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為例——管窺末世下東西方文化差異

2020-12-04 彤陌紅塵

當地球即將毀滅,人類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東方人和西方人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中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人們選擇帶著地球在太空流浪;而在美國拍攝的《星際穿越》中,人們選擇逃離地球,在茫茫宇宙裡尋找新的家園。

從這兩部經典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家園意識的差異。

帶著地球去流浪

在《流浪地球》的劇情中,科學家發現太陽內核在急劇老化,並且持續膨脹,在短暫的時間內會吞噬掉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

為此世界各國團結在一起,建立了聯合政府,並展開了「流浪地球」計劃,這計劃頗為大膽。

人們在地球上建造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入土星軌道,藉助土星的引力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飛向4.2光年外的新恆星,進行為期2500年的星際流浪,繼而尋找到新的棲息地。

有人可能會產生疑問,帶著地球去尋找新的家園不是很麻煩嗎,為什麼不輕裝上陣,那樣豈不是更簡單,何必大費周折?但這正體現了東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家園意識

這種家園意識當然不是憑空出現的,拿典型的東方古國中國來說,中國三面連陸,一面靠海,基本上和世界其他地區隔絕,而且多陸地的地理條件適合種植莊稼,這又使得中國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

這同時也意味著東方國家不必過多與外界接觸交流,也不用像西方國家一樣需要冒險遠洋出海做生意。

國家封閉難免會導致群眾形成保守的心態,他們安土重遷,只想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收穫生活所需之物,這就致使他們不可抑制地對家鄉產生依戀心理,他們從心底熱愛自己腳下的土地,說什麼也不願輕易離開家鄉。

同時,他們膽小又帶點惰性,沒有經歷過太多海上的風浪,他們不想冒險尋找新的星球;沒有那麼迫切想要探索的精神,他們不願在宇宙裡重新認識一顆全新的陌生的星球。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心中的家園意識讓他們難以割捨生活了幾千幾萬年之久的地球

劇中劉啟的姥爺老韓在時隔多年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鄉上海時,他回憶起了種種往事,想起當初自己的老伴兒做的飯有多麼難以下咽,但他還是要強忍著吃下去,還要誇她做得好吃。

現在卻物不是人也非了,上海的著名地標東方明珠被冰雪凍結,從前的繁華落盡,剩下的只有無盡的荒涼。但儘管如此,老韓還是熱愛著自己的家園,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摘下了頭盔,想感受家鄉最後的氣息。

想來他大概寧願和地球共同毀滅,也不想在冰冷冷的太空裡流浪。

逃離地球

西方的地理環境則和東方相差甚遠,和東方的「黃色文明」不同,他們屬於「藍色文明」。

環海的西方多是曲折的海岸線,人們沒有廣袤的陸地平原來進行農業生產,也就沒有充足的生活資源,土地沒有了指望,西方人就把視線投向了大海,決定在海洋裡探索自然。

他們出洋遠航,到世界各國進行貿易交流,他們在這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意識,要徵服自然才能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他們將自己和自然放在了對立面。

也許是因為經常離家遠走,所以西方人對家園沒有那麼強烈的依戀感,作為商人他們更注重的是利益,家園是哪一個顯得無關緊要,只要能夠活下去,家園就無處不在。

就如美國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人類因地球環境惡化無法生存而想尋找新的居住地,秘密保留下來的NASA派了數名太空人穿越銀河,去考察人類最有希望居住的三個星球,從而進行人類移民計劃。

當然他們也並不是對地球毫無留戀,只不過在人類生命的傳承面前,家園意識不得不被割捨,他們似乎顯得更加理性,甚至理性得有些許殘酷,既然地球已經不能被拯救,那就逃離它,尋找下一個「地球」。

站到家的前面

在《流浪地球》的預告片中,劉啟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面。在東方人的潛意識裡,家園是我們的避風港,每每遇挫失望之時,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總是家,因為它給予我們慰藉,給靈魂以棲息之地。家園仿佛是個堅不可摧的聖地。

但人們往往會忽略,家園,其實是需要保護的,遇到危難時,它首當其衝,守衛在我們身前,就像《流浪地球》裡所展現的,當太陽即將毀滅,地球先受到威脅,然後才是在地球上居住的人類,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地球與人類是共存亡的。

但這樣的家園意識西方人卻難以理解,他們產生了上面大多數人都會有的疑問,導演郭帆表示在拍攝這部影片時就受到過西方觀眾的質疑,既然地球已無法居住,為何不直接逃離地球,而是「自找麻煩」地帶著地球去逃亡?

郭帆對此則說過這樣一句話,幾千年來,中國人民面對著地球,身後是天空。他們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一寸也放不下。

他們為這片土地而戰。以前一直是地球站在人類前面保衛人類,現在它遇到了危險,是時候讓我們站到家的前面了。

就只這一點,就使得《流浪地球》在眾多地球毀滅系列科幻片中脫穎而出,人類沒有像西方影片中那樣放棄地球,即使希望渺茫,他們也想站到地球前面,守衛人類自己的家園。

過程當然崎嶇坎坷,聯合政府其實已經打算放棄地球和上面的人類,他們秘密謀劃著火種計劃,打算讓空間站離開地球,帶著三十萬人類的受精卵和一億顆基礎農作物種子,以及全球已知的動植物DNA圖譜和人類文明數字資料庫。

他們可以在新的星球上創造新的人類文明。結果劉啟等人找到了替代辦法,他們利用功率極大的蘇拉威西轉向發動機,點燃木星大氣與地球大氣的混合物,人類成功地拯救了地球。

被迫拋棄

《星際穿越》中也有一句經典臺詞,我們救不了地球,我們應該離開它。在這部影片裡,人類本來打算拯救地球,但漫天瀰漫的狂沙不給人們這個機會,漸漸地人們的目標也因此改變,從「拯救地球」變為「拯救人類」,為了人類的延續,他們不得不離開家園,在其他地方尋找適宜人類居住之地。

最終,他們也實現了這一願望。男主庫珀跌入五維空間後通過書櫃和手錶給在地球的女兒傳遞信息,女兒解讀信息後成功拯救了人類。當男主醒來時,人們已經遷移到了空間站。他們又有了新的家園。

雙重家園

在東方電影中,家園並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意思,它還包括精神層面。在《流浪地球》中,韓朵朵說過這樣一句話,爺爺都不在了,家在哪兒呢?我們之所以留戀家園,是因為家園裡有讓我們依賴的人和物。

而在西方電影中,家園更多的只是物質層面,它是讓人身體棲息之地。

不同的守衛家園意識

西方電影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較重,《星際穿越》也概莫能外,家園的守衛需要個別英雄,最終拯救人類的也毫無意外是男主庫珀和他的女兒。

而在《流浪地球》中,地球的拯救需要眾多人類的齊心協力,人們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守衛家園,這正體現了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東西方家園意識差異顯著,從這兩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略窺一二。但這兩種不同的家園意識不分高低上下,我們也無需爭論哪一種意識更加高尚,無論是離開地球還是帶著地球流浪,重要的是二者都有家園意識,都在乎家園裡的人類,這點就是殊途同歸了。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面對地球末日,《星際穿越》與《流浪地球》做出不同選擇
    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還是有可比性的。首先,都是世界末日,應該說是地球末日的設定。但星際穿越裡的地球被放棄了,而流浪地球裡的地球被推著走了,是一次全人類帶著地球一起搬家的行動。其次,兩者都面臨著地球毀滅的危險,星際穿越的結局是地球毀滅了,倖存下來的一部分人開始漫長的無目的流浪,而流浪地球是地球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得救了。第三,都有一個太空人被選中作為人類的火種,但是星際穿越的男主一心想的都是救自己的女兒,甚至兒子他都不在乎,更不用說。流浪地球則是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地球。
  • 重溫《星際穿越》,嘮嘮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到底差在哪?
    這篇文章並不是想黑咱們中國的「科幻電影之光」,以第一部硬核科幻影片來說,《流浪地球》完全在合格線以上,也正因為如此,小酌才敢拿它與諾蘭的《星際穿越》作比較。讚揚《流浪地球》的話小酌就不多說了,畢竟網絡上誇這部影片的文章到處都是,今天小酌主要通過對比《星際穿越》,嘮嘮《流浪地球》存在的不足之處。
  • 以《星際穿越》為標尺,深度評價《流浪地球》
    事實證明我們總會犯這樣的毛病,人們對第一次嘗試總是心懷寬容和理解,盲目跟風的後來者就不會這麼幸運了,《流浪地球》遠未達到一部優秀電影的水準。如果我們的電影要走出國門,輸出所謂的意識形態,高質量才是基礎,低水平的重複是毫無意義的。拿《星際穿越》來對比一下《流浪地球》,來看看我們的電影還需要完善哪些方面。首先說故事。
  • 同樣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比《星際穿越》差多少?
    在《流浪地球》之前,許多國產大片,在題材上和好萊塢電影採取迂迴戰術。為了凸顯國產文化特色,同時避開與好萊塢的直接競爭,國產大片普遍以傳統文化為特色,以武俠、功夫、奇情為賣點。諸如硬核科幻這些好萊塢擅長的領域,國產電影絕少嘗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電影技術上的不成熟,一方面是對這種題材類型影片的不擅長。
  • 流浪地球與星際穿越的比較
    文/湯芷荷 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 (2019年) 引起了中外影迷的熱烈討論。人們普遍認為, 這部電影的出現標誌著正宗中國科幻電影的誕生。作為一種全新的類型, 它表現出了與傳統好萊塢科幻電影不同的特點是什麼?我們可以從《流浪地球》和一部典型的好萊塢科幻電影《星際穿越》 (2014年) 的比較中得到答案。主要有三個區別, 包括工業設計、特徵和核心價值。
  • 同樣是拯救人類,《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哪個更靠譜?
    >一樣,關於這一點我們也在思考:《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兩者之間哪一個拯救方式最靠譜?而《星際穿越》只需要離開地球找到一個適合植物生長的星球就可以,首選當然是火星了(畢竟影片中曼恩的飾演者馬特·達蒙還在火星上種過土豆/手動滑稽)。由此看來《星際穿越》中人類面對的困難比起《流浪地球》不算太大,按理說應該算是《星際穿越》的拯救方式更靠譜一點,結果恰恰相反。
  • 這部10年前的末世科幻片,簡直就是驚悚版《流浪地球》
    星球、人口、爭奪、資源、戰爭、飛船這些字眼把影片氣氛瞬間拖入了人類末世科幻的沉重話題。《深空失憶》雖說是一部科幻驚悚片,跟《流浪地球》不是同一類型的作品,但是在同樣的末世科幻背景下,在探討人類未來、地球命運、文明延續的議題上,兩者竟有著許多異同與微妙之處,值得拿來探討。末世科幻的背景格局《深空失憶》講述的是地球因人類的資源爭奪戰走向了滅亡。
  • 如果給《星際穿越》10分的話,《流浪地球》可以得幾分?
    如果《星際穿越》10分的話,《流浪地球》可以得幾分呢?首先這兩部片我都看過,《星際穿越》看了三次這樣子了,《流浪地球》暫時就看了一次。先說一下《星際穿越》這部片吧《星際穿越「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太陽吞沒的滅頂之災。
  • 有人說《星際穿越》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漏洞百出,你怎麼看?
    實話說,我不是槓精,雖然我承認《流浪地球》比起《星際穿越》是有一些不足,比如說特效、情節設置啥的,但是《流浪地球》也沒有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漏洞百出啊。如果說非要抱著找漏洞的心情去看《流浪地球》,那我就覺得太沒有必要了,因為畢竟《流浪地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視覺上的震撼以及關於未來中國科幻電影該走向何方的一種思考。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標杆毫不為過,畢竟比起以往的一些電影,《流浪地球》的進步的確是很大的。
  • 有人認為《星際穿越》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漏洞百出,你怎麼看?
    適當的指出一些科幻片中的低級錯誤,比如《流浪地球》在空間站裡劉培強中校背後的道具位置不一,或者《星際迷航》中某個配角的衣服換來換去等,這幾乎是每一部電影中都會出現的小瑕疵,但如果將一部科幻片中的情節當成教科書一樣翻來覆去的分析,這就過分了!
  • 流浪地球vs星際穿越! 知乎大媽真是無所不知, 評論太真實?
    《流浪地球》上映後知乎上一群自稱是「科幻迷」的小夥伴們也開始了激烈探討。
  • 《流浪地球》:有多少人在看過流浪地球後又刷了一遍星際穿越
    那麼我為什麼給流浪地球打了四分呢?因為我的期望值,從一開始,就是0啊。2014年去電影院看星際穿越的情形,我還歷歷在目。那個時候我在新加坡實習,從在美國的朋友那兒聽說有個不得了的宇宙科幻片在放映,我立馬聯繫了我在新加坡那數的過來的朋友,結果她們說「我們不喜歡看太空題材」。
  • 硬科幻片全球票房Top5,馬特達蒙兩度被營救,流浪地球超星際穿越
    國產首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引爆了2019年春節檔,該片內地狂收46億,不僅輕鬆拿下春節檔冠軍,更打破了中國影史40億票房空白,高居影史第2名。《流浪地球》的票房成績相當驚人,甚至超越了前幾年全球大爆的《火星救援》和《星際穿越》。來看看全球票房最高的5部硬科幻電影都是哪些。
  • 從《流浪地球》到《星際穿越》,這些反直覺物理概念你能理解嗎?
    可以預見,《流浪地球》將引發一波科幻熱,特別是這種硬核科幻還將引起廣大群眾對星空和宇宙的興趣。科幻這個詞我們拆開來看——科學和幻想,硬核科幻就是以科學為基礎的幻想,軟科幻則是幻想中的科學。毫無疑問,《流浪地球》是屬於硬核科幻的,裡面很多情節的設計也是基於科學基礎,比如說太陽氦閃、引力彈弓、重核聚變等等,類似的片子還有《星際穿越》、《火星救援》、《2001漫遊太空》等等,這些片子都有物理概念上的支撐,這些概念稍稍有些反直覺,來試試看你能不能理解。
  • 從《流浪地球》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太空表達
    關鍵詞:家園意識;和合文化;愚公精神;故事內核 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大賣,據統計內地票房為46.51億元人民幣,北美票房587.5萬美元,是一部現象級電影。①自然神秘偉大,地球命運難測,如若地球大限將至,人類該怎麼辦,是想方設法逃離地球,還是扶老攜幼帶著地球家園奔向新的宇宙? 關於地球命運的憂思,眾多科幻片如《2012》《星際穿越》《獨立日》《末日浩劫》《絕世天劫》等都有觸及,全球資源枯竭、地震、火山、海嘯、外星入侵……在《流浪地球》中,時間維度是五十年後,太陽急速衰老,地球面臨滅頂之災,人類連同家園將毀於一旦。
  • 全球科幻電影票房大比拼,《流浪地球》票房超越《星際穿越》
    《流浪地球》還在持續熱播當中,貓眼給出預測該片的內地最終票房將在47億元左右(約7億美元)收場。那麼這個成績放在全球科幻電影票房排行榜中,處於什麼位置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各大名片兒的票房收入。註:全球票房收入以美元為單位。
  • 從星際穿越到流浪地球,一部成功的科幻電影需要哪些元素?
    01 星際穿越——人類種族的"Plan B"電影《星際穿越》《星際穿越》是一部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科幻電影,故事的背景是很多年後,地球上的植物都得了"黑死病",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人類面臨著物種滅絕的威脅,這時候科學家開啟了人類種族的"Plan
  • 看完《流浪地球》我不淡定了,有優點有缺點《流浪地球》深度解析
    《流浪地球》劇照喜歡科幻電影的朋友們也許記得2009 年《星際迷航》的一個鏡頭:企業號太空船從下而上穿越土衛六(泰坦)濃厚的大氣層,近距離仰望土星星環。《流浪地球》劇照另外,電影在科學方面和細節描述也花了足本功夫。只要接受了星際流浪的設定(畢竟是科幻片),電影在科學上沒有明顯的毛病。
  • 四本流浪小說,網文版「流浪地球」竟然擁有穿越神技!
    今天給大家推薦四本有關「流浪」的小說。《會穿越的流浪星球》,作者:穿越地球,5級作者。當流浪地球穿越到無限世界,會發生什麼事呢?行星吞噬者:「昨天我在太陽系輸給一顆類地行星,它用引力彈弓過彎,它的逃逸速度很快,我只看見了藍色的行星發動機尾焰······」在阿凡達世界開採礦石,在星際爭霸中抵禦蟲族入侵,在漫威宇宙收集無限寶石。因為一次離奇的帶球穿越,喬律從此走上了不一樣的人生。
  • 從《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到系外行星探索丨預告
    >高小山說「科學公益直播」從1月29日開始到現在,已經有25位導師為大家進行了公益科普2020年7月4日20:00,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天⽂學教授、恆星級⿊洞研究團組⾸席科學家苟利軍將帶來主題為《從<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到系外行星探索》的公益課程。此次課程內容包括:1. 兩部電影中的災難真可能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