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神論」的中國文化(文明)的實質是什麼?與西方的差異在哪?

2020-12-06 獨視角

『無神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是什麼?它與西方的一神論文化傳統的同異?在正題開始之前要先提一下2016年法國高考哲學作文中一道論文題:『道德倫理觀是經驗的嗎?』換句話說,道德是單單由家庭社會教育養成的習慣?還是人先天性的本來就有道德心?

對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簡單:基督教中有關上帝的主題思想,如:至善、慈悲、寬容之類,在主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中也同樣是處於主流位置的。不同的是,在西方這些性質屬於上帝,而在「無神論」的中國傳統文化,它們是屬於人的,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誌。

這裡不是說中國文化曾認為人就是上帝。而是說,中國古人對這些素質的終極探討止於人心人性,社會實踐的道德起點亦是人心人性。

就此而言,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實質與西方一神教傳統相比,是人文的。(固然,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也依託於天道觀,——所以「無神論」被掛上了引號。但中國的老天爺是不言的,天的『代言者』,比如周公、孔、孟與『天』並無神跡關係)。

要完全理解中西傳統文化的異同,如前所述,中、西(一神教信仰)傳統文化的宗旨在最最概括的意義上是一致的,此為二者之同。不同首先在於,再如前所述:基督教所宣示的『愛』屬於上帝,——人帶著亞當夏娃的原罪活在世間要通過信仰、遵從教規、友愛等等得到至善的上帝的寬恕和救贖。

而在人文性質的文化,把基督式的『愛』假設為人人固有是否太遠離現實了?(墨家的兼愛之所以敗給儒家的仁愛,原因在此)。儒家所談的仁愛(至善的形式之一)在理論上從惻隱之心,羞恥之心……等等討論仁愛等道德良知的可能性。實踐上,儒家將親子關係的天然之情看作維繫仁愛的最小細胞。而啟發出更高仁愛之心的途徑是詩書禮樂的教化。

此二者的不同接下來便是,由於宗教的教化手段是簡單的,能輕易的深入和規範到社會的所有階層、角落。但是另一方面,而在西方的歷史上一神教宗教統治的時期,教會會因認為自己的所信具有宇宙最高的道理而不容置疑性而犯下罪行,發動信眾進行異端迫害(布魯諾)、宗教戰爭……

在人文傳統文化一方,人文教化需有經濟實力及家教承傳甚至悟性能力,這樣,儒家的詩書禮樂的教化在古代也總有其跛足的一面。無前述資源者就只好去直接信仰各路『神』、』鬼』以獲得生活中諸等大事的支持寄託、保護及安慰。但是這樣的信仰實際上是個人的(與一神論統治一方天下的情況還是截然不同):無所謂異端、叛教,宗教戰爭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固然,當把親情固定為綱常走時也是會遠離人心人性的,在所謂道統觀念治下的離經叛道者與宗教制下的異端在下場方面恐怕難比高下。

但是,無論如何,今天的我們,有幾千年歷史匯成的浩瀚如煙的文化經典得以消享,修心,思考研究,則全要拜我們歷史文化的人文性質所賜。(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獨一無二的幸運)。且,這樣的人文的性質是中國文化的包容、同化能力幾千年來綿延不絕並長期是世界上文化物質最繁榮之域的原因。

說到這裡,可能在有人的印象裡,『人文』二字是西方文化的專有詞彙。沒錯啊,從字面上看確是這樣,歐洲中世紀之後在與教會神權的鬥爭中產生了人文主義。要拿現代人文的內涵與『論語』、『孟子』中的仁論做一比較嗎?不過,請別忘了兩者之間有著近兩千年的時間跨度。

西方文化的人文性的現實流行是從近現代才開始的。歐洲告別中世紀開始人文化的歷程始於13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文藝復興重視實踐知識教育的背景下,人文主義主張:通過語法修辭、歷史、詩歌、道德哲學等人文教育使人過向善的生活。這裡我們可見其與儒家學說啟發人性的總體思路極其相似。

文藝復興,即復興古希臘與羅馬時期的『文』與『藝』。即,要把幾百年教會神權教義信條信仰至上的人的精神層面、教育等等全面拉回到世俗、自然。把時時刻刻望向『天』的眼光移到人的世間。

不是不要上帝,而是要用另一種方式信仰上帝。歐洲的人文主義也就是在此時產生的。

畢竟是來自不同的文化歷史承傳,所以無論在內涵還是在思路具體操作層面,中、西的人文性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不同的關鍵點在於看待宇宙的方式和與此相關的科學因素。

傳統的一神信仰認為宇宙的終極是萬能、至善的上帝。在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天主教會曾利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從理論上證明上帝的存在。與此有關的亞的理論是:宇宙是由材料——形式,個別——一般,種——屬……一級級抽象上去的邏輯式的封閉體系。宇宙間各種事物的最高概括點,最高的概念,便是宇宙的終極原因,即上帝。

這同時也就在說,從對個別的事物現象經驗可以抽象出一般和普遍性的形式。在此信念下亞里斯多德總結出一些定律,它們在文藝復興後的若干年被質疑,最終全被更精細的實驗與觀察的結果所推翻。然而,我們的眼所見身所處屬於一個有序的大系統,個別現象背後有更一般的規則(規律)的觀念則潛移默化在西方的精英階層的意識中。最終有他們中的個別才俊成就了現代科學的誕生。

在此不妨提一下,似乎不能同意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諸子百家』講壇中說中國古人的『天道』觀,就是規律。『天道』與『規律』的不同不難判斷,如果天道即是規律,那麼科學恐怕早在先秦時候就在中國出現了。

對比:中國古人不討論天道的終極問題。認為『天』是不言的(孔子:天何言哉),換成今話:天道在人的言語理性的理解力之外。還有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有生於無』,『陰陽太極』。這裡如將世間萬物視為『有』,『天』則是『無』的力量。

有趣的是,中國古代的天道觀至今不能被現代科學打入謊言之列。然而在此觀念影響下的後人視『天』的方式使其文化無緣成為科學認識產生的溫床。相反,鋪墊了科學認識方式產生的宇宙觀:宇宙是形式邏輯下的封閉系統,對否?科學早已有了清楚的答案。

所以如果有人問為什麼科學不能產生於古代中國,建議同時還應該問,為什麼中華文明的先驅:周、孔、孟沒有像耶穌那樣的神跡,死去又復活再升天?為什麼『女媧補天』類的創世傳說在中國從古至今只處於神話故事的地位而不被納入經典?

通過以上對比的結論是:人類文明史的走向曾是由歷史上的個別大智慧者的令人信服的思想+偶然引導的。

亞里斯多德的大一統的邏輯思想的令人信服性導致了前述科學的認識方式的出現,不僅如此。亞里斯多德立足於有限事實用邏輯推導終極真理的做法還影響歐洲從中世紀後期直到近現代的一些思想家以類似的方式去構建理論性的真理體系。直到我們所熟悉的卡爾·馬克思。

中國古代文化的人性論與天道觀,一,不能被今天的科學推所翻,二,會被今天大多數人在捫心自問時認同。這已足夠理解它能在幾千年中的被人信服。

有一句被今天的中國人廣泛熟知的名言(非原譯):世上有樣東西讓人心生敬畏——頭頂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名言的作者康德(18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以大部頭的著作論證,人的理性是不能達到上帝這樣的宇宙終極性的認識的(以為理性能把握終極是出於人的狂妄)。然而理性所不能到達的『彼岸』人所先天而有道德感能夠達到,(因為道德之心來自『彼岸』)在道德律中生活的人(感覺上)是自由的。

這是否能讓我們想起『不言』的天道及《論語》中孔子對顏回的讚揚:『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什麼顏回會一貫愉快呢?因為他活在心合於『道』的自由之境。

歐洲人的認識轉了幾個彎子終於出現了上面這個我們所熟悉的聲音。現在此聲音不再會壓抑科學的認識,因為科學已產生,且,科學愛好者不會因為把握終極無望而停止對未知的探索。

而人類的理性於終極的謙遜和懷疑的態度則可以避免自認掌握真理的權勢或人侵害文明與人道(包括其自身)而帶來的災難。

回到前篇開頭提到的法國『高考』哲學論題。道德倫理是社會教育立下規矩令人養成的習慣,還是人本來就有道德心?後者便是孔、孟、康德的觀點。絕大多數人會答二者皆有。因為絕大多數的人會由自身心路經歷肯定道德心的存在。論述從自省自尊心,廉恥心,同情心,並非出於恐懼的誠實心等等的展開就可以了。大的方面,歷史上的一些變化也有其例。雖然這些在實際中遠非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無神論,什麼是神?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講,先修身正心,再齊家治國平天下,萬萬不可本末倒置。可惜如今都是本末倒置,凡夫俗子讀幾本書就冒充聖人,凡夫俗子自命清高,否認真人,聖人,神,紅塵如同醫院,凡夫俗子即是病人,壞人。病人否認有健康者,壞人否定世界上有好人。無神論者,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真人,什麼是神,什麼是心,什麼是聖人。
  • 中西方對時間的差異_中西方文化差異圖 - CSDN
    從這菜譜裡,卻能看出東西方之間處事哲學的差異。在中國人看來,這佐料多少,要依各人的口味而定,有人吃得鹹有人吃得淡,這「適量」就是讓你因人而異,顯示了中國人的主觀和處事的油滑。而西方人認為,既然是菜譜,就是為不會做的人寫的,就要明確而清楚。然而卻忘了人的肚子大小和口味之不同。說明西方人過於客觀和呆板。
  • 中國姑娘讓你秒懂中西方文化差異
    無論生活方式還是言談舉止,中西方文化都存在諸多差異。  西方美容產品廣告:  古銅色!小麥色!今天就擁有!  西方媽媽:  -看嘍~100分考了99呢!  -那一分扣哪了?文化包容性  pluralistic/pluralism 多元化的,多元性的/多元主義  Culture Shock 文化碰撞  提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你覺得還有哪些呢?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相互獨立,又各具鮮明特點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
  • 西方文明的曲折發展史:中世紀、「歐盟」、後現代
    自古希臘、羅馬社會直至當今,西方文明已經歷多次變遷;每次變遷都會淘汰一些舊東西,同時創造一些新元素。正因如此,西方文明才會不斷創新,不斷產生一些新思想、新成果。比如早期希臘、羅馬文化信仰自然神,如太陽神阿波羅、智慧女神雅典娜、酒神狄俄倪索斯。
  • 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真的就比中國早?西方人說是古國就是古國?
    中國古代文明與那些埃及 古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有區別,中國傳統的建築都是土木結構,而前面那些文明多是石頭建設容易保存,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一個政權推翻另外一個政權,大都放火燒了前政權的都城,使得以前的建築難以保留下來,沒有保留下來不代表沒有存在過。這些年通話對紅山文化,良諸文化的不斷發現,中國的文明七八年前就出現了,在七八年前的大地灣就發現了最早的相當於混凝土的硬質地板。
  • 尼爾·弗格森:西方文明為何崛起?
    但是最有吸引力的模式都起源於西方:自由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蘇維埃共產主義。毫無疑問,緊跟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很多人也探討過以亞洲經濟模式應對危機的辦法。但是,就連最熱心的文化相對論者也未建議,我們該回到中國明朝時代的體制。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當然,發音是會有點差異,這是不同地域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發音變異而致。想想我們國內不同地域方言的差異是多麼的顯著,就能理解這點了。所以可以說,英語就像是我們國家一個地方的「方言」一樣。李國防老師的研究成果,已寫成一本《英漢同源》詞典正式出版。已用國學來教英語,效果非常好。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邊芹新書《誰在導演世界》出版:解剖西方文明
    本書以雜文、散文為形式、以哲理、歷史思考為底縕、以現實文化為對象,深入剖析西方文明實質和本性,及其與東方文明相遇時產生的摩擦和衝突。全書從分析西方文明著手,一方面將西方文明一一解剖給中國讀者看,使讀者能夠細細地深入觀察,並通過本書進一步了解和理解西方文明;另一方面則反思我們自己兩百年來是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刻意誤導下逐漸失去自我意識的。
  • 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需「執兩用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不同於封建社會,也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國宗教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當今中國社會的反映。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雖然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但是還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更需要不斷反思我們的社會,從完善社會入手去解決宗教問題。
  • 張維為:西方文明等於人類文明?有人奴隸做久了,感覺事事不如人
    至於禮制,不僅是中華文明關於禮制的一部分博大精深,而且與中華文明整體相比,禮制只是冰山一角,而對中華文明嗤之以鼻的人也不在少數,崇洋媚外之風盛行。張維為:西方文明與人類文明相等?有的人做奴隸的時間長了,覺得什麼事都不如人。盲目地貶低中華文明近代以來,中國的恥辱至今仍留有餘音,令人痛心。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牟鍾鑑先生認為,「中華文化是人本主義,西方文化是神本主義」。中國人尊崇的是人世間的聖賢先哲,祖先崇拜的實質是先賢崇拜,流傳於基層社會的各種民間信仰(城隍、龍王、土地、山神等各路神仙)則是這一主流文化的草根性補充。
  • 日媒:無神論的中國能否調停複雜中東
    日本《外交學者》2月26日文章,原題:在「上帝的世紀」,無神論的中國能擔任衝突調停者嗎?提到公開對話與和解,人們首先想到的通常不會是中國。但北京已改變「不幹涉」原則,主動介入解決世界上一些最棘手的衝突,如巴以、緬甸和阿富汗問題。
  • 中國的史前文明和西方的史前文明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史前」指的就是有文字記載之前,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也就是史籍裡提到的「三皇五帝」時期。西方的「史前」是指耶穌誕生日之前,即公元元年之前。如果按照以上「史前」的概念來說,中國的史前文化遺蹟很多,燕山以北紅山文化、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長江流域良渚文化都有史前社會生活的真實遺存,生養死葬、禮制文明都可考察。
  • 以《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為例——管窺末世下東西方文化差異
    東方人和西方人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在中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人們選擇帶著地球在太空流浪;而在美國拍攝的《星際穿越》中,人們選擇逃離地球,在茫茫宇宙裡尋找新的家園。從這兩部經典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家園意識的差異。
  • 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在人民群眾思想中的主導地位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頁)政治行動上結成統一戰線,是執行宗教政策;思想信仰上不贊同唯心論、有神論,是堅持無神論。二者結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在當代中國,無神論者和宗教信徒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根本利益的一致,這是兩者在政治行動上能夠結成統一戰線的現實基礎。與此相比,他們在信仰上的差異是次要的。
  • 林明雅:美國成中國後第二大無神論國家
    據《紐約時報》2012年12月22日引用美國最著名的輿論調查機構皮尤(Pew)研究中心資料顯示,從2008年開始,美國「赧者」的人數已經從佔美國人口的16%,上升到去年底的20%,以每年約300多萬之數增長,成為繼中國之後的第二大無神論國家。像這一類把教堂改為禪修中心的事例,在美國各地已經是屢見不鮮,最著名的有紐約市的蓋瑞森學院,原為聖潔瑪琍修道院。
  • 孫中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中華文化西來說的民科們,歇歇吧!
    誠然,安特生發現了在中國古書上沒有記錄的史前文明,齊家文化、仰韶文化遺址的勘察,也被也被後來譽為是奠定了中國考古的基礎,而且安特生說對了一點,中國彩陶和兩河流域的彩陶在紋飾上確實有驚人相似的地方,但這並非中華文化來自西方的證據,恰恰相反,這顯示了中華文化對古西亞和全世界的影響力!
  • 論西方文明演繹,人類下一個偉大終極文明仍然在西方
    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西方創造了現代文明,並成為了人類第一代文明的全能領袖,那人類第二代宇宙文明又將誕生在哪裡?先略略的談一下世界文化分布,中國文化是研究人與人的關係,印度文化是人與神的關係,西方文化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那麼,人類從第一代人治文明過度到第二代終極宇宙文明,社會必須從人和神過度到自然學,然後從自然學過度到宇宙空間學的過程,才有資格說這個國家容易創造人類第二代終極文明宇宙文明。那宇宙文明指什麼?
  • 如果無神論也是一個宗教,也是一種信仰……
    有人把神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們選擇無神論作為信仰!再次分享我們和@暴走漫畫合作的這段視頻,為無神論者喝彩! 光之大祭司愛迪生給我們帶來光明,空調老祖威利斯·開利使世人面下火獄,救世主袁隆平讓上億人免於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