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車靜等兩棲類DNA條形碼通用引物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生物谷

近日,國際雜誌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刊登了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車靜副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Universal COI primers for DNA barcoding amphibians。」,文章中,研究者在兩棲類DNA條形碼通用引物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DNA條形碼技術(DNA Barcoding)近年來已成為國際上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即利用標準基因片段對物種進行快速、準確的鑑定和識別。該技術正廣泛應用於生物多樣性調查、分子進化、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等諸多領域。

在脊椎動物中,目前魚類,鳥類,以及極地動物在DNA條形碼研究中進展較快,已有大量相關資料庫在線。作為重要類群之一的兩棲爬行動物,進展一直較為緩慢。在對兩棲類的研究中,歐洲學者探討了DNA條形碼的鑑別能力,結果表明COI基因在該類群中鑑別物種方面是適合的,但是由於COI基因進化速率較快,序列保守性相對低,引物通用性差,極大阻礙了在全球兩棲類群中開展相關工作。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車靜副研究員以及學生陳宏滿和楊軍校等人在張亞平院士的指導下,重新設計和優化了兩對COI通用兼併引物,在中國兩棲類的11個科、36個屬、82個種111個個體中進行了驗證,證實新設計的兩對引物能夠較廣泛的用於兩棲類DNA條形碼研究。該結果目前已在線發表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該引物目前在爬行類群測試中也得到很好的驗證。

兩棲爬行類是動物界中獨特的一支,尤其兩棲類代表由水到陸的轉型過渡物種,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一直是研究環境和氣候變化的指示物種。針對兩棲爬行類DNA條形碼工作不足的現狀,昆明動物所於第四屆國際生命條形碼大會上提出兩棲爬行動物DNA條形碼「Cold Code」計劃,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領導兩棲爬行類標準標記基因篩選、技術體系構建、標準文庫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基金委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等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Universal COI primers for DNA barcoding amphibians

JING CHE1,*, HONG-MAN CHEN1,2,*, JUN-XIAO YANG1, JIE-QIONG JIN1, KE JIANG1, ZHI-YONG YUAN1, ROBERT W. MURPHY1,3, YA-PING ZHANG1,2

DNA barcoding is a proven tool for the rapid and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 which is essential for many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vouchering tissue samples in the genome 10K initiative, genealogical reconstructions, forensics and biodiversity surveys, among many other applications. A large-scale effort is underway to barcode all amphibian species using the universally sequenced DNA region, a partial fragment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 This fragment is desirable because it appears to be superior to 16S for barcoding, at least for some groups of salamanders. The barcoding of amphibians is essential in part because many species are now endangered. Unfortunately, existing primers for COI often fail to achieve this goal. Herein, we report two new pairs of primers (➀, ➁) that in combination serve to universally amplify and sequence all three orders of Chinese amphibians as represented by 36 genera. This taxonomic diversity, which includes caecilians, salamanders and frogs, suggests that the new primer pairs will universally amplify COI for the vast majority species of amphibians.

相關焦點

  • 英文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申辦獲進展
    這標誌成都生物所自2008年10月啟動的英文學報AHR的新一輪申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進展。成都生物所的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歷史悠久,積累豐富,其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長期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專門機構,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研究室早年創辦的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學術期刊已在美國不定期出版發行近20年。
  • 【專家診木】刺蝟紫檀木材DNA條形碼鑑定研究
    1.2.2   DNA條形碼序列的擴增、產物純化及克隆測序  通過比較和分析GenBank已公布的紫檀屬細胞核ITS2、葉綠體matK基因和葉綠體基因間隔序列ndhF-rpl32,設計3對DNA條形碼序列擴增引物。引物合成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3條DNA條形碼序列擴增引物信息和反應體系見表2。
  • 雲南再添5個兩棲類物種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記者6月15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車靜團隊經過多年長期跨越邊境調查研究,在雲南邊境地區發現了掌突蟾屬3個新物種及2個中國新紀錄物種。此外,一疑似新種待研究確定。
  • 科技 | 「骨碎補」的DNA分子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鑑於「骨碎補」及相關物種的DNA分子信息較少,傳統分子標記和DNA條形碼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Ching)7種(共21個樣)市場上常用作「骨碎補」的蕨類為研究對象,對這21個樣本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組裝。基於葉綠體基因組ML樹顯示,葉綠體基因組可以作為超級條形碼(super-barcoding)區分槲蕨和其它6種混偽品。通過比對分析發現葉綠體基因組上存在多個鹼基多態性較高的片段,以及設計通用引物,獲得可以作為DNA條形碼鑑別「骨碎補」的rbcL基因片段。
  • 兩棲類棘蛙族研究獲新進展
    8月3日國際著名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封面文章「Tracing tectonic activity with frogs」發表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關於棘蛙族類群揭示喜馬拉雅和東南亞地區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研究成果
  • 引物合成介紹(2)
    答:引物越長,出現問題的概率就越大。我們合成過120base的引物,但是產率很低。除非需要,建議合成片段長度不要超過80mer,按照目前的引物合成效率,80mer的粗產品,全長(還不一定正確)引物的百分比不會超過40%,後續處理還有丟失很多,最後的產量是很低。 7.需要合成多少OD數?
  • 擴增反應是使用通用引物AMix 和基因特異性引物來執行的
    3.試劑盒提供的SMARTer寡核苷酸末端延伸出一些修飾鹼基,可與第一-鏈cDNASMARTer寡核苷酸引物和RNA一端結合後,可以合成完整的雙鏈cDNA拷貝。由於反轉錄酶只有到達mRNA模板末端後才發生模板轉換,因此SMARTer序列通常只能滲入全長的單鏈cDNA.
  • 引物合成介紹(4)
    引物鏈越長,突變的頻率累加起來就越高。研究人員總希望合成的引物萬無一失,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猶如PCR擴增,不可能絕對保證擴增產物中沒有突變,引物合成也不可能保證100%正確。您也可以要求我們將引物免費重合一次,不過重合的引物和第一次的引物一樣,都可能含突變,不會因為重合的引物就減少您的遇到問題的機率。基因拼接過程中,如果發現一段區域突變點不多,就多測幾個,否則就重合一下引物。
  • 【每日動態】微型dna條形碼,用於識別在臺灣海峽沿岸市場出售的商業魚類
    微型dna條形碼,用於識別在臺灣海峽沿岸市場出售的商業魚類Food Control(IF 4.248,1區)檢測魚類替代和造假已成為食品行業的一個重要主題,越來越需要可靠、快速和可重複的檢測來識別商業魚類。最認可的形態學方法並不簡單,不能用於加工產品。全長DNA條形碼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DNA降解,在高度加工產品中應用並不成功。
  • 引物合成及各種問題總結
    答:引物越長,出現問題的概率就越大。我們合成過120base的引物,但是產率很低。除非需要,建議合成片段長度不要超過80mer,按照目前的引物合成效率,80mer的粗產品,全長(還不一定正確)引物的百分比不會超過40%,後續處理還有丟失很多,最後的產量是很低。6.需要合成多少OD數?答:根據實驗目的確定。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李茜等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對內蒙古二連盆地奇蹄類化石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該研究主要依據「第三中亞考察團」W.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儘管目前國內外在秦艽的化學成分、藥理學作用等方面已有了系統的報導[4-6],但關於其遺傳多樣性研究的報導較少。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方法經歷了從形態學、生物化學到分子學水平的演變[16]。這些技術在秦艽組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方面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並取得很大進展。
  • 雲南省邊境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
    雲南南部的邊境區域屬於印緬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近期,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調查新發現5個兩棲類物種,其中3個為新物種,2個為我國新記錄物種。基於長期跨越邊境的系統調查研究,車靜課題組對我國境內及鄰近東南亞國家的掌突蟾屬物種多樣性開展了工作,結合形態學和分子數據進行的整合分析研究,進一步確定,地方特有種和同域物種分布是掌突蟾屬物種的常見分化模式,在文山小橋溝自然保護區同域就共存4種掌突蟾屬物種,包括兩個新種(黃腺掌突蟾和費氏掌突蟾)和兩個中國新紀錄(布氏掌突蟾和夜神掌突蟾);而雪山掌突蟾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海拔最高的掌突蟾屬物種
  • 使用機器學習和Python揭開DNA測序神秘面紗
    編碼序列數據有3種通用方法:順序編碼DNA序列獨熱(one-hot)編碼DNA序列DNA序列作為獨立「語言」,稱為k-mer計數讓我們分別進行實現在基因組學中,我們將這種類型的操作稱為「 k-mer計數」,或者對每種可能出現的k-mer序列進行計數,而Python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使其變得非常容易。
  • CRISPR/Cas9與DNA條形碼的突破性「聯姻」:探索瘤內基因異質性
    研究人員進一步證明發現,CRISPR-條形碼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對多種基因突變的研究,也能實現對致癌驅動突變修復的研究。研究背景儘管腫瘤細胞的基因異質性早在數十年前就已被認識[1],但腫瘤往往被當作一個基因均一的實體來治療[2]。即使基於深度測序為鑑定腫瘤細胞的不同亞群提供了方法,但不能從實驗上重現基因突變所賦予腫瘤細胞亞群的進化過程。
  • DNA條形碼 海洋生物的「身份證」
    海洋生物將擁有「分子身份證」   早在2004年第225次的香山科技會議上,業內專家就曾針對「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的研究與利用」進行過研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院士在其題為《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研究與利用的關鍵問題》的主題綜述報告中稱,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成為世界各海洋大國競爭的焦點之一,其中基因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是重點。
  • 引物合成介紹(5)
    25.用軟體設計的引物為什麼不管用?答:引物是否好用,能否擴增出您需要的引物,與是否用軟體設計沒有太多的關係。引物設計有一定的指導意見,軟體就是根據這些要求設計而成。不要迷信軟體給您設計的引物,軟體中一些參數您可能不明白,弄錯了反而麻煩。其實,PCR擴增的成敗最關鍵的是反應模板的製備和反應條件的控制。
  • 「《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
    11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憲春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紅研究員共同主持的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會在北京香山召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主任科員祝學衍對項目定位、工作實施、經費使用等相關問題提出重要建議和要求。
  • 引物設計
    (下圖展示了這兩個位點在質粒中的位置)大家注意圖中的轉錄方向是:從右往左,這在目的基因設計引物時要特別小心。②設計引物按照下圖添加正向引物——primer 1添加反向引物——primer 2彈出以下新頁面,點擊右下角PCR按鍵,會彈出新的包含擴增條帶的頁面,查看沒有問題後保存擴增出的條帶文件(命名為Amplified.dna),以備後用。
  • RT-PCR與qPCR所需要的引物區別
    原理不同:螢光定量PCR實時監測與DNA結合的螢光染料激發的螢光;普通pcr通過檢測插入dna中螢光染色劑來看是否有目的片段。   應要求:螢光定量對擴增片段有較高的要求,一般為100-300bp;普通PCR可以擴增長點的片段。螢光定量可以不進行電泳就對產物進行定量分析,普通PCR必須電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