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樞強研究組通過對亞洲東南部的洞穴小類球蛛屬(類球蛛科)蜘蛛進行研究,發現中新世中期的氣候巨變或是塑造亞洲半洞穴無脊椎動物生態差異的主要動力,並驅動了亞洲中緯度地區永久地下生物群的形成。相關研究成果以 Diversification in tropics and subtropics following the mid-Miocene climate change:a case study of the spider genus Nesticella 為題,在線發表在 Global Change Biology 上。
氣候變化作為重要的進化驅動力,通常與區域地質活動共同影響當地生物區系的形成。目前,分子進化研究已證明第三紀的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冷,亞洲季風氣候形成)和主要地質事件(青藏高原隆升、古地中海退縮)在塑造亞洲生物區系演化中起關鍵作用。但多數研究集中在地上生物類群,針對地下動物類群的研究相對較少。作為較為近期的氣候驅事件,更新世冰期通常被用來解釋洞穴無脊椎動物的溫帶地區起源和現今分布,而早期的古氣候變化對在中、低緯度地區分布的洞穴生物演化的影響尚不清楚。
新近紀(23–2.6百萬年前)大規模的氣候變化引起了全球海洋和陸地環境的普遍降溫。該項研究主要關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分布的半洞穴小類球蛛的演化歷史與新近紀的亞洲氣候變化的聯繫。研究分析發現,小類球蛛屬起源於始新世晚期的亞洲東南部赤道附近,並主要在地表生活。在漸新世中期以哀牢山–紅河斷裂帶為界,大致形成南北兩個主要分支。在亞洲東部中緯度地區分布的小類球蛛,從中新世中期伴隨著逐步惡化的氣候和植被環境的變化,開始逐漸演變成嚴格的永久性地下定居類型。洞穴由於其穩定的微氣候環境,在外部氣候條件不利(變冷或變幹)的時期,為半洞穴無脊椎動物提供了合適的避難所,這有利於半洞穴生物開拓新的地上和地下棲息地,使其在外部氣候季節性增加和棲息地喪失的情況下生存,最終可能導致真洞穴種群的形成。此外,伴隨著棲息地的轉變通常引起物種多樣化速率的提高。上新世早期以及隨後的冰期,使氣候條件進一步惡化,物種間遺傳聯繫逐步減少,促進了異域成種事件的發生,導致目前我國小類球蛛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在熱帶分布的小類球蛛由於缺乏棲息地的轉變,展現出了更為持久穩定的多樣性積累過程。這種模式上的差異可能歸因於低緯度地區溫和的氣候變化,導致在熱帶環境中缺乏強有力的氣候驅動力量。中新世中期的氣候巨變可能是塑造亞洲半洞穴無脊椎動物生態差異的主要進化力量,並驅動了亞洲中緯度地區永久地下生物群的形成。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培育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東南亞生物多樣性項目的資助。
小類球蛛屬蜘蛛的系統發育關係和分布情況
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