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上海很晚才出現在西方地圖上?

2020-12-05 澎湃新聞

8月底,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澳門科技大學、上海圖書館等單位聯合舉辦,為期2個月《全球地圖上的上海》的展覽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展出。今人可能有點不理解,作為當代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出現在西洋地圖上的時間,相對寧波、泉州、廣州等沿海城市,卻要晚得多。換而言之,這個問題便是上海建城史為何要比其他沿海城市晚得多。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沿海城市的發展,要考慮到當時的航海技術能否支撐起它成為核心港口城市。

唐宋:帆船時代的風險

隋唐以來,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大,海外交流也進一步發展。隋唐之前,中外交流一般是通過西面的絲綢之路。日本在「白江口之戰」敗於唐朝後,開始心悅誠服,頻繁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制度。中國開始了與東亞國家的海絲之路。

過去日本與朝鮮半島友好之時,日本遣唐使會在朝鮮半島北岸登陸,然後經陸路進入唐朝。或者走北路航線,自難波(今大阪)出發,經九州博多(今福岡),向西通過朝鮮海峽,循半島西岸北上,而後向西渡過黃海,在唐朝登州(今山東蓬萊)上岸。這條路線雖然海程遠,但由於大部分時間是沿岸航行,相對安全,還能獲得補給。

遣唐使的路線

白江口之戰後,新羅統一半島大部分地區,由於新羅與日本交惡,只得改為由南面海路直接前往中國。至盛唐時期,日本人終於摸索到了從長江口和甬江口直達九州的航路。在地圖粗看之下,日本人可以直接進入長江口,沿揚州或者蘇州進入大運河,這個路程會相對較短。上海的吳淞口也因此會發展成為一個沿海城鎮。但是,受制於當時的航海技術,帆船出入長江口具有極大的風險。天寶十二年(753年)十月,鑑真從蘇州黃泗浦出發,跟隨日本大使藤原清河東渡日本。這次已經是他第六次嘗試東渡日本。同行的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遣唐使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又作朝衡),臨行之際,他望月感慨,作《在唐望月而詠》贈友。這次遣唐使船同航的有四艘,鑑真的第二船到達日本。而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呂所在的第一船遇到風暴,隨風漂流到了嶺南道驩州(唐屬地,今屬越南),又被當地的盜賊襲擊,死了一百七十多人,但他與藤原清河居然奇蹟般地生還。755年,當他們歷盡千辛萬苦回到長安城之時,同行者只剩了十多人。

除此之外,唐朝時期的長江口還和今天的杭州灣一樣,是個巨大的喇叭口,潮水極大。早在秦漢時期,長江上的廣陵濤便已是一大名勝奇觀;五代之前,廣陵潮名聲要比錢江潮要大得多。李白在《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詩裡也寫道:「我來揚都市,送客回輕舠。因誇楚太子,便睹廣陵潮。」杭州也是同理,只能做個內陸城市,而無法成為沿海港口城市。

唐朝時的長江三角洲

這樣,遣唐使只能選擇另一條更為安全的航線,從甬江口進入大運河。甬江口水文條件遠比長江口、杭州灣安全的多,且外圍有舟山群島作為屏障。於是,唐代江南海運造就了一個大城市——明州(今浙江寧波)。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浙東採訪使齊瀚認為,越州鄮縣是海產品和絲織品集散地,且是重要港口,地位顯要。故上奏建議將鄮縣劃分為鄮、慈谿、翁山(今舟山)、奉化4縣,以境內四明山為名,增設明州(今寧波)以統轄之。海運也造就了甬江口的望海鎮(今寧波鎮海),唐元和四年(809年),鄮縣甬江北岸地塊設為明州直轄的望海鎮。元和十四年(819)八月,浙東觀察使薛戎以「望海鎮附臨大海,與新羅、日本接界,請據敕文不隸明州」奏請朝廷,望海鎮再次升格,從明州劃出,直隸浙江東道。

大運河路線

作為唐船的基地,明州也造就了大批的東亞航海家,創造了不少奇蹟。大中元年(847年),日僧惠運、仁好、惠萼等,乘坐明州人張支信的唐船,從望海鎮到達日本只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創造了當時木帆船航海的最快速度。「歲次丁卯,夏六月廿一日,乘唐人張支信、元靜等之船,從明州望海鎮頭而上帆,得西南風,三個日夜歸著遠值嘉島那留浦。」(日本《安祥寺伽藍緣起資財帳》)從此,距離日本最近、也是最安全的明州,成了遣唐使登陸及離港的主要口岸,並載入史冊。《新唐書·東夷·日本》曰:「新羅梗海道,更繇明、越州朝貢。」

9 世紀以後,明州成為東亞文化交流的國際大都會,鎮海還成為宋朝唯一與東亞諸國交往的口岸。「自元豐(1078年)以後,朝廷遣使,皆由明州定(鎮)海放洋絕海而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即使到了南宋和元代,明州已改名慶元府,日本史料中仍稱寧波為明州,甚至稱江南一帶的中國人為「明州人」。阿倍仲麻呂的望鄉地點,也就自然而然地從蘇州黃泗浦演變成了明州海邊,《在唐望月而詠》變成了《明州望月》。

阿倍仲麻呂明州望月,選自葛飾北齋繪《百人一首》

明朝:大航海時代的寂寞

上海這一地名在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才出現。是年,嘉興府華亭縣在上海浦(松江的一條支流)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選擇以海漕的方式運輸糧食。這初步改變了上海的命運,因漕運所需,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將其升格為縣,在此開港並設市舶司。但此時,海漕南方的起點劉家港名聲在浙西諸港中要遠大於內河港的上海。

宋元時期的上海

明朝初年,明太祖實行海禁政策,海漕廢棄,劉家港與上海等地再次失去機遇。而同時期,其他南方城市憑藉宋元攢足的名聲,已經出現在歐洲人的地圖上。1375 年《加泰隆尼亞地圖》是中世紀最好、最豐富完備的一幅世界地圖,東亞沿海出現了Cansay(行在音譯,即南宋故都杭州)、Mingio(明州)、 Zayton(刺桐城,即泉州別名)3個中國城市名。

1375年 《加泰隆尼亞地圖》

明朝嘉靖年間,中國首次面臨巨大的海防壓力,倭寇和葡萄牙人同時騷擾東南沿海。歐洲剛好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受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歐洲人進行的探索極大地擴展了已知世界的範圍。嘉靖十九年(1540年)左右,在中國私商的幫助下,寧波轄下的雙嶼葡萄牙居留地逐漸形成。葡萄牙海盜佔據雙嶼之後,首先把舟山群島以及對岸的寧波沿海伸入海中的地帶稱為Liampo。由於他們不知道Liampo 轄區有多大,把江南大部分都當作寧波,甚至連南京應天府和省城杭州都當作了寧波的一部分。寧波又成了歐洲人眼中江南最有影響力的城市。

圖7 1570年前後葡萄牙人杜拉多地圖中的Liampo

明朝之時,上海縣被看作相對內陸的地區,其重要性甚至還不如周邊的金山、寶山等地。金山衛、寶山所等地早在明初就建起了城池,而上海縣從華亭縣析置後的260多年時間裡一直沒有建縣城。嘉靖三十二年四月至六月間,上海縣連續五次遭到來自倭寇的侵襲,縣丞、鎮撫均殉職,許多居民也慘遭殺戮,邑裡幾成廢墟。為了防備倭寇,是年九月開始,當地官府用兩個月時間才建成了周長九裡、高達二十四尺(明營造尺:1尺 = 32釐米)的城牆。

明嘉靖年間上海縣全境圖首次出現了縣城

嘉靖大倭患期間,原有的都司衛所已經不能承擔起抵禦倭寇的重任,更高的武官機構在浙直地區設立。由於明朝「禦敵於國門」的策略,這些重要機構設置在沿海和河口。上海縣連衛所都沒,何況副總兵、總兵,上海縣城顯然被當作「內陸」對待。三十二年五月,金山衛設立金山副總兵;三十五年三月,轄區再擴大,改為浙直副總兵。三十七年添設,在長江口北岸的(南)通州增設狼山副總兵。

嘉靖大倭患時期長三角總兵、副總兵駐地圖

而在此時,寧波仍舊被視作明朝沿海最重要的大都會。嘉靖三十五年,浙直總兵改駐有諸藩貢道之稱的定(鎮)海縣城,除了能夠直接處理浙江、南直隸軍政事務外,還有統帥所有沿海省份兵馬之權,「調度各省沿海軍馬逐捕」。(嘉靖《觀海衛志》)

衛匡國《中國新地圖集》江南省分圖首次出現了上海縣(Xanghai)

晚清:輪船時代上海的崛起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消滅明鄭勢力後,開放海禁,在江南雲臺山(今江蘇連雲港)設立江海關。次年,改駐松江府華亭縣境內的漴闕(今上海市奉賢區漴缺)。因原辦公地點狹窄,二十六年,移駐到上海縣城寶帶門內(今黃浦區小東門內)。託明太祖江浙分省的福,上海從此與江南最大港口城市寧波(浙海關駐地)在涉外機構上有了平起平坐的地位。

江海關大樓

江海關還改變了上海在政區層面的地位。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分巡蘇松道兼管上海關稅務,為「震懾通洋口岸,與新設太通道上下策應」(《清世宗實錄》雍正八年八月壬寅),移駐上海縣。雍正九年,加兵備銜。乾隆六年(1741年)八月,增轄太倉直隸州,為分巡蘇松太兵備道。乾隆十三年,為分巡蘇松太倉等處地方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銜。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兼水利銜。至清末,蘇松太道(分巡蘇松太倉兵備道兼管水利事務)、松太道(松太兵備道)、江海關道三個名稱均有使用。蘇松太道道員因江海關改駐上海縣,使上海縣在政區地位上始躍居松江府城之上。

清蘇松太道

1807年,羅伯特·富爾頓在紐約使用英國的機器製成以蒸汽機作為動力的明輪船「北河號」。至此,人類進入了輪船時代。這意味著西方殖民者不需要以人力和自然力(風力、洋流)作為動力,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自由地航行。

鴉片戰爭後,按照中英《南京條約》有關條款,五個沿海城市——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成為通商口岸。輪船意味著長江口不是劣勢,反而成為進入中國內陸腹地的優勢;而大運河的通航能力成為制約輪船的瓶頸,意味著寧波對上海沒有腹地優勢。

之後的歷史,也加速了上海與寧波地位的逆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初一日,蘇松太道宮慕久與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會商後,籤訂《上海土地章程》,正式在上海城外設立了租界。1853年9月,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大量華人湧入租界,造成了事實上的華洋雜處。次年7月,英法美租界聯合組建獨立的管理機構「上海工部局」,趁機奪取了租界的管轄權。

上海縣與公共租界分區圖

另一方面,1861年12月,太平軍佔領寧波,使之成為唯一一個被太平軍佔領的五口通商城市。和其他江南州府一樣,大量寧波人逃入上海租界躲避戰亂,帶去了資金和人力的同時,加速了本地的衰退。於是,寧波和上海進行了一次接力,寧波是帆船時代的上海,而上海則是輪船時代的寧波。 

杭州、蘇州等江南傳統大都市也因戰亂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松江府城也成了它的郊區,而上海憑藉獨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位置,逐漸發展為遠東最繁榮的經濟和商貿中心,被譽為「十裡洋場」和「冒險家的樂園」。Shanghai也逐漸出現在西方地圖上。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掌上地圖館 |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上)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上)地理大發現為地圖製圖學家提供的資料和數據,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圖集和地球儀上。從我國鄭和揭開15世紀海上探險的序幕,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等的地理大發現,基本上奠定了世界地圖的地理輪廓,荷蘭製圖學家墨卡託繪製的世界地圖堪稱地理大發現初期人類認識世界的出色總結。隨著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航海家們懷著對黃金的欲望遠航冒險,在長期的航海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遠海經驗及地理知識。
  • 400年前的地圖中上海什麼樣?「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展揭幕
    (原件藏哈佛大學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複製)製圖:李潔  1655年義大利人編繪的 《江南省圖》中,上海、松江、崇明是如何標示的?目前所見最早標註上海的西方地圖是什麼樣的?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作賀禮的地圖上,如何看出上海已嵌入當時英國全球貿易航線?……流連於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一樓展廳,34幅古地圖釋放出了大量信息、歷史碎片與動人故事。
  • 新世界地圖來了!新舊地圖為何出現繪製偏差?
    人們總是沒有停止探尋地球的腳步,自從有了把地球「畫」下來的想法,世界地圖也經歷了多重演變,各種地圖的畫法經過沉澱後留下了主要的流派。然而,大家雖然已經習慣了屋子裡掛著的、書本裡印的世界地圖。但這幅地圖能真實反映我們的世界嗎?近日,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有三位研究人員公布了他們繪製的最新世界地圖,他們表示,這才是我們生活世界的真實大小。
  • 科普|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下)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下)地理大發現為地圖製圖學家提供的資料和數據,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圖集和地球儀上。從我國鄭和揭開15世紀海上探險的序幕,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等的地理大發現,基本上奠定了世界地圖的地理輪廓,荷蘭製圖學家墨卡託繪製的世界地圖堪稱地理大發現初期人類認識世界的出色總結。隨著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航海家們懷著對黃金的欲望遠航冒險,在長期的航海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遠海經驗及地理知識。
  • 科普|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中)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中)地理大發現為地圖製圖學家提供的資料和數據,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圖集和地球儀上。(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地圖文化館)在這幅圖上的中國西部畫著一個名為「Lacus」的湖泊,它實際就是明代一些地圖上的黃河源——「星宿海」。
  • 在地圖上為何是上北下南?
    大腦地圖了解你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技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像大多數物種一樣,與專門的大腦區域連線,以創建我們周圍的認知地圖。然而,人類是獨一無二的,除了蜜蜂之外,我們試圖與他人交流,以通過繪製地圖對這個世界的了解。繪製地圖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發現的版本是在14,000年前的洞穴牆壁上草草繪製的。
  • 土耳其一位海軍上將,曾經得到過一張南極地圖,地圖上竟有獨角獸
    地球上有「七大洲」,其中人類涉足最晚的是南極洲,到1838年才第一次登陸。不過令人感到費解的是,南極洲的地圖卻早在1513年就被人繪製出來了,而且地圖上還顯示南極大陸上有詭異的獨角獸。究竟這是怎麼回事呢?
  • 古人為何要畫地圖?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地理,與美學相連,正如劉勰所說:若乃山林皐壤,實文思之奧府。如果說《山海圖》是《山海經》的附屬部分,那麼無獨有偶,在西方的中世紀,很多地圖作為早期基督教書籍的附屬物而存在。在這些傳達基督教世界觀的地圖中,地理知識宗教文本信息的從屬。通過地圖所傳達的對基督教的解釋,要比地圖的地理準確性更為重要。
  • 為何西方在一千多年前就出現了星期天?又是如何演化的?還有雙休
    談到萬年曆,無論是西方的星座,還是東方的周易八卦,開始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是通過對日月星辰不斷的觀察和總結,最終歸納總結出來的規律,以方便農耕和生產。但由於古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對於很多現象無法用他們現有的知識來解釋,這時迷信就出現了。
  • 中國有悠久的文化和歷史,為何科學革命誕生在西方?原因在這裡
    因為歐洲國家在地理上來說很零散,而且山脈和島嶼都很多。他們之所以喜歡不斷地對外擴張,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地盤太狹小了。他們又彼此徵服不了對方,所以才不得不抱團取暖的,這種各自為政的環境容易醞釀出不同的思想。加上彼此通婚頻道,在大交流中,能夠彼此受益。原因真的只是這些嗎?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看看。
  • 西方「第一長笛」高威獻技上海國際藝術節
    新華網上海11月7日電(記者孫麗萍)被譽為西方「第一長笛演奏家」的詹姆斯·高威,近期的訪華演出足以挑戰人們對傳統笛樂的印象。  剛剛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首演,詹姆斯·高威與慕尼黑室內樂團攜手,又於5日晚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奉獻了一臺精彩的小型音樂會。上海大劇院千人劇場座無虛席。
  • 從最早的世界地圖看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圖)
    歷史上西方人怎樣看待東方呢?公元前6—前4世紀,古希臘自然科學已有很大發展,尤其在數學、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地理學、地圖學等領域出現一批學者。當時已發現地球是個橢球體,並劃分出經、緯度。託勒密(Ptolemy 公元87-150年)編寫了8部《地理學指南》,所附27幅地圖,是世界最早的地圖集。他創造普通圓錐投影和球面投影兩種世界地圖的新投影方法,所繪的地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且一直使用到16世紀。上圖是1486年的複製本。如果以歐洲(主要是西歐)為坐標原點,那麼它自己為「西方」。
  • 1820年人類發現南極洲,為何提前兩百年畫在明朝第一張世界地圖上
    以現在的眼光看,明朝晚期這張世界地圖是有很多比例失調和缺陷的,不過除了澳洲外,世界地理格局已經非常清晰了;然而很有趣的是這份當時世界通行的地圖南端出現了一個廣袤白色大陸,而南極大陸卻直到兩百多年後的1820年才被發現,這提前兩百多年畫上去的大洲,到底是咱中國古人、西方學者哪一邊的預言?
  • 上海今夏高溫天氣有高溫出現時間偏晚等三個特點
    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截至昨天,上海今夏僅出現3個高溫日(氣溫超過35℃)。據上海市氣象服務中心總工程師姚建群介紹,今夏高溫天氣具有高溫出現時間偏晚、高溫日數偏少、極端最高氣溫偏低且日數偏少三個特點。受「超長待機」梅雨季的影響,上海今年首個高溫日出現時間偏晚,比往年遲到了半個月。數據顯示,首個高溫日出現在7月12日。「常年來看,上海首個高溫日一般出現在6月26日左右。」
  • 古地圖秘密:中土世界存在?美洲出現中文地圖時,有侵華打算嗎?
    古地圖裡有很多秘密,繪製方法東西也有差異,。中國古代繪製地圖的的方法獨樹一幟,與西方繪製地圖的方法還不一樣。但地圖其實都是遵從數學法則的。出現在圖上的,是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概括和符號,而且被縮小了很多。據歷史考證,石器時代的人類就開始製作地圖。古埃及人用蘆葦繪製地圖,但蘆葦易損,所以古埃及的地圖留下來的並不多。
  • 為什麼在世界地圖上,中國處於正中央呢?外國地圖也是這樣嗎?
    為什麼在世界地圖上,中國處於正中央呢?外國地圖也是這樣嗎?我們從初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要學習地理方面的知識了,在這項技能的學習上我們首先要認識的就是國家地圖和世界地圖,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我們看世界地圖的時候我們國家是在正中央的,我們都知道的是我們並不是發展最好的,可為什麼是在中間呢?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傳播西方輿地知識,都是由一個外國人完成的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傳播西方輿地知識,都是由一個外國人完成的嗨,大家好,我是曉蕊。西方天文學的知識,最早是通過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傳到中國的,而中西天文學最重要的成果是《崇禎曆書》的編纂。利瑪竇初入中華時帶來了一幅《萬國輿圖》掛在臥室,這是中國境內出現的第一幅世界地圖,該圖由奧代理烏斯所製做,他的《地球大觀》標誌著歐洲地圖學進入了近代的階段。後來《萬國輿圖》被利瑪竇翻譯成中文。
  • 黑死病後,西方「衛生」概念才正式確立
    黑死病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它大約在14世紀前中期散播到整個歐洲。有西方工具書說,這場瘟疫造成了世界上大約7500萬人死亡,死亡者約佔當時歐洲人口總數的30%至60%。它對整個歐洲的打擊是致命的。黑死病不僅使一些歐洲家庭十室九空,也改變了它的社會結構、對政治經濟的影響不可估量。
  • 葛劍雄;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所以儒家最早設想制度「五服」,畫成地圖就是一個正方形,由內到外分別是五百裡一層,最裡面一層就是「畿服」,王都所在,國君所居。 以後,人們的地理知識擴大了,才知道天下沒有如此方方正正的劃分範圍。
  • 為何月球上會有落石的出現,科學家推測落石受到過巨大的推力?
    來自德國、瑞士等多國的科研人員,多年來在分析了超過200萬張月球表面圖像檔案後,最終在日前成功繪製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月球落石地圖,這張地圖也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在月球上,太空人們發現月球上不斷地有巨石和巖塊向下移動,在月球的表面上留下了很多深刻的痕跡,為了搞清楚為何月球上會有落石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