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如何通過地圖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2020-12-03 不勞而獲勞小姐

「一幅好的地圖真是價值連城,讓人像是從另一個世界觀看自己的世界。」——畫家,薩繆爾

地圖的本質:多角度解讀空間關係的工具

這幾天我的朋友圈被一幅「世界文學地圖」刷屏了。

繪圖者是一位斯洛伐克的年輕人,名叫Martin Vargic。在繪製這幅「世界文學地圖」之前,他已經繪製了「網際網路地圖」、「氣候變化地圖」、「政治地圖」和「國家的刻板印象地圖」等等。

「世界文學地圖」最特別的地方,在於Martin的自定義分類。整幅地圖由不同國家的文學流派、作品類型和文學家三大板塊構成。連考試用書,勵志雞湯和暢銷書的銷量也包含在內。

很多網友認為,Martin繪製的地圖雖然新奇,但精確不足。因為Martin的地圖沒有等距分布的經緯線,也沒有精確的定位。在空間的分配上,Martin更傾向用抽象的圖形來表達,使地圖不再局限於狹隘的幾何學定義。

事實上,Martin繪製地圖的方法,並非創新。早在公元九世紀,古羅馬的歷史學家們,就用概念化的T-O地圖來記錄羅馬的歷史背景。

和Martin的「世界文學地圖」一樣,T-O地圖也沒有精確的定位,只有籠統的分塊和象徵式的表達。

「世界文學地圖」和T-O地圖都是以繪圖者為中心的製圖,旨在提供一個簡化的人文地理學圖解。

倫敦大學教授布羅頓認為,這種「自我中心式」的製圖更接近地圖繪製的本質。他在《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中指出,地圖是表達「世界觀」的完美工具。就像Martin的自定義地圖一樣,地圖不斷地提供新命題,並進行論證。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封面圖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所展現的12幅地圖,既有描繪景色的文化地圖,有植於信仰的朝聖地圖,有開疆拓土的政治地圖,也有精確坐標的科學地圖。

儘管從紙質地圖到網絡地圖,虛擬地圖的流通讓我們更了解地表上的一切,卻也讓地圖喪失了一部分有趣的功能。

但地圖的本質從未變過,它一直是多角度解讀空間關係的工具。今天,我們將選擇書中的部分地圖,藉由地圖的發展進程,來回顧世界文明的發展歷程。

地圖的誕生:人類探索世界的起點

世界上最早的哲學命題有三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三大命題,既關於自我定位,也關於自我探尋。它最早由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並在之後的幾千年裡,一次又一次的被詮釋。

定位,也是地圖最主要的功能。

事實上,比柏拉圖更早的時候,人類就已經通過繪圖來思考自我定位了。我們的祖先用不同的符號或圖形,在木頭和石塊上記錄自己曾去過的地方。同部落的人,根據這些約定俗成的標識,來找到目的地和通往目的地的路線。

除了定位,人類還本能地以自己為原點,思考自我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公元150年,天文學家託勒密完成了一部著作《地理學指南》(後稱《指南》)。

託勒密在《指南》中歸納了1000多年以來希臘關於已知世界大小、形狀和範圍的思考。他認為,「地圖應考慮在已知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還有它的本質和所在位置」。這些事物有「海灣、城市和重要的民族」。

託勒密的《指南》被譽為現代製圖術的先驅,裡面對亞、非、歐8000多個地點的維度和經度進行描述。同時針對地球及區域地圖的製作,給出了數學上的詳細指導。

而世界上第一幅有文字記錄的「地圖」,則出自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伊利亞特》。

荷馬對盾牌的描述是這樣的:「他先打成一面五層厚的盾牌,背面有一個銀把手,鑲上三道金邊。盾面上繪製了大地、海洋、天空、太陽、月亮和閃爍的星星;遠方是兩座美麗的城市,一座城市裡正在舉行集會。」

圓形的盾牌象徵著球形的世界,盾牌上的圖是對希臘宇宙的道德和象徵性的描繪。盾牌的四種金屬代表四種元素,而五層則對應地球的五個地帶。

這段描述是人類對「真實世界」的最早還原,被視作世上第一幅宇宙論的「地圖」。

對希臘人而言,地圖和地理學是對萬物秩序更深入的觀察和探尋。他們開始記錄已知世界,並對宇宙起源做出書面和視覺上的解釋。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是單純地複製世界,而是充滿想像地塑造世界。

地圖的普及:文明與宗教的產物

世界文明的傳承和地圖的普及,要得益於宗教的傳播。最初的地圖包含豐富的聖經和神話的細節,是西方文明和宗教的共同產物。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徒為了更好地理解神的造物,開始結合地理來研究《聖經》裡的時間和歷史。以廣為傳播的T-O地圖為例,「T」因形似十字架,故被當作是耶穌受難的象徵。其次,太陽代表基督,月亮代表教會。

地圖上的其它地點,也都以耶路撒冷為中心排布。

T-O地圖雖然簡單,但清晰地詮釋了基督教的歷史和信仰,因此也更容易被基督教徒接受。另一幅在西方文明和宗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是誕生於中世紀的赫裡福德《世界地圖》。

赫裡福德《世界地圖》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呈現了十三世界基督徒眼中的世界形象。是對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神學、宇宙學、哲學、政治學、歷史學和人種學信念的反思和再現。

赫裡福德的製圖基礎是與特定地點相關的宗教歷史,而非地理空間。因此,當我們垂直閱讀《世界地圖》時,從伊甸園和亞當被逐開始,往下經過亞洲大帝國的成長、基督誕生和羅馬崛起,知道最後審判的預示。

這些關鍵的歷史時刻,都可以通過地理位置來確認。基督教徒用一幅圖像將人類整個歷史具體呈現出來,並在《世界地圖》上讚頌和傳播的是宗教的信仰。

如果我們仔細看,會發現《世界地圖》上的每個相鄰地點的距離都相同。每個地點都是宗教故事的下一階段。每個故事都預示著神的啟示,並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

地圖的發展:精確的定位

每個帝國都不約而同地用地圖來定義自己的勢力範圍。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心臟地帶的控制權而發生衝突。地圖板塊上的每次擴張和收縮,都意味著戰爭與和平的交替。

18世紀以前,國家的領土和人民一樣,都是君主的所有物。直到18世紀,卡西尼家族製作出第一幅法國地圖。

土地不再是一個皇朝或者君主的所有物,而是全國人民共同擁有。「人民權力」和「國家主權」作為一個統一的理念輸出到整個歐洲,再到世界的其它地方。

《卡西尼地圖》

《卡西尼地圖》丟掉了「自我中心式」的繪製方式,在地圖上加入精確的地名和地形。地圖將國家可視化,讓國民擁有民族感。

與此同時,「投影法」的改良讓我們隨心所欲轉換視角「看世界」。Google地圖的誕生讓人們可以實時觀看整個地球,五大洲、六大洋、國家,甚至特定的街道。

GPS定位技術更是打破了地理空間應用的局限性——只要有網絡,虛擬地圖就能準確地指出我們的位置。

過去地圖上抽象的幾何圖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與當地細節高度匹配的精準地形。地圖也不再是神明或信仰對世界的幻想,而是對局部地理空間的精確還原。

小結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不是一本單純描述地圖地勢,或海陸分布等地理因素的地理讀物。它更像是一塊壓縮餅乾,雖然只有400多頁,但書中宏觀的歷史背景和厚重的資料解讀,對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有一定的難度。

畫家薩繆爾曾說過,「一幅好的地圖真是價值連城,讓人像是從另一個世界觀看自己的世界。」而布羅頓在書中所選取的12幅地圖,則分別展現了不同時代人們對空間的洞察和表達。通過解讀每幅地圖呈現的世界觀,我們看到地圖是怎樣通過認知過程來改變信仰和地理想像的。

儘管世界一直在改變,但地圖的本質從未改變。

每一幅地圖的背後,都有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

地圖濃縮了人們在特定歷史時期對世界的理解,是人們解讀空間關係的工具。

我們用地圖來記錄已知的空間,並用想像填補未知的空間。

我們用地圖來定位世界的中心,並解讀空間之間的關係。

這些彎彎曲曲的路,有可能是通往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和商業中心,也有可能是邁向精神和靈魂的朝聖之路。

但不管哪一種類型的地圖,都在幫助我們從不同的高度和角度,整理世界和理解世界。

只可惜,哪怕是最精確的地圖,也沒有辦法完全複製整個世界。

正如布洛頓所言,「每種文化都有通過地圖觀察及再現世界的特定方式」,但遺憾的是,「我們依靠地圖來了解世界,卻又無法用地圖完美地再現世界」。

相關焦點

  • 藏書票中的雙瓣心形世界地圖
    01 澤蒂的藏書票 這枚書票的主體圖案是雙瓣心形世界地圖,左瓣心形是北半球,右瓣心形是南半球,用黑色油墨套印在兩個心形半球,利用線條刻畫出大陸與海洋的輪廓,通過經緯線將地表的位置逐一固定。地圖的參考原型是佛蘭德製圖師吉哈德斯·墨卡託繪製於1538年的雙心形投影世界地圖。
  •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
    我們對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理解,在這些地圖上又是怎麼體現的?它們又如何反映我們對外國和外國人的了解?歐洲作為地理實體的概念出現的時間遠早於將所有歐洲人聯合在一起的共同認同概念。在形成歐洲認同的歷史中,早期世界地圖及時地打開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窗口;在這個複雜的過程中,歐洲和其他已知世界的地理和意識形態邊界被多次重繪。
  • 地圖的「進化史」世界上第一幅地圖,是什麼時候被製作出來的?
    地圖是人們認識、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地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科技發展水平。在人類發明和使用的過程中,地圖反映了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學藝術、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傳遞著特殊的文化信息,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 11幅地圖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世界上最感到「被別人深愛」的是哪國人?最喜歡速溶咖啡的人來自哪裡?大數據時代,這些奇葩問題的答案5分鐘內就能統統告訴你。美國《時代》雜誌8日刊發了一組地圖,看完這11幅地圖,你對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看法或許會不一樣哦。(註:點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 《地圖上的寧波》首發 300幅地圖全方位展示寧波前世今生
    全書分為「地雄東南」、「域統山海」、「境分鄉邑」、「圖呈萬象」和「港通天下」五個部分,按「全國地圖上的寧波」、「浙江省地圖上的寧波」、「寧波城區地圖」、「各縣市區地圖」、「鄉鎮地圖」、「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圖」、「海防圖」、「交通旅遊圖」、「規劃圖及其他地圖」和部分西方人繪製的地圖等順序編排,將寧波置於中國歷史和浙江地方史的宏觀背景下,系統展示了寧波區域和寧波城市的發展歷程,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寧波在世界歷史
  • 從58幅地圖看人類歷史的變遷
    希望這本包羅萬象的地圖之書,以及這些地圖誕生的故事,能夠闡明製圖文化與其視覺表徵之間千變萬化的二元關係。本書還構不成一部完整的地圖史,也並非一部寫給專業人士的學術作品,但它收錄的地圖,卻能點燃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憧憬與嚮往。
  • 古人眼中的世界什麼樣?答案就在這六幅老地圖裡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除署名外)這幅繪製在一塊泥板上的地圖,誕生於公元前900年-600年之間,是現存最古老的世界地圖。地圖由兩個同心圓構成,最中間的圓點並沒有文字說明。有人認為它很可能是指尼普爾城(Nippur),因為這個城市曾被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視為世界的肚臍眼(最中心)。
  • 人類對世界認識的深入:古老的世界地圖
    這幅地圖以三葉草的形狀繪製了整個世界,既象徵著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也象徵著孕育這張地圖的漢諾瓦城,陸地外的大洋,則填充以傳說中的海怪。賈耽少時便關注地理,安史之亂後,懷著訂正謬誤,完整描繪華夏世界的宏願,賈耽組織畫工,耗費17年完成了這幅巨大的中國全圖。《海內華夷圖》遵照裴秀的「製圖六體」,圖上的一寸,對應現實中的百裡,整幅地圖幅面約10平方丈,以黑色標註古代郡國,以紅色標註當代州縣,同時也參考各種資料,描繪了海外數百國的地理方位。
  • 世界地圖是如何失真的:墨卡託投影的由來
    在一幅世界地圖的上方邊緣有這樣一句拉丁文標題,這幅圖是1569年由佛蘭芒—德國製圖大師傑拉德·墨卡託製作,這句話恰當地描述了這幅最著名地圖的使用目的——以對水手有用的方式在平面描繪球形地球。最終,墨卡託發展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地圖投影法,這種投影法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使用。
  • 薦書| 畫給孩子的歷史地圖繪本《地圖上的全景中國/世界簡史》來啦!
    這兩套精裝繪本是特別為孩子們編制的地圖上的中國與世界簡史,通過手繪地圖和圖畫人物,讓孩子們不再枯燥乏味地學習歷史的同時,開拓思維、梳理邏輯、啟迪智慧,在腦海中逐漸搭建起時空的大框架。《地圖上的全景中國簡史》共計繪製了42幅手繪地圖與插畫,建立了290條時間軸事件,提供了393條歷史事件名詞解釋,呈現了174位經典歷史人物。用一幅幅手繪全景歷史場景地圖呈現一段時期的故事,通過圖畫人物的對話與行為形象生動地表現典型人文風貌和特徵,可視化的活潑語言讓孩子們能喜愛繪本、讀懂歷史。
  • 連載歐洲探索時代的世界地圖——世界地圖的完善
    葡萄牙則為了壟斷航海貿易而嚴格限制地圖的外流。1502年,義大利費拉拉公爵的代表康蒂諾將一幅世界地圖從裡斯本走私到義大利。這幅以康蒂諾名字命名的世界地圖,全面反映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洋和新大陸的探險成果。其中非洲大陸和印度洋北岸的輪廓以及大西洋中的島嶼繪製得較為準確,而東南亞和東亞的海岸輪廓卻表現得較為失真,這表現了當時葡萄牙人在亞洲的探險邊界。
  • 葛兆光:古地圖與思想史
    但是,在文字文獻已經足夠的時代,思想史研究是否可以大量使用圖像?似乎也沒有看到反對,只是也沒有看到明確的支持。其實,思想是一種容易消失的東西,如果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文本是思想史的基本文獻,那麼,同樣要用思想來生產的圖像,為什麼不可以同樣當做思想的敘述文本?所以,關鍵的問題只是在於,思想史研究者如何從這些只有空間性的圖像中,詮釋出思想史需要的觀念意義。
  • 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地圖的繪製,其實是人類記錄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過程。現在我們的地圖可以精確到每棟房子甚至每一棵樹,可是早期世界地圖描繪的範圍可不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那麼世界地圖是如何像拼圖一樣被拼湊起來的呢?請隨我們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吧!巴比倫世界地圖您能猜得出來這畫滿奇妙圖案的石板是什麼嗎?沒錯,這就是古代巴比倫人製作的世界地圖。
  • 十八世紀的古老世界地圖,朝鮮人繪製的地圖中國是世界中心
    1、這幅 地圖是18 世紀晚期由奧格斯堡出版商出版的世界地圖。這是根據法國地圖繪製師繪製的地圖。該地圖使用彩色色調和邊界來劃定各大洲,歐洲、亞洲和非洲之間的邊界劃分的非常清晰。2、這幅地圖屬於木刻地圖。
  • 高解析度世界重力地圖:各地差異驚人
    根據一幅新繪製的高解析度世界重力地圖,地球各地的重力差異幅度遠遠超過最初預計。世界重力地圖展示的重力場涵蓋近30億個地點,覆蓋地球80%的大陸塊。這幅地圖是對2011年利用GOCE(地球重力場與海洋環流探測衛星的英文首字母縮寫)衛星所做研究進行的改進。GOCE獲取的圖像揭示了重力如何隨地區不同發生變化,但精確度只有2到10公裡。
  • 地圖為何錯得離譜:每一張世界地圖都存在失真
    文章中展示的橫軸墨卡託投影世界地圖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沒錯,文章作者舉例的這幅世界地圖中,確實存在失真現象,格陵蘭島、俄羅斯確實真的沒有圖示那麼大。但問題是,每一張世界地圖都有變形,都不夠真實!地球是三維的橢球體,而地圖只是平面的一張紙,如何將地球表面的地理信息一一對應到地圖表面,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球面和平面之間在質和量方面的不一致性和不協調性:球體表面是無法展成平面的曲面,又如何將這個曲面上的形象展現在平面上?這就好比,你剝橘子,橘子皮無論如何無法展開成一個完整的平面。那麼,地圖投影可以解決這個矛盾。
  • 機場勾勒世界地圖
    一般來說,地圖無非就是分地形圖和政區圖。然而,倘若你忽略以上,拿一種新的標準來繪製地圖,那將發生什麼事?詹姆斯·達文波特(James Davenport)的作品《以機場跑道勾勒世界地圖》(The World, Traced by Airport Runways)是一幅世界地圖。
  • 400年前的地圖中上海什麼樣?「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展揭幕
    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作賀禮的地圖上,如何看出上海已嵌入當時英國全球貿易航線?……流連於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一樓展廳,34幅古地圖釋放出了大量信息、歷史碎片與動人故事。  「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地圖展日前揭幕,讀者能從地圖裡一窺上海及江南地區400多年的歲月變遷。
  • 這幅430年前手繪的世界地圖,開啟你的時間之旅
    那些看上去枯燥的經緯線,差不多的線性輪廓,難以辨認的地理地名和氣候百科,在他們眼鏡的反光中變成了其樂無窮的內容。如果不去打擾他們,他們可以拿著一幅放大鏡,盯著一張地圖看一下午。 千真萬確這件事從未發生在我身上過,但是卻越來越能理解他們對這種紙質信息的著迷了。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不需要隨身攜帶紙質地圖了,因為Google Earth 就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看世界。
  • 南海飛象生態園製作超大的世界地圖,要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佛山南海飛象生態園歷時三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在地表上,用草地、綠色的遮陰網等材料製作了一個面積11萬多平方米的巨無霸地圖,園區正準備為地圖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世界地圖是指描繪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圖,一般畫有地形、經緯線等,並標註有地名等數據,使用者可以利用經緯線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各個地方的具體位置,從而了解世界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