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實習生 文龍鑫
2018-09-21 19:50 來源:澎湃新聞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將主題定為「記憶3秒鐘」,因為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個老人陷入認知障礙的困境。
當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主辦的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健康論壇上獲悉,上海正在研發「認知障礙服務地圖」,市民可以通過地圖查詢到床位信息、收費標準,以及醫保等信息。
認知障礙中重症者被稱為「痴呆」,最常見類型叫做「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目前,中國認知障礙的患者人數在1000萬以上,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有600萬,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齡每增加5歲,患病危險度會增加1.85倍,這一疾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的主要殺手之一。逐年上升的發病率,不僅嚴重危害著老年人群的健康,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副書記楊穎華表示,根據估計,上海戶籍人口中,老年痴呆病人和輕度認知障礙的病人分別超過22萬和66萬。診斷不及時、服務供給不足、公眾認知貧乏、發病率、致殘率和病恥感「三高」與知曉率、就診率、治療率「三低」並存,是當下認知障礙防治存在的問題。
論壇上,楊穎華演示了由其團隊主創的「認知障礙服務地圖」。
這份地圖跨越衛生和民政系統,全面調研上海認知障礙疾病相關各類服務資源,明確服務現狀,為各類研究和項目開展提供基礎信息數據,為政策研製提供背景基礎。目前,該地圖已經收集了八大類124家認知障礙服務機構,方便市民查詢,知道可以到哪裡獲得相應的認知障礙服務,相關部門正在採集這方面信息。
在這張「認知障礙服務地圖」上,市民可以分類機構查詢、快速簡易查詢、周邊機構查詢。市民可以通過地圖查詢到很多信息,包括床位信息、收費標準,以及醫保等。今年,2018上海市政府實時項目將改建1000張失智老人床位,也將逐步在這一認知地圖上出現。
「有了這張地圖的小程序,患者可以知道去哪裡治療,不會不知所措,我們也可以讓更多的機構參與到為認知障礙患者服務的過程中去,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醫養結合,全程管理認知障礙服務。」楊穎華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認知障礙,老年痴呆,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