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9-11-29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仇華吉團隊、南方科技大學王培毅團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團隊以及微生物所施一團隊,在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衣殼(Capsid)的高解析度電鏡三維結構,並鑑定出多種關鍵的衣殼蛋白,為非洲豬瘟疫苗研發和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Cell Host & Microbe上,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感染家豬和野豬的烈性傳染病,其發病率和致死率高達100%。早在1921年,非洲豬瘟就在非洲肯亞被首次發現,近百年來,已經擴散至南美洲、歐洲以及亞洲等多個國家。尤其最近一年來,非洲豬瘟在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肆虐,造成了數以億計的經濟損失。因此目前迫切需要研發安全有效的疫苗和防控技術來控制及預防非洲豬瘟疫情。非洲豬瘟病毒作為非洲豬瘟的病原體,是導致非洲豬瘟疫情的罪魁禍首,理解其基本構成和組裝機制對於疫情防控和疫苗研發至關重要。

  通過收集大量的冷凍電鏡數據,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非洲豬瘟全病毒的精細三維結構。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具有獨特而複雜的五層結構,從外到內分別是外膜(Outer membrane)、衣殼(Capsid)、內膜(Inner membrane)、核殼(Core shell)以及核心(Nucleoid)。由於病毒結構本身具有較大柔性,研究人員運用了針對大病毒顆粒結構而開發的分塊重構算法(Block-based reconstruction),將一個不對稱單元分割成四個板塊分別進行重構,最終獲得了4.6埃解析度的衣殼結構。從整體上看,非洲豬瘟病毒衣殼結構跟其他核質大DNA病毒(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es,NCLDVs)衣殼結構較為相似,由20個三重對稱殼粒聚集體(Trisymmetron)和12個五重對稱殼粒聚集體(Pentasymmetron)組成。其中,每個Trisymmetron由135個殼粒(Capsomer)組成,而每個Pentasymmetron由30個殼粒和1個五鄰體(Penton)組成。

  通過對病毒衣殼結構的細緻分析,研究人員鑑定出了多種衣殼蛋白,分別是主要衣殼蛋白p72Major capsid protein)、五鄰體蛋白(Penton protein)以及三種不同的次要衣殼蛋白(Minor capsid protein)。p72是非洲豬瘟病毒衣殼上含量最高的蛋白,位於衣殼的外層,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雙「果凍卷」(Jelly-rollJR)結構分子。p72蛋白在病毒衣殼表面以三聚體(Trimer)形式存在,從而形成了上述TrisymmetronPentasymmetron的基本單位——殼粒。另外一個位於衣殼外層的蛋白是五鄰體蛋白,位於5次軸的頂點,通過分子量估算和二級結構預測,研究人員推測五鄰體蛋白很有可能對應於非洲豬瘟病毒中的H240R蛋白。除了鑑定出p72和五鄰體蛋白這兩個衣殼外層蛋白,研究人員還鑑定出位於衣殼內部的三個不同的次要衣殼蛋白,分別命名為P1P2P3。這三個蛋白在衣殼的內部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相互作用網絡,像「膠水」一樣連接著相鄰的殼粒,從而穩定衣殼的整體結構。從分布上看,P1位於TrisymmetronPentasymmetron區域相鄰的p72三聚體(殼粒)間隙,每一個p72蛋白結合一個P1蛋白。而P2是一條長約100 nm的纖維狀的蛋白,沿著Trisymmetrons的邊緣延伸,相鄰的P2蛋白及其之間的區域組成了衣殼的「拉鏈」區域(Zipper)。研究人員發現,在「拉鏈」區域連接各個殼粒的次要衣殼蛋白的結構與P1有明顯不同,是一個新的次要衣殼蛋白,故命名為P3。後續研究將進一步鑑定這些次要衣殼蛋白的詳細信息,並深入分析其他可能參與病毒粒子組裝的結構成分。

  值得指出的是,近日生物物理所饒子和團隊也發表了相似的研究成果,兩個團隊分別獨立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的高解析度結構,並相互印證了其研究成果。這些精細的結構信息為人們了解非洲豬瘟病毒的基本結構和組裝機制提供了堅實基礎,對疫苗研發和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劉升、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羅玉子、生物物理所博士生王雅娟以及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員李世華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高福、仇華吉、王培毅、章新政以及施一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微生物所研究員齊建勳、畢鈺海和助理研究員彭如超,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宋豪以及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王培毅團隊全體成員等對本課題給予了大力支持。該研究獲得中科院非洲豬瘟研究應急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圖:非洲豬瘟全病毒結構(左上)、非洲豬瘟衣殼結構(右上)以及衣殼蛋白的分布模式圖(下)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仇華吉團隊、南方科技大學王培毅團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團隊以及微生物所施一團隊,在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衣殼(Capsid)的高解析度電鏡三維結構,並鑑定出多種關鍵的衣殼蛋白,為非洲豬瘟疫苗研發和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Cell Host & Microbe上,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感染家豬和野豬的烈性傳染病,其發病率和致死率高達100%。早在1921年,非洲豬瘟就在非洲肯亞被首次發現,近百年來,已經擴散至南美洲、歐洲以及亞洲等多個國家。尤其最近一年來,非洲豬瘟在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肆虐,造成了數以億計的經濟損失。因此目前迫切需要研發安全有效的疫苗和防控技術來控制及預防非洲豬瘟疫情。非洲豬瘟病毒作為非洲豬瘟的病原體,是導致非洲豬瘟疫情的罪魁禍首,理解其基本構成和組裝機制對於疫情防控和疫苗研發至關重要。
  通過收集大量的冷凍電鏡數據,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非洲豬瘟全病毒的精細三維結構。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具有獨特而複雜的五層結構,從外到內分別是外膜(Outer membrane)、衣殼(Capsid)、內膜(Inner membrane)、核殼(Core shell)以及核心(Nucleoid)。由於病毒結構本身具有較大柔性,研究人員運用了針對大病毒顆粒結構而開發的分塊重構算法(Block-based reconstruction),將一個不對稱單元分割成四個板塊分別進行重構,最終獲得了4.6埃解析度的衣殼結構。從整體上看,非洲豬瘟病毒衣殼結構跟其他核質大DNA病毒(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es,NCLDVs)衣殼結構較為相似,由20個三重對稱殼粒聚集體(Trisymmetron)和12個五重對稱殼粒聚集體(Pentasymmetron)組成。其中,每個Trisymmetron由135個殼粒(Capsomer)組成,而每個Pentasymmetron由30個殼粒和1個五鄰體(Penton)組成。
  通過對病毒衣殼結構的細緻分析,研究人員鑑定出了多種衣殼蛋白,分別是主要衣殼蛋白p72(Major capsid protein)、五鄰體蛋白(Penton protein)以及三種不同的次要衣殼蛋白(Minor capsid protein)。p72是非洲豬瘟病毒衣殼上含量最高的蛋白,位於衣殼的外層,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雙「果凍卷」(Jelly-roll,JR)結構分子。p72蛋白在病毒衣殼表面以三聚體(Trimer)形式存在,從而形成了上述Trisymmetron、Pentasymmetron的基本單位——殼粒。另外一個位於衣殼外層的蛋白是五鄰體蛋白,位於5次軸的頂點,通過分子量估算和二級結構預測,研究人員推測五鄰體蛋白很有可能對應於非洲豬瘟病毒中的H240R蛋白。除了鑑定出p72和五鄰體蛋白這兩個衣殼外層蛋白,研究人員還鑑定出位於衣殼內部的三個不同的次要衣殼蛋白,分別命名為P1、P2和P3。這三個蛋白在衣殼的內部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相互作用網絡,像「膠水」一樣連接著相鄰的殼粒,從而穩定衣殼的整體結構。從分布上看,P1位於Trisymmetron和Pentasymmetron區域相鄰的p72三聚體(殼粒)間隙,每一個p72蛋白結合一個P1蛋白。而P2是一條長約100 nm的纖維狀的蛋白,沿著Trisymmetrons的邊緣延伸,相鄰的P2蛋白及其之間的區域組成了衣殼的「拉鏈」區域(Zipper)。研究人員發現,在「拉鏈」區域連接各個殼粒的次要衣殼蛋白的結構與P1有明顯不同,是一個新的次要衣殼蛋白,故命名為P3。後續研究將進一步鑑定這些次要衣殼蛋白的詳細信息,並深入分析其他可能參與病毒粒子組裝的結構成分。
  值得指出的是,近日生物物理所饒子和團隊也發表了相似的研究成果,兩個團隊分別獨立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的高解析度結構,並相互印證了其研究成果。這些精細的結構信息為人們了解非洲豬瘟病毒的基本結構和組裝機制提供了堅實基礎,對疫苗研發和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劉升、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羅玉子、生物物理所博士生王雅娟以及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員李世華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高福、仇華吉、王培毅、章新政以及施一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微生物所研究員齊建勳、畢鈺海和助理研究員彭如超,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宋豪以及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王培毅團隊全體成員等對本課題給予了大力支持。該研究獲得中科院非洲豬瘟研究應急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圖:非洲豬瘟全病毒結構(左上)、非洲豬瘟衣殼結構(右上)以及衣殼蛋白的分布模式圖(下)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據中科院網站11月29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仇華吉團隊、南方科技大學王培毅團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團隊以及微生物所施一團隊,在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
  • 研究進展 | 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解讀非洲豬瘟病毒背景、病毒結構...
    饒院士團隊利用結構生物學方法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的顆粒結構,發現了16740多個蛋白,並找到了合適的疫苗靶點,為後續藥物開發打下了良好基礎。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與組裝機制研究 非洲豬瘟病毒自去年下半年肆虐中國以來,至今仍未上市相應疫苗產品。近日,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院士在華東理工大學第41期通海講堂暨第7期俊棠論壇,帶來了主題報告: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與組裝機制研究。
  • 中國科學家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助力新型疫苗開發
    中國科學家團隊通過歷時近1年合作研究攻關,近日已分離出中國國內正在爆發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並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饒子和(中)、王祥喜(左)、步志高在發布會上展示非洲豬瘟病毒研究相關模型。
  • 中國團隊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三維結構
    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我國非洲豬瘟病毒科研攻關取得重要進展,科學家團隊成功分離國內生豬生產中發現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採用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為防治非洲豬瘟的新型疫苗開發創造條件。
  • 哈獸研參與成果「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
    黑龍江日報2月27日訊 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重大科學進展「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DNA病毒,能夠引發家豬、野豬患急性、熱性、高度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100%,對生豬養殖產業鏈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目前尚未有可用的疫苗。
  • 哈獸研參與成果「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中國...
    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重大科學進展「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DNA病毒,能夠引發家豬、野豬患急性、熱性、高度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100%,對生豬養殖產業鏈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目前尚未有可用的疫苗。
  •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精細三維結構:非洲豬瘟病毒就長這樣!
    《科學》雜誌今晨發表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成果: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助力疫苗研發過去一年以來,非洲豬瘟已經被人所熟知,儘管它不會直接傳染人,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點,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學術論文,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新鑑定出非洲豬瘟病毒多種結構蛋白,揭示了非洲豬瘟病毒多種潛在的保護性抗原和關鍵抗原表位信息,提出了非洲豬瘟病毒可能的組裝機制,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
  • 中國科學家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助新疫苗開發
    中國科學家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助新疫苗開發 2019-10-19 10:50:05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中國解析豬瘟病毒】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
  • 中國科學家首次「看清」非洲豬瘟病毒,是個「大塊頭」
    2018年12月,步志高團隊和擅長病毒蛋白質結構解析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王祥喜研究員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微生物所、武漢病毒所、南開大學等單位,開始對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和相關抗原分子從基礎科研到臨床檢測以及高效疫苗多方面展開聯合攻關研究。
  • 我國科學家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
    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為新型疫苗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一背景之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微生物所、武漢病毒所、南開大學等單位,於2018年12月開始對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和相關抗原分子從基礎科研到臨床檢測以及高效疫苗多方面展開聯合攻關研究。
  • 非洲豬瘟疫苗研究進展與方向
    LAVs疫苗遇到的幾大難點主要有,同時刪除ASFV多個毒力基因並不能完全使毒株毒力減弱,也可能產生無法在體內生長的病毒或不能誘導保護性反應的發生。最近,中國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了通過刪除MGF360/530和CD2v毒力基因而獲得的重組LAVs疫苗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護效力,其它重組減毒活病毒(LAVs)疫苗研究情況可見表1。
  • 非洲豬瘟病毒長這樣啊!
    非洲豬瘟病毒整體結構(左:5層切面圖;右:衣殼層整體結構)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野豬的一種急性、熱性、
  • 非洲豬瘟可怕,但非洲豬瘟病毒長得很「漂亮」,圖文詳細解說病毒
    無論是細胞結構還是人體解剖圖,即完美再現了真實的形態,又不像彩色照片會引起不適。這些插圖均出自「被學醫耽誤的畫家」之巧手。現今的學術論文也是如此,也要(或借用計算機軟體)畫出研究成果 - 三維的蛋白結構或病毒結構,以展示論文的完美。一、非洲豬瘟病毒是由什麼組成的?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的高解析度結構 助力新型疫苗開發
    非洲豬瘟病毒整體結構(左:5層切面圖;右:衣殼層整體結構)2013年以來研究團隊解析了四類三十餘種全病毒原子解析度的結構,從結構比較中可以看到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個十分巨大、複雜的病原體國際在線報導
  • 中國動衛中心「非洲豬瘟病毒(ASFVⅡ型)基因組DNA標準物質」獲得...
    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研製的「非洲豬瘟病毒(ASFVⅡ型)基因組DNA標準物質」獲得國家標準物質定級證書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國家非洲豬瘟參考實驗室2019年9月申報的二級標準物質「非洲豬瘟病毒(ASFVⅡ型)基因組DNA標準物質」經「全國標準物質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評審鑑定,批准為國家二級標準物質
  • 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為疫苗研發提供重要依據
    好消息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歩志高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針對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和相關抗原分子,去年12月開啟從基礎科研到高效疫苗多方面聯合攻關研究。昨天,研究成果「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裝配機制」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在線發表。
  • 豬瘟與非洲豬瘟的區別
    豬瘟和非洲豬瘟在我國都是一類動物疫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非洲豬瘟列為法定的A類傳染病。其危害程度高,對養豬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那麼豬瘟與非洲豬瘟的區別是什麼?怎麼區分呢?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或慢性、熱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特徵為發病急,高熱稽留和細小血管壁變性,引起全身泛發性小點出血。
  • 多家品牌水餃內檢出非洲豬瘟病毒,該如何看待?談談非洲豬瘟的各種知識!
    據報導,還有多家水餃中被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三全水餃中已經有非洲豬瘟病毒,任何豬肉產品中都可能有病毒。含非洲豬瘟病毒餃子對人無害並不意味著餃子廠家沒有問題可查。非洲豬瘟病毒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屬非洲豬瘟病毒科 (Asfarviridae)、非洲豬瘟病毒屬 (Asfivirus) 的病毒,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 DNA 蟲媒病毒(Arbovirus),DNA長約 190 千鹼基對 (kb),可編碼超過 170 種病毒蛋白,其中至少有 28 個是結構蛋白。
  • 高福等獲得近16000個蛋白的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結構信息
    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具有二十面體多層結構的大型雙鏈DNA病毒。ASFV引起致命的豬出血性疾病,目前對亞洲豬肉業造成廣泛破壞。
  • 美國成功研製出非洲豬瘟疫苗了?中國的疫苗什麼時候能面市?
    能治療目前在中國肆虐的非洲豬瘟疫情嗎?參與非瘟疫苗最新研究的Douglas Gladue表示:「我們認為這個疫苗是有可能商業化的。」據悉,他們研製的這款疫苗在初期實驗非常成功。小規模驗證表明保護率100%,免疫豬也沒有向未免疫豬傳播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