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植物志》寫史,向老先生致敬

2020-10-18 舊學館



錢崇澍

陳煥鏞

林 鎔

俞德浚

吳徵鎰

《中國植物志》是一部擁有8卷126分冊的煌煌巨著,由幾代中國植物學家,歷經幾十餘載時間艱難編纂而成,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為中國科學贏得榮譽,也為中國植物學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該書於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最高獎。

《中國植物志編纂史》是一部完整記述《中國植物志》研究、編寫、出版工程全景式的力作,具有填補科學史、出版史研究空白的價值。全書以翔實、客觀的文字呈現出《中國植物志》研究、編纂過程中曲折和執著的實現路徑,探尋各個時期重要歷史事件與編纂過程的始末,記述主要科、屬編寫經過和學術成就,藉以評述中國植物分類學的發展歷史。書中記載了第一代中國植物學家力求以國人之力編成《中國植物志》的夢想和努力;本書也記載了建國後中國科學事業最高部門能賡續願景,在艱難的條件下毅然啟動和逐步實施的計劃;書裡還記述了在歷次政治運動和「文革」劫難中,領導層的精心呵護和努力維持的事實;書中也用較大篇幅記載了參與編纂的植物學家個人遭受的酸甜離合的往事;還記載了編撰過程中學術爭鳴和各卷冊之間的層次差別;書末用詳盡的數據展示了《中國植物志》獲得的榮譽和成果。

作者胡宗剛等本著實事求是、去蔽存真的科學思想,力求忠實於歷史,還原於歷史,通過多年檔案查閱、文獻收集和參與者訪談等方法,獲取真實的資訊和第一手資料,使《中國植物志》的曲折和辛酸的編研全過程得以情景般展現,極為生動、細緻和發人深省,大量首現性資料增加了本書文獻史料價值和閱讀趣味。

《中國植物志》這部大書深深地沉澱了45年的歲歲月月,整合了一門學科前前後後312人的龐大科研工程,作者胡宗剛在《中國植物志編纂史》中用他特有的平實而簡潔的文風,一一道來,讀來令人唏噓不已,也對前輩學者倍增敬意。

全書章節按作者對《中國植物志》編研過程的梳理,分為五段歷程:(1)八年籌備(1950-1957),(2)八年初編(1958-1965),(3)十年停續(1966-1976),(4)回歸學術(1977-1986),(5)最後十七年(1987-2004)年醞釀編寫時期;1958-1977年或編或停時期;1978-2005年全面編輯時期,這樣的劃分也得到了植物學界的廣泛認同。最後附有「編年紀事」「編寫人員名錄」「歷年獎項」。

為當代中國一部大書的編纂過程和經驗得失撰寫一本專門而翔實的著作,非常少見,此書是一次嘗試,也是一項成果。新中國成立之後,在科學文化領域,相繼組織了一批具有國家意志和代表國家水平的大型著作的編寫出版,如《辭海》《漢語大詞典》《十萬個為什麼》《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二十四史標點本》,等等,至今都未見有專門的編纂史圖書問世,這是我國當代學術史和出版史的空白和缺憾,但願本書的出版,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和關注,帶來連鎖的出版響應。

作者是我國生物科學史的首席研究學者,撰寫成果以「近世中國生物機構與人物研究叢書」問世,已經出版有10部之多,不假他人之手,默默耕耘,孜孜於茲,為科學史界所稱引。


相關焦點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1)
  • 昆明植物所舉辦《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專題講壇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講壇第35期——「《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在該所行政樓三樓報告廳成功舉辦。參與編寫《中國植物志》的六位老一輩植物學家李錫文、李恆、裴盛基、方瑞徵、陳書坤、武素功作為嘉賓講述了《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該所所長李德銖雖因公務未到現場但為此次主題講壇準備了精彩的書面發言,黨委書記孫航和副所長甘煩遠也到場致辭。
  • 科技日報:《中國植物志》全部出齊
    由四代植物學家辛勤耕耘和通力協作,跨越了半個世紀的《中國植物志》日前全部出版。3月31日上午,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聯合向新聞界通報了《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情況。   這部曠世巨著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包括9000多幅圖版,共計5000多萬字,126卷冊,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
  • 「《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
    11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憲春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紅研究員共同主持的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會在北京香山召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主任科員祝學衍對項目定位、工作實施、經費使用等相關問題提出重要建議和要求。
  • 醉心植物分類學七十載 他為中國植物建檔案
    王文採一直從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和植物地理學研究,曾參加《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和《中國植物志》的編著,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見到王文採院士,是在他位於北京中關村的家中。儘管早已沒有了科研任務,但94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兩天去北京西郊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他喜愛的植物標本。談及傾注自己畢生心血的植物分類學,老人神採奕奕。
  • 為國家寫史 為人民立傳
    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為時代明德,當代中國研究所肩負著國史研究、編纂和宣傳的光榮職責,發揮著「修史、資政、育人、護國」的重要作用。今天,當代中國研究所滿載豐碩成果迎來建所30周年。三十而立,風華正茂。首先,我代表院黨組向當代中國研究所全體幹部職工表示熱烈祝賀!向與會各位領導、嘉賓、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李克強主持大會。《中國植物志》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項人),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此前已連續空缺2年),即為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昆明植物所聯合申報的「
  • 「《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
    》、《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的編研」進行了結題驗收。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主持人以及各課題負責人的編研總結報告,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審查了項目總結報告和有關材料,並查看了已出版的志書和待出版的書稿。專家組對項目及各課題的完成情況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表示了肯定和鑑賞,一致認為該項目已經按照預期編研內容及考核指標(65卷)完成了編研任務,收集了大量標本、活體樣品和基礎數據,深化了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為生命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中國植物志》手機版正式上線蘋果應用商店
    11月14日,「《中國植物志》Lite網絡版」正式上線蘋果應用商店,並提供免費下載。   「《中國植物志》Lite網絡版」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數字植物項目組開發,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推廣。
  •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2016年03月08日 09:20 來源:《中國地方志》2015年7期 作者:梁迅 齊清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近代地圖志》作為一種專業志書,將以完整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附電子版網址
    記載了我國301科3408屬31142種 植物的科學名稱、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地理分布、經濟用途和物候期等。該書基於全國80餘家科研教學單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繪圖人員80年的工作積累、45年艱辛編撰才得以最終完成。在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一部《中國植物志》不僅記載了中國的植物,也向世人昭示了中國科學家的風骨。
  • 《中國植物志》:為中國植物建立「戶口簿」
    資料圖片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醞釀,到2004年《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出版)全部完成出版,四代科學家薪火相傳、費時八十餘載研究編纂,中國植物從此有了權威全面的「戶口簿」。      植物包括的範圍很廣,其中種子植物(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蕨類植物與人類關係最密切。
  • 致敬在時光中奉獻的英雄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是史達林在加速實現工業化的大辯論中針對俄羅斯說的,當時史達林提出:「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是要挨打的。」正如錢學森老先生所說:「我沒有時間考慮過去,我只考慮未來。」
  • 野生植物「家譜」 溫州出版浙江首部地市級植物志書
    日前,繼《杭州植物志》出版後,溫州也推出了野生植物首部「家譜」《溫州植物志》。該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是浙江省內第一部地市級植物志書,是近百年來溫州植物資源調查和分類研究的系統總結。此前,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全國性自然科學期刊《植物多樣性》,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亞洲委員會副主任馬克平《<溫州植物志>,展示了市級植物志的價值》一文,肯定了地方植物志無法取代的功能。文中指出,《溫州植物志》為地方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提供了豐富可靠的信息,其經驗與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勵。
  • 科學網—《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發布階段成果
    張亞平表示,該項目為地球科學和生物科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資源的清查和合理開發利用都有重大意義。 張亞平指出,《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把植物志的傳統內容與生物學的最新發展緊密結合,體現當今植物志編撰的國際最高水平,也為類似的國際合作項目提供了經驗。中科院會繼續關注和支持這一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重要社會意義的項目。
  • 向中國光纖傳感人致敬_光纖在線 - 和我們一起塑造中國光通信的未來!
    作者:趙強 浦芮斯光電 浦芮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4月17日-19日,第九屆中國光纖傳感學術會議暨產業化論壇在廣東省深圳市召開,由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光纖傳感技術應用專家工作委員會暨中國光纖傳感技術及產業創新聯盟主辦,深圳大學承辦。
  • 向中國科技工作者致敬
    向中國科技工作者致敬! 他們,以民族振興為己任「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畢生探索,只為讓中國科學走得更遠。致敬中國科學家,他們是當之無愧的頭條!
  • 【中國科學報】80卷《中國植物志》「志在掌握」
    3月29日,「志在掌握」——《中國植物志》數字產品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程式,電子版、手機版網站以及桌面應用程式等產品。該研究所工程師李敏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支持蘋果、安卓兩種系統,桌面應用則可適應於普通電腦桌面和平板電腦,它們都能夠實現《中國植物志》全文離線檢索瀏覽。
  • 能夠決定中國和世界科學未來歷史者非楊老先生莫屬
    當下一舉,能夠決定中國和世界科學是繼續黑暗還是開啟光明前程者非楊老先生莫屬看到不多人詬病楊振寧的,卻看到不少為這位物理學家鳴不平的,文章寫得那麼長,幾乎面面俱到,卻都沒有抓住要害,結果,反而關注過去的人更多,甚至越描越黑。
  • 上海數字植物志網站上線
    原標題:上海數字植物志網站上線  東方網3月16日消息:記者昨天獲悉,國內首家省市級的數字植物志上海數字植物志網站(shflora.ibiodiversity.net)近日正式上線。該網站由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目前已收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各類數據,完成了資料積累與整體構建,將成為上海地區植物認知重要的現代化信息網絡平臺。  目前該植物志共收錄維管植物2979種,包含原生植物844種,外來及入侵植物359種,栽培植物1776種及大量名優、新優栽培植物品種,成為收錄上海市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權威性數位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