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兩字,其實出現非常早。在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就已經有「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的說法。隨著王朝的更迭和歷史的進程的不斷推動,多次的大一統王朝,讓中國的版圖也不斷的增加。
那創造出絢爛文明的我們老祖宗,對當時整個世界的認知又是怎麼樣的呢?其實透過一幅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現存最早的中國地圖,是成圖於明朝初年的《大明混一圖》。這幅地圖的尺寸非常大,長3.86米,寬4.56米,具體的繪製日期,史書中和地圖上都沒有記載,但根據地圖上的行政區劃,史學家推測其成於明朝初年朱元璋時期。同時,這幅地圖也是世界上顯存的最古老的東亞地圖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史學研究價值,也是我國的國家級重量文物之一。
可以肯定的是,這幅地圖的主人肯定是來自朝廷的頂層,換句話說,有很大可能是朱元璋。因為在當時民間想要繪製這樣一幅詳盡的世界地圖,幾乎沒有可能。而且這樣精細的一幅地圖,卻沒有署名,正是來自皇家的風範。所以可以大膽的推測,朱元璋有很大的機會是看過這幅地圖的。
說這幅地圖是一幅世界地圖,是因為其以大明版圖為中心,北至蒙古高原、南至爪哇島、東至日本、西至歐洲和非洲。在描述明朝以外的部分,所列出了數百個名稱,包括江河湖海,一些國家的風土人情,與大明的距離和當地的自然狀況。
不過這幅地圖最讓人驚奇的地方,在於這樣一幅宏偉的世界地圖,裡面對於明朝的州府縣有著詳盡的記載,也有著黃河長江的線條,卻唯獨沒有萬裡長城的身影出現。
長城自秦朝修建之後,除唐朝將長城以外納入版圖外,其他歷朝歷代幾乎都會對長城進行修補,作為軍事用途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所以幾乎不會存在繪製著漏畫的情況。而沒有繪製長城,或許就是因為長城是屬於軍事用途,所以繪製著按照統治者的想法,不願輕易的讓其在地圖上呈現吧!
但即使沒有長城,這幅《大明混一圖》依然不失為中世紀世界史上的一大奇觀,讓人們領略了600年前老祖宗對於自己所處環境的認知,和對未知土地的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