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2020-12-03 知行網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2016年03月08日 09:20 來源:《中國地方志》2015年7期 作者:梁迅 齊清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近代地圖志》作為一種專業志書,將以完整、系統的資料以及深入淺出的分類記述,區別於已經出版的中國地圖學史,中國近現代地圖學史等地圖史專著,演繹出編研中國近代地圖志的意義與必要性。針對現代地圖工作者編纂《中國近代地圖志》所可能遇到許多困難,試編海圖篇過程中重點探索了海圖篇的編纂內容、方法與主導思想,力求其能全面系統地展示"明—清—民國(1949年前)"時期的海圖面貌及其在航海與海防中的作用,並以代表性附圖來佐證中國海疆主權及其管轄變化歷程。本文總結了海圖篇編寫經驗,分別介紹資料收集評估整理、海圖篇內容與編纂方法、創新與應用初探等五部分,可供其他類型地圖志編纂參考。

關鍵詞:編纂;地圖志;海圖篇;中國;體裁;航海;海防;地圖學史;一志;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  要:志書是根據主題思想取捨的資料性著述。用志書體裁撰寫描述近代地圖,可以提供給讀者中國近代地圖系列史料,方便查閱。直至20世紀中期,中國傳統地圖一直沿用著一圖一志的圖志合一體裁。《中國近代地圖志》作為一種專業志書,將以完整、系統的資料以及深入淺出的分類記述,區別於已經出版的中國地圖學史,中國近現代地圖學史等地圖史專著,演繹出編研中國近代地圖志的意義與必要性。針對現代地圖工作者編纂《中國近代地圖志》所可能遇到許多困難,試編海圖篇過程中重點探索了海圖篇的編纂內容、方法與主導思想,力求其能全面系統地展示"明—清—民國(1949年前)"時期的海圖面貌及其在航海與海防中的作用,並以代表性附圖來佐證中國海疆主權及其管轄變化歷程。本文總結了海圖篇編寫經驗,分別介紹資料收集評估整理、海圖篇內容與編纂方法、創新與應用初探等五部分,可供其他類型地圖志編纂參考。

  關鍵詞:志書 中國近代地圖志 海圖篇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劉宇)

相關焦點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1)
  • 《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編研項目啟動
    《中國植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的編研工作一直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視和持續支持。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國植物志》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項人),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此前已連續空缺2年),即為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昆明植物所聯合申報的「《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成果。
  • 「《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
    》、《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的編研」進行了結題驗收。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主持人以及各課題負責人的編研總結報告,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審查了項目總結報告和有關材料,並查看了已出版的志書和待出版的書稿。專家組對項目及各課題的完成情況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表示了肯定和鑑賞,一致認為該項目已經按照預期編研內容及考核指標(65卷)完成了編研任務,收集了大量標本、活體樣品和基礎數據,深化了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為生命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中科院12個植物園參與「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
    10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廣西桂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等12個植物園的專家、學者共30餘人參加會議。
  •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工作會議召開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工作會議召開 2018-04-28 華南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來自華南植物園、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廈門華僑亞熱帶引種植物園的專家、技術管理人員分別匯報了爵床科、石蒜科、山欖科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工作,與同行探討各卷冊在編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相關解決方案。來自杭州植物園、廈門園林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園林管理工作者交流了爵床科和石蒜科優良園林綠化植物資源的開發、應用及具體案例。
  • 【新華網】多國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3卷冊正式出版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編研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介紹,相比之前的植物志書,《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進行了多項創新,如每個物種有分布地圖、利用分子或基因組分析手段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等,代表了當今植物志的最高國際水平。
  • 為《中國植物志》寫史,向老先生致敬
    《中國植物志編纂史》是一部完整記述《中國植物志》研究、編寫、出版工程全景式的力作,具有填補科學史、出版史研究空白的價值。全書以翔實、客觀的文字呈現出《中國植物志》研究、編纂過程中曲折和執著的實現路徑,探尋各個時期重要歷史事件與編纂過程的始末,記述主要科、屬編寫經過和學術成就,藉以評述中國植物分類學的發展歷史。
  • 歐洲中世紀地圖和異域志中的東方敘事
    它們雖然處處體現出編繪者對「別處」和「他鄉」的了知,卻並不展示近代以來「世界主義」一詞的內涵,反而充滿了表現異域恐懼症的圖像和銘文,同時又看似矛盾地呈現出對「東方」諸國之豐饒物種、物質財富和異質文化的迷戀。  在歐洲中世紀製圖師和異域志作者筆下,「東方」是個寬泛的概念,除了亞洲的全部之外,包括紅海地區在內的非洲眾多區域都被歸入「東方」。
  • 科技日報:《中國植物志》全部出齊
    由四代植物學家辛勤耕耘和通力協作,跨越了半個世紀的《中國植物志》日前全部出版。3月31日上午,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聯合向新聞界通報了《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情況。   這部曠世巨著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包括9000多幅圖版,共計5000多萬字,126卷冊,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
  • 「《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
    11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憲春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紅研究員共同主持的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會在北京香山召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主任科員祝學衍對項目定位、工作實施、經費使用等相關問題提出重要建議和要求。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志系列》編研工作總結座談會...
    」)編研工作總結座談會在地理資源所召開。  2008年,為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地理資源所適時啟動了所史所志系列叢書編研工作,由所老年科學工作者協會具體組織承擔相關工作。該系列叢書全面系統記錄了原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和原中科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至1999年整合為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止,半個世紀的地理科學、自然資源科學的發展歷程,以及其考察與研究活動,對於人們了解地理資源所及中國地理與資源科學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所史所志系列叢書分為所志會志和回憶錄兩部分,共四本,總計441.7萬字。
  • 《華東蕨類植物志》編研項目啟動
    7月25日至8月2日間,上海辰山植物園(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課題組在辰山植物園科研中心組織召開了《華東蕨類植物志》編研啟動會議,並組織了首次聯合野外考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臺灣嘉義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仙湖植物園、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南京林業大學、贛南師範學校、樂清中學8家單位的10名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
  • 中國三代驅逐艦艦長話海圖:從淺藍駛向深藍(圖)
    [內容速覽]共和國三代驅逐艦艦長講述中國海圖的變遷:從「簡易海圖」――出海憑經驗、航行靠感覺到「數字海圖」的發展歷程。中國數字海圖已完成測試 艦載武器打擊精度提高    來源:解放軍報    600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繪製的20幅《鄭和航海圖》,是全球最早的系統航海圖集,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製作使用海圖的國家之一;閉關自鎖、有海無防的舊中國,海圖測繪領域幾乎退步至「一片空白」;新中國成立後,海測事業伴隨著人民海軍的發展再次起步,2300多幅覆蓋全部海區、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各種比例尺海圖相繼誕生
  • 【中國科學報】80卷《中國植物志》「志在掌握」
    3月29日,「志在掌握」——《中國植物志》數字產品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程式,電子版、手機版網站以及桌面應用程式等產品。該研究所工程師李敏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支持蘋果、安卓兩種系統,桌面應用則可適應於普通電腦桌面和平板電腦,它們都能夠實現《中國植物志》全文離線檢索瀏覽。
  • 地圖為什麼總是上北下南?
    古代中國,也許受西晉裴秀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影響,除了幾乎無地圖殘存的元朝,宋到清的國家地圖幾乎清一色以北為上。比如宋代《九域守令圖》、《禹跡圖》、《華夷圖》、《地理圖》;明代《廣輿圖》、《大明混一圖》、《楊子器跋輿地圖》等;大部分的清代全國地圖,都是如此。
  • 中國民用海圖枝繁葉茂
    中國交通新聞網訊 60年來,中國海事測繪累計完成海域測繪400餘萬平方公裡,編繪萬餘幅海圖,  覆蓋範圍  從零起步到中國沿海再到極地  60年來,海測人從廣州起步,足跡和範圍逐步踏遍中國沿海,並開始由近海走向深藍。  海港測量隊在廣州「開篇」之後馬不停蹄,一直在路上。
  • 【中國科學報】楊星科與秦嶺昆蟲「志」
    據不完全統計,1980~2010年間,超過50萬號秦嶺昆蟲標本流失海外,目前僅對於鞘翅目(俗稱甲蟲),國外學者就已發表模式產地為秦嶺的新種600餘種,其中不乏新屬,甚至新科,涉及約300篇文章。  「而這僅僅是極少的一部分發表的標本,未發表和待研究的標本數量更是難以估算。」楊星科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據觀察,歐洲赴秦嶺考察最多的是捷克科學家。
  • 科學網—《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發布階段成果
    本報訊(記者丁佳)12月18日,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牽頭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泛喜馬拉雅植物綜合考察和植物志編研項目在北京發布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