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類棘蛙族研究獲新進展

2021-01-08 科學網

 

8月3日國際著名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封面文章「Tracing tectonic activity with frogs」發表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關於棘蛙族類群揭示喜馬拉雅和東南亞地區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研究成果。

 

新生代印度和亞洲板塊的撞擊事件可以說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積極的造山運動,在亞洲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質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重新塑造著新生代的亞洲大陸板塊,如青藏高原的抬升、東南亞地區(主要為馬來半島)的側向逃逸、以及亞洲季風氣候的盛行等。對於這樣一個全球一級板塊區域,和地質學家一樣,生物學家也同樣有著濃厚的研究興趣。喜馬拉雅地區,中國西部山脈,緬甸-馬來半島區域等三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歷來是生物學家們研究物種起源、分化的天然實驗室。

 

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研究組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脊椎動物博物館的David B. Wake院士研究組的合作中,車靜副研究員等對亞洲特有分布的兩棲類群棘蛙族進行了系統進化和詳細的生物地理分析。棘蛙族物種在亞洲沿喜馬拉雅山分布,從巴基斯坦,印度東部,緬甸進入馬來半島地區,向北進入中國南方廣大地區,同時在青藏高原也有分布。在中國,棘蛙又俗稱「石蛙」,大部分棘蛙物種生活在深山,多石,急流處,其特殊的生存環境需求和雄性第二性徵及其在亞洲重要的分布區域使其成為研究物種性狀進化以及生物地理的絕好材料。結合棘蛙族的分子進化歷史,分子鐘估算,以及生物地理分析,該研究提出:在漸新世早期,亞洲開始出現明顯的地理和氣候的轉型,一直延續到中新世呈現加強趨勢,環境的變化無疑造成了棘蛙族物種的快速分化。隔離是造成西部高海拔物種分化的主要原因,而對於低海拔物種,明顯地,分布在中國南方的物種來自馬來半島物種的一次重要的擴散事件。另外該結果第一次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上支持了地質學假說: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不同的地區先後發生了隆起事件,其中在漸新世和中新世轉型期間,一次隆起事件和馬來半島的側向逃逸事件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著名地質學家An Yin評價:「The work presented by Che et al.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do-Asian collision zone using a biological approach. This is an important start and I expect more work along the same line to emerge in the coming decades.」PNAS編輯委員會評價:「I judge this contribution as one of the best of its kind in the field linking DNA based phylogeny with plate tectonics. Details will be debated but it sets a wonderful base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以及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另外,車靜獲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公派出國留學計劃「訪問學者」項目資助赴美開展亞洲兩棲類合作研究。(來源: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MER:車靜等兩棲類DNA條形碼通用引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際雜誌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刊登了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車靜副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Universal COI primers for DNA barcoding amphibians。」,文章中,研究者在兩棲類DNA條形碼通用引物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 英文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申辦獲進展
    這標誌成都生物所自2008年10月啟動的英文學報AHR的新一輪申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進展。成都生物所的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歷史悠久,積累豐富,其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長期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專門機構,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研究室早年創辦的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學術期刊已在美國不定期出版發行近20年。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李茜等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對內蒙古二連盆地奇蹄類化石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該研究主要依據「第三中亞考察團」W.
  • 雲南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
    雲南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 2020-05-16 0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發現5個兩棲類新種
    記者從中國兩棲類網站獲悉,科研人員在德宏和文山發現無尾兩棲類新種5種,其中4種在德宏盈江發現,另一種在文山發現。  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自然保育主任楊劍煥等人在盈江縣發現的兩棲類新種為:盈江掌突蟾、紫棕掌突蟾、費氏異角蟾和盈江稜鼻樹蛙。  費氏異角蟾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費梁教授命名,以表彰其對中國兩棲動物多樣性研究工作作出的突出貢獻。
  • 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現兩棲類新物種
    繼黃連山掌突蟾Leptobrachella aspera這一新物種被發現後,又一新種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 在黃連山被發現,其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 ORIGINAL ARTICLE期刊。
  • 雲南省邊境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
    雲南南部的邊境區域屬於印緬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近期,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調查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其中3個為新物種,2個為我國新記錄物種。基於長期跨越邊境的系統調查研究,車靜課題組對我國境內及鄰近東南亞國家的掌突蟾屬物種多樣性開展了工作,結合形態學和分子數據進行的整合分析研究,進一步確定,地方特有種和同域物種分布是掌突蟾屬物種的常見分化模式,在文山小橋溝自然保護區同域就共存4種掌突蟾屬物種,包括兩個新種(黃腺掌突蟾和費氏掌突蟾)和兩個中國新紀錄(布氏掌突蟾和夜神掌突蟾);而雪山掌突蟾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海拔最高的掌突蟾屬物種
  • 四川首現2億年前的兩棲類動物化石 研究員:對研究兩棲類動物起源和...
    彭光照一行通過現場研究發現,該化石可能屬於三疊紀晚期,也就是距今約2億年前,是目前四川省首次發現的2億年前的兩棲類動物化石。據介紹,9月18日,張華彬和請來幫忙的工人們在整理屋後滑坡下來的石頭時,突然發現其中有兩塊帶紋路的石頭。「覺得這個紋路很好看,之前在網絡上也看到過相似的東西,有點像化石,就保護起來了。」
  • 「中國兩棲類」信息系統,兩棲圖片徵集
    「中國兩棲類」信息系統中除了詳細的文字資料,最受大家關注的莫過於各個物種的精美圖片。經過大家幾年的貢獻和積累,現已收錄的物種彩色圖片佔中國已知物種80%以上。在此,誠摯地感謝為本系統無私提供照片的每一位攝影師,是你們的鏡頭幫助我們記錄下了中國兩棲類物種多彩迷人的一面!經過3年的經驗積累和總結,我們的系統也即將全面升級為Version 2.0。
  •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1月2日從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在黃連山掌突蟾這一新物種被發現後,又一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在黃連山被發現,其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ORIGINAL ARTICLE期刊。
  • 中國學者在西藏墨脫髮現2個兩棲類新物種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墨脫縣境內已發現了多個兩棲類新物種,暗示了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仍被低估。角蟾屬Megophrys隸屬於角蟾科Megophryidae,是一類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溪流的蛙類,其分布範圍西起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東到我國華東,南至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該類群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截至目前包含了109個物種,而近一半的物種是近十年被發現的。
  •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掌突蟾
    去年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開展了兩棲爬行動物調查,此次調查期間採集到的4號掌突蟾標本經過形態學和分子系統發育學分析,確定為一新種——黃連山掌突蟾。近日,這項成果刊登於國際分類學期刊Zookeys。新種黃連山掌突蟾的模式標本採集於黃連山丫口管護站,海拔約為1930米,包括雄性正模標本和3號雌性副模標本。
  • 中國學者在西藏墨脫髮現2個兩棲類新物種[組圖]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墨脫縣境內已發現了多個兩棲類新物種,暗示了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仍被低估。角蟾屬Megophrys隸屬於角蟾科Megophryidae,是一類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溪流的蛙類,其分布範圍西起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東到我國華東,南至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該類群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截至目前包含了109個物種,而近一半的物種是近十年被發現的。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4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基於華南和北美典型地區高解析度的牙形類生物地層學,並結合菊石、蜓類、鋯石U-Pb年齡、旋迴地層學、全巖碳、鍶和牙形類氧同位素等進行對比研究,建立了兩個地區綜合地層的對比框架,並在此新框架的基礎上,約束和討論了二疊紀中期的多個重大環境背景事件。
  • 非洲發現古代新型兩棲類動物化石
    New Species of Ancient Amphibians Found in Africa   美國考古學家4月13日表示,他們在尼日的非洲沙漠地區發現了距今有2.5億年歷史的古代兩棲類動物化石,這些和鱷魚樣子相似的化石向人們揭示了兩種新類型的古代兩棲類動物。
  • 日本研究「人工造血」獲新進展
    原標題:日本研究「人工造血」獲新進展   東京12月8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成功利用幹細胞培育出能夠攜帶氧的紅細胞,在此基礎上有望大量培育用於輸血的紅細胞,幫助醫療系統緩解用血緊張狀況。   哺乳動物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不能自我複製,這讓嚴重貧血患者目前只能通過輸血進行治療。
  • 列裝05式兩棲車族和紅旗-17 駐福建的這支重型合成旅裝備大升級
    老式水陸坦克升級「水上飛」05式車族資料圖:該旅之前裝備的63A型水陸坦克在此次批量換裝05式車族之前,該旅的兩棲裝甲力量主要由老式的63A型水陸坦克構成。63式水陸坦克的研製工作始於上世紀60年代,改進型63A型水陸坦克雖然換裝了發動機、105毫米坦克炮和火控系統,但其防護力和機動性能早已經落後於時代。
  • 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在報導了Dippinine-Chippiine同系天然產物(+)-Tronocarpine的首次不對稱全合成及其絕對構型確定後,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福社課題組在該領域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進展
  •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掌突蟾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掌突蟾 2020-11-16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  經觀察分析,研究團隊認為這件蜥蜴標本代表一個新屬種,將其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