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11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憲春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紅研究員共同主持的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會在北京香山召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主任科員祝學衍對項目定位、工作實施、經費使用等相關問題提出重要建議和要求。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對項目的實施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並勉勵大家團結一致,努力完成項目的各項任務指標。張憲春研究員和王紅研究員分別就其負責課題「《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在線植物志編研」和「中國維管植物DNA條形碼建設和iFlora預研」進行了詳細匯報,進一步明確了項目的重要意義、總體規劃和主要內容,以及各課題及子課題負責人的職責分工和2013年項目的進展;並對2014年具體實施方案和預算管理等作了合理安排。隨後,項目專家組對項目材料和數據的獲取、儲藏與管理,信息平臺的建設、共享與服務,科學知識普及和社會公眾教育,以及課題間的相互協調與整合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寶貴的指導意見。項目負責人和各參會成員還針對項目實施中的具體工作節點和合作等事宜進行了認真的商討,取得許多共識。 

  該項目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為主要依託單位,並將聯合全國15餘所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相關科研人員參加。項目以《中國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以及中國高等植物物種信息等研究成果為核心,整合植物分類學以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計算機和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集成傳統分類、分子系統學和DNA條形碼等信息,更新和提升數位化的《中國植物志》,構建網絡協同工作平臺、專家共同參與、分級用戶管理的在網絡線植物志編研體系。系統並規模化獲取我國植物的遺傳信息,建立我國維管植物的DNA條形碼的標準資料庫,研究相關的條形碼標準基因在不同植物類群的變異規律。初步實現我國維管植物科屬級水平快速和準確鑑定信息系統,構建新一代智能植物志(iFlora)。為我國戰略植物資源的保護、可持續利用、國家生態安全、公眾教育和服務等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相關焦點

  • DNA條形碼:為瀕危植物撐起「保護傘」—新聞—科學網
    、醫藥、檢驗檢疫、進出口等部門的人士,他們一起見證了《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圖鑑》的問世和「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鑑定平臺」的開通。研究所自1982年開始編寫首部《中國植物紅皮書》,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主要瀕危植物的保護生物學研究」、「973」項目「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變化、可持續性利用與區域生態安全」等科研項目,為我國珍稀瀕危植物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編研項目啟動
    《中國植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的編研工作一直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視和持續支持。
  • DNA條形碼 海洋生物的「身份證」
    8月18日,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部署了「我國近海海洋生物DNA條形碼資源庫構建」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擔,預計在未來5年內搭建起一個涵蓋2000個物種的15000條標準數據的基礎DNA條形碼資料庫。
  • 「《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
    》、《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的編研」進行了結題驗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生命科學部杜生明常務副主任、陳領處長、溫明章處長、李人衛處長、楊海花項目主任,科技部基礎司沈建磊處長,以及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張知彬局長、蘇榮輝副局長、婁治平處長和計劃財務局趙志剛處長等有關領導出席了結題驗收會議,項目依託單位動物研究所張德興副所長、朱江處長和項目組成員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顧紅雅主持。
  • 《中國植物志》手機版正式上線蘋果應用商店
    11月14日,「《中國植物志》Lite網絡版」正式上線蘋果應用商店,並提供免費下載。   「《中國植物志》Lite網絡版」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數字植物項目組開發,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推廣。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1)
    《中國植物志》是一部總結我國維管束植物(蕨類和種子植物)系統分類的巨著,全書共80卷,計126分冊,包括了3萬多種植物和9000餘幅圖版。《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歷史實際上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至1958年才正式啟動。全書126卷冊的編研工作共經歷了45年的漫長歲月,於2004年全部完成。
  • 【每日動態】微型dna條形碼,用於識別在臺灣海峽沿岸市場出售的商業魚類
    微型dna條形碼,用於識別在臺灣海峽沿岸市場出售的商業魚類Food Control(IF 4.248,1區)檢測魚類替代和造假已成為食品行業的一個重要主題,越來越需要可靠、快速和可重複的檢測來識別商業魚類。最認可的形態學方法並不簡單,不能用於加工產品。全長DNA條形碼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DNA降解,在高度加工產品中應用並不成功。
  • 國家標準《木材鑑別 DNA條形碼方法》獲批立項
    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於下達2020年的四批推薦性國家標準計劃的通知(國標委發〔2020〕53號),由全國木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申報並歸口管理的國家標準《木材鑑別 DNA條形碼方法》(計劃編號:20204633-T-432)獲批立項。
  • 你的DNA還可以做條形碼!
    那麼,你聽說過DNA條形碼嗎?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和普通條形碼有什麼區別?這還得從條形碼的工作原理說起。只要把條形碼對準掃描器,「滴」地一聲,商品的名稱和價格便統統出現在顯示器上。
  • 為《中國植物志》寫史,向老先生致敬
    《中國植物志編纂史》是一部完整記述《中國植物志》研究、編寫、出版工程全景式的力作,具有填補科學史、出版史研究空白的價值。全書以翔實、客觀的文字呈現出《中國植物志》研究、編纂過程中曲折和執著的實現路徑,探尋各個時期重要歷史事件與編纂過程的始末,記述主要科、屬編寫經過和學術成就,藉以評述中國植物分類學的發展歷史。
  • 【中國科學報】李敏:打造手中的植物世界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師李敏主持的「數字植物」項目給出了解決方案。只要關注名為「中國植物志」或「中國植物圖像庫」的微信公眾號,隨手將遇到的花卉拍攝下來,並上傳到微信公眾號中去,你就能立刻得到該花卉的名稱及物種信息,識別準確率在80%以上。  「拍花識植物」只是李敏眾多數字植物同類項目中的一個。
  • 上海數字植物志網站上線
    原標題:上海數字植物志網站上線  東方網3月16日消息:記者昨天獲悉,國內首家省市級的數字植物志上海數字植物志網站(shflora.ibiodiversity.net)近日正式上線。該網站由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目前已收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各類數據,完成了資料積累與整體構建,將成為上海地區植物認知重要的現代化信息網絡平臺。  目前該植物志共收錄維管植物2979種,包含原生植物844種,外來及入侵植物359種,栽培植物1776種及大量名優、新優栽培植物品種,成為收錄上海市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權威性數位化網站。
  • 【中國科學報】80卷《中國植物志》「志在掌握」
    3月29日,「志在掌握」——《中國植物志》數字產品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程式,電子版、手機版網站以及桌面應用程式等產品。該研究所工程師李敏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支持蘋果、安卓兩種系統,桌面應用則可適應於普通電腦桌面和平板電腦,它們都能夠實現《中國植物志》全文離線檢索瀏覽。
  • 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特徵調查項目在京啟動
    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特徵調查項目在京啟動 2017-06-21 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 」項目在京啟動。項目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特聘專家、中科院院士孫鴻烈,項目組課題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共40人參加會議。   啟動會上,緊密圍繞項目目標和考核指標,專家們認真聽取了項目與課題實施方案匯報,對項目的意義、實施方案的可行性給與了充分肯定,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 科學時報:《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項目正式啟動
    在未來的12年中,中國、英國、印度、尼泊爾、日本、美國的植物學家將通力合作,首次對喜馬拉雅地區的植物種類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考察與記錄。《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項目日前正式啟動,這是繼《中國植物志》後又一個經典植物學大項目。
  • 中科院12個植物園參與「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
    10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廣西桂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等12個植物園的專家、學者共30餘人參加會議。
  • 科學網—《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發布階段成果
    本報訊(記者丁佳)12月18日,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牽頭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泛喜馬拉雅植物綜合考察和植物志編研項目在北京發布階段性成果
  • 野生植物「家譜」 溫州出版浙江首部地市級植物志書
    日前,繼《杭州植物志》出版後,溫州也推出了野生植物首部「家譜」《溫州植物志》。該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是浙江省內第一部地市級植物志書,是近百年來溫州植物資源調查和分類研究的系統總結。此前,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全國性自然科學期刊《植物多樣性》,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亞洲委員會副主任馬克平《<溫州植物志>,展示了市級植物志的價值》一文,肯定了地方植物志無法取代的功能。文中指出,《溫州植物志》為地方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提供了豐富可靠的信息,其經驗與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勵。
  • 科技日報:《中國植物志》全部出齊
    由四代植物學家辛勤耕耘和通力協作,跨越了半個世紀的《中國植物志》日前全部出版。3月31日上午,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聯合向新聞界通報了《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情況。   這部曠世巨著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包括9000多幅圖版,共計5000多萬字,126卷冊,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
  • 南海海洋所承擔的兩項國家科技專項項目啟動
    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啟動會在廣州召開,南海海洋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致辭。中科院院士陳宜瑜、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等項目專家組成員、特邀專家出席,管理部門負責人、項目科研骨幹等80餘人參會。  科技部2017年共批准立項14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