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布斯託夫地圖是一幅大型彩色T-O地圖,它由30張羊皮紙組成,總面積為3.56米×3.58米,這也是現今所知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世界地圖。
1830年,一個名叫夏洛特·馮·拉斯波格(Charlotte von Lasperg)的修女,在位於德國北部一個地方名叫埃布斯託夫(Ebstorf)的修道院裡發現了它。
故此圖因其發現地而被稱為《埃布斯託夫地圖》。
地圖中有「12?4」這樣幾個阿拉伯數字,由於第三個數字模糊不清,這使人們對此圖的製作年代產生種種猜想。
而多數人認為是在1230-1250年之間。
因為地圖上出現了德國北部的十一條小河,所以說繪製地點可能在此。
這幅地圖所引用的最晚的資料,是吉法斯(Gervase of Tilbury)所寫的一部著作。
此人於1165年生於英國,後來到德國教授教會法律,並且積極參與德國的政治事務,曾為德意志皇帝效勞過。
1214年,德國皇帝被法國軍隊打敗,吉法斯也失去官職。
為了安慰被打敗了的德意志皇帝,吉法斯將自己的著作獻給皇帝。
他在書中曾抱怨找不到一幅好的世界地圖,並說自己要繪製一幅更好的地圖。
但在此書中找不到地圖,所以,多數人認為,吉法斯所繪的地圖就是 《埃布斯託夫地圖》,或者說他就是《埃布斯託夫地圖》的作者。
圖上文字說明主要用拉丁文寫成,但也有不少地名用當時的德文方言寫成。
圖中整個大地被圓形大海洋包圍,T字形水系把大地分為三大塊:正上方為東方(亞洲),右下側為非洲,歐洲在左下方。
與其他歐洲中世紀T-O地圖一樣,《埃布斯託夫地圖》的首要目的也是為了宣揚基督教教義。
我們可以看到,地圖的最上方(東方)畫有基督耶穌的頭像,他的雙腳則出現在最下方,最左邊及最右邊各有耶穌的一隻手。
耶穌的頭和四肢分別位於地圖的四個方向,用來表示世界的四個方位。
地圖的中心,則是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城,並畫著基督耶穌復活升天的場面。
這樣整個地圖實際上是表示耶穌的身體(聖體),或者說整個世界都在耶穌的胸中。
在作者看來,現實世界只不過是證明、表現了基督教學說。
除了表達基督教學說外,《埃布斯託夫地圖》也有一定的實用目的。地圖的右上角明確地寫著這樣的話:「此圖為旅行者指明方向,並標出途中賞心悅目的諸多景觀,所以此圖對讀者來說頗有用處。」
地圖上確實列舉了大量的地名及景物。
據統計,《埃布斯託夫地圖》上約有1200條文字說明,其內容包括歷史、宗教、地理等。
《埃布斯託夫地圖》的作者實際上想把宗教學說、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旅行報導和地理知識綜合在一起並表現在同一張世界地圖上。
《埃布斯託夫地圖》上也有與中國相關的內容。
從古代希臘羅馬時期開始,歐洲人一直認為東方有個盛世產絲綢的民族「賽裡斯」(Seres),這實際上就是指中國人。
這幅地圖上,伊甸園左下方標有賽裡斯,並畫著兩個賽裡斯人在生產絲綢。
從內容上來看,《埃布斯託夫地圖》上關於中國與東亞的知識並沒有什麼進步。
文案|Lightning
編輯排版|Lightning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