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病毒整體結構(左:5層切面圖;右:衣殼層整體結構)
2013年以來研究團隊解析了四類三十餘種全病毒原子解析度的結構,從結構比較中可以看到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個十分巨大、複雜的病原體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喬全興):非洲豬瘟在世界蔓延引發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家團隊成功分離出中國國內正在爆發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並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10月18日,該成果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野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非洲豬瘟病毒是一類古老的病毒,近百年來,非洲豬瘟病毒從非洲傳播至歐洲、南美洲、亞洲等多個國家。近一年來,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速度明顯加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說:「非洲豬瘟這個病毒的特性其實非常奇特,不僅是它引起的極高的近乎百分之百的死亡率,更關鍵的在於它的傳播能力、感染能力是非常強的。在常溫下,這個病毒可以數個月存活,而且還具有極強地傳染性。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這個病毒它有一個獨特的宿主和傳播途徑,可以通過野豬、通過蜱蟲,再傳給家豬,所以對防控來講也是非常具有挑戰的。」
去年8月,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在中國出現後,病毒很快傳播到全國大部分地區,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聯合多家單位,於2018年12月開始對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和相關抗原分子進行研究,並取得了重要成果。王祥喜說:「我們解析的就是世界上第一個非洲豬瘟病毒的高解析度結構。首先,我們是第一個在病毒學和結構生物學這兩個領域都是有重大突破的。在結構生物學我們是突破了技術方法,在病毒學是第一次認識到這個病毒長什麼樣,所以《科學》雜誌重視基礎科學,看中了這兩點重大的突破。」
業內專家稱,中國研究人員成功分離出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為揭示非洲豬瘟病毒入侵宿主細胞以及逃避和對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步志高透露:「(非洲豬瘟疫苗)要具備進入臨床試驗的條件,要實驗室的工作證明它是安全的有效的,通過產品的中間試製這個階段證明這個產品可以有效地生產,質量是可控的。所以是這兩個方面。因為將來應用是一個產業化的過程,所以說一個從科學上面是安全的有效的。第二個,產業化工藝技術方面沒有障礙,這兩個都要解決。現在我們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就等著進入第三個階段田間試驗或者叫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