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揭示顯生宙最大冰期過程,啟示當下氣候變化趨勢

2020-12-03 澎湃新聞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顯生宙以來最大的一次冰期事件?又是什麼導致了冰期的結束?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晚古生代團隊陳吉濤研究員等通過對相關地層的鍶、碳同位素綜合研究,認為顯生宙最大的一次冰期事件——晚古生代大冰期的開始,是由大陸風化和有機碳在陸地上的埋藏(形成煤炭)所導致,而有機碳埋藏由大陸轉向海洋則導致了冰期的結束。研究結果對於認識當今地球環境向溫室氣候轉變的趨勢帶來啟示。成果在線發表於最新一期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地質學》(Geology)雜誌。

納慶剖面柱狀圖及碳、鍶同位素 來源: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

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主要發育在南方岡瓦納大陸的一系列多幕式的冰期事件。與之前新元古代及奧陶紀末期的冰期事件不同的是,晚古生代大冰期事件是地球上在動植物繁盛以來最重大的冰期事件,記錄了陸地自有植被(尤其是維管類植物)以來,唯一的一次從「冰室氣候」向「溫室氣候」的轉變。因此,對晚古生代大冰期古氣候的系統研究對於認識當今地球系統從「冰室氣候」向「溫室氣候」轉變的趨勢具有一定的借鑑和啟示意義。

晚石炭紀全球古地理分布圖 來源: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

該項研究對華南石炭紀–早二疊世連續沉積的斜坡相碳酸鹽巖剖面進行了高解析度、高精度的牙形刺鍶同位素研究。該鍶同位素曲線間接的反應了當時大陸風化的變化速率,且與當時的泛大陸造山運動、熱帶雨林的繁盛與衰敗、以及泛大陸赤道附近的古氣候狀況具有密切的聯繫。

通過將該鍶同位素與同時期全球無機碳同位素以及古二氧化碳濃度等的對比研究,佐證了晚古生代大冰期的起始與加強是由大陸風化和有機碳在陸地上的埋藏(形成大量煤炭)導致的,同時首次提出大冰期的最高峰是在大陸風化整體下降及熱帶雨林植被更替的背景下,有機碳埋藏由大陸轉向海洋所導致。

該研究重新釐定並填補了石炭紀–早二疊世的海水鍶同位素變化趨勢,為該時期地層對比提供了較為精確的鍶同位素地層,是我國申請石炭系「金釘子」的重要工作之一。

同時,該研究為晚古生代大冰期全球古氣候變化與古海洋循環提供了有力的生物地球化學證據,是我國對晚古生代大冰期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綜合性成果之一,也是國際上探討當時環境演變過程和控制因素的標誌性成果。

據悉,相關研究由南京古生物所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完成,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聯合支持。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演變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團隊研究員陳吉濤等通過對相關地層的鍶、碳同位素綜合研究,認為顯生宙最大的一次冰期事件——晚古生代大冰期的發生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研究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早期冰川進退規律
    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主要發育在南方岡瓦納大陸的一系列多幕式的冰期事件。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員領銜的新生代環境團隊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團隊共同主導合作完成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360萬年以來相關階段性轉型變化研究圖表。
  • 是時候聊聊3億年前的那次「大冰期」了!
    地質歷史時期冰川發育事件及冰蓋波及範圍(Hoffman 2009),圖中橫坐標為地質年代(百萬年),縱坐標為冰川到達的古緯度:近十億年來,地球都是以溫室氣候為主,冰期只佔據不到四分之一的時間。其中,冰期持續時間最長的是,距今約三億多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那次冰期持續了近七千萬年,也是顯生宙最大的一次冰期事件。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距今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 洞穴石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引關注
    氣候的變化有何規律?這些問題跟科技的發展又有什麼關聯?日前,陝西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宣傳採訪系列活動」,帶大家揭開這些基礎科研項目的神秘面紗。  研究洞穴石筍 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石筍,就能為了解古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這聽起來有些神奇。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
  • 地球環境所發現冰期-間冰期流域侵蝕風化與印度夏季風同步變化
    地表巖石/礦物風化被認為是維持地球宜居性和不同尺度碳循環平衡的重要因子,是系統地球科學和地表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的基礎理論前沿之一。但是,巖石風化與高原隆升、氣候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繫存在較多爭論,特別是季風盛行的青藏高原周邊。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這個結果挑戰了傳統觀點,過去有研究認為是北大西洋發生的冰筏事件驅動了低緯大乾旱事件。這項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千年尺度水文變化受緯向和經向的海洋-大氣環流共同控制的過程,對認識全球變化背景下熱帶地區高-低緯、海-陸相互作用的過程、規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但是,支持這兩類觀點的證據主要來自熱帶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相記錄,由於缺乏來自熱帶陸地的記錄證據,有關熱帶地區末次冰期以來氣候水文變化過程和機制,是長期未理清的科學事實和問題。我國東部熱帶沿海地區是高-低緯、海-陸相互作用的核心區域。該地區氣候水文變化在不同時間尺度上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影響,或者是高緯度氣候變化通過影響海洋條件變化間接影響低緯陸地氣候水文變化,仍缺乏可靠證據。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北半球西伯利亞高壓控制下的東亞冬季風系統影響東亞地區氣候,影響範圍可觸及南半球。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研究揭示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關聯
    《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以中國科大2008級博士生、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獲得者晏宏為第一作者的這篇論文,對南海地區過去千年降雨變化進行了研究並對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氣候變化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連續支持下,孫立廣課題組過去八年中在南海西沙群島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多個時間跨度超過千年的沉積柱,據此進行了古降雨記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