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

2020-12-07 虎嗅APP


核心提要:


1. 全球多家研究機構宣布能通過新血液檢測技術在阿爾茨海默病人發病前作出檢測。目前美國C2N Diagnostic是惟一一家已開始面向市場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構。


2. 由於對病情認知局限、診斷效率低等原因,老年痴呆症普遍確診時間較長,甚至可達10年。


3. 最新研究顯示,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與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的異常,都能通過血液檢測被發現。不過仍需要在更多人群中展開臨床試驗,才能證明血液篩查技術的準確性。


4. 其它一些對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篩查手段也在不斷出現。美國杜克大學能夠通過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來檢測這一症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的團隊研究發現了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進行預測的生物標誌物。


醫學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


12月1日,一則醫療信息震動了整個醫療界並引發爭議。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市的一家生物醫學公司C2N Diagnostic,開始向美國和歐洲市場銷售早期篩查以輔助診斷阿爾茨海默症的血液測試服務,一次收費1250美元,10天內出結果。


BBC的消息稱,通過驗血可以檢測一種跟老年痴呆有關的微量蛋白。即使在還沒發病之前,血液中這種蛋白的含量就會升高。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叫p-tau217的蛋白可以準確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症,其準確率達96%。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通過檢查人體血液p-tau217水平的方法效果可以跟 PET 掃描一樣好。


他們可以在少到4毫升的血液中,觀察到p-tau217蛋白的水平是否升高。


該研究團隊已知,在阿爾茨海默病人發病前,就能在他們的大腦和脊髓液中檢測到這種蛋白質。 


儘管按照該公司說法,這項測試不適用於一般性篩查或無症狀的。儘管有關測試準確性的研究報告還沒有正式在專業期刊上發布;儘管該測試還沒有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目前只能依據針對商業實驗室的規則銷售;但是,美聯社還是將其稱為阿爾茨海默症治療領域的「一次飛越」,畢竟,面對這一困擾人類百多年的神秘疾病,從醫生到患者都太需要一種能夠實現準確早期診斷的手段了。


據悉,瑞典隆德大學和美國班納老年痴呆症研究所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針對阿爾茨海默症的1400多例病例和一些實驗性生物標記物進行了研究,並開發出一種新血液檢測技術,能提前20年檢測出老年痴呆症。


北京的宣武醫院也宣布研究發現了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症的生物標誌物,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在今年提出了一種被稱為放大等離子體外泌體的測試,它可以檢測出一種表明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分子。


但美國C2N Diagnostic是目前這個新血液檢測技術驗證老年痴呆症比賽中,惟一一家將測試設備與血檢服務推向市場的公司。並已開始提供相關服務。


確診老年痴呆症,最長的竟要10年時間?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與年齡有密切關聯,現在全世界約有3000到3500萬患者,到2050年預計還將增加一倍,美國約有500萬患者,中國約有1000萬患者,在中國85歲以上老齡人口中,三分之一患有此病,而且據測算,預計到2050年,中國患者人數將超過2800萬。


之所以有關阿爾茨海默症的統計數據都使用「約」字,是因為這種疾病有一種特性,即很難做早期診斷。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範利說,「與居高不下的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有3個低:認知程度低、就診率低、接受治療比例更低」,85%的患者家庭認為,老人記憶下降、行為發生改變是自然衰老過程,因而延遲就診,導致病情越來越重。


而這也是阿爾茨海默症治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針對它的多種藥物研發宣告失敗,影響因素之一就是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基本都已處於中晚期,難以體現治療效果。


2019年中國研究人員發布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從出現症狀到首次確診的平均時間在1年以上,由於病人及家屬對病情認知的局限,67%的患者在確診時為中重度。


這種情況不僅限於中國,美國加州聖何塞的63歲退休塔米·梅達告訴美聯社,在自己確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之前,醫生花了10年時間,一開始將她的症狀歸因於抑鬱、焦慮或更年期,直到去年花費5000美元的做了腦部CT掃描,才最終證明她患有阿爾茨海默症。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院的指南,阿爾茨海默氏症分為三期,其症狀表現不同。


初期,患者會出現記憶喪失和其他認知障礙,可能包括流浪和迷路、無法處理金錢和支付帳單、重複提出相同問題、以及花費更長的時間完成正常的日常生活行為以及性格和行為改變。


中期,損害出現在控制語言、推理、感覺處理和意識思維的大腦區域,記憶力減退和混亂更加嚴重,患者開始在識別家人和朋友方面遇到困難,無法學習新事物,無法執行穿衣服這樣的多步驟任務或應對新情況,還可能會產生幻覺、妄想和妄想症,並可能表現出衝動。


到了晚期,斑塊和纏結散布在整個大腦中,大腦組織明顯萎縮,此時患者已無法溝通,只能完全依靠他人護理,快要接近尾聲時,隨著身體機能喪失,患者可能大部分時間或完全臥床。


 圖注/神經心理學篩檢可以協助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在此試驗中,受試者會被要求在另一張紙畫出圖中的圖形。另外也可能會請受試者記住單詞、閱讀,或是遞減數字。 


當前,美國標準的診斷阿爾茨海默症的方法,總體上屬於排除法,因為痴呆可能是多種原因引起的,又沒有高精度的針對性測試工具,只能把其它原因都排除後,再定性為「可能的阿爾茨海默氏痴呆」,實際意思是找不到其他導致痴呆的原因。


在這一過程中,醫生會反覆詢問患者的整體健康信息,使用哪些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飲食、病史、日常活動能力以及行為和性格變化等,還要反覆做記憶力、問題解決、注意力、計數和語言等方面的測試,然後是標準醫學檢查,例如血液和尿液檢查,以確定誘發痴呆問題的其他可能原因,最後執行腦部掃描,例如CT掃描,核磁共振或PET掃描,以徹底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當然,患者去世後,將臨床措施與屍檢中的腦組織檢查相結合,可以肯定地診斷出阿爾茨海默氏病。


了解醫生面對的這一診斷困難局面,便可以理解為什麼血液檢測技術會引發業內轟動了,這不僅是在解決醫學問題,也是在解決社會問題。


雖然目前還沒有治療阿爾茨海姆症的特效藥,任何一種藥物或其他幹預措施都不可能成功治癒它,但是,即使無法停止或逆轉潛在的疾病過程,也可以通過對疾病過程早期介入,將患者的日常功能維持一段時間,並減緩某些問題,如記憶力減退。


早期診斷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它可以幫助家庭計劃未來,患者因而有時間處理財務和法律事務,家人有時間解決患者潛在的安全問題,了解患者生活安排,社區也可以由此建立相應的支持網絡。 


圖注/這張腦部PET圖像,顯示這名患者的顳葉功能喪失。是老年痴呆的典型症狀。


滴血驗證能否成為早期老年痴呆篩查的金標準?


血液檢測從原理上看非常有前途。


眼下對於阿爾茨海默症的成因還不完全清楚,主要假設是,患者腦細胞外面聚集的β-澱粉樣蛋白是罪魁禍首,當澱粉樣前體蛋白被一種叫做β-分泌酶的酶切斷時,就會形成β-澱粉樣蛋白,它在細胞基質沉澱聚積後具有很強的神經毒性作用。


β-澱粉樣蛋白沉積不僅與神經元的退行性病變有關,而且可以激活一系列病理事件,包括星型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激活、血腦屏障的破壞和微循環的變化等,被認為是導致阿爾茨海姆症病人腦內老年斑周邊神經元變性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學界30年來還長期存在一個爭論,即β澱粉樣蛋白不是阿爾茨海默症的主因,tau蛋白才對患者認知障礙發生與進展有更大影響。這種蛋白質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形成纏結,就像大腦細胞片中的綠色股線一樣。研究顯示,與沒有痴呆症或額顳痴呆、血管性痴呆或帕金森氏病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人相比,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tau蛋白中p-tau217的含量高7倍。


美國梅奧診所研究人員2015年發表於權威期刊《大腦》上的論文稱,他們通過檢測3600多份屍檢大腦樣本,發現功能失調的tau蛋白積累,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能力下降和記憶力減退的真正源頭。


一方面,異常的tau蛋白從一個細胞傳播到另一個細胞,從而將病理性tau蛋白傳播到大腦皮層,影響患者參與高水平的思維、計劃、行為和注意力,另一方面,tau蛋白的變化可致使海馬神經元,即記憶的中心的軌道變得不穩定,異常的tau蛋白積聚在神經元,最終導致這些神經元死亡。


不論爭論結果如何,最新研究顯示,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與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的異常,都能通過血液檢測被發現。


圖/阿茲海默症中,Tau蛋白異常會造成腦細胞內的微管瓦解.


今年7月28日,密蘇裡州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症病人協會舉辦的一個線上國際會議中報告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並將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稱只要採血4毫升,檢測血漿中tau蛋白p-tau217水平有所增加,就能確診阿爾茨海默症。


他們發現,在患者出現症狀之前,其大腦和脊髓液中p-tau217水平便已開始增加,基於此,他們在瑞典,哥倫比亞和美國對三個不同群體的1402人做了臨床檢測對比,結果顯示,診斷準確率在89%至98%之間,其表現優於MRI腦部掃描,與PET掃描一樣好。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阿爾茨海默氏病研究人員麥可·韋納博士說:「這項血液檢查非常準確地預測了大腦中哪些人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病,包括看似正常的人。這不是治癒方法,不是治療方法,但是如果無法診斷,就無法治療。準確、低成本的診斷確實令人興奮,因此是一項突破。」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魯道夫·坦茲也說:「基於數據,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而2019年10月發表於美國《神經學》周刊的一篇論文則顯示,通過血漿檢測Aβ42/Aβ40的指標,特別是再把這些指標與檢測對象年齡等指標結合使用後,可以基本準確的診斷腦細胞外β澱粉樣蛋白變異狀況,試驗中篩查了158名當前認知正常的個體,其結果與β澱粉樣蛋白蛋白PET掃描結果吻合度極高,主要用於篩選潛在的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



目前,C2N Diagnostic新上市的血液檢測看起來針對的也是β澱粉樣蛋白,其臨床試驗情況和數據,由於沒有論文問世還不得而知,但公司宣傳材料列舉了將相關測試與PET腦部掃描比較後結果:如果PET掃描顯示β澱粉樣蛋白聚集,血液測試結果與其有92%的吻合度,如果PET掃描陰性,則血液檢查可以在77%的案例中排除β澱粉樣蛋白堆積。


不過,美聯社報導也說,該公司的技術可以測量兩種類型的澱粉樣蛋白顆粒以及其它各種形式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都可能揭示某人是否具有比較高的患病風險的基因。將這些因素組合成一個包括年齡在內的公式,就可以給測試者打分,表明患病可能性較低,中等或較高。


C2N Diagnostic所使用的專利也同樣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領導其研究的戴維·霍爾茨曼和蘭德爾·貝特曼均來自這所大學。貝特曼說,如果測試結果將某人歸為低等類別,那麼此人出現痴呆症狀後,醫生可以主要去尋找阿爾茨海默症之外的病因,因為有上千種可能導致個體認知受損的原因,從維生素缺乏症到藥物治療的副作用。


他說:「我認為這與我們現在對患者進行的標準測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它使用血液測試而非腦部掃描,「而且即使是PET掃描,也不是100%準確」。


而相對謹慎的獨立專家則說,恐怕需要在更多人群中展開臨床試驗,其中包括反映出更多種族和民族多樣性的那些人群,才能證明血液篩查技術的準確性。此外,還需要完善和標準化測試,以便對結果展開一致的分析,並且需要獲得聯邦監管機構的批准。


市場則對這一技術呈現出迫不及待的歡迎。業內人士認為,血液測試阿爾茨海默症最終可能會比人們預料更早地得到廣泛使用,從而使那些開始出現輕度記憶障礙的人了解他們是否會發展為老年痴呆症,或者是否患有另一種病情可能不太積極或發展迅速的疾病。


而且,將來可能會對沒有任何症狀的人做相關血液檢查,如果發現令人擔憂的生物標誌物水平,也許就可以將其作為最初的篩查工具,然後再做PET掃描。


與此同時,其它一些對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篩查手段也在不斷出現。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今年5月宣布,開發出一種新的成像技術,能夠通過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來檢測阿爾茨海默症。


他們在《科學報告》雜誌線上版發表研究報告稱,視網膜紋理可以提供這種病的早期生物標記,而這所大學開發的成像技術則可幫助發現這一預警信號,其原理是有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會引起視網膜結構改變,最明顯的是會導致視網膜頂層變薄。


今年8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的團隊也宣布,研究發現了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症的生物標誌物,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


相關研究論文《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預測阿爾茨海默症無症狀期》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阿爾茨海默病與老年痴呆症》,該團隊通過對5年至7年前認知功能正常人群隨訪,共收集了739例受試者,發現並驗證了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的標誌作用,而後又通過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隊列中的受試者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結果,確認通過上述生物標誌物的相關檢測可提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症。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例,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中國也有類似技術
    美國杜克大學能夠通過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來檢測這一症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的團隊研究發現了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進行預測的生物標誌物。醫學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12月1日,一則醫療信息震動了整個醫療界並引發爭議。
  • 「合肥造」腦部成像設備發布 可提前查出老年痴呆症
    中新社合肥12月4日電 (記者 吳蘭)世界上第一臺內插式核磁兼容型腦PET系統和新一代術中磁共振成像系統樣機4日在安徽合肥發布。在現場展出的樣機旁,設備研發單位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張弓介紹:「新系統可提前5至10年發現和預防老年痴呆症」。當日同步發布的新一代術中磁共振成像系統由張弓和加拿大科學院院士John Saunders率領的團隊主持研發。
  • 美國出現首例新冠病毒時間提前!或早於中國……
    美國發現新冠時間提前,或早於中國據《SBS》報導,美國疾控中心(CDC)發表的新報告指出,早在2019年12月中旬,美國就有人感染了新冠肺炎,比美國官方通報首宗本土確診病例早了約一個月的時間,甚至比中國正式通報的首例病例早了好幾周。
  • 美媒: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去年已在歐美傳播 早於首例確診病例
    海外網12月23日電 美媒報導稱,自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首批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以來,該病毒的起源和全球傳播的真實時間表仍然是一個謎。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全球首例病例之前,該病毒已在歐美地區傳播數月有餘。據《商業內幕》22日消息,義大利於2020年2月21日在倫巴第記錄了第一例官方新冠病例。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2019年9月和10月27日從23名義大利人收集的血液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抗體。
  • P-tau蛋白可檢測老年痴呆發病,提前診斷又多了一份希望
    P-tau蛋白可檢測老年痴呆發病,提前診斷又多了一份希望  CHEN • 2020-12-04 15:20:40 來源:前瞻網
  • 視界丨義大利「零號病人」出現時間提前至2019年11月
    近日,由義大利米蘭大學牽頭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英國皮膚病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從該國一名年輕女性皮膚病患者2019年11月10日的活檢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這一結果將義大利「零號病人」的出現時間從此前的2020年1月30日提前到了2019年11月。
  • 一滴血,15分鐘可獲結果!鍾南山團隊又有新突破
    據介紹,該試劑盒應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採用間接法檢測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IgM抗體,僅需採取一滴血就有望在15分鐘內肉眼觀察獲得檢測結果。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還對外透露了這一試劑盒已在湖北某醫院進行了應用試驗,發現通過對部分臨床已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陽性(但PCR核酸檢測陰性的)患者血樣進行復檢,該試劑盒能檢出相當部分(IgM)陽性,提示可與核酸檢測形成互補。
  • 全新老年痴呆症生物標誌物!可用於病症確診以及治療藥物的開發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長,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也在不斷上升。但令人遺憾的是,直至目前,除了少數病例涉及基因突變外,阿爾茲海默症的病因大部分尚不清楚。因此,儘管科學界在老年痴呆症上投入了許多精力,但目前仍然沒有十分有效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案來預防或治療。
  • 國內一省進入戰時狀態,一省發現首例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
    河北進入戰時狀態 組織流調人員全面排查行蹤軌跡 從1月2日報告首例病例至1月4日24時,河北省共報告本土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40例。
  • 美國首例死亡病例,時間提前了!
    此前,美國疾控中心確認的首例死亡病例出現時間為2月29日,提前了近一個月。同時,因為早期檢測不到位,有很多的死亡患者未被確診,疫情暴發時間可能在去年12月。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縣公共衛生部門通報,驗屍官對在2月6日、17日死於家中的兩名個人進行了屍檢,樣本送往美國疾控中心。4月21日得到回覆,兩人檢測結果呈陽性。
  • 最新研究:只需幾滴血,能提前30年預測阿爾茲海默症
    最新研究成果:只需幾滴血,就能提前30年預測阿爾茲海默症田中耕一 拿了諾貝爾獎 他也從未停止腳步1989年至2019年,平成30年間,日本共有18人獲得自然科學系諾貝爾獎,這一現象被稱為「諾貝爾熱潮」。
  • 北極圈內格陵蘭島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中新網3月17日電 據法新社報導,當地時間16日,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島當地政府稱,格陵蘭島已確診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據報導,確診病患住在格陵蘭島首府努克,目前正在家中隔離。格陵蘭島自治政府總理金·基爾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應對新情況,相關準備工作已經開始。
  • 一滴血就能查癌症? 驗血查癌神話破裂
    一滴血就能查癌症?常見癌症早期篩查取得新突破?近年來,很多打著「一滴血查癌症」的篩查項目層出不窮,號稱用一滴血可篩查10餘種癌症,由於簡便的篩查方式,很多人趨之若鶩。但好景不長,日前,創立血液檢測的企業「西拉諾斯」掌門人伊莉莎白·霍姆斯同意交出企業控制權,了結監管機構對她「大規模欺詐」的指控,由她主導的「抽指血查癌症」神話正式破裂。
  • 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
    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繼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和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各一名員工檢測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也確診首例。據Florida Today美國東部時間3月23日報導,位於佛羅裡達州的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周一確診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名員工最後一次出現在這個中心是在10多天前。」甘迺迪航天中心發言人Tracy Young表示,根據當時的情況和這名員工在現場的時間,「我們認為這是在開始遠程工作後感染的,該確診患者不會給中心帶來額外風險。」
  • 「滴血驗癌」最新研究成果:靈敏度提高了10倍,可監測癌症復發
    在「滴血驗癌」這件事來,日本是科研的領軍者。2019年6月,日本亞經評論報導,日本跨國化工集團東麗工業株式會社研發出了用一滴血就能檢測各種癌症的方法,可一次檢測多種癌症,準確率超過95%。當時報導還稱,最早在明年上市。
  • 十大徵兆教你識別早期老年痴呆症
    家人一開始沒當回事,認為是老人年紀大了,記憶、思維、行動和生活能力自然就會下降。但兩年前,張奶奶除了家人外,其他人都不認識了,也不願意出門,不跟別人說話,大小便都拉在褲子裡,而且情緒時好時壞。家人帶她去醫院檢查後,診斷為老年痴呆症,由於發現時間晚,痴呆症已發展到重度,還引起了其他併發症。 數說健康 深圳老年痴呆症的患病人群日趨年輕化。
  • 中國專家發現「老年痴呆」生物標誌物 可提前數年預測
    網絡配圖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記者日前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獲悉,該院賈建平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據悉,該團隊通過對5年至7年前認知功能正常人群進行隨訪,共收集了739例受試者,發現並驗證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可以作為在認知障礙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和輕度認知障礙的生物標誌物。該研究成果還通過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隊列中的受試者得以進一步驗證,表明通過上述生物標誌物的相關檢測可提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 老年痴呆症前兆表現,老年痴呆症早期能治嗎?讓痴呆老人安享晚年
    這些,會讓大腦產生我們現已認識到的損壞神經突觸,並導致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病理特徵的黏性β一澱粉樣蛋白的形成。利用H I C I BΙ 糖盾可阻斷糖和穀物的吸收,保護腦內組織健康,原恢復胰島素敏感性,胰島素分子完成它們降低葡萄糖的工作後,身體必須溶解胰島素以防止血糖降得太低,H I C I BΙ糖盾關鍵是還能降解β澱粉樣蛋白,避免損傷突觸以引起老年痴呆症的黏性斑塊中的蛋白質片段。
  • 輸入年輕人血漿可治老年痴呆症
    向患有阿爾茲海默氏症(即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輸入年輕人血液的第一批臨床試驗結果近日出爐。據《自然》雜誌官網1日報導,領導該臨床試驗的美國史丹福大學神經學家託尼·韋斯-克雷稱,試驗結果不僅證明了輸血療法安全,而且受試者的獨立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改善。
  • 每天喝綠茶可預防老年痴呆症 兒茶素等成分起作用
    每天喝綠茶可預防老年痴呆症 兒茶素等成分起作用 news.wehefei.com   發布時間:2014-05-19 17:14:15    來源:京華時報   資訊標籤: 綠茶預防老年痴呆症 如何預防老年痴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