」號完成世界上首次環球海洋科學考察,開創有系統、有目標的近代海洋科考先河;「挑戰者」號的改造成功以及投入使用成為世界航海史、地球科學史上的裡程碑,提供海洋學研究的「樣板」和規範,開啟人類從宏觀上對世界海洋水體進行科學研究並探索其自然規律的新時代。這一時期的海洋調查船不僅關注世界海洋表面,而且關注海面以下的空間以及海流、溫度等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而與中世紀的「發現新大陸」有本質的不同。與此同時,雖然專門用於海洋調查的船舶已經出現,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各國海洋調查船均僅能進行以生物調查為主的綜合性海洋調查,且全部為探索性的航行調查,而不是對特定海區的專門調查。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海洋學研究和國際科學活動的重新升溫以及回聲測深儀等儀器的發明,這一時期的海洋調查船不僅能進行以生物調查為主的綜合性海洋調查,還逐漸承擔起海水理化性質和地質地貌調查任務。20世紀20年代以後,德國建成「流星」號調查船,船上首次安裝回聲測深儀並應用其他近代科學方法;「流星」號的問世標誌著綜合性海洋調查船由以生物調查為主的時代進入以海水理化性質和地質地貌調查為主的時代。

隨後,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時期的海洋研究與軍事緊密結合在一起。由於水聲探測研究對於定位潛艇的意義重大,波浪研究對於特種部隊執行兩棲作戰任務尤為重要,因而海洋調查船突出發展水聲技術、海浪觀測和預報技術,而且很多船舶兼具作戰能力。由於歷史原因,「二戰」期間美國建造大量海洋調查船,其中美國海軍就建造26艘。

以上幾個時期建造的海洋調查船多由其他類型船舶改造而成,即使是新建船舶也並非根據海洋調查需要而專門設計的。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才進入專門設計建造海洋調查船的時代,海洋調查事業也從此得到更為顯著的發展。此後,綜合性海洋調查船已不能滿足海洋學各分支學科深入調查的需要,從而陸續出現各種專業調查船和特種調查船;同時,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海洋調查設備越來越先進,現代化高效率海洋調查船逐漸誕生並普及。1959年蘇聯建造「羅門諾索夫」號6 000噸級綜合海洋調查船,1960年美國建成3 400噸級的「測量員」號航道和海洋調查船,1962年英國建成3 100噸級的「發現」號海洋調查船,這些均為第一批專門設計建造的海洋調查船;其中,美國「測量員」號航道和海洋調查船是美國第一艘配備多波束系統的調查船,其兼備深水回聲系統和淺水回聲系統,同時還有穩定的聲吶導航系統、水文數據回收系統、地震反射輪廓處理模塊,設置乾濕海洋學實驗室、重力實驗室、攝影實驗室。這一時期的海洋調查船在設備、性能、布置以及實驗室與專用設備的匹配等方面,與舊船改裝調查船相比有很大改善。

20世紀60—70年代是新建海洋調查船的大發展時期,經過這一時期到80年代,隨著造船質量和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海洋調查船在某些方面出現質的變化和新的發展趨勢。1962年美國建造的「阿特蘭蒂斯II」號(AtlantisII)首次安裝電子計算機,標誌著現代化高效率海洋調查船的誕生。這一時期的海洋調查船的最大特點是:出現了自動化、電子化和計算機應用。

2 國外海洋調查船最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2.1 船舶自動化

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外海洋調查船實現高度自動化,這種自動化使船員人數減少、素質提高、生活和工作條件改善,調查資料的時空精度也得到提高。如,西德的「彗星」號海洋調查船配備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數據處理系統,在現場觀測到的數據可以直接整理出來並列印繪圖,避免冗長的計算,節省人力和物力;美國和歐洲的眾多海洋調查船(如美國「Sikuliaq」號、德國「M aria S.M erian」號、英國「Ja mes cook」號等)均安裝動力定位系統,這種系統無須藉助錨泊系統即可不斷自動檢測船舶實際位置與目標位置的偏差,再根據風、浪、流等外界擾動力的影響,計算出使船舶恢復到目標位置所需推力的大小,並對船舶上各推力器進行推力分配,進而使各推力器產生相應推力,使船舶儘可能地保持在海平面要求位置上,為進行數據採集、深潛器布放等提供更好的海洋調查作業環境。近年來,大部分海洋調查船還安裝自動駕駛系統,使調查船通過衛星定位和一整套計算機系統即可實現航線自動化、導航自動化和避讓自動化。

2.2 計算機網絡化

80年代以後設計建造的海洋調查船逐漸實現計算機網絡化,實現系統軟硬體資源共享、資料庫資料共享和調查數據交換。如,德國的「M eteor」號、日本的「白鳳丸」和英國的「James Clark Ross」號均用計算機網絡把導航儀器和實驗儀器連接起來,將船舶的導航數據(如船位、航速、航向等)提供給各實驗室,並以圖形、表格的顯示方式供觀察使用,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近年來美國工程師還發展出視頻交互系統,如美國Rhode Island大學的「Endeavor」調查船分別在陸地控制室、船舶實驗室和作業甲板安裝攝像頭和顯示屏等視頻互動設備,幫助科學家遠程指導海洋調查活動,同時還能進行海洋調查公開課等,極大地推動海洋調查活動的開展。另外,美國很多海洋調查船安裝的衛星定位系統還實現與陸地的信息互通,可在陸上實時查看調查船動態等。

2.3 建造模塊化

隨著海洋調查作業對多學科立體綜合觀測研究要求的提高,80年代以後的海洋調查船出現模塊化的實驗室,不但簡化船舶設計和建造、提高船舶使用壽命,同時提高調查船使用的靈活性、縮短調查儀器設備的更換時間,極大地提升海洋調查的效率。如,俄羅斯於201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特列什尼科夫院士」號調查船設計有8個現代實驗室模塊,可針對不同任務進行替換,船上裝備大量現代化科考測量設備,可保障海洋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海冰等大範圍調查研究工作;英國於2007年3月投入使用的Ja mes cook號也設有8個貨櫃模塊化實驗室,分別從事不同領域研究,可根據不同研究任務在後甲板搭載相應模塊;此外,英國的「Prince M adog」、德國的「Polarstern」、挪威的「Johan Hjort」、美國的「Pathfinder」調查船等均設置模塊化的貨櫃實驗室。

2.4 船型多樣化

80年代以前的海洋調查船全部為常規的單體船,而由於調查船上需要布置大量海洋調查儀器設備,為了更好地兼顧船舶穩定性、快速性和整體性,80年代以後逐漸出現小水線面雙體海洋調查船,如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Ferdinand R.H assler」、美國海軍的「Im peccable」和「Victorious」調查船以及日本建造的一些小水線面雙體調查船。與同噸位的單體船相比,雙體船總寬度更大,具有更大的甲板面積和艙室容積,因而也更加便於布置海洋調查儀器設備;同時,由於雙體船的每個船體均較單體船更瘦長,可減小興波阻力,因而提高船舶航行速度及其海上作業效率。美國海軍的5艘海洋監聽船由於採用小水線面雙體船型,可使聲學設備在水面以上工作,受水下噪聲影響小,有利於創造良好的聲學環境。

2.5 調查學科專業化

隨著很多海洋學科調查研究的深入開展,80年代以後出現更多專業性更強的海洋調查船。如,因開展海洋水聲調查對船舶噪聲有更高的要求,調查船推進系統逐漸由柴油機改為電力,美國的「Sikuliaq」號、俄羅斯的「特列什尼科夫院士」號均採用柴電推進系統,一方面便於船舶總體的靈活布置且噪音較小;另一方面兼顧海洋調查船動力定位系統的要求。由於近年來海洋地質鑽探方面有更大需求,美國「地球深層採樣海洋聯合協會」(JOID ES)建造世界上首艘深海鑽探調查船「JOID ES決心」號,於1984年改裝交付,滿載排水量18 720 t、鑽塔高約80 m,採集獲取大量海洋環境地質數據和生物數據;日本海事協會所屬的「地球深層探索中心」(JA M S T E C)於2005年接收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鑽探船「地球」號,排水量達56 752 t、鑽塔高121 m,其高科技鑽頭可配合海溝裂縫鑽達地底7 k m進入地幔。由於極地科考在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物種進化和資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國際上越來越重視極地研究,相應興建眾多極地調查船;如,美國的H E A L Y號破冰船長128 m、寬25 m、吃水9.8 m、滿載排水量16 700 t,主要作為高緯度科學研究平臺並執行冰區護航任務,可在-49°C下正常作業,並可以3 kn的速度連續破1.4 m厚的冰。

2.6 深潛需求加大

由於深水海洋調查、水下標本採集、潛水醫學和生理學研究的需要,現代海洋學研究越來越依賴A U V、R O V、U U V等深潛器,為順利安置這些深潛器並對其進行下放和回收,出現一些專業的深潛器母船。如,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Atlantis」號調查船排水量達3 566 t、續航力達17 280 n mile,其船艉和船側都有各種起吊設備,用來升降各種海洋科學考察設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阿爾文」號深潛器;「阿爾文」號深潛器誕生於1964年6月5日,其主體部分是一個可用於載人載物的鋼製球體、直徑約2 m,安裝的6個推進器可使其在崎嶇的海底地表自由移動,目前其最大下潛深度已經達到8 000 m。

2.7 型值合理化

這一時期歐美海洋調查船的型值分布更加合理,即並未追求大型化,而是根據本國及本地區海洋調查的需要進行合理建造。如,美國在2015年發布的《Sea Change 2015—2025 Decadal Survey of Ocean Sciences》中特別強調在海洋調查經費不足的情況下要尤其重視3艘區域級調查船(R C R V)的建造和使用,且要棄用部分大型的、船費較高的老舊船隻。

綜上所述,從國外海洋調查船的特點和最新發展趨勢可以看到,海洋調查船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水平的提高、調查儀器設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海洋調查需求的深入而不斷發展,新近建造的海洋調查船在船舶自動化、計算機網絡化、建造模塊化、船型多樣化、調查學科專業化、型值合理化以及海洋深潛需求加大等方面均對我國有重要的啟示。

3 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海洋調查船的發展經歷幾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將漁船、拖船、舊軍用輔助船等改造成海洋調查船,摸索積累近海調查的經驗;60年代,伴隨世界各國開始設計建造專門海洋調查船的潮流,我國也加快自行設計和建造海洋調查船的步伐,成為第一批專門設計建造海洋調查船的國家;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為滿足國家遠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等國防工程和相關重大海洋專項的調查需求,我國有計劃地發展不同型號的遠洋調查船,開創自主設計和建造批量大型遠洋調查船的時代;80年代中期至20世紀末,我國建造的海洋調查船雖然數量不多,但使我國真正進入深遠海以及極地調查時代,對我國海洋調查活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海洋調查船發展高峰期,先後建造「科學」號、「向陽紅03」號、「向陽紅01」號、「張謇」號等較先進的海洋調查船,目前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地質調查局和農業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部門均在建和籌建遠洋調查船,並將在未來幾年內陸續下水並交付使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海洋調查船從近海級發展到遠洋級、從數百噸級發展到數千噸級乃至上萬噸級,為海洋科學調查研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海洋事業的國際地位。然而我國目前擁有的海洋調查船在數量、調查設備和技術水平等方面均與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借鑑國外海洋調查船的發展歷程、特點、經驗和趨勢的基礎上,我國應做出重要改進。

3.1 提高船舶駕駛和海洋調查的自動化水平

國外海洋調查船已經實現機艙自動化和航海自動化,很多船舶還安裝動力定位系統,極大地改善船員工作條件、增強航行安全性、提高調查作業可靠性。我國海洋調查船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步提升自動化水平,近幾年建造的新船如「向陽紅01」號、「向陽紅03」號、「實驗1」號等也安裝動力定位系統;但我國海洋調查船整體自動化水平仍較低,尤其目前使用的很多船舶還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需要通過船舶改造和新建船舶逐步更新換代。

3.2 實現更高程度的網絡化覆蓋

國外海洋調查船不但已做到全船不同系統之間聯網,而且可與陸上系統及其他調查船之間聯網,實現系統軟硬體資源共享、資料庫資料共享和調查數據交換;近年來美國U N O LS還在推行Teleprescence系統,可實現陸地與船上人員之間的實時視頻互動,將船岸一體化推進到更高程度。我國海洋調查船大部分已安裝G PS定位系統,近年來為降低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還逐步安裝「北鬥」導航系統,但這些系統目前還存在安裝率不高、定位精度較低以及故障率較高等缺點;在網際網路連接方面,我國只有較新的海洋調查船如「考古01」號、「向陽紅18」號等有網絡覆蓋,且僅能在近岸連接網絡,在深遠海仍不具備大數據交換能力,更無法實現與陸地人員的實時視頻互動。

3.3 完成模塊化建造,提升其使用效率

模塊化建造在提高海洋調查船的經濟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這已在國外多艘海洋調查船上得到證實。我國在海洋調查船模塊化建造方面經驗仍嚴重不足,需要繼續努力發展。

3.4 發展多樣化的船型

雙體船具有甲板面積大、興波阻力小、便於調查設備安裝等優點,國外在80年代以後便發展多型雙體海洋調查船。我國於2009年建造第一艘2 500噸級大型小水線面雙體船,無論是設計還是建造都具有標誌性意義和技術引領作用;雙體船型的使用實踐和深度優化,還需要船舶設計、使用人員的繼續探索。

3.5 提升海洋調查船在新型學科中的專業化水平

隨著海洋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海洋調查船的靜音性能、深海鑽探能力、破冰能力、深潛調查等均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目前也在緊跟時代潮流,努力發展具備相關能力的船舶,如「實驗1」號具備良好的靜音性能、「實驗6」號具備一定的海洋鑽探能力,此外我國也在計劃建造新的極地科考船和新的深潛器母船等。

3.6 完善型值分布的合理化程度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早期海洋調查船需具備伴隨軍艦航行的能力,因而選擇瘦長船型;這種船型具有興波阻力小、航行速度快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燃油消耗量大、甲板面積小、橫搖周期小等缺陷,不利於提高海洋調查活動的經濟性和舒適性。近年來我國正在積極提升新建海洋調查船型值分布的合理化水平,同時逐步編制海洋調查船分級方案。

來源:孟慶龍,楊維維,孫雅哲,李尉尉. 國外海洋調查船發展歷史和趨勢以及對我國的啟示[J].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調查船市場冰火兩重天 急需加強頂層設計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船舶調查處處長朱永靈1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船不夠用,所裡很多科考任務想「登」船,都是「一票難求」。  與「向10」任務等船不同,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海洋調查船一直在等任務,常年處於待機狀態。  我國現有超過50艘在役海洋調查船,正在設計或建造的約10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三劍客:構建深海探測技術體系  「海洋地質十號」與「海洋地質八號」「海洋地質九號」調查船調查能力各有側重,組成我國深海探測的立體技術體系。  「海洋地質九號」2017年2月28日下水進入碼頭舾裝,同年12月28日交付入列,2018年5月首航遠赴西太平洋。
  • 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新華社記者王攀、吳濤、胡林果  28日,「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東莞的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船塢碼頭下水。至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保障工程配套裝備項目中的3艘調查船全部下水。  海洋科考船被視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 中國海洋調查船在釣島海域科考,遭日方強硬阻撓「警告」
    中國海洋調查船在釣島海域科考,遭日方強硬阻撓「警告」 環球時報微博7月4日消息,當天,一艘中國海洋調查船在中國釣魚島海域進行科學考察,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機的阻撓和「警告」,稱中方船隻「未經允許不得擅自進行作業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新聞—科學網
    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由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它的建造完工為我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為我國從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轉變、增強國際漁業履約能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海洋環境監測的類型及其發展趨勢
    、海洋生物等)狀況的初始調查和為掌握其以後間隔較長時間的趨勢變化的重複調查。這20多年中,我國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汙染物入海量和種類明顯增多,第二次基線調查對了解我國海洋環境變化、協調沿海經濟發展布局、改善海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2)常規監測是在基線調查基礎上,經優化選擇若干代表性監測站和項目進行的以求得空間分布為主要目的,長期逐年相對固定時期的觀測。常規監測的布點要具有環境代表性,避開排汙口和圍墾養殖的排水口區。
  • 國際電力市場觀察|國外新能源參與市場的機制及啟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售電網訊:編者按:國網能源院企業戰略研究所圍繞國外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與市場建設的熱點難點問題,主要聚焦於國外電力體制改革歷程、電力行業結構演變、電力市場相關政策規則、電力市場模式與機制、電力市場運行情況、電力市場發展趨勢等方面,通過對國內外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最新進展和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和分析
  • 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船舶調查處處長朱永靈1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船不夠用,所裡很多科考任務想「登」船,都是「一票難求」。與「向10」任務等船不同,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海洋調查船一直在等任務,常年處於待機狀態。我國現有超過50艘在役海洋調查船,正在設計或建造的約10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
  • 2020年版中國海洋工程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海洋開發關係國家安全和權益。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綜合國力的增長,發展海洋事業、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顯,海洋工程科技已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專家指出,現在國內海洋工程工業部門 基本上使用國外的商業化軟體,我國需要制定有關政策鼓勵我國自主開發的海上油田使用國內自主研發的工程應用軟體。  我國截至**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水平,完全有條件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海洋空間。關鍵問題是應該用新的理念來科學地、有序地進行開發:把海域的開發和整治相 結合,把海域的利用和保護環境及生態相結合。
  • 四類海洋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原標題:四類海洋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時代機遇。海洋經濟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2017年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7611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4%,是2007年的2.1倍,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 印尼先進調查船參與客機搜救,可測繪水下6000米海底地形
    平臺與裝備支持方面,主要包括印尼國家搜救局的KN SAR Wisnu號海洋調查船,BPPT海洋測量技術研究所的KR Baruna Jaya號海洋調查船,以及MGS地理調查船。海軍派出了最新的海洋調查船KRI Rigel 933,參與了水下搜索行動。這些船舶配備了精確的水下探測設備,如多波束回聲器(ROV)來探測和定位機身,這也是印尼自身能夠提供的最強力量。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呈現以下五點趨勢: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生物資源挖掘利用更加深入;新興技術與工具的快速發展推動生物科學與技術向縱深發展;人類修飾生命創造生命的能力不斷提升促進工程生物學應用的不斷擴展;全球科技交叉融合日益凸顯。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
    從產出規模來開,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為主力的海洋經濟產出規模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從產業結構來看,目前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初步實現三二一的格局,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不斷向好;從產業空間布局看,三大經濟區產業發展參差不齊,但海洋經濟發展單一、粗放的模式等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成為各地區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從國際空間格局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政策力度大、速度加快,我國海洋經濟和國際涉海企業競爭力都相對偏弱。
  • 中國海洋能開發利用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我國海岸線漫長,浩瀚的海洋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能資源。我國海洋能利用的項目有很多,海洋能研究方面的課題很深,涉及領域也極為廣泛。  中國海洋能開發利用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是對海洋能開發利用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 印尼海軍調查船第2次參與客機搜救,可測繪6000米深海底地形
    平臺與裝備支持方面,主要包括印尼國家搜救局的KN SAR Wisnu號海洋調查船,BPPT海洋測量技術研究所的KR Baruna Jaya號海洋調查船,以及MGS地理調查船。海軍派出了最新的海洋調查船KRI Rigel 933,參與了水下搜索行動。這些船舶配備了精確的水下探測設備,如多波束回聲器(ROV)來探測和定位機身,這也是印尼自身能夠提供的最強力量。
  • 【遊俠導讀】據國外媒體報導,馬裡亞納海溝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溝,最...
    美國海軍調查船近期對馬裡亞納海溝進行了調查並繪製出迄今最詳盡的海底地形圖。調查船使用先進的「多波束測深系統」對這片海區進行考察,獲取了迄今最精確的測深數據
  • 中學生競賽知識點:海洋技術|第二屆海洋知識競賽_網易新聞
    該衛星是我國第一顆用於海洋開發利用的試驗型應用衛星。通過對海洋水色要素(葉綠素含量、懸浮泥沙)的探測,為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汙染監測與防治、海岸帶資源開發和海洋科學研究等領域服務。6.人類從海豚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示?海豚在海水中靠聲音探測目標、尋找食物、導航定位和進行聯繫。人類以海豚為師,研製出了利用水下聲波探測水中目標的儀器——聲吶。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143:第一艘遠洋調查船
    142.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是哪艘?「大洋一號」是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從1995年開始,「大洋一號」先後執行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五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察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為我國的大洋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該船的排水量是5600噸。143.中國第一艘遠洋調查船是哪一艘?
  • 每天800萬件垃圾進海洋 我國海洋垃圾汙染物不容忽視
    人民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馬麗 實習生許景)《中國海洋工程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叢書》昨天在中國工程院發布。該書透露,我國海域氮、磷引起的富營養化程度高,海洋垃圾汙染物不容忽視。而近10年來,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局部區域汙染嚴重。一類至二類水質所佔比例總體呈現波動增加的趨勢,2012年較2003年增長了19.2%;三類水質比例則顯著減小,由2003年的19.8%下降到2012年的6.7%;四類、劣四類水質所佔比例較為穩定,在18%~35%間波動。4個海區中渤海、黃海、南海水質總體好轉,東海水質有所下降。
  • 中科院研究揭示顯生宙最大冰期過程,啟示當下氣候變化趨勢
    研究結果對於認識當今地球環境向溫室氣候轉變的趨勢帶來啟示。成果在線發表於最新一期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地質學》(Geology)雜誌。納慶剖面柱狀圖及碳、鍶同位素 來源: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主要發育在南方岡瓦納大陸的一系列多幕式的冰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