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即將毀滅,人類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東方人和西方人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中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人們選擇帶著地球在太空流浪;而在美國拍攝的《星際穿越》中,人們選擇逃離地球,在茫茫宇宙裡尋找新的家園。
從這兩部經典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家園意識的差異。
帶著地球去流浪
在《流浪地球》的劇情中,科學家發現太陽內核在急劇老化,並且持續膨脹,在短暫的時間內會吞噬掉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
為此世界各國團結在一起,建立了聯合政府,並展開了「流浪地球」計劃,這計劃頗為大膽。
人們在地球上建造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入土星軌道,藉助土星的引力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飛向4.2光年外的新恆星,進行為期2500年的星際流浪,繼而尋找到新的棲息地。
有人可能會產生疑問,帶著地球去尋找新的家園不是很麻煩嗎,為什麼不輕裝上陣,那樣豈不是更簡單,何必大費周折?但這正體現了東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家園意識。
這種家園意識當然不是憑空出現的,拿典型的東方古國中國來說,中國三面連陸,一面靠海,基本上和世界其他地區隔絕,而且多陸地的地理條件適合種植莊稼,這又使得中國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
這同時也意味著東方國家不必過多與外界接觸交流,也不用像西方國家一樣需要冒險遠洋出海做生意。
國家封閉難免會導致群眾形成保守的心態,他們安土重遷,只想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收穫生活所需之物,這就致使他們不可抑制地對家鄉產生依戀心理,他們從心底熱愛自己腳下的土地,說什麼也不願輕易離開家鄉。
同時,他們膽小又帶點惰性,沒有經歷過太多海上的風浪,他們不想冒險尋找新的星球;沒有那麼迫切想要探索的精神,他們不願在宇宙裡重新認識一顆全新的陌生的星球。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心中的家園意識讓他們難以割捨生活了幾千幾萬年之久的地球。
劇中劉啟的姥爺老韓在時隔多年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鄉上海時,他回憶起了種種往事,想起當初自己的老伴兒做的飯有多麼難以下咽,但他還是要強忍著吃下去,還要誇她做得好吃。
現在卻物不是人也非了,上海的著名地標東方明珠被冰雪凍結,從前的繁華落盡,剩下的只有無盡的荒涼。但儘管如此,老韓還是熱愛著自己的家園,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摘下了頭盔,想感受家鄉最後的氣息。
想來他大概寧願和地球共同毀滅,也不想在冰冷冷的太空裡流浪。
逃離地球
西方的地理環境則和東方相差甚遠,和東方的「黃色文明」不同,他們屬於「藍色文明」。
環海的西方多是曲折的海岸線,人們沒有廣袤的陸地平原來進行農業生產,也就沒有充足的生活資源,土地沒有了指望,西方人就把視線投向了大海,決定在海洋裡探索自然。
他們出洋遠航,到世界各國進行貿易交流,他們在這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意識,要徵服自然才能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他們將自己和自然放在了對立面。
也許是因為經常離家遠走,所以西方人對家園沒有那麼強烈的依戀感,作為商人,他們更注重的是利益,家園是哪一個顯得無關緊要,只要能夠活下去,家園就無處不在。
就如美國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人類因地球環境惡化無法生存而想尋找新的居住地,秘密保留下來的NASA派了數名太空人穿越銀河,去考察人類最有希望居住的三個星球,從而進行人類移民計劃。
當然他們也並不是對地球毫無留戀,只不過在人類生命的傳承面前,家園意識不得不被割捨,他們似乎顯得更加理性,甚至理性得有些許殘酷,既然地球已經不能被拯救,那就逃離它,尋找下一個「地球」。
站到家的前面
在《流浪地球》的預告片中,劉啟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面。在東方人的潛意識裡,家園是我們的避風港,每每遇挫失望之時,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總是家,因為它給予我們慰藉,給靈魂以棲息之地。家園仿佛是個堅不可摧的聖地。
但人們往往會忽略,家園,其實是需要保護的,遇到危難時,它首當其衝,守衛在我們身前,就像《流浪地球》裡所展現的,當太陽即將毀滅,地球先受到威脅,然後才是在地球上居住的人類,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地球與人類是共存亡的。
但這樣的家園意識西方人卻難以理解,他們產生了上面大多數人都會有的疑問,導演郭帆表示在拍攝這部影片時就受到過西方觀眾的質疑,既然地球已無法居住,為何不直接逃離地球,而是「自找麻煩」地帶著地球去逃亡?
郭帆對此則說過這樣一句話,幾千年來,中國人民面對著地球,身後是天空。他們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一寸也放不下。
他們為這片土地而戰。以前一直是地球站在人類前面保衛人類,現在它遇到了危險,是時候讓我們站到家的前面了。
就只這一點,就使得《流浪地球》在眾多地球毀滅系列科幻片中脫穎而出,人類沒有像西方影片中那樣放棄地球,即使希望渺茫,他們也想站到地球前面,守衛人類自己的家園。
過程當然崎嶇坎坷,聯合政府其實已經打算放棄地球和上面的人類,他們秘密謀劃著火種計劃,打算讓空間站離開地球,帶著三十萬人類的受精卵和一億顆基礎農作物種子,以及全球已知的動植物DNA圖譜和人類文明數字資料庫。
他們可以在新的星球上創造新的人類文明。結果劉啟等人找到了替代辦法,他們利用功率極大的蘇拉威西轉向發動機,點燃木星大氣與地球大氣的混合物,人類成功地拯救了地球。
被迫拋棄
《星際穿越》中也有一句經典臺詞,我們救不了地球,我們應該離開它。在這部影片裡,人類本來打算拯救地球,但漫天瀰漫的狂沙不給人們這個機會,漸漸地人們的目標也因此改變,從「拯救地球」變為「拯救人類」,為了人類的延續,他們不得不離開家園,在其他地方尋找適宜人類居住之地。
最終,他們也實現了這一願望。男主庫珀跌入五維空間後通過書櫃和手錶給在地球的女兒傳遞信息,女兒解讀信息後成功拯救了人類。當男主醒來時,人們已經遷移到了空間站。他們又有了新的家園。
雙重家園
在東方電影中,家園並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意思,它還包括精神層面。在《流浪地球》中,韓朵朵說過這樣一句話,爺爺都不在了,家在哪兒呢?我們之所以留戀家園,是因為家園裡有讓我們依賴的人和物。
而在西方電影中,家園更多的只是物質層面,它是讓人身體棲息之地。
不同的守衛家園意識
西方電影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較重,《星際穿越》也概莫能外,家園的守衛需要個別英雄,最終拯救人類的也毫無意外是男主庫珀和他的女兒。
而在《流浪地球》中,地球的拯救需要眾多人類的齊心協力,人們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守衛家園,這正體現了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東西方家園意識差異顯著,從這兩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略窺一二。但這兩種不同的家園意識不分高低上下,我們也無需爭論哪一種意識更加高尚,無論是離開地球還是帶著地球流浪,重要的是二者都有家園意識,都在乎家園裡的人類,這點就是殊途同歸了。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