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地圖和異域志中的東方敘事

2020-12-04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包慧怡(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項目「英國中世紀世界地圖中的『東方敘事』圖文研究」負責人、復旦大學副教授)

  地圖從來都不只是測繪學的產物,而是其製作者或委任者政治文化觀、地域邊疆觀、族裔文化觀的載體。16世紀以來,驅動歐洲地圖工業發展的是航海發現時代的殖民與貿易需求,這一時代的地圖奉精確性為圭臬:一張地圖越是自詡為對空間的客觀再現,就越能宣稱自己是「有用的」,這種導航至上的實用主義地圖觀至今仍難以撼動。

《詩篇集》「T-O」地圖

  然而在此之前,主流歐洲中世紀地圖卻並不以「有用」為起點,畫在羊皮或牛皮上的地圖也很少是追求效率的「尋路指南」,而是一種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的圖文敘事。中世紀拉丁文和各主要俗語(古法語、中古英語等)中都沒有能準確對應現代「地圖」概念的詞彙,而多用其他名詞代指地圖,它們包括但不限於:pictora(圖畫),tabula(圖表),descriptio(描述),histoire(故事或歷史)。現代英語中表示地圖的名詞map來自中世紀拉丁文mappa,意為「布料」,「世界地圖」(mappa mundi)一詞在拉丁文中的原意即「世界之布」。中世紀地圖是由色彩、事件、物種與概念織成的百衲被,繼承了普林尼式古典博物志視角的百科圖鑑,寫在獸皮上的超連結。

赫裡福德世界之布

  中世紀地圖是地理與歷史、知識與信仰的產物,是炫耀製圖者淵博知識和精湛畫技的動物圖典,也是關於宇宙創世和人生願景的寓言集。它們雖然處處體現出編繪者對「別處」和「他鄉」的了知,卻並不展示近代以來「世界主義」一詞的內涵,反而充滿了表現異域恐懼症的圖像和銘文,同時又看似矛盾地呈現出對「東方」諸國之豐饒物種、物質財富和異質文化的迷戀。

  在歐洲中世紀製圖師和異域志作者筆下,「東方」是個寬泛的概念,除了亞洲的全部之外,包括紅海地區在內的非洲眾多區域都被歸入「東方」。非洲的其餘部分雖然被劃入「南方」,在地圖銘文和異域志中卻被歸入廣義上的「東方」,那裡的族裔和物種也被稱為「東方人」「東方造物」。在中世紀歐洲人的眼中,越是接近地圖邊緣,分布的物種就越「非我族類」,怪獸和異形人永遠居住在邊地。10-15世紀的歐洲製圖師將對未知的焦慮和對異域的嚮往投射到自己從未踏足的東方,與諸多俗語異域志中的文字記載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套圖文互注、紛紜繁雜、邏輯時而自洽時而矛盾的「東方敘事」。我們以最有代表性的「T-O」型世界地圖為例,試論其部分特徵。

  所謂「T-O」型是中世紀基督教世界最常見的一種世界地圖範式,也稱作「T-O世界之布」。以現存「T-O世界之布」中尺寸最大的、約繪製於1300年的英國赫裡福德地圖為例:圓形的O勾勒出世界的邊界,T的三支分叉標識著當時歐洲人眼中的三大中心水系(尼羅河、頓河與地中海)並將世界分作三塊,上方的半圓是亞洲,左下與右下的四分之一扇面分別是歐洲與非洲,三部分各被看作諾亞三支後裔的家園。美洲的名字16世紀才首次登上歐洲出產的世界地圖,澳洲則要到19世紀初。我們如今早已熟悉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定位模式,但在「T-O」地圖上位於頂端的卻是東方,遙遠的東方被認為是伊甸園的所在,人類文明誕生之處,也是基督復活後進行末日審判的地方,人們相信那裡是塵世看不見的新耶路撒冷(或稱「天國耶路撒冷」)的所在地。鑑於「東方」(拉丁文oriens)在「世界之布」上的特殊地位,orient這個動詞在現代英語中仍被用來表示一切定位,「東」成了中世紀人在地圖上確定其餘所有方位的基礎。

  另一個重要的定位點位於「T-O」地圖的圓心,也是一座真實的東方城市:地上的耶路撒冷,看得見的塵世之城。雖然大多數中世紀歐洲人一輩子都沒有去過亞洲的任何城市,但耶路撒冷作為基督徒在此世的終極精神家園,其象徵性的朝聖位置無論在人們心中還是地圖上都不容忽視(常被畫為一座巨大的圓形堡壘),隨著數次十字軍東徵的推進越發如此。像赫裡福德地圖這樣掛在教堂牆上的展示物尺寸龐大,沒有比例尺,地理信息欠準,無法揣進口袋被當作現實中的朝聖指南,但它的製作意圖和精髓卻與對朝聖之旅的激勵和啟示聯繫緊密。只不過根據不同的出發地,每位觀者必須在迷宮般的地圖上基於有限的地標,在心中為自己尋找一條通向東方的獨一無二的朝聖路。離開了「東方」,「世界之布」將失去框架和準軸,並在精神意義上變得支離破碎。

  雖然具有至關重要的定位和象徵意義,中世紀「世界之布」上的東方卻也是形形色色的異形人、幻想動物和雜交怪獸群魔亂舞之地,是製圖師安插道聽途說的異聞、繼承自古書的奇談和想像中「非正常」生物的地方。單舉種類相對有限的異形人來說,東方大地上最常出現的有扇耳人、狗頭人、傘足人和無頭人等,圖像旁通常有標明其名稱和寓意的拉丁銘文,這些地圖銘文常能與同時代異域志中的文字描述構成有趣的互文。比如上述古英語《東方奇譚》對無頭人有如下描述:「生來沒有頭,他們的眼睛和嘴長在胸前,身高八尺,寬亦有八尺」。對照地圖上的視覺表達,活脫脫像《山海經》中「刑天」的形象。同樣被歸入「東方」,那些位於非洲(實際地理位置為歐洲以南)的異形人常被刻畫為道德上更可疑乃至邪惡的種族,被冠以黑色或深色皮膚,甚至被《東方奇譚》的作者直接叫作「敵人」;對亞洲居民的態度則毀譽參半,亞洲諸國常被描述成地大物博的富庶之地,但其財富往往被同七宗罪聯繫在一起(傲慢、貪婪等)。

  這些錯綜複雜的態度也反映在地圖和異域志對東方動物及怪獸的刻畫中。這些逡巡在地圖邊緣的怪物和怪人,折射出中世紀歐洲人對未知疆域的恐懼和焦慮,也意欲向其讀者傳遞基督教末世論的威脅:如果上帝能讓一些人生出狗頭、雙耳垂地、五官生在腹背,那當然也可以使惡人在地獄遭受更恐怖的折磨。想像中東方的奇異種族在基督教中心主義視角下成了活生生的道德教科書:根據中世紀病理學的寓意原理,「沒有無辜的麻風病人,沒有無辜的怪胎和病患」,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器官發生了扭曲,若不是汙鬼住進了他的身體,就是他內心扭曲的外在體現。地圖上這些「人間失格」的東方族裔成了勸人行善的一種「死亡預警」,體現出中世紀人對故鄉和別處、本族與他者的區分。

  一種世界觀孕育一種世界地圖,而地圖又會反過來重新影響其產地的世界觀。從神學至上的「T-O」地圖到軍事優先的條形地圖,從著重福音傳播的真福地圖到優先表現氣候的帶狀地圖,從整合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地理傳統的區域地圖集到想像與實證並存的波特蘭海圖,歐洲中世紀地圖不是遵循單一規則的對現實的客觀再現,而是眾多探索世界並嘗試對之進行描述和論證的方式的集合。通過收集、梳理和歸類大量零散分布於地圖圖像和銘文中的「東方敘事」,我們能更深入地追溯這些中世紀異域想像體現的文化觀、歷史觀、宗教觀,從而更好地理解近現代歐洲民族國家意識、地理邊疆認知以及族裔身份意識背後的淵源。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9日 16版)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新聞】包慧怡老師談「中世紀地圖與中古英語抒情詩中的異域想像」
    4月18日,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青芝書會」與子鼠詩社邀請到當代知名詩人,復旦大學外語學院的包慧怡老師進行講座,講座內容是她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中世紀地圖與中古英語抒情詩中的異域想像
  • 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世界地圖|埃布斯託夫地圖
    米×3.58米,這也是現今所知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世界地圖。他在書中曾抱怨找不到一幅好的世界地圖,並說自己要繪製一幅更好的地圖。但在此書中找不到地圖,所以,多數人認為,吉法斯所繪的地圖就是 《埃布斯託夫地圖》,或者說他就是《埃布斯託夫地圖》的作者。圖上文字說明主要用拉丁文寫成,但也有不少地名用當時的德文方言寫成。
  • 中世紀的新圖景:維斯孔特《世界地圖》
    9世紀以後,地圖才開始單獨收藏編目並日益專門化。義大利熱那亞地理學家和製圖學家維斯孔特(Pietro Vesconte,活躍於1310—1330年間)是歐洲最早編繪獨立地圖,並在圖上署名的職業地圖學家。他在威尼斯編繪了一系列世俗性城市圖、區域圖集和世界地圖,開創了反映中世紀晚期歐洲航海實踐的波特蘭海圖,對14至15世紀義大利和加泰隆尼亞的地圖編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地圖的歷史④|T-O地圖:中世紀神學支配下的地理學
    到了公元476年,油盡燈枯的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民族的入侵中轟然倒下。從此,西方文明史上的古典時代壽終正寢,歐洲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傳統的歷史學家把中世紀看做是黑暗的時代,因為當時的西歐四分五裂,封建領主遍地開花,缺乏足夠強大的國家來代表世俗君權,而教廷又試圖讓神權來主導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乃至金錢),因此宗教的勢力空前強大。這種前所未有的宗教影響,也體現在了歐洲中世紀的製圖學上。
  •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
    在擁有繪製世界地圖傳統的所有文化中,地圖製作者都努力將自己的文化和家鄉置於地圖的中心,並將陌生的異域土地放在圖的邊緣。這點也適用於古巴比倫人、中國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的世界地圖以及歐洲人的地圖。但是,早期世界地圖上已經描繪出的信息要比事實層面的地理信息多得多。世界地圖上應該呈現什麼樣的內容?這方面的觀點也隨著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第一編中對中世紀文化和文學的五大古代文化來源的挖掘,第二編中對東方拜佔庭和北歐文化與文學的補充,第三編中對中世紀各種新文學體裁的整理與深刻分析,這些都是在以往同類著作中少見的。作者指出,歐洲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歷史階段,既是多種古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時期,也是在基督教強大統籌下文化再造時期。
  •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與文明產生的碰撞淺析
    學究們滿足於從希羅多德和其他諸如老普林尼那樣的作家那裡獲取歷史,並且強調他們書中異域的、怪異的和奇妙的特點。 讓我們以尋找黃金的巨大螞蟻的故事為例。這種混淆是有 說服力的,並且可以揭露出對於疆界的興趣對於古希臘而言的印度和對於印度而言的 西藏和西伯利亞珍饈與危險並存之地,這些被佚名的《摩訶婆羅多》和希羅多德的 《調查》共同記載了下來。從此之後,但凡那些中世紀的讀者回想到歐洲,這片真實的並 且時而仍在開拓的疆界,就會重新成為神奇之地。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歐洲人以各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於新的全球空間和各種文明的想像與觀感。 地圖和地理書就是其中一種獨特的工具。【吳莉葦:《歐洲人等級制世界地理觀下的中國———兼論地圖的思想史意義》,中國社會科學 ,2007年第2期。】其次,從新大陸發現的大量氣候海洋交通等資料、搜集到的大量動植物標本、民族志資料湧入歐洲,隨之而來的是對陸地和前所未知的生物描述,刺激了博物學的發展。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古代的歐洲之前經由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的統治後,在4世紀末羅馬分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舊都羅馬,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期間羅馬經歷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 中世紀史學家格裡:歷史才是對「歐洲認同」最具威脅的事物
    在四十年的教學和研究中,他總是活躍在學術前沿,這些年間的中世紀史重大議題都有他的參與、引導和推動。近年來,格裡教授在歷史學領域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努力中,因其理論、方法和成功的國際合作,在歷史學界引起廣泛關注。目前他正領導一個歐美合作的多學科團隊,研究中世紀前期倫巴第人跨越阿爾卑斯山的遷徙案例,在義大利和匈牙利等地,利用古代墓地採集的DNA進行多角度的比較研究。
  • 歐洲千年古地圖之旅
    回顧人類編撰地圖的歷史,不難發現,這也是地理空間的發現史。世界被簡化於地圖,地圖就是世界的隱喻。  從地圖中了解歷史,無疑是一種最直觀的便捷之徑。芬蘭學者馬裡奧·T.努爾米寧的《歐洲地圖裡的世界文明史》,就藉助古代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為讀者解答了如下的問題: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歐洲人如何在地圖上描繪世界?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在這一千年中如何發展變化?誰製作了世界地圖?
  • 讓歐洲藝術狂熱了兩千年的,原來是……
    任何異域風情事物的傳奇故事都始於移位:從一種情境或自身文化中移出,在另一種情境或文化中重置,並在那裡被雜糅、商品化或改換用途。今天,知美君就來帶大家感受歐洲藝術中的異域風情,揭示瑰麗的異域事物是如何在歐洲繁盛,進而廣泛滋養西方的文化和藝術想像的。
  • 論歐洲文化的特性——看中世紀歐洲的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對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對現代全球文化也是影響深遠。契約精神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的作用則甚為明顯。這一思想範式對近現代歐洲的民主革命運動起了深刻的影響。一、契約精神的來源中世紀的歐洲文化是由日耳曼傳統、古典文明和基督教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融合而生的,因此此時期契約精神的來源也應從這三個因素中發掘。契約精神在日耳曼人的社會中就有體現。
  • 探究西歐香料文化:為什麼香料在中世紀的西歐會成為奢侈品?
    二、香料為何會成為中世紀西歐的奢侈品?中世紀在西歐能夠被稱作奢侈品的香料,並非是指單純的芳香植物,歐洲本地出產的芳香類型的植物也是種類繁多,比如芹菜、茴香、香菜等等,但這些都不能夠被稱作「香料」,它們也並不能夠體現過高的價值,所以這些芳香植物在貿易中的地位並不高。
  • 在歷史學中「中世紀」和「封建主義」的內涵
    「中世紀」和「封建主義」的內涵隨歷史的發展不斷演變。「中世紀」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m aevum」,意為「中間的世紀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首先提出。羅馬歷史學家萊昂納多·布魯尼在15世紀撰寫了《羅馬衰亡史》,將不同於古代和現代社會的中間階段稱為「中世紀」。
  • 49期~「德語圈兒」的世界啟蒙者——記製圖師明斯特及其地圖作品
    然而,當代意義上的歐洲工業強國德國和義大利,在大航海時代的海外殖民地擴張和佔領活動中卻都沒有什麼「建樹」,對於這方面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的史學資料或短章醉墨、或卷帙浩繁、角度龐雜,不過有一點共識是:當時的義大利和當時的德國,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諸侯割據,難以凝聚舉國之力進行海外擴張。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學問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中世紀以來歐洲思想變革中的「四書五經」
    一、中世紀末期,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了解中國文化,更方便在中國傳教,將「四書五經」引入歐洲,卻被近代啟蒙思想家所用,當成瓦解教會思想專制的武器中世紀末期的歐洲,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教會和世俗政權勾結,採取高壓的文化政策,試圖穩固已經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
  • 耳環歐洲早期中世紀珠寶首飾
    拜佔庭時期與歐洲早期拜佔庭帝國自公元 330 年開始持續到中世紀時期公元 1453 年為止,其版圖自羅馬帝國東半部一直延伸到埃及與亞洲地區,整個地中海區域幾乎都是拜佔庭帝國的範圍,首都拜佔庭在當時是最主要的藝術與宗教中心,因此這個時期的珠寶不僅集結了西方宗教藝術的精華,更融合了東方的色彩,且影響力一直延伸至中世紀。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西歐的文化在歐洲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實際上是近代歐洲文明(自文藝復興之後)。歐洲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東方文明功不可沒,具體來說,是阿拉伯人的功勞。十二三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將希臘哲學的原本從兩河流域經過敘利亞,一直傳到西班牙,使得西班牙成為第一個轉運希臘哲學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