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2020-09-23 中國新聞網

塔裡木南緣、西崑侖山前黃土堆積高臺地地貌與黃土深鑽。研究團隊 供圖

塔裡木南緣、西崑侖山前黃土堆積高臺地地貌與黃土深鑽。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員領銜的新生代環境團隊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團隊共同主導合作完成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360萬年以來相關階段性轉型變化研究圖表。研究團隊 供圖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360萬年北半球西風氣候變化的可能歷史,為深入理解亞洲內陸乾旱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深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中亞乾旱區氣候環境變化和西風氣候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紹說,亞洲內陸乾旱區的形成演化過程和驅動機制是當今地學研究的重要科學前沿問題,不僅關係到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還可能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

研究團隊觀測記錄獲取的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研究團隊 供圖

塔裡木盆地位於亞洲內陸極端乾旱區中心,在塔裡木盆地南緣、西崑侖山前形成的巨厚黃土堆積在海拔3200-3300米形成寬廣平坦的黃土高臺地面,其南面西崑侖山頂就是著名的古裡雅冰帽所在,黃土的堆積形成過程與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強度變化密切相關,是研究亞洲內陸乾旱化和西風環流氣候歷史的理想材料。

為此,方小敏研究員等與安芷生院士等合作,歷時多年,在西崑侖山前海拔3300米的最高黃土臺地中心成功鑽透黃土地層,獲取671米黃土連續巖芯,也成為科學家成功獲取的迄今亞洲內陸和世界最厚的黃土堆積。

方小敏表示,科研團隊通過系統的古地磁測量結果和天體軌道調諧確定西崑侖山黃土巖芯底界年齡約360萬年,進一步開展高解析度粒度和粉塵沉積通量分析顯示,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經歷了約距今270萬年、110萬年和50萬年的三次急劇階段性乾旱化事件。同時,氣候變化周期也由110萬年以前的4萬年為主,逐步轉變為以10萬年為主。這些特徵與冰期變化周期尤其是北半球高緯度冰量記錄的氣候變化一致,表明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石正國研究員開展古氣候數值模擬表明,全球變冷是導致西風環流顯著增強,促使亞洲內陸氣候急劇變幹、粉塵釋放增加的驅動力。碳循環周期分析揭示增加的大氣粉塵可能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重要影響,促進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導致全球氣候的進一步變冷。(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全球變冷促使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急劇變幹
    通過鑽取並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圖1),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等共同主導的研究發現,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全球變冷,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演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丁亦鑫)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滿足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現予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系統變化的新狀態,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作用。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來源:教師報2020年9月23日,作者:周 勵,原標題:《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安芷生,已經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工作半個多世紀了。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發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
    本文圖均為 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眾號 圖為滿足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現予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提供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
  • 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定義氣候變化是指長時期內氣候狀態的變化。通常用不同時期的溫度和降水等氣候要素的統計量的差異來反映。變化的時間長度從最長的幾十億年至最短的年際變化。氣候變化(Climatechange)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3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
  •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塔克拉瑪幹沙漠「變綠」的真相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塔克拉瑪幹沙漠「變綠」的真相來源:「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
  • 揭示3400萬年前蘭州盆地氣候變幹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敖紅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磁學中心劉青松團隊及中外合作者,結合磁性地層學和天文年代學確定了中國西部蘭州地區晚始新世至早漸新世河湖相沉積地層的準確年代,通過環境磁學和元素地球化學重建了3550萬~3100萬年前的高分率氣候記錄。
  • 亞洲洞穴蜘蛛研究獲進展
    ,並驅動了亞洲中緯度地區永久地下生物群的形成。氣候變化作為重要的進化驅動力,通常與區域地質活動共同影響當地生物區系的形成。目前,分子進化研究已證明第三紀的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冷,亞洲季風氣候形成)和主要地質事件(青藏高原隆升、古地中海退縮)在塑造亞洲生物區系演化中起關鍵作用。但多數研究集中在地上生物類群,針對地下動物類群的研究相對較少。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在這一背景下,安芷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率先提出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記錄了東亞冬、夏季風氣候變遷歷史的新思想,進而總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理論。該理論完美破解了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形成之謎,解釋了湖面波動、沙漠進退、林線雪線移動、動植物遷徙、南海海面溫度變化等一系列環境變化現象,突破了經典冰期-間冰期框架,給當時陷入瓶頸的東亞古氣候研究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過去6600萬年以來,大型恐龍絕滅,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繁盛,是地質歷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兩極沒有冰蓋,晚期兩極出現大規模冰蓋。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加強氣候風險管理,要特別防範「黑天鵝」和「灰犀牛」兩種風險事件的發生。
  • 近20年我國湖泊總體在變清
    本報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中外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間我國湖泊整體透明度變化趨勢。研究顯示,納入監測的400多個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總體來說,近20年來我國湖泊變得更清了。相關研究成果已於7月發表在《國際應用地球觀測和地球信息雜誌》上。
  • 遙感監測顯示 近20年中國湖泊總體在變清
    遙感監測顯示近20年我國湖泊總體在變清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中外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間我國湖泊整體透明度變化趨勢。研究顯示,納入監測的400多個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總體來說,近20年來我國湖泊變得更清了。
  • 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始於工業化早期並致四季不分明
    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領銜完成的最新成果顯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始於工業化早期的19世紀70年代左右,人類活動也使得四季越來越不分明。中科院大氣所副研究員段建平博士聯合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武培立博士等中外10位共同作者完成的這一氣候變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發表。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農業——災害增加、布局改變,糧食品質
    而CO 濃度變化、自然災害等一系列問題又會對全球農業造成持續的影響。 據報導,氣候變化使得一些極端事件變得更加頻繁且更具破壞性。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不久前閉幕的非盟峰會上直接指出,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氣候變化。他說:「這場史無前例的蝗災和氣候變化有關。當海洋暖化帶來更多氣旋,就會為蝗蟲製造更有利的繁殖條件。」 影響蝗蟲形成的兩個重要的條件是氣溫和降水。
  • 遙感監測顯示 近20年我國湖泊總體在變清
    來源:人民健康網本報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中外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間我國湖泊整體透明度變化趨勢。研究顯示,納入監測的400多個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總體來說,近20年來我國湖泊變得更清了。相關研究成果已於7月發表在《國際應用地球觀測和地球信息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