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的地圖中上海什麼樣?「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展揭幕

2020-11-22 東方網

原標題:400年前的地圖中上海什麼樣

  ①明王泮1594年版《天下輿地圖》,能看出「上海縣」「松江府」「華亭縣」「崇明縣」字樣。(原件藏法國國家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複製)

  ②衛匡國1655年版《江南省圖》,已標出 Xanghai(上海)、Hongpu(黃 浦 )、Sungkiang(松江)和 Cungm ing(崇明)。(原件藏哈佛大學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複製)

  ③桑松1652年版《中華帝國地圖》,標註的 Xamhay就是指上海。(原件藏哈佛大學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複製)製圖:李潔

  1655年義大利人編繪的 《江南省圖》中,上海、松江、崇明是如何標示的?目前所見最早標註上海的西方地圖是什麼樣的?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作賀禮的地圖上,如何看出上海已嵌入當時英國全球貿易航線?……流連於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一樓展廳,34幅古地圖釋放出了大量信息、歷史碎片與動人故事。

  「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地圖展日前揭幕,讀者能從地圖裡一窺上海及江南地區400多年的歲月變遷。上海社科院院辦主任邵建談到,明末清初,東西文化進行第一次碰撞,產生了大批以《坤輿萬國全圖》為代表的製作精美、內容豐富的古地圖,成為學術界研究人類科技史、中西交通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早期全球化的重要史料。

  「作為文獻載體的地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符號記錄,這種記錄在歷史上既有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想像,充滿了解自身和周圍環境的強烈渴望,也承載了人們去未知空間處探索、徵服、交流的夢想與動力。」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告訴記者,圖像文獻已成當下學界研究熱點,而地圖作為重要門類正不斷升溫,地圖既塑造了思想與知識的版圖,也表達了人們對地理空間的認知和欲望,呈現的不僅是地理的自然空間,也具有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等多重維度的意義。

  早期西方世界對上海區域的認知與想像,都藏在地圖裡

  地圖,不僅僅是人類對地理環境描述的文獻,更綜合反映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不同文化群體在繪畫、數學、政治、印刷等領域的面貌。此次展覽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澳門科技大學、上海圖書館主辦,展期一個月,展出的34幅地圖系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按照梵蒂岡使徒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等海外知名圖書館館藏原圖高清等大複製而成。

  其中,既有明清時期的中國古輿圖,也有西方傳教士或繪圖師繪製的古地圖。「早期地圖中,上海作為一個城市還沒有出現,但是今天上海所屬區縣已經出現,足以讓我們了解早期西方世界對這片區域是何種認知或想像,也能一窺上海如何從小縣城轉變為國際大都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牟振宇說,通過這批古地圖的展示,有助於學者從全新角度探討上海以及江南地區的歷史與社會變遷。

  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隨著新航線的開闢,來華傳教士日漸增多,他們不僅給西方帶去關於中國的新知識,還繪製了一大批精美的中國地圖。比如,法國製圖學之父尼古拉·桑松1652年繪製並首版的《亞洲新地圖集》中,有一幅《中華帝國地圖》就是根據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在中國收集的地理知識繪製,對中國東部海岸線形狀以及整體輪廓描繪比較精準。牟振宇談到,地圖在長江出海口一個大島上標有「sunkiam」,疑指松江,其上還標有「mochosa」(馬跡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mochosa上方有一地名「Xamhay」。「上海用中文和拉丁文兩種語言標註,波蘭籍傳教士卜彌格地圖上顯示的拉丁文也是Xamhay,由此可認為,桑松地圖上標註的Xamhay很大可能是指上海。鑑於卜彌格地圖繪製時間待考,學界將1652年桑松地圖作為最早出現上海地名的西方地圖。」

  地圖反映了特定空間的變遷,比如1643年中國人繪製的《皇明分野輿圖古今人物事跡》中,為了強調吳淞江水道的情形,上海縣、松江府等被繪製成坐落在一座島上;而繪製於19世紀的《江海全圖》中,上海、浦東、南匯、奉賢、松江、青浦、寶山和崇明等都已得到詳細標註。此外,1886年為紀念次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大典作賀禮的英國地圖上,有標出Shanghae並描繪出航線,顯示上海已嵌入英國全球貿易航線當中。

  毫米勾勒的迤邐河山投射時空觀,帶來不同於純文本的圖像閱讀體驗

  地圖攜帶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勾勒出特定時期特定空間的狀況,以毫米勾勒的迤邐河山,帶來不同於純文本的圖像閱讀體驗。「地圖承載著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但探索成果在東西方卻大異其趣。古地圖以繪製者為中心的狀況延續了千年以上,至少宋代以前的天下大圖中,中國以外的地方大都荒誕不經;1524年歐洲的世界地圖中,沒有太平洋和東亞各國的蹤影。」學者邵建說,地圖是人類認識世界、感知世界的具體反映,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很早,但對世界的認知卻深受政治或宗教影響。換句話說,地圖也是「有偏見」的。

  「展覽中繪製的地圖時間跨度長達400多年,不是單純的地圖史的文獻展示,而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上海的視野在歷史發展中所呈現的時空觀。」黃顯功說,展覽所陳列地圖以不同的中心為視角,投射了不同時期西方人、中國人視野中的世界圖景和上海區域形象,其中還有明末上海人徐光啟主持繪製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等。

  在學界看來,地圖的變遷反映了人與人、人與空間和不同區域之間的互動,以及技術的進步。尤其是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東西方交流促進了地圖重塑世界版圖的功能。而隨著16世紀的三角測量法、18世紀的經度坐標確立、20世紀的航空測量與全球定位系統,從紙質地圖到網絡地圖,地圖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延伸閱讀

  從古地圖中一窺江南地區歲月變遷

  精細繪製黃河、長江、洞庭湖等水系

  明代《天下輿地圖》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明王泮(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題識字樣。全圖絹底彩繪,色彩豐富,刻畫精細,山丘、河道、沙漠及長城都以形象繪法描述,尤其以黃河、長江、洞庭湖等水系繪畫最為精細。地圖上已標出上海的名字,當時上海縣與華亭縣、青浦縣同屬松江府所轄。

  目前所見最早標註上海地名的西方地圖

  法國製圖學之父尼古拉·桑松1652年繪製並首版的《亞洲新地圖集》中,有一幅《中華帝國地圖》,是根據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在中國收集的地理知識繪製,精準度超過之前歐洲所繪的中國地圖,中國東部海岸線形狀以及整體輪廓等也與現代相當接近。在長江出海口的一個大島上標有「sunk iam」的,疑是指松江,其上還標有「mochosa」(馬跡山)。在mochosa上方有一地名「Xamhay」是「上海」,學界認為是目前所見最早標註上海地名的西方地圖。

  南京、上海、華亭和松江旁標有圖標

  波蘭籍耶穌會傳教士卜彌格繪製的中國分省地圖集《中國地圖冊》,系中文-拉丁文對照的地圖手稿,地圖上標註了中國省份、重要城市、河流水系等,還列出了中國動植物和礦物分布狀況。被譽為「波蘭馬可·波羅」的卜彌格,也是第一個將中國古代科學知識介紹給西方的歐洲人。地圖集中有一幅《南京省輿地圖》主要描繪江蘇省地理情況,上海、松江、華亭、青浦和黃浦均清楚標註,而南京、上海、華亭和松江旁標有耶穌會(IHS)圖標,表示當時這四座城市已建有耶穌會教堂。

  準確標註上海周邊水系和湖泊

  義大利耶穌會士衛匡國編繪的地圖集《中國新圖集》是第一部在歐洲正式出版的中國地圖集,他被後人譽為「中國地理學之父」。圖集中有一幅1655年《江南省圖》,較準確描繪了江蘇省的政區、河流和海岸線等地理全貌,對上海周邊的水系和湖泊標註也相當詳實,特別是黃浦江與吳淞江河道,已標出 Xanghai(上海)、Hongpu(黃浦)、Sungk iang(松江)和 Cungming(崇明)。

相關焦點

  • 高德地圖聯合上海等多地交警 發布 「積水地圖」
    【TechWeb報導】6月13日消息,近日,多個城市迎來雨季,由於強降雨天氣頻繁,為確保汛期交通安全,高德地圖聯合上海等多地交警聯合發布了城市 「積水地圖」。
  • 用手機鳥瞰上海世博園 谷歌地圖完全體驗
    ,都想目睹探尋全球化時代世博會到底是什麼樣子,而筆者也對具有「東方之冠」的中國館有著濃厚的興趣,那麼我們能不能先睹為快呢?當然沒問題,而且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暢遊上海世博園。地圖顯示效果    操作步驟很簡單,只需要我們點擊菜單功能鍵後,進入搜索功能輸入你想要查看的地點,如:上海世博園,同時你還可以在圖冊這個選項中關聯一些地圖標籤顯示在你的地圖中,在這裡我也推薦個實用的地圖標籤
  • 地圖迷們,「全球地圖中的廣州」古地圖展覽在廣州圖書館舉辦!
    全球地圖中的廣州」古地圖展。在展出的八十件珍貴古地圖中,有六十件來自於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的「全球地圖中的澳門」古地圖收藏。展覽通過豐富的古地圖,以全新的視角來詮釋廣州的歷史,突顯廣州在中西交通、貿易、文化交流以及早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反映出廣州與澳門之間「相生相伴」的密切聯繫。
  • 為何上海很晚才出現在西方地圖上?
    8月底,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澳門科技大學、上海圖書館等單位聯合舉辦,為期2個月《全球地圖上的上海》的展覽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展出。今人可能有點不理解,作為當代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出現在西洋地圖上的時間,相對寧波、泉州、廣州等沿海城市,卻要晚得多。換而言之,這個問題便是上海建城史為何要比其他沿海城市晚得多。
  • 上海正研發「認知障礙服務地圖」
    今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將主題定為「記憶3秒鐘」,因為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個老人陷入認知障礙的困境。當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主辦的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健康論壇上獲悉,上海正在研發「認知障礙服務地圖」,市民可以通過地圖查詢到床位信息、收費標準,以及醫保等信息。
  • 點亮星路:上海星河灣·寶庫藝術空間盛大揭幕
    點亮星路:上海星河灣·寶庫藝術空間盛大揭幕暨凝視時光——美國《生活》雜誌攝影精選展2019年7月18日,上海星河灣·寶庫藝術空間盛大揭幕,這也是繼2017年7月18日001號社區寶庫星河灣·寶庫藝術空間在浦東星河灣驚豔亮相後,寶庫文化與星河灣集團合作的第二個住宅社區配套項目
  • 衛星老照片:50年前上海火車站 城市變化太大
    很多人通過百度地圖或者谷歌地球查看當地的地圖或者衛星地圖,而查看到的衛星地圖也是最近10年到15年的才更新的影像照片,但是你見過60年代-70年代美國「鎖眼」間諜衛星拍攝的城市衛星圖片嗎?50年前的上海火車站和蘇州河衛星照片上面的黑白衛星照片在美國國家地質勘探局網站編號:DS1106-2086DF066
  • 上海發布"水災風險地圖" 試運行工作已開始
    東方網9月17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記者昨天從上海保監局獲悉,「上海市水災風險地圖」,目前已正式印發操作手冊和相關的運行維護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與此同時,業內全體財產險會員公司也在參與培訓,試運行工作已於9月1日正式啟動。
  • 意傳教士利瑪竇400年前古地圖面世 中國曾是世界中心
    據美國《西雅圖時報》1月12日報導,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400多年前繪製的一幅地圖日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展出,這幅珍貴地圖將當時的中國標示為世界中心,而將美國佛羅裡達州稱為「花卉之鄉」。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16世紀末第一位訪問中國北京的西方人。
  • 上海科學家用DNA單鏈「折」出仿中國地圖
    最新英文版《科學通報》發表上海科學家研究成果  有助於打通集成電路產業最小加工尺度所遇瓶頸  本報訊(記者 董純蕾)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迷你」的一張仿中國地圖!雖然其「繪圖」技術尚無法分割大陸和島嶼,但地圖的長、寬、厚度分別為150、120和2納米,解析度高達6納米——需用原子力顯微鏡才能看個真切。
  • 歷經9個月繪製 "上海水災風險地圖"試運行
    東方網9月17日消息:歷經9個月繪製,由上海保監局、上海保險同業公會及氣象、水務等相關部門聯合開發的「上海市水災風險地圖」昨天宣告完成第一階段開發,投入試運行。該系統將為各財產保險公司在上海汛期和颱風季節開展防災防損工作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這也是上海保險業在國內首創的一項風險防範技術。
  • 「新浪發布疫情地圖顯示上海疫情嚴重」?別被帶節奏了
    今天上午一則「新浪發布上海疫情地圖顯示疫情嚴重」的傳言在微信群內傳播傳言稱,「早上新浪網發布的上海疫情地圖。浦東嚴重,寶靜普長徐閔松七個區都有了,楊虹黃嘉青奉金七個還沒有,但要小心了。」隨傳言一同傳播的,還有一張名為「上海疫情」的地圖。地圖上,浦東顯示為橘紅色,寶山等其他區也覆蓋較淺的顏色。
  • 上海服務:在全球競爭中提升輻射度
    原標題:上海服務:在全球競爭中提升輻射度   編者按 品牌是一座城市最具識別度的標識,是城市綜合實力和城市競爭力的集中體現。進入新時代,發展以高質量為要、治理以高品質為先,能否打響具有影響力的發展品牌,將直接決定城市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
  • 最大宇宙地圖誕生,涵蓋400萬星系,縱橫數百億光年
    茫茫無際的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不同的時空中有著什麼樣的事物?還並沒有一個像地球的世界地圖這樣的足夠具體而清晰的地圖給我們展現出來。不過就在最近,一個來自全球30多個天文研究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多年努力的成果成功發布,向世人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3D宇宙地圖。
  • 六千多年前的南極古地圖之謎
    到了1820—1821年,美國的帕爾默,沙俄的別林斯高和高扎列夫,英國的布蘭斯菲爾德等一舉登上南極大陸,人類才真正發現了南極洲。但是奇怪的是,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繪出了與現代地圖相差無幾的極其精確的南極洲地圖。18世紀初葉,一天,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託普卡比宮,國家博物館的馬裡爾·埃德亨先生正在清理一大堆先人留下的文物,赫然發現幾張彩繪鹿皮地圖。
  • 【奇異8】0278.古老地圖粉碎人類的官方歷史 全球地圖6000年前就已出現?
    這些地方像是在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Gobekji Tepe)遺址、波士尼亞的金字塔、和在南非的亞當日曆(Adam’s Calendar),追求一個相同的問題:如果人類的文明是不是那麼古老得足以創造了所有的遺址,那麼是誰,或者是什麼,有這種能力創造出全球各地這麼多複雜的結構?
  • 尋找伊甸園——地圖中的天堂
    在世界各個文化中,人類對歷史初期的混沌天真尤其抱有某種懷舊情結。兩千年來,有識的基督教徒們一直在尋找地球上可能存在的最初的天堂。《聖經》中記述的田園詩般的伊甸園到底在哪裡?遙遠的東方?非洲赤道?美索不達米亞?亦或深沉的海底?純潔無瑕的亞當和夏娃到底來自何地?
  • 逛展館、查地圖、看直播、來互動!2020上海教育博覽會來啦!30天線上展,不容錯過!
    今年是上海教育博覽會五年一次的綜合大展,主題為「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未來」——面向未來的教育現代化展。本屆教博會在「教育現代化」的主題下展現「教育讓城市更美好」「教育讓人生更出彩」「教育讓未來更可期」三大內涵。
  • 愛因斯坦特展八月抵達上海!「世紀天才」大量真跡展品即將揭幕
    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全球最大的愛因斯坦資料庫——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庫推出的愛因斯坦特展。 在展覽中,愛因斯坦檔案庫拿出了包含相對論手稿原件、愛因斯坦親筆書寫的E=mc 公式手稿、諾獎獎章、及其與各界知名人士和家人朋友的書信、照片等大量珍貴展品,為世界各地的愛因斯坦迷們提供了走進這位「世紀天才」的難得機會。
  • ...開埠初期的「老上海」《1852年上海年鑑與商務指南》影印翻譯出版
    新華社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 孫麗萍)167年前的「老上海」是什麼樣?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近日將北華捷報社出版的《1852年上海年鑑與商務指南》(即《上海年鑑(1852)》)影印並翻譯成中文出版。據悉,這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和已知的中國內地首本年鑑,也是一本西方人眼中開埠初期上海的「百科全書」。1850年,英商在上海創辦第一份英文周刊《北華捷報》。1851年12月,北華捷報社刊印了這本年鑑。據悉,該年鑑記載中國的風土人情,記載上海開埠初期的重要信息,反映了早期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初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