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到影響近代科學的歷史,我們腦海中往往想起這些人:阿基米德、亞里斯多德、哥白尼、牛頓……而很少有東方人,中國人就更少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很多人會說,因為地理因素。因為歐洲國家在地理上來說很零散,而且山脈和島嶼都很多。他們之所以喜歡不斷地對外擴張,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地盤太狹小了。他們又彼此徵服不了對方,所以才不得不抱團取暖的,這種各自為政的環境容易醞釀出不同的思想。加上彼此通婚頻道,在大交流中,能夠彼此受益。原因真的只是這些嗎?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看看。
談到地理因素,喜歡歷史和地理的同學都知道,我國的山川河流,比歐洲那些國家多得多了,為什麼中國能夠實現大統一,然而他們卻打了幾千年,最終誰也沒有制服誰。即使是今天搞了一個歐盟體,不也是一個不倫不類、各懷鬼胎的搞笑機構嗎?而再看看我國古代有多少國家?展開唐、宋、元、明、清的地圖進行對比一下,你就會發現怎麼差距那麼大呢。所以說,說地理因素影響的科學,真的是太不靠譜了。
那就從人文上來說。在宋代以前,中國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除了那個短暫而有被埋沒的古希臘文明之外,在宋之前,歐洲哪個國家的科技水平能與中國相比呢?那時的中國對衣食住行已經相當考究了。而再看看那時的歐洲國家,他們有什麼啊。從十字軍東徵到歐洲黑暗時期的教皇年代,簡直就是亂得難以想像。我們雖然也經歷了五胡亂中華,戰國時期,三國時代……但是最終還是實現了大統一。為何在宋朝之後就不行了呢?難道是基因發生了變化了嗎?還是西方國家突然得到了一本像葵花寶典一樣的武功秘籍?答案是否定的。
還有人說西方之所以能夠誕生科學革命,是因為他們的奴隸制度。看看那些所謂的哲學家,他們都是一群吃飽了沒事幹的傢伙。如果他們天天忙著掙錢養家,他們還有機會和時間去思考那些無聊的哲學問題嗎?所以西方的哲學家都是貴族。而同一時期,中國也出現了孔子、墨子、老子、孫子……為何在後來的PK中,明明墨家更具科學性,更有實戰作用,反而敗給了儒家了呢?
而再看看西方那些人,他們沒有去讀四經五書。而是把精力都花在了研究一堆沒用的鐵傢伙上。從蒸汽機到汽車,從大航海時代到瓜分殖民地……西方人可沒少幹壞事,然而他們卻在歷史的改革中賺得盆滿缽滿。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從自身找一找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