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申辦獲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近日,由成都生物所和中國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分別擔任第一主辦單位和第二主辦單位的擬創辦英文學報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簡稱AHR)的申報材料已通過了四川省新聞出版局審核、並經由該局上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待批。這標誌成都生物所自2008年10月啟動的英文學報AHR的新一輪申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進展。

成都生物所的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歷史悠久,積累豐富,其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長期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專門機構,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研究室早年創辦的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學術期刊已在美國不定期出版發行近20年。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學科的發展需求,成都生物所決定將該刊回歸中國,向國家申請創辦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學報AHR。美國方面已於2004年2月18日正式同意將該刊版權歸還中國。

成都生物所先後進行了兩輪辦刊申請,未獲批准。2008年10月,成都生物所啟動第三輪辦刊申請。該項工作由該所科技信息情報中心和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合力而為。在牽頭人鍾盛先和王躍招的帶領下,兩部門協作穩步開展辦刊申報的各項工作,包括系列申報材料(申請報告、可行性報告、學報編輯部工作章程、資質說明書等)的撰寫、與第二主辦單位中國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合作洽談、向中國科學院出版委員會的報審等。該項工作得到科學院出版委員會的認同,並將申辦刊物視為重要發展刊物給予支持,使申報很快獲院批准並得以及時上報四川省新聞出版局。

2009年3月11日下午,四川省新聞出版局期刊審批處鄢茂副處長等一行三人來到成都生物所,就該所申辦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學報事宜進行考察。葉彥副所長代表成都生物所介紹了該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歷史、地位與發展,闡述了創辦該英文學報的意義、思路以及研究所擬支持的人力、物力、財力條件;鍾盛先、王躍招等介紹了申辦工作情況。鄢處長一行還考察了該所現有學報《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編輯部、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標本館、以及科普展廳的實際情況。

四川省新聞出版局對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學報申辦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經研究決定上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批。科技信息情報中心和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將在此階段性進展的基礎上繼續努力,爭取英文學報AHR早日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批准,為成都生物所科研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知識傳播多做有益工作。

相關焦點

  • 《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版)被SCI收錄
    >刊物封面7月21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情報中心獲悉,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根據美國湯森路透科技與醫療信息集團編輯發展與出版關係部(Editorial Development & Publisher Relations of Thomson Reuters)副總裁James Testa給該所情報中心編輯部來函,以及湯森路透網站(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 7月19日發布的消息,《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英文版)
  • MER:車靜等兩棲類DNA條形碼通用引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際雜誌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刊登了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車靜副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Universal COI primers for DNA barcoding amphibians。」,文章中,研究者在兩棲類DNA條形碼通用引物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 兩棲爬行動物:它們也該被拯救—新聞—科學網
    你一定想不到,它來自一種爬行動物——斑鱉。斑鱉原產於太湖流域,從最開始命名到最終確認這個物種有效,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但現在,全世界只剩下3隻個體,兩隻在中國,一隻在越南,而且,至今人工繁育斑鱉的努力均宣告失敗。 其他的兩棲爬行動物活得也沒有多好。最新的中國脊椎動物瀕危狀況評估和研究發現,43.1%的兩棲類和29.7%的爬行類物種生存受到威脅,位列所有脊椎動物的前兩名。
  • 兩棲類棘蛙族研究獲新進展
    8月3日國際著名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封面文章「Tracing tectonic activity with frogs」發表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關於棘蛙族類群揭示喜馬拉雅和東南亞地區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研究成果
  • 海南島13種兩棲爬行動物屬世界特有種
    新華網海口1月5日電(王英誠莊斐)位於中國陸地最南端的海南島又被譽為「兩棲爬行動物天堂」,這裡生活著30多種兩棲動物、100多種爬行動物,其中13種兩棲爬行動物是全世界僅見於海南的特有種。  據介紹,海南島的熱帶山地雨林目前仍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並與世界各地熱帶森林中的植物種類多樣性基本相近,這裡的氣候、地理條件十分適合兩棲爬行動物的生活。  據統計,海南島目前發現的兩棲動物有39種,爬行動物104種。
  • 尷尬的兩棲爬行動物,該何去何從?
    龜類為爬行動物,有兩種類型:國外品種和本土品種。國外品種屬於外來物種,是本土引進的經濟物種。蛙類、龜類等兩棲爬行動物,有些是需要保護的,有些卻不需要保護。如引進的巴西龜、小龍蝦等外來物種就不需要保護。李新2006年在深圳不分日夜做外貿,後來頭髮掉光,身體垮了,便想回老家休養。當時浙江大學活性生物研究所的石蛙人工繁殖技術成熟,並向社會推廣。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亞洲始新世哺乳動物分期以及我國陸相始新世年代地層框架都主要以二連盆地相對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和哺乳動物群為基礎,這更突顯了二連盆地在我國甚至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由於陸相沉積的複雜性,以往的研究中對二連盆地地層的劃分、對比存在一些混淆或錯誤,從而導致了哺乳動物群組成存在「混層」的現象;這也使得與其他化石地點以及洲際對比存在不確定性。
  • 著名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中科院趙爾宓院士因病逝世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6日訊(記者 陳淋)12月26日,據四川大學消息,我國著名的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教授因患多種疾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2月24日13時44分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7歲。
  • 兩棲爬行類動物學家趙爾宓院士逝世 享年87歲—新聞—科學網
    趙爾宓教授195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原華西大學)生物系,1962年起在原華西大學校長、導師劉承釗教授的指導下,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1965年調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與劉承釗的夫人胡淑琴一起繼續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歷任研究室主任,生物所副所長,研究員。1983年應邀擔任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執行委員。
  • Journal of Natural Gas Geoscience英文刊在ScienceDirect平臺...
    Journal of Natural Gas Geoscience英文刊在ScienceDirect平臺在線出版 2016-05-20 蘭州文獻情報中心
  • 浙江天目山,我的兩棲爬行動物考察行
    文:趙鍔5月初,浙江兩棲爬行動物攝影群在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考察,此行得到了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領導的支持,特別感謝一下楊局(楊教授,絕對的專家)、趙科長幫忙聯繫和接待。後面的潘老師似乎有所發現 馮立斌攝)(兩爬大咖:錘錘,也「採花」 馮立斌攝)(玩弄山螞蟥於手指之間的錘大神 趙鍔攝)(易寒大師正在創作 馮立斌攝)(dannyboy和易寒兩位大師「圍毆」蝦脊蘭 馮立斌攝)(各位專家大咖「群毆」烏梢蛇 馮立斌攝)(集體合照,時間總是短暫,期待下次相聚 馮立斌攝)天目山的兩棲爬行動物考察還沒結束
  • 鱗甲有靈-什麼是爬行動物?
    首先,兩棲類在發育上具有一段完全生活在水中並用鰓呼吸的幼體期,經變態後改為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兼以皮膚呼吸;爬行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則不具有變態現象。其次,兩棲類的皮膚柔軟且具有豐富腺體,表面多溼潤;而爬行動物體表被以角質鱗片或骨板,表面乾燥。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14 星期三
    科研進展1、研究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2、理論物理所等在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北研究院等評估全球雪冰中黑碳分布及其對冰凍圈變化的影響5、新疆生地所等在中亞新生代荒漠草原生態系統演化研究中獲進展7、南海海洋所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取得進展
  • 亞洲洞穴蜘蛛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樞強研究組通過對亞洲東南部的洞穴小類球蛛屬(類球蛛科)蜘蛛進行研究,發現中新世中期的氣候巨變或是塑造亞洲半洞穴無脊椎動物生態差異的主要動力
  • 中國超三成兩棲爬行動物受到物種威脅 華南西南最多
    王傑 攝  中新網成都6月15日電 (記者 胡敏)137種爬行動物和176種兩棲動物受到威脅,兩者相加約佔所評估的中國兩棲爬行動物869種總數的36%。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對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瀕危狀況經過3年的全面評估,從而得出了上述數據。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
  • 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 上海產生十大最具國際影響力英文學刊
    原標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它們影響因子均領跑全國,上海產生十大最具國際影響力英文學刊  提及國際權威學術雜誌,人們想到《自然》《科學》《細胞》等幾大學刊。其實,中國人也已經有了自己主導並高度國際化的一流學術刊物。而且,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上海出版的英文學術期刊在全國數一數二。
  • 人類文明發展與 [爬行動物] 不可分割的秘密!
    在人類文明中,爬行動物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象徵,青蛙據說能帶來雨水,但也可能引發洪災。烏龜因為智慧長壽被人崇拜,因為膽小懦弱遭人嘲笑。蛇因為癒合和復生能力受人尊重,但又被視為邪惡的象徵。古埃及紙莎草紙文獻上關於蛇的繪畫為什麼人們一邊嫌棄它們醜,卻一邊又為它們創造神話與傳說?...
  • 今年北京動物園兩棲爬行館重開時,重溫與冷血動物們的記憶
    今年特殊的年份,帶來了很多不便,比如動物園成為了謹慎的單位,當時所有室內場館都關閉了,當防控等級下調到三級後的半個月,北京動物園的室內場館終於陸續重新開放了,最喜歡去的兩棲爬行館便是我期望已久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